❶ 養老院能夠盈利的建議是什麼
通常講,養老院是非盈利機構,不是以賺錢為目標的。以滿足社會效益為主的,尤其是公辦養老院肯定不是為賺錢的,不賠已經很好了。公辦的,基本上有國家補貼的。那麼,民辦的,近年大量涌現。既然是民辦的,能夠在市場上生存,肯定是賺一點錢的。現實上,很多養老院經營狀況一般,有的保本,有的狀況好一些,有的則是虧。可見,賺大錢,一般不選養老院這一行業,但做的好,會有一些穩定的回報。但經營養老院不適合所有人,至少它需要投入很多,不只是資金外的投入,還要對老人負責啊。
❷ 鞍山特大殺人案:男子連殺10人,包括父親和妻兒,結局如何
2011年4月14日,作案地址遼寧鞍山市寧遠鎮二檯子村,兇犯周宇新在自身開設的大眾浴池和洗衣連鎖店內,將他的老婆、孩子以內的親人和營業員總共10人所有殘害。公安民警歷經20好幾個鍾頭的焦慮不安工作中,將周宇新在15日逮鋪。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周宇新殘酷殘害自身的親人和手底下的營業員,她們中間發生什麼事糾紛案件?
角色歷經周永新,男,鞍山市寧遠鎮大氣血村長群眾,身型不高,相貌平平。由於周永新媽媽身患精神疾病,因此他一直全是由爸爸帶大。窮苦人家的小孩早當家,周永新為了更好地改進家中情況認真學習家用電器維修技術性,在外面闖盪的那幾年藉助他的技術性獲得了一筆財產。
犯案以後,周永新安全駕駛自身的車輛逐漸逃出二天兩夜,到他自以為是肯定安全性的地區提前准備歇息,卻不知道警察在獲知這次滅門案後趕忙開展調研,並通告全國各地警察嚴格抓捕周永新。周永新剛下車時,就被鮁魚圈經濟開發區警察拘捕,周永新被懲處死罪。
周永新由於自身的不理智斷送了大好前程,而且殘害了很多無辜的人,罪刑不容置疑,最後遭受了法律法規的裁定。
❸ 王平安的事跡介紹
23年收養流浪孤殘人員上百名
1986年,40多歲的王平安和妻子范鳳朵下地幹活時,發現麥場有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人們都叫他「八傻」。
見「八傻」飢一頓飽一頓的很可憐,王平安就把他領回了家。「八傻」有時犯病,把好好的衣服和被子撕成一條條的,還用刀子把手腳指甲都削掉,用刀尖扎自己的肚皮。在王平安和家人的關心和照料下,「八傻」不僅改掉了自殘的毛病,而且還能認人了,見到女的叫「姑」和「奶奶」,見到男的叫「哥」和「爺爺」。後來,家裡再來老人,一下車「八傻」就領著去換衣服、理發。
2009年5月12日,記者到王平安家采訪時,「八傻」第一個跑過來招呼,畢恭畢敬地和記者握手,叫了一聲「姑」。問他王平安在哪兒,他便一路小跑著去叫人。
王平安說,收留「八傻」以後,他和妻子辦起了工廠,生意越做越紅火,兩人一商量,決定再收養幾位無家可歸的老人。於是,王平安四處打聽哪有需要照顧的孤寡老人。王平安的舉動讓不少人納悶兒,有的則說起了風涼話:「聽說過撿錢的,沒聽說過撿爹的。」但王平安對這些話從不在意。
後來,王平安家的老人越來越多。1996年,王平安乾脆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平安養老院,並且一再擴建。直到2005年,王平安的養老院才算竣工,面積達2500平方米。為建這座養老院,王平安斥資60萬元,花光了積蓄。
現在,養老院共有流浪殘疾人員和孤寡老人40名,最大的88歲,最小的46歲。算上在養老院辭世的63位老人,王平安23年來一共收養了103人。
先後為63位老人養老送終
來到養老院的人,很多都是身體殘疾或年齡較大的人,生活需要照料。多年來,王平安和妻子始終悉心伺候,勝似親人。有些流浪人員和孤寡老人被送到這里時,患有疾病,王平安總是盡力為他們請醫拿葯。
剛開始那幾年,總有人勸王平安別再傻了,說養這些被社會遺棄的人沒有用。每當這時,脾氣溫和的王平安都會氣憤地反駁:他們也是人,也應該有人的尊嚴!慢慢地,說閑話的少了,伸大拇指的多了起來。
3年前,王平安的妻子范鳳朵患腦血栓行動不便。為了照顧好老人,養老院請來泊頭的楊樹敏女士幫忙。王平安夫婦的事跡讓楊樹敏很受感動,她便留下來做義工,無償地為這里的老人們洗衣服、做衛生,在這個特殊的家庭里,我覺得自己很充實、很快樂。
有件事給楊樹敏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次,養老院來了位身體虛弱的聾啞老人,大夫檢查完當場就說沒救了,但王平安還是說要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們熬米粥喂老人吃,又買來牛奶幫他加強營養,老人排泄物里有膿血,他們也不嫌臟,總是幫他勤洗勤換。20多天後,老人去世了。雖說相處時間不長,但王平安伯伯特別難過。楊樹敏說。
截至目前,共有63位老人在養老院安然去世,年齡最大的93歲,他們中絕大部分都在養老院住了好幾年。每當有老人去世的時候,王平安總是默默地為他們換好衣服,送去火化。火化以後,王平安會想辦法通知死者的親戚或是老家的人,讓老人魂歸故土。而對那些沒家的流浪人員,他們的骨灰也會被妥善保管。還有8個人的骨灰無人認領,就放在養老院里吧,這就是他們的家。王平安說。
沒有王平安,我活不到今天
說起王平安的養老院,很多老人都感慨自己遇到了大善人。71歲的張金城始終獨身,年輕時靠打零工養活自己,後來年紀大了,就開始在任丘市的大街上流浪。張金城白天要飯,晚上睡火車站,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4年。後來,一位好心人告訴他,河間有個叫王平安的人,專門收留他這樣的流浪老人。張金城便一路打聽著,找到了北小店村。我在這住了快3年了,不僅生活有保障,每天還有人說話,心情特別愉快。我流浪了一輩子,終於有家了。張金城高興地說。
85歲的苑小法雙目失明,他在養老院已居住了17年,沒有王平安,我活不到今天。這位無依無靠的老人,說起現在的生活,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知足,吃得好,穿得好,不來這兒我早就死了。
在王平安的小本子上,記者看到很多被收養者的記錄:吳棟,57歲,腦血栓,不能行走。病倒在任丘人民醫院旁邊一個小棚子,有好心人通知。我和女兒把他接到養老院,經過精心治療,打針輸液,現在能走。王樹仁,吉林人,60歲,2005年1月8日天氣正冷,不能行走,好心人把他送到我的養老院,經過治療已能行走,現已4年……
根據養老院里的人們的特長,王平安會安排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在王平安的幫助下,兩位盲人學會了按摩,目前在蘇州和任丘開了店。74歲的范景良為大家的一日三餐忙活,他說,雖然辛苦點但覺得挺踏實,感覺自己還是個有用的人。
不管多難養老院都要辦下去
堅持20年收養流浪人員和孤殘老人,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僅養老院每年的正常開銷就讓王平安感到不小的壓力。買煤、用水電、吃飯、看病,一年下來差不多要10萬元。如今,王平安的廠子效益不是很好,但誰要跟他說別再收養老人了,他就跟人急。他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有一口飯就不能看著無家可歸的人流浪受罪。
開辦養老院以來,王平安從不給自己添置新衣服,也從不下飯店吃飯,不到萬不得已他也堅決不去醫院看病。由於上了年紀,再加上骨膜受損,王平安一走路兩個膝蓋就疼,但他愣是忍了4年不言聲。去年冬天,王平安疼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在兒女的勸說下入院開刀。左膝蓋手術後,看著3萬多元的收費單,王平安心疼了半天,說什麼也不做右腿的手術了。
王平安住院期間,得知河間府北小區有一位流浪老人,他便腳步蹣跚地立刻趕去接人。最近幾天,他又在為剛剛收留的一名精神病流浪女四處奔波,聯系做截肢手術的事情。
王平安說,就算有一天他動不了了,他也會讓兒女們接著去做這些事,不管多艱難,養老院都要辦下去。
讓王平安感到欣慰的是,兒女、親戚、朋友現在都非常支持他的行動,總是想辦法接濟他,而他在養老院開的小診所效益也不錯,既方便老人看病還能掙錢。如今,通過志願者網上呼籲,關心養老院的人更多了,不少網友自發來到這里,送米、送油、送衣服,臨走還不忘捐款。王平安說:一位姓左的小夥子,替老闆過來送衣服,當場給了我100元,他還說今後每月都會捐。事後王平安了解到,小夥子每月工資只有800元,妻子還沒有工作,一家三口的生活並不富裕。提起這些愛心人士的支持,王平安眼裡噙滿感激的淚花。
夕陽下,王平安挪動著兩條病腿,蹣跚地走回養老院。在這條艱難的慈善之路上,這位70歲的老人倔強地要一直走下去。
❹ 失獨老人之痛:白發人送黑發人,養老院都將他們拒之門外
對於還沒有做父母的人,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失去子女的痛苦。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世界上最悲慘的事,莫過於白發人送黑發人。
而世界上所有苦難都有人在承受, 社會 上就是有這樣的一群父母,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子女,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帶著思念與悲傷。
他們沒有歸宿,他們老無所依,他們是連養老院都不願意接受的人,是正在被 社會 逐漸拋棄,所遺忘的人,他們便是失獨老人。
若是提起失獨老人,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能回憶起7年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被人大代表提起的潘妙良教授。
哪怕這個故事許多人都知道,哪怕這個故事已經聽過許多遍,但一提起這個名字,往往還是總伴隨著一陣心酸。
潘妙良曾經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年紀漸大於是從崗位上退休回家。但潘妙良教授並不因為退休而難過。因為他的兒子潘小宏要結婚了,兒媳婦文文靜靜,深得老兩口喜愛。等到婚後,小兩口再生個孩子,香火延續,其樂融融,正是時候共享天倫之樂。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意外卻正在此時光顧了這個家庭。
2007年2月13日,正在籌備婚禮的,潘妙良教授的獨子潘小宏心臟病突發,意外離世。當天最普通的一條簡訊,還是一條抱怨的簡訊: 「媽我心臟不舒服。」
哪知,這樣一句普通的話,竟成為了兒子最後的遺言。於是這個世界再也不是滿是光明的樣子;於是這個未來再也沒有了該有的希望。
潘妙良教授在采訪中說,自己的兒子潘小宏在生前是一名醫生,親手為他治好了頸椎病。雖未點明,但潘妙良教授的話語中透露著驕傲。
只是沒想到,潘教授自己身體在兒子的治療照顧下逐漸轉好,兒子卻先一步離開人世……
從兒子去世,潘妙良家裡的餐桌上就一直存放著兒子去世當天早上吃剩下的半塊饅頭。用保鮮膜規規矩矩地包起來,貼著便利貼上面寫著「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的最後一塊饅頭。」讀來讓人心碎至極。
而那塊饅頭,也隨著時光的流逝,靜靜躺在餐桌上,彷彿在等待著潘小宏再次打開。而那條遺言的簡訊,也被潘妙良教授轉發到自己的手機上,永遠地保存了下來。
死者長已矣!在無人關照,無人依靠的世界,活著的人能守著的,只有回憶。
斯人已逝,生者當堅強。 盡管這個世界對這二位老人如此殘酷,盡管二位老人對生死早已看淡,他們的日子也還要繼續過下去,否則也無法告慰兒子的在天之靈。
但年歲漸增,有心無力。老人做家務的動作不再麻利,互相交流也要重復好多遍,還常常忘東忘西。不得不承認,他們正在逐步喪失了照料自己的能力。
萬般無奈下,兩位老人選擇離開這所滿是回憶的房子,前往養老院,為自己的餘生找一個歸宿。然而到了養老院才發現,我國養老院的入住手續是,先需要子女簽字擔保,然後才能入住。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作為盈利性質的養老院,如果沒有子女保障只靠福利基金撥款,是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的。可兩位失去了自己獨子的老人,又哪裡有一個找兒子簽字的機會呢?
於是老兩口只能從養老院中走出來,回到那個早已沒了溫度的家。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離開養老院的背影滿是滄桑與落寞。
在我國,這樣的失獨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還無法入住養老院的例子還有很多。早期不完整統計,我國15至30歲子女的數量大約有1.9億,這一年齡階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也就是說,每年大概會有7.6萬的失獨家庭產生。
早在2010年,我國失獨老人就已經突破了100萬的大關,這著實是一個嚴重而龐大的問題,因為100萬不是一個數字,而是這樣的悲劇發生了100萬次。
這些失獨老人,他們大多懷著對子女的想念,甚至帶著一份沒照顧好孩子的自責而活著。 他們走得太慢,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甚至逐漸與 社會 脫節,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他們早在死之前,就成為了 社會 邊緣的遊魂。
大衛·伊格曼在《生命清單》中提到:
這個設定後來還被應用在迪士尼與皮克斯聯合出品的動畫長片《尋夢環游記》中。而失獨老人,早在經歷生物死亡與 社會 死亡之前,就已經失去了被人,被至親的人,記住的機會。
代代延續的思念就此終結,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漂泊無依,只待燃盡最後一絲氣力,墜入湖中。他們無力抗爭,只能順應命運的渦流。
去年上映了一部好片子,叫《地久天長》。和所有文藝片一樣,這部片子叫好不叫座,上映第一天就在豆瓣突破8.0,而一直到下映也沒突破4600萬。沒有外形靚麗的俊男美女,裡面的主角便是失獨父母。
電影中王麗雲和劉耀軍是一對平凡的夫妻,有一個普通的孩子,他叫星星,他平凡,老實,甚至有點兒怯懦,但很聽話。而不幸的是,獨子星星意外溺水身亡,王麗雲與劉耀軍成為了失獨父母。如片中所說,時間已經按下暫停,剩下的就只有變老了。
本來闔家團圓的過年,劉耀軍王麗雲對坐無言。一個失去孩子的家庭能過什麼樣的團圓年?是默默無語,是相顧淚流,哀莫大於心死。他們把自己的廠子命名為繁星,可是有什麼用呢,他們的繁星已經熄滅,留下的只有漫漫長夜。
我們需要知道,像這樣的悲劇,在我國,就至少發生了一百萬次。甚至有些家庭遠不如潘妙良教授與影片中的王麗雲劉耀軍夫婦。 許多家庭為了孩子的離去鬧得支離破碎,雞飛狗跳。人走茶涼,一地雞毛。他們當然知道孩子不是生命的全部。
可是,作為從原始 社會 家庭為生產單位走來的物種,尤其是我國這種小農經濟發達的國家,人類 社會 對於孩子的執念本就十分深厚。
血親凝結的緣分與 情感 紐帶,更是遠勝於其他 情感 。或許有些父母能看得開,接受得了。或許有些父母會像潘妙良教授一樣,在人生的最後,體面地找到歸宿。
然而更多的父母是像王麗雲劉耀軍一樣,因為失獨而心死,最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或是更慘,最後淪落至無依無靠,一個人孤苦伶仃,死在家裡都無人知曉。甚至因為無法照顧自己,最後在一片狼藉中,倒在腌臢的家裡。
有句話說: 「無論多麼體面的人,都無法逃脫死亡的桎梏。」 而在這里,這話這么說更為合適:「無論多麼體面的人,都無法逃脫衰老的輪回。」
老,是一個比死更緩慢,更折磨人,更加痛苦的過程。它更是死亡的延續時態,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若是平常家庭,也就被子女的瑣事所頂替抵消。只是在失獨家庭,這個過程被放得無比巨大,重到壓垮整個家庭。
但幸好,這件事情被看到了。於是政府下場參與了這件事,為了讓這些老人知道,他們沒有被國家拋棄。
北京市民政局專門成立英碩扶老基金會,用於失獨老人的信用擔保,即代理兒女的義務實施辦理養老機構入住的手續。
2016年,潘妙良教授與妻子來可宜辦理了入住北京第五福利院的手續,正式入住「五福」。多年漂泊,終是有了安家落戶之所。
在北京市第五福利院的首批公布名單中,共有十名符合條件的失獨老人。這樣的事不僅在北京,四年前,全國上下也都行動了起來。
而今天之所以舊事重提,是想告訴大家: 是 社會 發現了這群老人,是國家接納了這群老人 ,畢竟他們也為國家貢獻過這一生。這樣的好事,聽來總是讓人熱血沸騰。
我們的政府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們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民。我們希望,並且一定會實現的是,我們的國家,在關注著這些 社會 邊緣人士,並且在想辦法改變當下的情境,並真正付出財力物力人力來辦好這件事情。
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都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我們不必對當下情境陷入沮喪,因為這是一個向上的國家,她雖然有所不足,但總在為著國家中的人民著想,總在為了更加遙遠美好的未來而奮斗。
她總在反思,總在改進,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
❺ 夢見別人對我說人家開了個廠子和養老院
夢見家裡開廠子和養老院
說明你希望家裡興旺
希望家裡老人平安幸福
你的希望會成真的
這個夢是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