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
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每個時代都關心的問題。養老制度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新鮮事物,而是從古至今伴隨著文明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那麼古代人有“養老金”嗎?如果有,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他們又靠什麼養老呢?
小編通過查閱古代文章典籍才發現,原來古代人的養老方法並不比現在遜色。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兒女不僅受到社會的唾棄,同樣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一、養兒防老
不用說,靠兒女孝敬養老一直是養老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人是最重要的勞動力,多生養孩子,不僅能老有所養,還能夠增添家中勞力,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
除了建養老院,政府也通過賞賜財物、減免稅負、授官賜爵等方式讓一部分高齡的或有特殊情況的老人(比如在戰爭中立過功勞的老人)安享晚年。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而賜爵的做法在漢代就有了。
五、民間資本養老
古代民間資本養老主要出於公益而不是盈利。很多是富商大官通過捐獻自己的財物秀建養老院。例如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除了資源捐獻,有時皇帝也會下令強迫一部分富人捐贈。朱元璋時期就強制或引導,讓富人出錢,在全國各地建立公共墓地,使那些死後無錢買墳地的老者能夠落葉歸根。還有,養濟院和施棺局等救濟機構的運行資金,很多都是民間大戶人家和官宦貴族捐助的。
明清時期,在明清時期,各類養老機構大都是民辦的,養老資金得到了各地中產階層以上人家的大力捐贈。如施棺局,在清代,90%以上都是民辦的。
六、乞討養老
無可否認,社會和家庭都盡最大努力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中國人口眾多,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有一部分老人流離漂泊,無依無靠,只能靠街頭乞討來度過餘生。
看完古代的養老制度,不禁感慨,原來他們也有這么多完善的制度,甚至有因為不贍養老人而處以死刑的法律,古人對孝文化的推從不是現代社會能夠比擬的。
2. 現今有退休金和養老金,那在古代社會,他們是如何養老的呢
我們現如今社會有繳納五險就可以保證我們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問題有了保障,老年人有工作退休後可以有退休金領,沒有工作的老人有繳納蠻多少年的社保就可以開始領養老補助,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很有安全感的保障。而在古代社會老人們老了以後除了有自己子女子孫照顧外,也有其他的一些措施進行養老。
三、古代人從思想上會強化養老意識,孝順老人。
古代社會對於尊老、敬老、愛老這些是非常看重的,會從小就教小朋友要尊老要孝順父母要做個懂事的孩子,讓他們的思想意識上加強對孝順老人的這個觀念,從而做到以孝為大。
3. 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大家如何養老
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養老體系也越來越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越來越幸福,過上了領著養老金喝茶遛狗的愜意生活啊,那麼,我們也不禁發問,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大家是如何養老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在古代,由於醫療及其不發達,還有民眾封建迷信,所以高壽通常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徵,所以整個社會還是非常樂意關愛老人的。
4. 古代的人是怎樣養老的呢
古代的人是怎樣養老的呢
1.官員退休養老保障
如漢章帝元和三年,賢官第五倫請辭時,被漢章帝賜「以兩千石俸終其身」,並加賜錢五十萬,公宅一所。而宋朝大家為了俸祿都不想退休,朝中常駐老古董,也難怪王安石變法被批判的如此道德淪喪了。
2.百姓家庭養老保障
我國最早具有規模的養老制度始於周朝。《禮記王制》中就記載了貴胄的老人飲食標准:對50歲以上的老人,要給他們吃細糧;對60歲以上的老人,要給他們吃在當時來說還相當珍貴的肉;對70歲以上的老人,要在他們的飯食中增加副食;對80歲以上的老人,要讓他們吃些珍饈美味;對90歲以上老人,考慮到此時老人行動多有不便,進食時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飲食。
周朝還有「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即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則兒孫中可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歲老人,則全家皆可不服徭役。 春秋戰國在周朝養老免除徭役的基礎上增加了免除賦稅的做法。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訴,繼承了先秦時期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為了杜絕「空巢」提升養老質量,規定了父母在世時,子孫不能出遠門、不能分家、不能私藏小金庫、奉養老人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否則分分鍾撲街!另有「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尊老)。」
唐令還有「補給侍丁」制度:侍丁不需服徭役,對80歲以上的老人,朝廷他安排一個照料的侍丁,90歲以上的安排兩人,百歲以上的安排5個人。奈何唐朝平均年齡為59.3歲,聽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卵用。
3.國家來養老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公辦養老院,高壽皇帝梁武帝蕭衍曾在建康(今南京)創辦「孤獨園」,用於收留、贍養孤苦老人,後各朝代都有延續。
而各朝政府在社會補充養老方面也頗有建樹。漢文帝時規定,對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1石(約今120斤)、酒5斗、肉20斤;對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賜帛兩匹。宋仁宗曾下令給戰死者的父母補助每月每人三斗米。明朝亦有:80歲以上的貧窮老人,當地政府每月要贈送大米近100斤、豬肉5斤、酒60斤;90歲以上的,每年加賜帛一匹、絲綿一斤。
另外自北魏始,將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官位通過朝奉讓老人頤養天年作為國家養老保障的政策,早在漢代也有給老人賜爵發俸的做法,從社會氛圍與老人社會地位提升方面給予老年人養老最全面的保障。
5.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專別是對「屬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系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賦稅。漢朝規定,13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免賦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就下詔: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6. 古代沒退休金,那麼古人是如何解決養老問題的,晚年能得以安度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養老問題愈發的被關注與提及,養老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我國歷史源遠流長,而敬老尊賢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與傳統。尊老一直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尊老思想與制度已經相對完善,是否可以參考歷史,為現在的養老問題提供參考。古代是沒有退休金的,古人又是如何解決養老問題,晚年能夠得以安度的呢?
三. 養老制度的意義
鞏固與強化養老制度,是統治者利用倫理道德觀念來維持社會的穩定。首先,統治者通過祈禱鬼神,祭祀祖先等手段,使每個成員明確自己的身份地位。後來儒家思想的盛行,形成了鍾總約束人們生活的規范,在活動中遵守這種規范,那麼社會秩序就不會紊亂。
養老制度就被推上了前台,成為了教化和維持政治的工具,染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真正的尊老愛賢,不僅是解決溫飽,更是給予他們尊重,發揮他們的作用。因為老者有更多的經驗,更具有教化萬民的實際意義。尊老制是仁政的部分體現,通過這種手段,收獲民心,加強中央集權,維持統治者的地位。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美德傳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國歷代的養老制度對於今天依然有很強的借鑒指導意義,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取其精華,讓現代的養老制度更加完善,盡力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交、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修、老有所思、老有所為。
參考文獻:
五花八門的古代養老政策
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事業述論
淺析中國古代養老思想與制度
7. 在沒有退休金的古代,那時的人們是如何養老的
古代雖然說沒有退休金,但是那個時候的人生了很多孩子,養兒防老就是當時人們養老的保障。
雖然古代的人壽命都不長久,但是那些老人國家也是非常的重視的。尤其是對於老人的贍養方面,一定要保證不分家,而且還要保證老人在物質上的充足。尤其是一些不肖子孫,要是對老人進行毆打並且不贍養老人,那麼都是觸犯了法律的,甚至還會處以極刑。
8. 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大家如何養老
這題問題換句話說,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時候人們怎麼養老?封建社會主要有兩大階層。地主和農民,在古代,地主養老靠土地,農民養老靠多生子女。畢竟我國古代主要是農業社會,人們養老也沒什麼特別高的要求,豐衣足食就算安度晚年,沒有退休金日子也照樣過。
但更多的時候,農民是活到老乾到老,沒有養老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