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沒退休金,古人是怎樣養老、得以安度晚年的
雖然在古代沒有退休工資,但是老人一般會由後代負責養老,而且在南朝以後就有官辦養老院的產生了。
1、家庭養老制
百善孝為先,我國一直都是一個禮儀之邦,所以贍養老人從古至今都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在古代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要求更為嚴格。特別是在唐朝,除了保證老人的衣食住行之外,還應該保證他們每天生活愉悅。而且古代不孝是會被人戳脊樑骨,甚至會影響自己的仕途,在清朝如果家中老人因照顧不周而死的,兒子會以殺人罪關押。所以贍養老人,讓他們安度晚年是當時社會的普遍風氣。
所以古代老人即使沒有退休金也不愁晚年的生活,而且如果是有聲望的老人,在當地會比官員更加受人尊重。我國古代整個社會風氣就是對老人需要尊敬和孝順,也一直延續至今。
⑵ 現在的養老制度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又是怎樣的
養老制度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在那個時期,有個梁武帝,他為有疾病的,無法養老的人建立了孤獨院,讓很多老年人在那裡養老,並派人去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也是比較賢明的一個君主了。後來的朝代為了彰顯君主的賢明,也設立了不同名稱的養老院,比如唐代的悲田院,還有宋代建立起來的福田院,清朝的普濟堂、明朝的養濟院等等,這些院落都是供養老人,負責給他們善始善終的地方,而且很多朝代,不僅給老人養老,還給他們免費看病,所以,我們現在的養老制度也是流傳了很多年了。
養老制度已經流傳了上百年了,歷朝君主都比較看重百姓的幸福指數,尤其是老年人的,他們將老年人作為國家的重點保護對象,無非也是想在歷史上能留下一個好的名聲,但是現在的養老制度是最為完善的。
⑶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呢
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那古代的養老制度會是什麼樣的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清代,康熙、乾隆兩帝憑借國家雄厚的財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先後幾次舉行規模宏大的「千叟宴」,為「康乾盛世」添寫了一段佳話。清朝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 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
《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不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古代敬老、養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看完這些之後,您有沒有想過要穿越到古代去養老呢?
⑷ 明朝十分重視養老優老,當時對老人是怎樣的政策
明朝時期的養老政策非常的具有表率作用,比如說朱元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一種養老院,為這些老年人提供了一種老年保障,同時朱元璋還重視老年人的社會地位,當老年人歲數達到了80歲之後,明朝會給予這些老年人一種鄉士的爵位。除此之外還會減免老年人的一種賦稅,給老年人減輕生活壓力,由此看來在明朝的統治下,老年人的生活是較為寬松和幸福的。
在朱元璋頒布這些養老政策之後,全國上下都大力的推廣,因此在民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愛老尊老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有利於人們形成一種尊敬老人的這種意識,在明朝的統治下,整個社會可以算得上是政通人和。而朱元璋採取了這些養老措施,對後代的社會也有著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⑸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
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每個時代都關心的問題。養老制度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新鮮事物,而是從古至今伴隨著文明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那麼古代人有“養老金”嗎?如果有,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他們又靠什麼養老呢?
小編通過查閱古代文章典籍才發現,原來古代人的養老方法並不比現在遜色。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兒女不僅受到社會的唾棄,同樣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一、養兒防老
不用說,靠兒女孝敬養老一直是養老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人是最重要的勞動力,多生養孩子,不僅能老有所養,還能夠增添家中勞力,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
除了建養老院,政府也通過賞賜財物、減免稅負、授官賜爵等方式讓一部分高齡的或有特殊情況的老人(比如在戰爭中立過功勞的老人)安享晚年。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而賜爵的做法在漢代就有了。
五、民間資本養老
古代民間資本養老主要出於公益而不是盈利。很多是富商大官通過捐獻自己的財物秀建養老院。例如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除了資源捐獻,有時皇帝也會下令強迫一部分富人捐贈。朱元璋時期就強制或引導,讓富人出錢,在全國各地建立公共墓地,使那些死後無錢買墳地的老者能夠落葉歸根。還有,養濟院和施棺局等救濟機構的運行資金,很多都是民間大戶人家和官宦貴族捐助的。
明清時期,在明清時期,各類養老機構大都是民辦的,養老資金得到了各地中產階層以上人家的大力捐贈。如施棺局,在清代,90%以上都是民辦的。
六、乞討養老
無可否認,社會和家庭都盡最大努力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中國人口眾多,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有一部分老人流離漂泊,無依無靠,只能靠街頭乞討來度過餘生。
看完古代的養老制度,不禁感慨,原來他們也有這么多完善的制度,甚至有因為不贍養老人而處以死刑的法律,古人對孝文化的推從不是現代社會能夠比擬的。
⑹ 歷史上的明代是怎樣建設的老有所依的福利社會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老”問題更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西漢禮學家戴聖曾經就提出過要建立“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大同社會的構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戴聖的想法受到了後世諸多君王的推崇,為了實現這一設想,從西漢開始歷朝歷代的君王們頒布了各式各樣的養老政策。到了明代的時候,朱元璋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關於“養老之政”的相關制度。
明朝十分重視養老問題,他們通過施行一系列養老政策構建起了相對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解決古代老年人“養老”難的問題邁出了一大步。
明朝推崇養老敬老精神的做法,有利於營造良好的道德風氣,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