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行業目前的現狀和前景怎麼樣,現在做的比較好的養老院代表有哪些
養老院行業主要公司:目前國內養老院行業的公司主要有泰康之家(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親和源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凱健華展養老院有限公司、樂成老年事業投資有限公司等。
本文核心數據:養老機構及養老機構床位數、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養老機構入住率
行業概況
1、定義
養老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養老院是指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有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廣義的養老院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於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本文所指的養老院指廣義的養老院,即養老機構。
養老院可以依據性質、功能和價格分類,具體分類如下: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上遊行業較多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爬坡,孕育了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了我國養老院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養老院產業鏈的形成。
從產業鏈條來看,養老院行業是基於醫療行業和政府公共服務建立起來的。在產業鏈上游主要有金融、房地產、養老保健品、養老設備、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等環節。養老院的中游是養老院運營,下游則是養老需求人群。
養老院行業上游的金融環節代表性企業有泰康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房地產環節代表性企業有萬科地產、華潤置地、保利地產等;養老保健品環節代表性企業有湯臣倍健、善存、東阿阿膠等;養老設備環節代表性企業有魚躍醫療、三諾生物、睿餐智能等。中游養老院環節代表性企業有泰康之家、親和源、凱健華展等。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處在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的養老院行業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在孕育發展階段(1949-1977年),基於計劃經濟的背景我國改造建立了最早一批城市養老機構,後更名為養老院。在探索發展階段(1978-1999年),基於市場經濟的背景,在完善政府為主的福利性服務的同時,探索解決社會養老問題,與養老服務相關聯的老齡工作機構、老年法規、養老機構和管理規章首次出現。老年人福利服務和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開始了新發展。
在體系化發展階段(2000-2011年),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的措施。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提出了要「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社會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機制」,這是我國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個包含家庭、社區、社會在內的養老機制。
2012年以來是養老院行業的快速發展階段,此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積極科學及時應對人口老齡化、老齡事業與老年產業成為關鍵詞。政策紅利與市場潛力激發社會資本紛紛入局養老產業,民辦養老院數量激增。中國養老院行業經歷了公辦為主、公辦民辦共存,及公辦民營等階段。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為養老院行業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支持養老院及養老機構的相關政策,為我國養老院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養老院及養老機構和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的政策,內容涉及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建設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加強規劃和用地保障等內容。
「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國家層面出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十三五」期間,規劃明確了政府運營的床位比例不超過50%,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於30%。2019年提出到2022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不低於50%,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十四五」時期,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要提高到55%。
行業發展背景:中國社會老齡化快速爬坡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爬坡,孕育了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中國自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持續上升,老齡化發展速度逐漸加快。
2020年全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約有1.77億,佔全國人口的12.64%,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國家7%的標准。
行業發展現狀
根據我國「9073」的養老服務規劃,我國有90%的老人在家中養老,7%的老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人在養老機構養老。因此,養老院的市場規模在養老行業市場規模中佔比較小。
1、養老機構數量持續增長,民辦養老機構更多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爬坡,孕育了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了我國養老院行業的發展。2015-2020年,我國養老機構數量整體呈增長趨勢。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養老機構3.8萬個,較2019年增長10.4%,較2015年底增長37.2%。
我國養老院運營方式主要包括公辦和民辦。據人民日報文章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民辦養老機構佔比達54.7%,床位數佔比達57.6%,提前完成「十三五」民辦養老機構佔比不低於50%的發展目標。2020年10月,在民政部舉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在790多萬張養老服務床位中,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和數量均已突破50%。
2、養老機構床位數穩步增長
2015-2020年,我國養老機構床位數逐年增長趨勢。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養老機構床位483.1萬張,較2019年增長12.6%。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20年我國每千人擁有養老床位33.0張。
註:養老床位包括養老機構床位和社區養老床位。
3、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根據2015年全國老齡辦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城鄉老年人自報需要照護的比例為15.3%,較2010年抽樣調查的13.7%上升了1.6%,較2000年抽樣調查的6.6%上升了9.1%。
面對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我國養老院入住率卻不高。據民政部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7月底,我國已建養老機構床位429.1萬張,收住老年人卻只有214.6萬人,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
4、市場規模有所下滑
近年來,我國養老院行業市場規模整體呈增長趨勢。據中關村科技旗下養老產業服務平台養老60加發布的《北京養老機構市場研究報告2020》得到2019年北京市養老院平均價格為3615.5元/月。前瞻根據2015-202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計算出2015-2020年全國養老院平均收費。2020年,全國養老院平均月收費約為1781.8元/月,年收費約為2.1萬元。
結合民政部公布2015-2020年養老機構入住人數計算,2020年,我國養老院行業市場規模約為458.8億元。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
由於經濟較發達地區人口流量較大,對養老需求也較大,目前我國養老院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據民政部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養老機構數和養老床位數最多的地區是華東地區,達11998家,佔全國養老機構數的31%;華東地區共擁有188.11萬張養老床位,佔全國養老床位的39%。
2、企業競爭:參與者為以養老院為核心的養老服務企業
目前,我國養老院行業企業多為以養老院為核心的養老服務企業,部分融合了養老社區、保險產品等業務。
從床位數來看,燕達國際健康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養老床位數量較多;從區域布局來看,北京光大匯晨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布局較廣。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養老院養醫結合發展趨勢將更加緊密
未來,養醫結合服務將成為養老院發展的主要方向。養醫結合之所以成為養老院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是養醫結合服務符合老年人服務需求的特點。二是緩解醫療衛生服務的護理壓力。我國現在大多數養老機構僅能提供基礎生活照顧服務,難以提供專業醫療服務,而醫療服務恰恰是整個養老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此外,養醫結合服務也有利於老年人防範和化解健康風險能力的提高。
2、養老院與智慧養老結合
近年來,我國智慧養老行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智慧養老產業白皮書》,2014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為0.17萬億元,2017年則達到了2.2萬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68.24%。從智慧養老產業規模發展來看,2020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規模估算突破3萬億元。
未來養老院將積極應用智慧養老平台,一方面,政府能更有效地細化優化養老服務資源,引導養老服務產業的專業化建設,使得各種養老資源能更有效率的分配;另一方面,智慧養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化服務手段,不僅能有效延伸人工養老服務的能力,也能將服務的人為風險降至最低。此外,智慧養老的互聯,既可以突破城鄉界限,也能實現大醫院、社區醫療機構信息共享、相互協作,更有效率地為老年人口提供醫療和服務。
3、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
未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規模的增長,我國養老院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前瞻根據年均復合增長率預測2021-2026年我國養老機構床位數及空置率測算得到養老機構入住人數,並根據我國養老院人均年收費數據,以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復合增長率6.18%預測,2026年我國養老院人均年收費約為3.0萬元/年。前瞻預測,2026年我國養老院市場規模有望達1114億元。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2. 養老服務中心有哪些經營范圍
養老服務中心業務范圍:
1、全自理護理,為老人建立檔案每天兩次測量血壓體溫並記錄,按時提醒老人吃葯,提供可以自理的老人健身打牌等活動。為老人洗衣服,每月帶領老人洗澡理發。
2、半自理護理,為老人建立檔案每天兩次測量血壓體溫並記錄,按時提醒並幫助老人吃葯,提供可以半自理的老人健身、打牌等活動。為老人洗衣服,每月帶領老人洗澡理發。幫助他們健身以恢復他們的肢體功能。
3、完全不自理護理,為老人建立檔案每天兩次測量血壓體溫並記錄,按時喂老人吃飯吃葯,每天最少3次幫助肢體活動,按摩、翻身、擦洗污漬等。為老人洗衣服,提供老人用防褥瘡床墊,每月擦洗一次身體。對於一些特殊的老人經家屬同意會增加一些服務項目。
(2)關於養老企業有哪些信息和資源擴展閱讀:
養老服務中心生活照料服務:
(1)助餐服務:洗、煮飯菜應干凈、衛生,無焦糊;尊重老年人的飲食生活習慣;注意營養,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譜;助餐點應配置符合老年人的無障礙設施,助餐工具應保持清潔衛生,餐具做到每餐消毒;送餐上門應及時,有必要的保溫、保鮮設備。
(2)起居服務:協助穿脫衣服和入廁方法得當,老年人無不適現象;衣物整理放置有序;定時為卧床老年人翻身,無褥瘡。
(3)助浴服務:助浴前應進行安全提示,助浴過程應有家屬或助老員在場;上門助浴時應根據四季氣候情況和老年人居住條件,注意防寒保暖、防暑降溫和浴室內通風。
(4)衛生清理服務:協助刷牙、洗臉、洗腳、按摩動作適當,老年人無不適現象,做到老人容貌整潔、衣著適度、指(趾)甲整潔、無異味;定期清洗、更換床單和衣物,無臟污;定時打掃室內外衛生,做到清潔、干凈。
(5)代辦服務:代換煤氣、代辦各種手續、代繳各種費用等,應按照老人的要求及時辦理。
3. 養老究竟需要哪些服務
養老究竟需要哪些服務
養老服務指的是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滿足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下面是我帶來的養老究竟需要哪些服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養老究竟需要哪些服務?
其實,人老了以後,需要3個最基本的服務。
1.送餐
吃飯是生存的最最基本的需求。老了以後,收入減少了,同時也可能無法自己做飯了,因此,養老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能每天有飯吃,而且不需要自己做。
2.照料
人老到一定時候,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走動、洗澡這些基本動作可能都會逐漸做不了。因此,需要有人照料自己,幫助完成這些事情。
3.醫療
人老了,各種器官機能都嚴重退化,疾病纏身,需要有醫生幫助解決病痛。
所以,送餐,照料,醫療,是養老需要的3大基本服務。
二、關於中國養老模式中的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問題
當前在中國,養老模式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三種模式。
1.家庭養老
說白了,就是人老了以後,完全由家庭成員照顧,由家庭成員提供飯菜,幫助完成穿衣、下床、上廁所、走動、洗澡等這些動作,生病了也由家庭成員送到醫院並照看。
中國人的養老,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但現在,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以及繁重的工作,這種模式已經不太可能實現了,如果是你,你覺得還能24小時提供上述這3項服務來照顧你父母嗎?
2.機構養老
簡言之,就是把需要3項基本服務的老人送到專業養老院去。這是目前存在的主要方式,但這種方式問題很大:
(1)價格太高,我們老百姓大多數人是負擔不起的。
住進專業養老院,其費用至少包括這幾項:房費,餐費,照料費,醫療費,以及養老機構的利潤,這幾項加起來,房費+餐費+照料費+醫療費+企業利潤,基本上遠遠超過大部分人的退休金了。
(2)當今社會隨著熟人社交關系消失,導致嚴重心理問題。
首先由於離開家,沒有了熟人社交,孤獨感瞬間出現;其次被送進養老院,很容易產生等死的感覺,看著養老院里很多年齡大的不斷去世,直接嚴重打擊精神,嚴重者導致抑鬱症。
3.社區養老
通俗而言,就是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由社區專業養老服務機構提供上述3類基本服務。這種方式,和機構養老相比,對於老人而言,第一是省卻了房費,費用似乎可以降下來;第二是保留了熟人社交關系,不會導致心理問題。似乎這種社區養老的方式很完美,但絕大多數社區養老服務企業根本無法生存,問題在什麼地方呢?
三、根本沒法養活自己的社區養老服務企業
對於機構養老服務,其成本為:房費+餐費+照料費+醫療費。目前最便宜的機構養老月費用,大約在2000元左右。
對於社區養老服務,其成本為:餐費+照料費+醫療費,似乎可以比機構養老便宜很多。
但實際上,社區養老的服務成本更高,核心原因是一個社區內的消費者數量規模不足,無法攤薄服務成本。目前,在一個社區,需要提供3項基本服務的老人,基本屬於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這類老人大約占社區60歲以上老人人數的10%。
比如,一個10000人的社區,60歲以上老人數量一般佔15%(當前中國平均),即1500人,其中150人左右是需要這3項基本服務的。
這里,可以簡單估算一下。
餐費:一日三餐送上門,假設按20元一天算,不包括配送費,最低也得600元/月;
照料費:一個最便宜的從農村來的生活護理員,至少得2000元/月,少了沒人干;
醫療費:找一個最便宜的專業醫生上門服務,即使一周一次,每次100元,至少得400元/月;
因此,最便宜也得3000元/月,其實大家一看估算的價格取值,這種情況在絕大多數城市,幾乎是不太可能按照這樣的價格找到服務者的。
這里,中國普通百姓的平均退休工資,大約不會超過2500元/月的,因此,理論上絕大多數普通百姓是無法實現住在自己家裡獲取完整的社區養老服務的。
所以,如上社區,即使分析有150個需要3項基本服務的老人,由於經濟原因,頂多隻有10%可以負擔得起,也就15個左右的老人會接受上述價格。
但為什麼機構養老企業可以2000元/月左右收費可以做下來,而社區養老服務企業如果按照2000元/月收費卻很難生存呢?
原因就是一個社區內的消費者數量規模太小,無法攤薄服務成本。
例如一個廚師,專門為一個老人做一天3頓飯,收600元/月,則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無法滿足廚師對月收入的期望值。但如果讓他同時為20個老人做一天3頓飯(做1個人的飯和做20個人的飯,其實工作量相差不大),收600元/人,就可以了,因為20個人可以收到12000元,按照常規,大約可以賺20%的利潤,即2400元,大致可以滿足一個普通廚師對月收入的期望值了。
據一些曾經提供社區老年餐廳的第三方企業估算,一個社區每天要達到2000份訂餐數,社區老年餐廳才能保本,顯然這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
養老專業機構,把各個社區的少量需要3項基本養老服務的老人集中到一起,這樣勉強可以達到一個顧客規模和服務人員數量的最高效率匹配,攤薄服務成本,從而能夠獲得持平或者微利。
而如果在社區成立一個第三方養老服務機構,提供3項基本服務,則基本上永遠都達不到顧客規模和服務人員數量的最高效率匹配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2000元/月的價格收費,徹底就是虧本的,根本無法實現持平或者盈利,一般而言,至少要按照4000元/月以上的'價格進行收費,才有可能持平或者微利。
事實上,在中國的大部分社區,超過4000元/月以上價格的社區服務,90%的普通百姓家庭都很難持續負擔得起了。
因此,在中國,迄今都沒有出現能夠提供可持續的讓社區老人負擔得起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第三方企業。
四、如何讓你自己的企業成為那1%的能活下去的社區養老服務企業?
從上述分析可知,如果提供社區養老服務,收費如果高於3000元/月,則絕大部分的普通百姓無法負擔得起而持續使用,收費如果低於4000元/月,則絕大部分的社區養老服務企業無法生存,這就是目前的現狀。
這里,一家社區養老服務企業(以下簡稱A企業)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A企業的社區養老模式,其核心就是「基於社區公共錢包的補助模式+基於互助共享的服務提供模式」。
1.基於社區公共錢包的補助模式
社區公共錢包是由B公益基金會聯合某信息技術公司聯合運營的社區互助保險體系,A企業是B公益基金會的獨家養老補助支付體系。
這樣,事情就簡單了:社區養老服務企業按照4000元/月的價格提供社區養老服務,而社區老人可以按照2000元/月甚至更低價格獲得第三方養老服務,因為社區公共錢包為社區老人提供了差價補助,4000元/月的收費中為老人補助了2000元/月甚至更多。這里,老人的補助額度是根據其A特權指數所定,一般老人的A特權指數范圍為5%-90%。舉個例子,如果是65%,那麼老人可以獲得的補助是4000*65%=2600元/月,老人需要自付部分則為4000元-2600元=1400元/月,這個價格,完全可以讓絕大多數普通老人負擔得起。
至於如何讓老人獲得較高的A特權指數,這個就很簡單,只需要老人和其子女的日常消費都在社區實體店(A企業經營)和社區周邊的授權的店鋪消費即可。
2.基於互助共享的服務提供模式
A企業另外一個核心機制是,採用社區互助共享模式提供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A企業通過在本社區招募和培訓閑置人員,將他們打造成能夠為同一社區的老人提供送餐的社區廚師,為同一社區的老人提供照料的社區護理員,這樣人力資源成本大大下降,從而可以提供低於4000元/月的服務價格,甚至3000元/月的服務價格還能實現微利,這樣就可以幾乎讓社區中需要養老服務的老人都負擔得起服務價格,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綜上,可以通過「社區公共錢包補助+社區互助共享模式」,A企業成為中國當前唯一可以在社區中提供社區養老的專業服務機構。
拓展閱讀
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
一: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大檢查、大整治活動。
系統查找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存在的問題,聚力整改,夯實服務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
二:加快養老機構服務標准體系建設。
以建立養老服務業標准化體系和推進服務質量星級評工作為牽引,不斷完善服務質量地方性標准和養老服務信用體系建設;
三:深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通過多種有效方式,提高養老機構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水平,滿足老年人慢病防治、養生保健、飲食起居、康復護理等需求;
四:加強養老機構安全管理。
樹立全員風險防範意識,突出消防安全、飲食衛生等重點環節,常抓常備,消除隱患,打牢老機構服務質量建設牢固的安全管理基礎;
五:提高養老機構管理服務人員素質能力。
落實本市《關於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強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保障制度,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
六:全面提升養老機構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強和規范北京市社會福利信息管理系統應用推廣,強化養老機構運營管理及服務質量大數據建設,推進養老行業質量監管方式科學化、高效化、智能化;
七: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萬里行活動。
利用各類媒體,有計劃、有步驟地宣傳推廣服務質量建設典型經驗和典型機構,在全市養老行業形成質量至上的強烈意識,營造爭取先進、力創一流的良好氣氛;
八:開展「敬老文明號」創建遴選活動。
引導養老機構不斷改進服務質量,爭創全國「敬老文明號」單位,推進養老服務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九:完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監督體系。
廣泛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界積極因素,建立政府部門行政監管、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服務對象及家屬主動監督、社會輿論公開監督的養老服務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倒逼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安全管理持續改進,切實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
;4. 養老產業有哪些項目
家庭養老模式為主要模式
目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家庭養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並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方式。社區養老模式則是社區引入養老機構,老人能夠享受社區的專業服務機構和人士上門服務。機構養老模式是以設施建設為重點,通過設施建設實現其基本養老服務功能。根據我國「十三五」規劃,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占老齡人口比重分別約為90%、7%和3%。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5. 國內養老現狀及發展趨勢
國內養老現狀及發展趨勢有醫養結合,打造中國養老新模式;強調社區、居家養老;智慧養老是大趨勢;從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老年旅遊、心理精神。
1、醫養結合,打造中國養老新模式
現代老年人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於生活能夠自理、經濟實力較好的老年人,旅居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市場上也逐漸涌現出廣場舞相關項目,或者是老年社交、情緒管理等相關產品。
我國養老產業概況
從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階段來看,時間線可以細致地劃分為2013年養老產業啟動元年、2014年政策密集出台年、2015年消化吸收落實年以及2016年養老產業全面開放年。從養老模式來看,主要分為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其中居家養老佔比最高。
2009-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整體呈波動變化。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有11.6萬個。2010-2015年我國社會服務機構床位以及養老機構床位均穩步上升。2010-2015年,我國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整體呈上升趨勢。
具體來看,2015年,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3張,比上年增長11.4%。綜合來看,我國的養老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