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院的真實生活是怎麼樣的
養老院的真實生活是,能動的還能吃飽,不能動的吃不飽。
2. 很多90後想住進敬老院,真實的敬老院生活是什麼樣
真實中的敬老院比較安靜,很多老人孤獨的躺在床上,期待著家人的到來,飯菜並不可口,有些護工的行為比較粗暴。很多90後都想像著自己進入敬老院後的生活,期盼著可以提前退休,但實際上的敬老院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當我們看到真相之後,也許就會改變自己內心的想法。
最後,養老院的飯菜其實十分一般,可能很多人都感覺不合口味。畢竟是大鍋菜,不可能像家裡、飯店一樣做的精緻可口,所以很多老人都是在將就著吃。即便不喜歡用的如何呢,他們根本就沒有第2個選擇。無法生活自理的老人需要請專門照顧的護工,因為每天的工作量巨大,所以一部分護工也很不耐煩,尤其是那些長時間沒有家人看望的老人,很容易成為出氣筒,即便再委屈也無人可以訴說。
3. 河南95後男孩開5家養老院,未來新型養老院會成為風口產業嗎
未來新型很有可能成為風口產業,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個人覺得這種新型養老院非常好,也很符合當下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養老院固有的印象,這種新型養老院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我們也希望這種新型養老院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這樣老人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照顧,養老就是要尊重老人的選擇,隨著數字時代的不斷發展,養老院的經營模式也要不斷進步和發展,滿足老人的需求才是養老院的宗旨。
未來這種新型養老院很有可能成為主流,這樣的新型養老院才更適合當下當下老年人的需求, 養老院需也需要緊跟時代腳步和潮流,不管養老院的經營模式如何發展和改變,尊重老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老人們選擇任何方式度過自己的晚年時光,這才是養老的真正意義。
4. 很多老人去了養老院才知道:養老院其實和想像的不一樣,你怎麼看
我姐姐的婆婆,80多歲高齡,因為腦梗生活不能自理,公公去世的早,姐姐和姐夫又都上班,無人照顧,就和姐夫商量把婆婆送養老院去。
最後在咨詢了多家養老院後,選擇了一家條件比較好的養老院,價格是每個月5300多元,這在我們當地屬於比較高檔的養老院,目的就是讓婆婆在這里生活的比較好。
總結下來:
我覺得如果家庭條件允許還是請一個住家保姆比較合適,從許多個例來看,請保姆要比送養老院對老人來說要好許多,一對一的服務好過養老院那種亂哄哄的找不到人的服務。
當然請保姆,最好身邊有人陪伴,這樣也不怕保姆虐待老人,如果身邊無法有人,那就至少悄悄安裝一個攝像頭監控她,因為現在無良保姆也很多。
5. 95後小伙把養老院辦成幼兒園,照顧老人真的和照顧孩子一樣嗎
照顧老人和照顧孩子一樣,同樣需要付出真心、愛心和耐心。父母當年怎麼照顧兒時的我們,就應該在他們晚年時候,受到同等對待。這樣一個想法雖然很好,但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得並不如人意,很多子女會嫌棄老人,甚至會心生厭惡。
河南許昌一位95後小伙,將養老院開辦得如同幼兒園一樣。在正型小伙開辦養老院中,老人生活不再死氣沉舉檔猜沉,而是充滿了朝氣和歡樂。小伙在老人日常生活中,教會老玩智能手機,也會教老人劇本殺、彈吉他等,深受年輕人喜歡活動。
身為子女的我們,不要嫌棄老人,因為我們也有變老那天。今天我們所嫌棄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們。想要自己晚年生活幸福快樂,就要在年輕時候,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6. 我國現在養老院環境現狀如何
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加上獨生子女政策改變著我國的家庭人口結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商業養老險作為日後養老的支柱。那養老保險有哪些險種?不同險種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
城區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北京。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城區公辦的住不進,城裡民辦的住不起,郊區民辦的不願去。」
中國目前老齡化問題嚴重,而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原因使得目前中國城鄉的空巢家庭不斷增加。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寶庫說,為確保更好地照顧老人,這些專門針對失能老人而建的養老機構將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只接納到達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房產不予出售,必須配套擁有一個專門的醫療機構、專門為入住老人開展全天候的醫療服務,以及必須具備臨終關懷的職能。
★專家分析:
養老方式面面觀
社保養老——僅夠溫飽
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是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為特徵的養老保險模式,按照該模式,個人和企業按照員工工資數額的一定比例繳費,分別進入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那麼在未來社保養老是否真的能為參保人提供足額的養老保障呢?
以月薪6000元的員工為例,不考慮通貨膨脹,工資增長,及賬戶利息等因素影響,假設30年後退休時社平工資是2000元,則按目前社保政策,每月大概可以領取退休金1800多元,社保替代率約30%。而按照專家建議,替代率達到80%,才能保證退休後的生活質量不下降。
企業年金——難以掌控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願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我國於2004年5月1日才開始試行。由於企業自身認知程度不夠,國家對個人繳費部分稅收政策的不明確等原因,真正實行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還是很少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數據,截至2009年12月31日,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是1116萬人,僅佔2.2億參加基本養老人數的5%,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則不足1%。
最重要的是,企業年金實行最終主動權都在企業手裡,員工個人是無法掌控的。如果你很想參與到企業的年金計劃中去,那麼前提條件一是你要在職,二是所在企業願意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
養兒防老——不堪重負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但是隨著「4:2:1」家庭結構在中國逐漸普及,傳統養老觀正受到強烈沖擊,80年代四世同堂的金字塔迅速演變成現在的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結構。曾經的「小皇帝」如今面對就業、醫療、住房、子女教育,已經舉步維艱,又如何周到地顧及贍養老人?事實上如今許多父母還在以不同方式來資助子女買房、創業等。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來還要出現「8:4:2:1」的家庭,可見養兒防老已越來越不現實了。
商業保險——養老支柱
商業養老保險是以人的生命或身體為保險對象,在被保險人年老退休或保險期屆滿時,由保險公司按合同規定支付養老金。其特點鮮明,天然具備參與長期養老金儲備計劃的優勢。兼備了投資和保障的功能,使理財主體更加多元化,提高了養老保障水平。目前商業保險中的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定期保險,終身保險都可以達到養老的目的,客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投保。
金融投資——種類繁多
我國養老現狀分析:金融投資是目前大多數人比較熟悉的養老方式。可供選擇的工具很多,一部分屬於有固定收益的品種,如銀行各類存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國債等,這類產品的優勢是安全穩健,但收益不會太高。一旦收益不抵通脹,其實際購買力是縮水的。
另外一部分屬於較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如股票、基金、期貨、權證等。對於以養老為目的的投資來說,一些穩健型的投資品種應該是首選,如基金。而基金也隨風險收益的不同分為貨幣型、偏債型、平衡型、偏股型、ETF、LOF等,每個人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搭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也有不少把養老金寄託於房產,覺得手中有房養老不愁,那麼單一依靠房產投資是否能完全解決養老問題呢?
方式一,出租:以每月的租金來支撐每月的養老金開支
租金收入僅是房產價值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本金壓在房產上,並不能為老年的日常生活提供持續的收入現金流,可見靠租金養老沒有充分地利用所有用於養老的資金;而且房屋出租過程勞心勞力,中途如出現斷租,勢必影響晚年生活開支需求。
方式二,出售:一次性出售來支撐未來多年養老金開支
房屋出售後,大筆資金仍需要再次規劃,才能為晚年養老提供支持,否則同樣要面對資金貶值的風險,並存在晚年沒有持續可增長的收入現金流,有錢不敢用的問題,仍是一個不完整的養老規劃。
可見,房產投資雖具有較強的抵禦通脹的能力,但是其變現能力較差,加上國家政策支持及法律監管很不明朗,單一靠房產養老仍然不夠穩妥。
綜上所述,用過分依賴短線或保守單一的投資方法,去累積維持未來幾十年退休生活的資金,往往事與願違。
老人們的精神需求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趨凸顯。最美不過夕陽紅,當一個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往往更需要關懷。三年一代溝這句話不是沒道理的,年輕人並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數老年人是空虛、孤獨的。
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學、銀發旅遊也越來越火爆。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關懷,也要靠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大愛老敬老助老的宣傳,營造一個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是必要的。這也是南北巢養老網的宗旨所在。
(資料來源:360個人圖書館)
7. 養老院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老人在養老院分三種情況,一種是有子女且混得好的,一種是有子女混得一般般的,一種是沒有子女的,待遇和精神面貌明顯不一樣。
有的老人脾氣比較溫和容易相處,脾氣差的不好相處的呢?一天兩天還受得了,時間長了很難受的了。你會慢慢的失去耐心,想想你現在的脾氣一言不合就出手,等老了呢脾氣會變成什麼樣。
在養老院最幸福的老人是有兒有女的老人,可能你會有疑問了,把父母都送到養老院了這明顯是不孝啊怎麼會幸福呢?
這不是不孝,老人是最害怕孤獨的一個群體,老人整日整日在家裡一個人呆著是很孤獨的,畢竟作為子女要為這個家的生計忙碌著,有些心動不太方面的老人更加的麻煩,需要有人能及時看著,這個時候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有人陪著24小時有護工。
想像一下周圍有兒有女的老人,經常有人探望偶爾帶出去逛逛,逢年過節接回去一起過節。而你沒有孩子這個時候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走開,看著別人闔家歡樂心裡真的會好受嗎?
這就是養老院的現狀,有兒有女的養老院才是最好的,有期待,有人牽掛,又避免了空巢老人的孤獨。與之相對的無兒無女的老人每人牽掛,沒人探望真的很可憐,這樣的的老人都不太好相處,習性格比較怪。
8. 掙扎了20年,中國的養老院終於要開始賺錢了,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傳統觀念的轉變,以及60、70年代的人逐步進入養老階段,這批年齡的老人趕到改革開放浪潮,思想更為開放,經濟能力也更好,而且基本都是獨兒獨女,孩子們也忙於自己的工作,這樣的現實情況下便催生了很多更貼合老人和社會需求的養老院,優質的養老服務買單的必定會很多。
養老院開始賺錢讓我感到高興,希望大家不要再宣揚父母為孩子付出多少、父母都是圍著孩子轉這樣的思想,我很希望我的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辛苦了一輩子,老了就應該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