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誰
李慶遠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
Ⅱ 原陽藍盾養老養老院地址
原陽藍盾養老養老院地址是新鄉市原陽縣勝利街豐澤苑(解放路)東側約210米。該養老院內設置了健身器材,供給老人們鍛煉身體,收費合理,護工們對老人細心照顧,伙食清淡注重老人口味。
Ⅲ 2005年機構改革原陽停職保退鄉鎮分流人員,到退休年嶺,還會按新的政策補交養老保險嗎
不用交,當時公務人員都不交保險,讓我們停職,到時退休,現在又說補交保險,那重新讓我們上班吧,保險一分不少。
Ⅳ 對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有必要以村為單位辦敬老院嗎
完全有必要。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數量正在增加,從而增加了對機構護理的需求。農村敬老院不僅在養老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有助於保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到2014年底,雖然我國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增加,但農村人口仍佔全國人口的45.23%。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表明,城市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水平普遍高於農村地區。然而,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比城市高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顛倒的局面將持續到2040年。因此,關注農村養老事業尤為重要。以原陽縣師寨鎮農村敬老院為例。
師寨鎮的問題只是一個縮影。所以對於以村為單位建立敬老院很有必要。
Ⅳ 倉頡造的字有哪些
[倉頡造了哪些字?]• [蒼頡書]釋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並刈,乞少子左互。
學耒,弢雨水,兒糾叔
兵朱。
[蒼頡書]釋義:
身體變化,需要庇護。於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並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著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蒼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
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響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
[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願天下讀書人都來讀一讀【倉頡書】,讓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開花、結果,讓中華大地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宏圖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壯麗輝煌! 最後讓我把宋代大觀帖上的釋文,附在下面,沒有前輩的最初探索,哪有我無名小子的最終發現,短短的二十八字的【倉頡書】,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贊同0|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賀顯華老師 | 十四級
擅長領域: 歷史學 歷史話題 文化/藝術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09-3-17 倉頡造了哪些字 33 2010-11-2 倉頡造了哪些字?那些字是怎麼造出來的?急需!100字左右。 12 2008-12-23 為什麼不是倉頡造的字?急急急!!!!!!!!!! 14 2010-1-17 當倉頡把造的字給大家看時,人們高興得歡呼雀躍的 縮句 7 2010-11-29 當倉頡把他造的字寫給人們看時,大家高興極了。換一種說法,使句子意... 2 更多關於倉頡造的字有哪些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倉頡
回答 共2條 2008-11-16 14:58 佩佐馬 | 二級
倉頡字譜 (2008-07-05 21:10:01)
標簽:雜談
倉頡字譜 文昌編著 綱舉目張 妙語連珠
倉陵芳草鮮,煙雨更覺神。造化從此始,千載第一君。
頡帝壹石谷,孔丘約九斗。四升秘不傳,道士畫符咒。
字聖龍鄉人,白楊作證真。片羽報中外,英名振古今。
譜寫燦爛詩,源遠貴流長。教育蹈新路,盛世建濮陽。
文籍若滿腹,猶如囊袋錢。得失我獨知,積累趁少年。
昌樂唐高僧,易法很精通。經脈實測課,豐碑區里程。
編碼打電腦,福娃笑曹操。北京辦奧運,航行立交橋。
著述丈身齊,才可汗牛計。西三紅水聊,秋色平分之。
綱常論是非,刀戈爭利益。乖孩丑旦角,摸板將魚迷。
舉旗毛澤東,抉賢推愚公。農民生活變,軍嫂傢俱同。
目標開當鋪,門戶投資急。玄乎發燒友,甲乙誇司儀。
張川走陝甘,奉獻伴風險。寒冬黑夜忙,炎黃父母官。
妙言比喻句,逍遙翻史記。桃枝垂萬條,秀林披綠衣。
語奇感天地,悅耳音調良。笛手速跑上,簫鳴二胡幫。
連任召隸屬,駐屯抓內部。合圍求收獲,壽誕賀前途。
珠盤姐妹端,兄愧卧室鑽。菜溝捉野兔,倦歇避婚嫌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645c501009x7l.html
贊同0| 評論 2008-11-16 19:55 大幅度變化 | 二級
文化祖庭倉頡廟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境內,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而建的。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陝西省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這里流傳著幾百年的穀雨祭文祖的傳統,每年穀雨時節舉辦為期七至十天的廟會。
以前,白水縣洛河以北的百十個村子,成立有專門的廟會組織,稱為十大社。
一年一度的廟會由十大社輪流主辦。廟會前半個月是清明節,十大社的會長來倉頡廟燒香膜拜,祭掃倉聖之墓。繼而,開會商量本年度廟會事宜。這一天,各大商號、戲劇團體、樂戶、紙炮商爭相到廟內報到。也決定了請劇團、樂團等各項事項。
廟會前幾天,社長和住廟和尚一起清掃廟內廟外,沖刷石碑、磚雕、柱聯等,並請當地有名望的文人給廟內各處題寫新對聯。主持廟會的社家,於穀雨前兩天,到廟里請回倉頡泥塑像、神樓和全副執事,置於村內顯眼處,又請一劇團給倉頡神唱一天兩晚大戲,此謂「偏寨」,表示社家村民對倉聖優先祭祀。
穀雨那天,廟會正式開始。天放亮後,執事隊進廟。「支古老的三眼槍在先,鳴槍開道;10面龍風旗和12面五彩旗緊隨;8面開道鑼和一副「迥避」、「肅靜」牌相跟;接著是成雙成對的龍頭、金瓜、斧鉞、偏戟、雲牌、大刀、長矛等各式法器;繼而是一把高擎的萬民傘;傘後是金頂紅罩的倉聖神樓,下有24根護廟棍排列兩行;5張楠木桌抬上香器、祭器、香表紙炮和各式供品;十大社社長隨後,兩班樂戶吹吹打打,三眼槍、萬字頭鞭炮壓後。萬名觀眾圍觀。氣勢十分庄嚴、肅穆。 >>
編輯本段【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而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了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懇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時,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編輯本段【倉頡廟】
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塬坡地。廟東一里多為武庄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
倉頡廟區佔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佔地約10畝。
倉頡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鍾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於仁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跡,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
廟院內古柏參天、鬱郁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郁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冢上一柏,枝桿四齣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編輯本段【倉頡陵】
一、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
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後蒼倉通用。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並被尊為字聖。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跡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跡。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跡,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二、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鍾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里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沒有遺留下來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記載,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測,沒有必要爭論誰對誰錯。
三、拓不走的倉頡造字碑
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台地下。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里,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里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
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四、倉頡墓的比較和鑒別
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縣志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前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葯,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葯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里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鑒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1994年南樂縣多方籌資數百萬元,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來自河南省內外的各界嘉賓一萬餘人親臨盛典,同拜先祖。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里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五、倉頡陵真跡之爭,也許是好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那麼,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游覽區的倡議。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游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
編輯本段【倉頡漢字文化藝術節】
2007年11月18日上午10時許,來自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數百名「文化人」齊聚河南省南樂縣倉頡陵,頂禮膜拜5000年前的「造字聖人」倉頡,以此拉開了首屆倉頡漢字文化藝術節的帷幕。相傳5000年前,黃帝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從而結束了遠古時期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並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漢字,迄今,世界上有13億人使用漢字,成為世界使用率最高的一種文字,倉頡也被後人尊稱為「字聖」。南樂倉頡廟始建於東漢,每年正月二十四,倉頡廟會便吸引冀魯豫三省數十縣的近10萬群眾前來祭祀,並一直沿襲至今。2005年,經過國內權威歷史、考古專家的一致認可,爭論多年的倉頡故里最終花落南樂。
為紀念倉頡的造字壯舉,南樂縣從2007年開始,每年將舉辦一次倉頡漢字文化藝術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稱,紀念「字聖」倉頡,不僅是對使用率最高的漢字的尊重,也讓世人重溫了中國文明史,意義非常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