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農村養老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隨著 社會 的發展,農村養老的問題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國家為年滿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提供了一些補助政策,只要滿足條件均可領取,農村年滿60歲以上的補助政策如下:
基礎養老金 :無論是否交納新農保,只要年滿60歲以上都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80元左右。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的統一建設歸劃,有些地方農民的土地會被國家徵用,為了讓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國家出台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年滿60歲之後可以領取失地農民養老金。
農村計劃生育養老補貼 :獨生子女戶領取了《獨生子女證》之後,年滿60歲以後國家將給予一定的養老補貼。
貧困農民生活補貼 :國家又農村低保家庭、五保戶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民年滿60歲以後給予一定的養老補貼。
農村老人高齡補貼 :國家對農村高齡老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年齡越高補貼就越多。
我老了之後,如果身體硬朗、生活能自理,並且還能幹點家務事的話,我就自己住,或找個老伴一起生活。假如子女需要我幫忙帶孩子,我就跟子女們住在一起幫忙帶孩子。
如果大家住在一起不愉快,三天兩頭鬧矛盾的話,我寧願自己一個人住清靜,愛幹啥就幹啥,生活自由。
如果到了我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就聽從子女的安排,子女們要求我跟著子女們一起住,我就跟著一起住。但我多年以來為自己准備的養老金,我一定握在自己手裡,不會輕易交出來,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才會讓子女繼承。如果老了生活不能自理,跟著子女們在一起假如生活不開心、矛盾重重的話,我就要求去養老院生活,反正現在就著手准備養老金,不怕到時沒有錢進養老院生活。
這是我的看法,親們對此有什麼建議嗎?歡迎評論!謝謝!
目前養老雖有很大進步,但由於國家實力不足,有子女的基本都是靠子女養老,國家補助,沒有子女的國家全部承擔。
目前國家的惠民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養老問題的負擔,農合百分之八十報銷,大病還有補貼,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子女承擔。由於這一代人觀念問題,依然是生子養老,固有的觀念很難改變。即使兒女送老人去養老院,老人也不想去,或者認為有孩子去養老院丟人。有的請了保姆,也會因各種理由把保姆」請走」,這個矛盾很難解決。
無子女的老人國家全額負擔醫療和養老資金,反而沒有養老之憂。
六零後的一代人基本上觀念已經接受了養老去養老院的觀念,由於子女少,大多又在遠方城市,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子女養老。有的買了養老保險,有的給自己儲蓄了一定的養老基金,養老問題矛盾已經不再那麼尖銳。
國家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再過幾年,農村老人進養老院或入托,變得越來越容易和正常,就像發達國家一樣,老有所養,福利惠及全部農村老人。
父母沒有養老金:
子女沒有行孝心!
冬天倉房睡涼炕:
冷水冷飯真夠嗆!
隨著 社會 的發展,養老問題也發生了。現在農村的老人大部分都是靠領國家的補助金來延續生活的。
我老公的叔叔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可他們沒有花兒女多少錢,花銷大部分來自於國家的補助,我多次回家,也問到他們的生活來源,他們的回答是:「誰也靠不住,還是靠國家穩妥。」因為兒子女兒們都是農村人,都是靠在田裡耕作收入生活,沒有錢給兩位老人,最多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給老人買一些吃的。多虧兩位老人身體還好,現在都80多歲了,身上沒病沒災。他們覺得國家每個月給的錢夠他們的生活費了,只要不買肉,多吃點菜也沒有關系,為了給他們補充營養,女兒們隔段時間就會給他們送些雞蛋。我們有時也會給他們一些錢,讓他們買點肉吃。雖然80多歲了,身體沒病沒災,就是最好不過事兒。
現在兒子兒媳都在城裡打工,家裡只有兩位老人,他們互相依靠,互相關心,每天兩頓飯,過的還算可以。
現在大部分的老人,兒女們都在城裡工作或打工,他們就都成了留守老人,身體好的老人還捨不得他們的田地,還在不斷地勞動,辛勤的耕作。因為兒女們的負擔也不輕,兒女們成家後,還要管自己的兒女,有的甚至要管自己的孫子,負擔都是很重的,所以農村有一句俗語叫「當爺不如當孫,當孫一家都親。」這句話說明老人們有一點錢也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卻捨得花在孫子的身上。老人們一生簡朴慣了,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至於吃什麼,無所謂,只要兒子女兒過得幸福就是他們的幸福。
農村的老人過慣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不幹活的時候,好幾位老人坐在一起,還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他們自由散漫慣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所以過不慣城裡的生活,他們是不願意和兒女們在一起生活的。再說,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老人們完全不同,如果在一起生活的話,會出現很多的矛盾。老人們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至於說進敬老院,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小姑子的公公得了腦血栓,而且自己還有30萬,現在老兩口進養老院住了一個月,就回來了,因為兩人每月就得7000多塊錢,如果老人再活幾年的話,30萬又怎麼能夠花呢?有退休金的老人都進不起養老院,農村人又怎麼敢想呢?
現在的農村養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題主所說,隨著 社會 的發展,農村 養老問題又出現了新的節點。不僅是子女都在大城市生活,還有子女在外面打工,一年很難回家 一趟。農村養老確實出現了新的節點。
那麼,農村養老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知名三峽覺得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是國家層面看,對於農民的養老十分重視,早在好多年前,就出台了養老政策,農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購買養老保險。國家給予養老補貼。農民買得多,到了六十歲後就每月就拿得多。我一個直系親戚今年63歲,現在每月能拿到140元左右。加上他自己還能勞動,對於他來說,零用就沒有問題了。還有就是當農民達到了六十歲,沒有兒女,且生活又不能處理的,由國家承擔養老,直接進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安度晚年。該老人所有的養老補貼和高齡補貼仍由老人自己支配。
二是從家庭層面看,養兒防老盡管在一些地方做的並不是很好,但是,在農村,孝順的兒女還是很多,他們走到哪裡,都會將自己家裡的老人安頓好,有能力的直接接到城裡與自己同住,有的請自己的親戚照顧。就是不讓自己的大人老有所養。我老家的一個鄰居,獨生兒子在廣東工作,很多年前,他就將自己的母親接到了廣東與自己一起居住。他母親是我們老家第一個坐飛機的人。
三是從 社會 層面看,尊老愛幼已成為一種風氣。現在很多農村的鄰居們對老人都是非常的尊重,當他們身邊有不能處理的老人時,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幫助老人料理家務,幫助他們日常生活。而且是無待遇的幫助。在我們老家,就有這樣主動幫助老人的鄰居們。
所以說,農村養老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不排除有少數子女不孝不養老的狀況,但是,愛老敬老的好傳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養老正在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第一,現在農村養老形式大部分還是以傳統方式養老制度,①和老人居住在一起,②子女多的家庭,分攤瞻養。③無兒無女送到當地養老院去養老,由政府直接供養。第二,現在農村養老制度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推出保險養老,獨生子女家庭優惠政策,高齡老人享受更多的紅利。還有在養老觀念上也發生明顯的進步,部份老人也選擇到敬老院,老年公寓去養老。第三,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出台,對全民養老體系,提到了新的高度,農村人不久的將來,和城裡一樣,盡情享受黨和國家帶來的紅利,一樣享受養老金待遇。
老父生有我等弟兄三個,由於是農村人,老了,沒有任何來源,從七十歲起,就靠我弟兄三人贍養至今,老人家已經八十八了,身體依然健朗,能吃能睡,過得安逸。
後來政策好了,農村老人每月都有養老金,加上高齡補貼,父親可以有130多的進潤,他三個月也就是一個季度去領一次,領來的錢,沒有哪個指望他補貼家庭一塊兩塊,叫他自己留著用,想買嘴嘴吃,自己決定。如有三病兩痛,三弟兄就湊錢送他吃葯打針。好在父親身體素質很好,也沒生過什麼大病,所以我弟兄也沒有什麼負擔。
吃喝問題,老父一家在十天,輪流著來。因為老年人沒有牙齒,我建議每餐做菜時必須要有一個軟菜,以便他能吞咽下肚。一天一壺開水,天天必須保持供應。寒冷冬天到來,輪到哪家吃飯,父親就在哪家烤火,並配濃茶一壺供老人家享用,任何人不得產生厭倦的情緒。由於意見協調統一,父親的老年生活快接近尾聲,他過著不好不壞的悠閑生活,這就是農村老人養老的縮影。
但假如兒子在城市工作,農村裡的老人又怎樣養老呢?
農村人有種習慣,就是講究葉落歸根,無論城市條件在怎麼優越,老年人思鄉情結不會改變,回家享天倫之樂然後入土為安是每個農村老人的心願。兒子有出息,在城市裡工作,農村的父母在家無人照顧,孝順的兒女就會出錢請保姆,替自己盡到義務。這種情況不是很多,高齡老人過不慣城市生活,回到農村,不得不請人照料。
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村建起了養老院,費用由兒女出。這很好,養老院里有同齡人,大家一道會玩得愉快和開心,老年生活充滿陽光,兒女放的心!遺憾的是,我走了上萬個村莊,貴州農村竟然找不到一個村辦養老院,所以靠養老院養老的事實,路途還在遙遠。
至於我等老了以後如何養老,那是後話,現在還在贍養老人,考慮自己養老的問題很少。不過,自己有種初步打算,不想連累誰,一不進養老院,二不靠子女,自己靠自己,如身體 健康 ,吃喝拉撒自己能獨立,那就繼續活著,看看美麗的世界;如行動不便,坐立不得,一包耗子葯就此解決。各位,你的看法如何呢?
盡管農民的養老目前還不十分如意,但和四十年前比己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就是 社會 的進步,就是說明和過去比較的巨大變化。過去的農民有養老這個概念嗎?只是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活著而己。不說別的,單說正常人的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那時穿的什麼?破衣爛衫,衣服補丁羅補丁,鞋子露著腳後根,冬天凍的像小饅頭。真是縫縫補補八九年。吃的大部分是粗糧,野萊,甚至是糠,就是這個,能吃飽也是燒高香了。住的就更不用提了,農村百分之八九十是坯房,下雨是外邊大下,屋裡小下。冬天北風蕭蕭,屋裡的尿盆都結冰,一家四五口一個大通炕,鋪個席子上面滾,連個褥子都沒有。至於行,上哪都是兩條腿,別說農民,就是工人,又有幾家有自行車?十幾里地天不亮就上班,全憑兩條腿。再看看現在,盡管農村老人生活不是十分富餘,但也是吃的大米白面,雞鴨魚肉也經常吃,最重要的是能吃飽。穿的衣服也不錯,城裡人的舊衣服,想送出去,都沒人看的上。大部分人住上二層樓,即使平房也是隨便住,更沒有全家睡一條大通炕的事了。說起行,在農村很多家有了 汽車 ,頂不濟也是摩托車,電動車。出門上公路,上縣城或省城說走就走。當然,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的老年人養老還存在很多困難,主要是子女出外打工缺少有人照顧,平時的零用錢還不充裕。如果生了大病就會捉襟見肘。但是,應該看到,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民的扶持力度,但各項措施還不盡善盡美。若想達到非常滿意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相信國家對農民的政策會越來越好。當然,也不能一味全靠國家,農民朋友也要與時俱進,改變等靠要的思維,在力所能及時積極交納養老保險,為自己更好的養老上一道保險。子農孝敬老人也是責無旁貸。多管齊下,相信老農民的養老會越來越好。
現在農村養老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農村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以養兒防老為主,兒女多,一家七八個孩子都是再正常不過了,甚至有的十幾個孩子,父母一輩子養兒女雖然辛苦,但到老了,孩子多的優勢就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得病的時候,人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是子女多,就能夠輪班照顧,共同出錢,兒女的壓力相對較輕。實行計劃生育以後,特別是80、90後家庭,基本上是農村二孩,城裡一孩,60、70後的父母老了以後,指兒女養老就成了一種奢望,陳虹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就是這個時代兒女與父母現實關系的寫照。兒女少,並且工作又都忙,自己的小家有時都顧不過來,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就可想而知了。農村家庭,空心化嚴重,多數都是386199部隊駐守,老年人的生活也不是太好,這也是當今農村老人面臨的普遍問題。那麼,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如何才能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我覺得根本上還是要振興鄉村,首要的還是要發展產業,只有村裡有了好的項目,好的產業,能夠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有誰還願意外出打工呢?留住了人,鄉村人氣旺了,兒女孫輩都在身前,老年人才能盡享天倫之樂。另外,現在養老的方式也在向著多元化發展,養老的觀念也在不斷的轉變,有的加入合作社,以土地轉讓金作為養老資本;有的搬進幸福大院,抱團取暖;有的隨子女入城,住進樓房,享受城市生活;有的用自己的積蓄外出 旅遊 ,讓晚年生活豐富多彩。可以說,現在農村老年人的養和樂更加具有主動性,生活也更加有滋味。
現在農村養老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過去靠積蓄和子女養老,現在又多了一項保險助力農民養老,使農民養老加大了保險系數。上世紀末,第一代農村養老保險出台,2009年國家給60歲以上的農民發放基礎養老金,同時出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此後又與城市居民合並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每年繳費金額從100元至5000元分若干檔次,當地政府根據繳費檔次給予相應的補貼。繳夠15年達到規定年齡就可以退休領養老金。這些好制度受到絕大多數農民歡迎,紛份響應,踴躍投保,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退休領到養老金,安享晚年。只有少數農民及他們的子女對保險制度不理解,不積極投保,幻想不投保就領養老金。我勸這些人幡然悔悟,積極投保,以便更好地養老。
⑵ 見到很多回農村養老的人,他們真的過上了田園生活了嗎
從城市到農村不過百十公里,但是從城市來到農村並且紮下根,這在我們的心理歷程中就像是經歷了一次萬里長征。
我們還買了一輛農用三輪車,去趕集,去醫院去超市都很方便。村子裡有好幾家超市。我們村裡實現了煤改電,冬天可暖和了。
清晨,在鳥兒歡快的鳴叫聲中醒來,我們到地里去勞作,遠眺群山環抱,白雲繚繞,近看層林疊翠,景色美不勝收,置身在鄉間的田野上,由衷的感到,田園生活是這么美好,愜意。
⑶ 老家在農村的70後和80後,等老了以後還會回到農村嗎
很多人的老家都在農村,後來慢慢的到城市發展,就在城市裡定居了。對於老家在農村的70後和80後來說,他們離開老家的時間更長,等他們老了以後,他們會回到農村嗎?我認為真不一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3.喜歡城市生活的人不想回農村。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想回農村生活,畢竟城市的各項水平都比農村要好一點,城市的安保更好,城市裡的食物也更加的健康,這些是一時半會兒很難平衡的。有些人就喜歡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裡,這些人是不想回農村的。
真正能夠回農村的人是沒有牽掛、熱愛農村的人。對於有牽掛和熱愛城市生活的人來說,他們是不一定回農村的。
⑷ 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可好
退休後,若農村有房子,自己有私家車,回農村老家過田園生活,頤養天年,真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因為:
1、落葉歸根,回歸故土。
在農村長大的人,老了退休後大多希望落葉歸根,回歸故土。農村人淳樸善良,鄰里和睦,可找兒時的玩伴,敘敘舊情,到左鄰右舍家串串門,聊聊家常,到親友家走一走,聚一聚,品茶酌酒,噓寒問暖,有親 情感 。我村已有八人退休後,回農村老家翻建舊房,在農村養老。
2、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社會 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村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家家戶戶通水泥路,通自來水,村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4G網路全覆蓋,生活便利。村有健身廣場和村醫務室,小病不出村可治療,健身看病方便。
3、農村山青水秀,空氣清新。
農村空曠,山青水秀,空氣清新,大氣無污染,霧霾少,到處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寧靜無嘈聲,不喧鬧,生活節奏慢,適合老年人居住。
4、種菜養花,消磨餘光。
農村土地多,可種菜養花,在農家小院里建小花壇,種上自己喜愛的花草,供欣賞。可在空閑的田地上栽種不同季節的農作物,使用農家肥,不用化肥,一年四季可收獲無污染的有機農作物,既消遣了時光,又鍛煉了身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著自由自在的悠哉生活。
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可好?
退休後,如果農村老家有房子居住的,回鄉下養老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剛退休60歲,按現在的人均壽命來說,還不是很老的,身體 健康 的,更好了,有老伴做伴一起來農村居住養老棒棒噠!
在城裡打拚工作幾十年了,換換生活環境是很愜意的事情。但需說明一點,你手裡要有一定的資金支配權。這樣,暫時不用兒女操心和結記。
遠離城市喧嘩嘈雜的各種聲響紛擾,及車多人多出門處處驚心的擔憂。
農村現在也不錯的,早不是幾十年前的舊模樣了,村容村貌干凈整潔,道路都全部硬化,雨天也不用兩腳泥了,家電生活和城市基本無異,雖說沒有城裡公園游樂場所,但也有老人健身場地和設施。出門遛彎、棋牌 娛樂 有處可玩。
煤改汽、煤改電、基本全部實施,水電暖齊全,禁放煙花爆竹、禁燒秸稈已成為農村人的自覺行動。農村也呈現出天藍水清山秀空氣清新的嶄新環境。
購物方便,大超市購物貨物齊全,蔬菜新鮮、環保衛生天然,飯店餐館多多,想改善口味下飯店或發個信息,熱菜熱飯送貨到家。
二老愛好勞動或愛好養殖點雞鴨鵝兎、花鳥蟲魚的,或種植二分小菜園的,非常方便,自種自吃,更環保綠色,庭院即可,自來水常年供水,需要化肥農葯的,一個電話,農資門市上就給送到家,他給你打打葯都可以。
如果年齡稍大的或身體 健康 狀況欠佳的,生活自理不便的,回農村生活就不大方便了,需要和兒女在一起或較就近生活為好。如果兒女確因工作忙無暇顧及照顧伺候的,你需有資金,可聘請個保姆,農村聘保姆費用也不算太高,負責做飯、家務衛生等照料老人生活的,每月工資1500 2000元就可以找到人的。
總之,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是可以的,也不寂寞,有同齡的老兄弟姐妹們,都熟識不陌生,在一起休閑交流拉呱嘮嗑也是很愜意的享受。
我覺得挺好的,弄塊地種點菜,花花草草什麼的,再養些小動物,每天看著它們快樂的成長是件很幸福的事。
念友離開農村已經50多年,感覺城市生活許多方面確實比農村好,醫療,交通,衛生等環境都好於農村,按個人想法,想回氣候條件適合居住,可以買到民房的農村,買套民房過著田園生活,冬季回城裡呆幾個月,這樣養老方式很好。
退休後,在農村老家養老可好?
如果以前是農村人,農村出生農村長大的,而對農村的熱愛還依然存在,對農村的環境依然還是那麼憧憬和嚮往,回到農村養老肯定是好事,這些年農村的比較衰敗,大部分人口都流入城市建設之中,就造成了城市一遍繁華,農村一遍荒蕪局面,所以農村很需要一批經驗豐富的,回到鄉下發揮余熱,建設新農村。當然回到鄉下,有利也有弊:
第一,鄉下的自然風景好,人少車少,不像城市那麼擁擠,空氣也很新鮮,有山有水,享受大自然美景和清新空氣,而且空間也大,活動也比較自由,如果自己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種種菜園,或者養幾只雞,享受一下輕微勞動的快樂。
第二,鄉下的人際關系好,因為鄉下的人比較少,而且鄉下人的思想又比較善良單純,忠厚淳樸,,好交往,好相處,沒有像在城市那麼復雜。
第三,農村的空間大土地多,如果有資金有技術,也可以進行一些小打小鬧的創業,如果把一些閑余的勞力合理地利用起來,也是一個很好的資源。
不好的地方是:
第一,購物不方便,農村與城市相比較,在硬體上是比較落後,沒有像樣的超市,也沒有像樣的商場,也沒有像樣的水果批發市場,沒有像樣的菜市場,所以在農村很多東西都要到城裡去購買,這也是很多人不願住鄉下的原因。
第二,醫療不方便,鄉下沒有像樣的好醫院,人們一旦生病,還是要往城裡跑,如果是突發疾病,所以就很不方便。
第三,農村的交通不方便,有的地方通了公共 汽車 ,但是間隔時間很長,有的地方連公交車都沒有,所以自己如果沒有私家車的話,要出行到外面去就有點困難。
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真是好主意。題主如果在農村老家有住房、想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真是看準了。支持你!
為什麼說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真是好呢?一是農村老家有享受不盡的鄉愁。我想既然題主提出退休後回農村老家養老,那肯定是對老家有剪不斷的鄉愁、鄉音、鄉情。回農村老家,絕大多數都是與自己有著兒時的童年之交、甚至是青年之交,退休後能和這些知要知底的同年人在一起生活,不得不說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二是農村老家空氣新鮮,物產豐富。而且天然無污染。不擔心噪音污染、食品污染、空氣污染。可以說的農村 老家就是吸氧,就是療養。即便是自己老家沒有菜園、沒有耕地可供自己種,但是,農村老鄉們會以他們朴實的 情感 供你吃喝。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
三是自由自在,不受任何干擾或影響的享受晚年生活。如果身體好,可種點小菜,自食自樂,權當鍛煉了身體。如果有兒時的夥伴們也到了不勞動的時候,還可以陪著一起打打小牌,喝點小酒,可以說是天倫之樂、其樂無窮。
不過,題主的農村老家是在什麼鄉鎮,現在有的鄉村醫療條件還不是很好,有的地方交通也還不是很方便。這些現實的問題要提前考慮好,做到有備無患。
我覺得這個想法挺好的,如果在城市工作退休,在老家有房有地,回老家養老真的不錯。
我有個朋友家以前家是農村的,後來在城市工作,現在事業單位退休。退休以後,夫妻倆就回到了農村居住(郊區),種種菜、養養雞,睡火炕,吃的都是自己種的菜,筋骨舒展心情好,說比在城市生活可是「優質」多了,感慨當時幸虧在農村的老屋沒有賣。
這種養老模式叫「田園養老」。
1、有「落葉歸根」之感,內心踏實。 退休後自己有養老金,不愁衣食,在農村感受著以前生活的田園風光,滿足了戀鄉情結,體會到如今的生活與以往不同,這是一種沒有任何負擔的生活,會很舒適。
2、體會勞作是一種健身。 人老腿先老,晚年適當勞作會讓人延年益壽。在農村侍弄小菜園,種花種草,養養小動物,心情舒暢。自己親手種的綠色蔬菜吃起來,感覺更放心和安全。
3、感覺農村的好空氣也是「良葯」。 相對城市,農村車輛少,人員居住分散,空氣質量指數好很令人羨慕。適度的勞作,讓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覺心情好、心態也好,有益於身心 健康 。
4、遠離了 城市的喧囂和復雜的人際關系。 在城市,各種人際關系也是比較復雜,處理不好也是很累心。而去農村生活,那裡的居民朴實、厚道、善良,以可近可遠的方式相處,因為沒有更多的利益交集,人際關系處起來相對很輕松,和「輕松的人」在一起心情會更加舒暢。
一般來說,回鄉居住的退休老人在城市也有房屋,可以分不同季節在兩地生活,也可以完全回歸農村。如果在鄉下有房屋或長期租住那裡不錯的房子,如果洗澡、就醫、購物生活方面上都挺方便,晚年有退休金在農村生活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生活狀態。
而現實並非如願。退休以後的人也只是想想而已,因為他們退休以後更加的繁忙,給兒女們帶孩子,照顧父母雙親根本就走不開。
可以啊,只要身體等條件允許可的去農村養老非常好。
俗話說得好:葉落歸根,夢回故里,只要農村住房,衛生,醫療等條件好,都願意回老鄉養老非常可以。
少小離家,老年歸,最重要一點,離開家鄉幾十年了,家裡住的能不能習慣,風俗習慣是否適應的了,農村醫療條件落後,看病方便吧,剛退休身體都可以,隨著年齡大了,能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去,
總之先試試住,城市房子千萬不能賣給自己留一個後路。
。
退休後回家養老是我多年的心願,只是苦於農村沒有房子居住,政府又不讓城裡人下鄉買房子,一直感到遺憾。
不過今年時來運轉,家鄉進行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民集中居住,統一規劃建新房,有的人家因全家人常年在外,不需要家鄉的房子,願意轉讓,我乘機買了一個兩層小樓,150平方米,也就1500元一個平方,夢想可以成真了,過幾年就去養老了。
首先肯定地說退休後一定會回農村老家。
城市的確好: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有四通八達的地鐵,公交車,方便人們出行;有大的商場超市,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給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比較大的正規的醫院,方便人們就醫;有教學先進的幼兒園,學校,各類培訓班,輔導班,對孩子們的成長也非常有利;環境優美的公園,燈紅酒綠的歌廳.舞廳,二十四小時都開放的網吧等等給人們的閑暇時光也帶來極大的歡樂;城市的就業環境也好,機會多,只要你願意干就不會沒錢花。
但是退休後一定還是要回農村的。農村遠離城市的喧囂,農村青山綠水,環境優美,人口相對少,空氣好,可以種種水果,種種菜,養養雞鴨,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但發揮了余熱還鍛煉了身體,自給自足降低了生活成本,減少了兒女負擔;環境好了,人的心情自然就好了,心情愉悅身體自然就 健康 。
退休後回農村不是說城市不好,從各方面的條件來對比,城市都比農村優越很多很多,但是城市的節奏,房屋建築更適合年輕人居住,適合年輕人創業拼搏,適合孩子們學習成長。農村的慢節奏,農村的環境更適合老年人。
我的老家在農村,退休後一定要回農村去。
⑸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為什麼說農村養老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凡是退休的,或者快要退休的,聽到不少人都說,自己一旦退休了,想辦法回農村,住個小平房,養點雞鴨豬貓狗兔,種個小菜什麼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想像過田園生活的那種愜意!
把那個農村那給想像的,青山綠水人間仙境!住著獨門獨戶的小院。每天把時間都打發在侍弄侍弄地。種點小菜。喂點雞鴨。這樣菜和蛋就不用花錢買了,還遠離農葯的侵害,還鍛煉了身體,想想也是。
年富力強的時候半輩子都奔波在工作崗位上了,起五更睡半夜的趕公交坐地鐵,這種快節奏生活該結束了。退休了,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可以享受清凈了,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退休了,女人目前退休年紀為50歲,歲數還不算老,男的多數退休要到60歲。60歲這個年紀,可以這樣說,身體的各種機能已經走下坡路,心腦血管糖尿病在中國盛行,這種基礎病歲數大的人,幾乎人人都有。
身體的 健康 狀況,已經不允許你遠離有搶救能力的醫院。現在的中國新農村青山綠水,環境好是沒錯,物質也不缺乏,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的身體最需要的就是醫院,農村醫療條件相對比較薄弱,附近最多能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不得了了,通常情況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能治療普通的發燒感冒,或者拿一些普通葯,一但遇到了大病和疑難雜症,社區醫院是處理不了的!
現在老年人大多數都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最容易發生腦梗和心梗,這種病症最佳搶救時間在4小時左右。如果搶救不及時就危及生命。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則報道,一對老夫妻退休後在城裡嫌鬧的慌,住了半輩子城裡,該清閑清閑了,跟兒子協商,要在農村買個房子,住到農村去。
兒子比較孝順又有錢,聽父母這么一說就在離城裡不是特別遠的地方買了一棟別墅。老夫妻倆為了想早一點搬進去,每天都忙著敦促師傅們快點裝修。很快,這個別墅就裝修完了,看起來豪華大氣上檔次,通風半年後老倆口歡天喜地的搬了進去。剛開始去的時候,日子過的好開心和爽。貓狗各養一隻,雞鴨個養幾只,還有一對大鵝!別墅前後都有點小空地,他們把地給翻出來,種上了點小菜!田園生活讓他們日子過的既忙碌又開心。人老了特別喜歡極簡!
可是好景不長,老爺子就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1年以後,經常覺得頭昏,附近也沒有什麼醫院,拿葯看病很是不方便。有時覺得頭昏就躺一躺就好一些。忽然有一天,老爺子正在外頭弄菜,一下就栽倒在地,人事不醒,老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趕緊給兒子打電話,兒子一聽馬上就打了120報備了地點,兒子請下假,開車就來了,120車及時趕到緊急將老父親送到城裡的醫院,算是救回一條命,腦梗!這個腦梗還不是很嚴重,因為搶救的還算及時,腿走路不是太利索。總體還行。老兩口嚇壞了,趕緊又乖乖的搬回城裡了。
這種實例不在少數。
有些三甲醫院建立有搶救危重病人綠色通道!一旦有危重病人進入醫院,提前就有安排,一切都進入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檢查准備,並為手術做好准備!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這些都是在城市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才有這樣的搶救能力。
農村地區不可能配備這樣齊全的搶救通道。所以老年人老了,還是不要嘴犟,你的身體不允許你嘴犟。
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醫療資源醫區房!
試想一台機械設備磨損幾十年都報廢了。 汽車 開時間長了還要大修和報廢呢。
何況是一個肉眼凡胎人呢。幾十年的各項功能都在退化,老年病多也很正常。
不是農村不好了。是你的身體不允許你遠離優質醫療資源,農村最起馬優質醫療條件沒那麼完善。
投資一個三甲醫院,需巨額投資,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前沿的治療手段,關鍵有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生,周圍還得有足夠量的患者資源支撐!
這些都是農村不具備的。
回農村養老,我是不贊成的。嚴重的,把命都丟了。
我身邊就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我公爹的同事,一位喪偶的老人,有4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在我們這個四五線地區,又有職工醫保,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但他總惦記老家的房子,說老了落葉歸根,就一個人獨自回老家農村居住。開始覺得挺好,種點小菜,養養雞啊啥的,身體也還不錯。可是有一天晚上,人突然不舒服,心裡難受,本來想找手機打給女兒的,心臟病突發,還沒來得及打電話給兒女,就從床上摔了下來。
女兒是外村的,每天也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等到女兒感覺不妙,趕過來的時候,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人基本已經不行了,老家離縣城醫院還有些距離,就這樣,老人離開了人世。
我婆婆知道這件事以後,再也不吵著回老家了,即便老家農村再好,每個月開葯看病都不方便。
所以,我建議老人不要回農村養老居住,偶爾回老家看看,還是可以的。
從城內回農村養老
好處:一是空氣清新,宜居。二是夜裡安靜,宜睡。三是自已種菜養花,宜樂。
不利之處:一是居民老人多,大多無事,事非多,交流共同語言少。二是閑人多,忙的外出,閑著少婦,管著孩子,家長里短,無所事事,因小亊而起矛盾的多。三是家庭矛盾多,婆媳關系差的多,孝敬老人做的不好,老輩為兒女辛苦了一生,子女大了成家不懂老人奉獻,不知報恩回報,還有其他要求。四是經濟問題多。自已無能力,大事幹不了,小事看不上,不是閑聊,就是打牌,不給老人錢,還把老人養老卡據為已有,或工資佔有,老人急用錢時干瞪小眼。五是佔小利的更多。親戚好友看你返鄉好像大款,總是給你說些風涼話,笑你窮嫌你富,不照顧他是你不對,不借他錢是你瞧不起人!六是人來事非多。親朋好友份子錢,多了說你顯擺,少了說你小氣,回鄉要請他吃飯,帶上禮物走親串友,你來你去無人問,但你不來不看你不禮貌。七是你在外大能人。你應無所不能,無所不遍,天南海北認識天下,大事小情找你必辦,要辦妥辦好辦成,否則,你得罪人,要麼小看你???
回鄉是願望,企盼好心情,但願能養老,親情多交流。但是,兄弟姐妹久,一切如舊友,能來少交往,兄弟靠你能,姐妹要你幫,稍有話不對,記恨一輩子,親情不如鄰,好親在對門,多報父母恩,人生不悔恨,農村多吸氧,身康體寬亮!!![比心][比心][玫瑰][祈禱][祈禱]
是的,農村養老也有很多弊端。
近幾年有不少退休人員回農村老家養老,看中的是農村的環境,噪音小、污染輕,能種菜養花,親戚朋友多,能過田園生活。沒想到,好多人回去不久就後悔了。
前年冬天,去看望一位小學老師,他是77年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畢業後,從基層農業技術員開始,仕途順利,在正處級崗位退休。退休前就在家修理房子,因為弟弟也在城裡工作,兩個院子連在一起有一畝多地,足夠他種菜養花用。
回到老家後,鄉親們十分熱情,幫助他翻地,和他聊天,以前的親戚朋友也隔三差五來找他喝酒,他老兩口種菜養雞,生活過的悠閑自在。眼看天氣越來越冷,農村沒有暖氣,就想回城市過冬,沒想到當晚就出事兒了。晚上十點多出去關大門睡覺的時候,因為天黑摔倒了,沒想到這么嚴重,竟然是骨折了,老伴拖不動,兒子在城裡,鄰居們都關機了,挨家挨戶敲門,叫來幾個老頭老太太,年輕人都不在家,七手八腳抬到屋裡,叫了120,由於120對農村道路不熟悉,折騰到凌晨一點才送到縣醫院。
交談中,老師告訴我,別打算回老家養老了,農村醫療條件差,老年人身體差,時不時要去醫院,太不方便。農村基礎設施也不配套,道路狹窄,村裡沒有下水道,夏天蚊子多,蠅子多,生活垃圾沒地方投放,得自己處理,冬季也不供暖。時間長了確實不方便。
臨離開時,告訴我很重要的一點:多年在城市生活,已經不適應農村的人情往來,遇到紅白事難處理。
人老了為什麼會想到回農村養老?大體上有如下原因:
1.圖清靜,遠離塵囂、空氣清新、田園風光、打理個小院子,沒事養點花草種點蔬菜,回歸田園。
2.體驗少年時代的鄉土風情,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生長在農村,成年後到城市工作。忘不了兒時的生活,熟悉的鄉村,退休後有時間了決心回鄉養老。
3.葉落歸根,這樣的人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認為人老了回到原出生地生活養老符合傳統。
總之大部分人只是相當然的臆想,離鄉幾十年千變萬化,實際情況可能完全不是與你所想,後悔成為必然。
首先現在的鄉村不是過去的鄉村,時代在變化人文在變化。靠近城郊的鄉村與城市差別不大,完全沒有了鄉村的味道,既然差不多又何苦回來。
其次回到鄉村是為了體驗鄉情,但是離開鄉村時間太長,自己所熟悉的老人已經不多。同輩人各忙各的各有家庭,有很多人同你一樣離開了村子。年輕人又大多不認識很難交流,陌生隔閡就會覺得很孤寂。
最關鍵的就是諸多的不方便,購買生活物資不如城裡方便,看病買葯不如城裡方便,出門交通不如城市方便,享受養老待遇鄉村不會為你打開方便之門。這一切的一切,城市與鄉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能如你所願而不後悔嗎?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說心裡話,我自己計劃退休回農村養老,還沒有去就後悔了,原因還是出來時間太長了,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了,再就是自己從感知中還認為自己的兒時候的發小,上學的時候同伴與自己感情很深,而實際上,回去一趟才知道,在不知不覺的幾十年裡,大家都是在變,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包括以前的感情都在慢慢變淡了甚至變得相互都不認識了對方!老了再回去養老真的不適合!原因很簡單:原來的故鄉現在變成了他鄉,回去自己為有房子成外來的客人,很孤單!所以,如果,你是長期在外面沒有經常回去,並且和老家農村沒有比較親密的親朋好友!還是建議,大家在選擇的時候謹慎一點!這是純屬個人觀點和認知,不代表他人看法和意見!
應該是當前農村的現狀所致吧。
相信很多人都有回歸自然,聞雞犬而息與田園為鄰的養老夢。確實也有人逃離喧囂,奔赴鄉村尋覓養老的理想家園。可到頭來,終是事與願違鎩羽而歸。
究其根本,我認為最主要的不外乎三個原因:第一,居住環境不能盡如人意;我不否認,我國農村發展到了今天,百姓的居住條件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整體環境臟亂差的本質,仍然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第二,目前農村的基本醫療條件和保障,可以說仍是空白;而對開啟養老模式的人群,最離不開的就是醫療保障。人到老年,各種疾病說來就來,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必要的救治,其實就是生命與時間在賽跑。所以基本醫療保障,是人們必須考慮的問題;第三,生活便捷度與城鎮不可同日而語;人老了對基本生活的要求確實不高,但對生活的便捷性要求則會更高。如果為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醋,都需要跑個幾里地,相信生活的幸福感一定會大打折扣。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田園牧歌確實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家園。但缺失了必要的生活硬鍵,選擇在鄉村養老豈不成了自找不快。
毛主席:"把醫療的重點放在農村去",許多農村在城裡買房,主要是醫療服務跟不上,好的醫療資源沒有保障。再者就是教育資源這一塊。如果解決了好的醫療及教育資源,可以說農村養老則是世外桃源。
如果後悔的話農村還會有人嗎?如果兩口子都有退休金,我感覺還是回農村養老舒服點,前提是你的家在小鎮上。去超市買菜走路幾分鍾的距離,去縣城開車十來分鍾,就像我住的地方一樣。這樣就不存在購物看病難得問題,畢竟農村空氣好,而且有自己的院子,和土地,種點菜就當是玩了,至於養點雞鴨的還是算了,因為家裡院子不是太大,養狗還行,就像我爸媽,他們都有退休金,有自己的菜園,沒事和村裡的老人打打麻將,以前打五毛錢的,現在打一塊錢,就是打發無聊的時間,每天基本上打三個小時左右的麻將,早上起來我爸會騎著單車出去溜一圈,打一會乒乓球,然後去街上喝粥吃水煎包。三塊錢就夠早餐了。挺好的養老生活
農村養老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比方我,就只有一半適合。
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人生來就愛熱鬧,愛玩,喜歡群居,這是天性。農村就不具備這些,除非你能耐得住性子。
反正我是耐不住!
我曾經就試探過,先到農村住一段時間,住著住著,覺得沒趣,出去走走,走個大半天還遇不上一個人,找個人說話的也沒有,想買個什麼養哈嘴,想看個什麼養哈眼都不方便。
於是,在農村住個幾個月後我又搬進城裡住。
一進城,心情突然舒服了一陣子,走出門就是大街,街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盡是人,想吃什麼有買的,想玩什麼也有玩的。
但是,這樣的日子過久不得,時間長了就心生厭倦。
回到屋裡一想,又覺得鄉下清靜些,自己動手炒幾個菜菜,又新鮮又好吃,想上山砍點柴禾搞柴禾飯吃,想想就香。
於是,第二天又捲起鋪蓋搬回鄉里住。
反正就這樣搬來搬去,不斷的折騰。
用農村人講的口氣,叫做「作翹」!
我就是屬於那種極不安分的人。
所以講,要是讓我在農村養老,恐怕在農村只呆的一半的時間,還有一半的時間我會呆在城裡。
除了我,我們家還有一位老人家,她不像我,這里跑跑那裡住住,她是一進到城裡就不想回農村的那種。
我們家娭毑就是這樣的人,大半輩子在農村勞作。
突然有一天,小女兒接她到城裡住,開始還不習慣,住著住著,慢慢就摸清了城裡的脾氣,時兒去跳跳廣場舞,時兒去打打牌,時兒去逛逛街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天下來滿滿的充實。
你現在想接娭毑再回鄉下住,打死都不願意。
過年總要回來吧,她卻像個做客的,沒出十五就要往城裡跑。
所以,娭毑雖是農村人,卻迷戀上了城裡養老。
這個問題得因人而異,就說農民:
農民是沒有法子,屋在農村,根在農村,養不養老都得呆在農村。
農村那麼多老人,一輩子呆在鄉下,吃了飯沒事做,不是在自己家門口坐,就是跑到村口有人多的地方坐,從他們一個個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來,其實農民對養老沒有過多的奢望,有口飯吃,身體不得病就萬福了。
你能做到像農民那樣,能保證基本生活就滿足,也就不存在:才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更不會把農村養老想像的那麼好。
城裡人到農村養老,想過田園生活,回歸本真、自然,沒什麼不好,但農村交通不方便,買東西不方便,就醫不方便,萬一得病動不起,就會出麻煩。
農村人住慣了老土屋,想住城裡的高樓大廈,改變一下環境,到城裡養老,有生之年,感受一下城市的現代與繁華,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農村人戶口在農村,最終還得落葉歸根。
以上,不管是在農村養老還是城裡養老,這些都得想好。
想在農村養老的,只有當你了解了農村,同時又分清了自己的養老需求,你才明白農村適不適合你養老。
總之,農村養老是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好,一個人說了不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好。
選擇哪裡養老,不是別的,不是哪裡的景緻好、環境好就適合養老,哪裡的人多、繁華就不適合養老,合適不合適最終將取決於你的心態。
為什麼有人說,養老不在於養身,而是在於養心呢?
對此,你怎麼看?
⑹ 老家在農村的70後和80後,等老了以後還會回到農村嗎
不一定,看自己混得怎麼樣以及想不想回農村養老。如果在城裡有房有車,在老家也有房子,那麼養老隨便在哪裡都可以;如果在城裡沒房,老了也就只能回老家養老了。又或許以後農村建設的比城裡好,大家都流行去農村養老了,這些都是有可能的。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很喜歡農村的生活,那麼以後就會回農村養老。
有些人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城裡工作生活,厭惡了城市裡的鋼筋水泥,很嚮往農村的田園生活。年輕的時候因為工作和教育必須留在城市裡,老了就可以回農村,好好享受另外的一種人生狀態。
所以對家在農村的70後80後,以後是要在城裡或者農村養老,得看自己的財力和意願。以後等農村的養老社區建起來,估計也有很多人會扎堆在農村養老。不管在哪裡養老,自己有錢才能老有所依。或許以後都流行在高端社區養老,這樣只要交錢就可以幸福的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
⑺ 在農村很多人都沒退休金,他們老了以後怎麼辦呢
農村老人沒有養老金,不能下地幹活。他們將來靠什麼養老?這個問題很現實。作為一個農村老人,如果他從來沒有在城市工作過,那麼他可能沒有繳納過職工養老保險。
當然,部分是因為子女可能有理想的經濟條件,子女也有可能幫父母繳納靈活就業社保,但這是少數群體,而且大多數農村老人可能不在城市工作,所以會失去繳納職工社保的情況。
⑻ 安徽一大爺回農村養老一年就回城了,在農村養老有哪些利弊
有很多老年人在上了一定的年紀之後,都非常懷念自己年輕的時候的一些事情,有很多老年人的事,在自己事業有成之後,才選擇在城市裡面買了一套房子,結果結婚生子的,所以他們的青春大多數還都是在一些基層農村的,而在上了歲數之後,人越來越懷舊,他就會選擇去農村生活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談一談老年人如果想在農村養老的話究竟有哪些利和弊呢?
為什麼有很多老年人喜歡去農村養老呢?因為農村的煙火氣比較強,大家可以平時聊聊天什麼的,又或者是一些老年人本身就是從農村出來的,所以它的很多好朋友都在那個地方,他在晚年的時候,也想和他們一起去玩,而如果到了城市裡面,自己誰也不認識,心情也會變得不好,所以說到底去不去農村養老嗎 還是要看你們家的老人是否有這個意願,以及老人的身體是否能夠獨自居住 。如果老年人真的要去的話,在這里也比較推薦,大家可以在家裡面裝監控,而如果老年人的身體真的不好的話,最好也是要拒絕他的這一個請求,所有的事情都要以安全為主,千萬不要讓老年人受到傷害。
⑼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為什麼說農村養老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凡是退休的,或者快要退休的,聽到不少人都說,自己一旦退休了,想辦法回農村,住個小平房,養點雞鴨豬貓狗兔,種個小菜什麼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想像過田園生活的那種愜意!
把那個農村那給想像的,青山綠水人間仙境!住著獨門獨戶的小院。每天把時間都打發在侍弄侍弄地。種點小菜。喂點雞鴨。這樣菜和蛋就不用花錢買了,還遠離農葯的侵害,還鍛煉了身體,想想也是。
年富力強的時候半輩子都奔波在工作崗位上了,起五更睡半夜的趕公交坐地鐵,這種快節奏生活該結束了。退休了,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可以享受清凈了,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有些三甲醫院建立有搶救危重病人綠色通道!一旦有危重病人進入醫院,提前就有安排,一切都進入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檢查准備,並為手術做好准備!因為時間就是生命。這些都是在城市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才有這樣的搶救能力。農村地區不可能配備這樣齊全的搶救通道。
所以老年人老了,還是不要嘴犟,你的身體不允許你嘴犟。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醫療資源醫區房!試想一台機械設備磨損幾十年都報廢了。汽車開時間長了還要大修和報廢呢。何況是一個肉眼凡胎人呢。幾十年的各項功能都在退化,老年病多也很正常。
不是農村不好了。是你的身體不允許你遠離優質醫療資源,農村最起馬優質醫療條件沒那麼完善。投資一個三甲醫院,需巨額投資,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前沿的治療手段,關鍵有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生,周圍還得有足夠量的患者資源支撐!這些都是農村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