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下沙社區養老模式有哪些

下沙社區養老模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02 02:20:58

① 新型養老模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養老隱性問題將顯性化。解決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將是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在目前廣大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三種模式是基本的養老保障方式,而社區養老模式則是一種新的嘗試。養老模式,是指養老保障的方式,包括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居家式社區養老、鄉村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
一、養生養老社區養老
隨著養老需求不斷釋放,一些新型養老模式也已出現,如養生養老社區,該項目通過會員型養老公寓結合產權型親子養老產品,依託於全配套設施,實現父母同子女兩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齡共生的社區。
二、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
「村級主辦」就是由村委會利用集體資金、閑置房產或租用農戶閑置房產設施,村集體量力而行地承擔水、電、暖等日常運轉費用。「互助服務」就是由子女申請、老人自願入住,衣、食、醫由本人和子女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一條 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第十三條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衍生問題:
養老金發放時間是什麼時候?
養老金發放時間根據相關的規定,一般是在每個月的15號至20號期間就能領到養老保險,如果遇到了節假日的情況一般也會有延遲的情況。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計算公式為: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② 養老有幾種模式

法律分析: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1、居家養老:按字面意思,就是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2、社區養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但社區養老功能不全、服務能力不強的現象也普遍存在。3、機構養老:是指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舉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集中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一種養老服務模式,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類型。機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的一大主體方式,適合比較喜歡熱鬧的單身老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③ 社區養老9種模式大解析

社區養老服務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長期生活的社區里,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相關組織承擔養老工作或托老服務的養老方式。它由正規服務、社區志願者及社會支持網路共同支撐,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使他們能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維持自己的生活。
接下來,我們介紹國內目前常見的幾類社區養老模式。
(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
「嵌入式」養老模式是以社區為載體,以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運作方式嵌入為理念,通過競爭機制在社區內嵌入一個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方式,整合周邊養老服務資源,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嵌入式」養老模式下的養護中心一般設立於社區,擁有良好的地緣優勢,可以採用多種運營模式,如政府托底購買服務、社區完善服務功能等,通過日托、助餐等方式,輻射到社區有需要的老年人群體,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的需求。
「嵌入式」養老模式致力於營造出「養老不離家」的新模式,其突出優勢在於其規模小、靈活性高、對位置要求低、易布點且對社區日常生活影響弱;資金需求小,管理相對簡單,運營要求較低,在推廣方面可復制性強。「嵌入式」養老服務克服了傳統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劣勢,是我國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形式。
(二)公租房社區的養老模式
興辦公租房社區托老所(「老人之家」或「老齡中心」)。托老所與老年公寓的服務對象不同;服務內容多樣,更具靈活性;托老所體現以親情為主的經營理念;托老所在經營體制上較敬老院靈活;能更好地與家庭養老相結合。
綜合比較而言,托老所較其他養老機構而言更具優勢,成為家庭養老的一個有利補充。公租房社區托老所有利於充分利用社區閑置的資源,可由社區閑置場所改造而成,可以節約政府大量投資,而且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一些就業崗位,調動社區的閑置資源。
(三)「三位一體」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三位一體」是指物業企業通過與業主、業主委員會簽訂養老服務協議,向型埋此業主提供養老特約服務及綜合服務,在促進物業服務升級的同時,又保證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落實。
它以社區委員會為中心,以業主委員會為根本,以物業為服務平台,充分發揮物業一線服務作用,體現三方合力優勢作用。物業服務企業具有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地緣優勢,熟悉社區養老服務對象,方便利用物業共用空間和設施。此外,員工隊伍穩定和全天候的管理服務,能夠保證社區養老服務的即時性、連續性。
物業液檔具有成熟的社區服務平台,如有些物業構建了「互聯網+」模式,手機APP、物聯網已成為社區物業服務企業的支撐,可以結合現有的社區配套服務體系,整合相關資源,為小區業主提供養老服務。它作為對現有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的豐富和補充,充分體現了社區養老服務供應主體的協同化觀念。
業主委員會提供養老服務設施的硬體基礎;政府以采購服務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物業提供人力與服務支持,社區委員會和業主大會進行指導監督,保證了社區養老服務切實可行,有利於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的推動。
(四)「互助型」養老模式
互助養老是指居民互相幫扶和慰藉,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社區建立聯系制度,幫助社區內空巢老人結對子,採取「一幫一」或「一幫多」的互助模式。以社區為依託,將生活在社區內、具有專業特長、熱心公益活動的健康老人組織起來成立老年互助社,老人們可以在家庭、社區和養老機構等多種場合實現各種形式的互助。
互助養老具有靈活性、多樣性、自願性、自治性等特徵,滿足了老年人對家庭、朋友和社區鄰里的依戀,高效利用和發揮了家庭和社區的養老功能。互助型養老模式是積極老齡化的重要表現,是老年人參與社會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養老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互助型養老通過以老幫老、以老養老,為創新養老模式、打造多元化養老格局奠定基礎。
(五)「時間儲蓄」契約模式
「時間儲蓄」契約制度是在居民中倡導為老年人提供義務服務,然後將自己的服務時間像儲蓄一樣存儲起來,待服務者將來老了之後,在自身需要時便可支取同樣的服務來幫助自。「時間儲蓄」所包含的潛在價值對我國老年人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乃至社會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以「時間儲蓄」契約方式提供助老服務,卜迅不僅能使年輕人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時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而且今後這些儲蓄就成為了養老的「本錢」。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形成幫助別人就是關懷自己的社會長效激勵機制。
(六)政府購買服務模式
政府購買服務是指政府將由自身承擔的、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或街道、社區來完成,並建立定期提供服務產品的合約,由該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政府按照一定的標准評估履約情況來支付服務費用。
目前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主要有:第一類是政府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由其向享受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的老人提供特定時間和特定服務的服務;第二類是採用養老代幣券、服務券的形式,由老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到中心或特定機構自主選擇服務時間和服務內容。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既是鞏固居家養老基礎性地位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是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制度化發展的創新,值得推廣和普及。
(七)PPP模式
PPP模式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針對不同的養老服務項目,選擇不同的運營模式。如由政府將養老設施,通過委託、承包等方式交由社會力量承辦,期滿後再將養老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
PPP模式可以較好地吸引社會資本,將政府公共財政資本與社會資本結合在一起,拓展資金來源。同時該模式能夠綜合政府與民營企業的優勢,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極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我國民間投資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具有較大的潛力,PPP模式與社區養老服務結合適用的范圍將越來越大。相關的政策法律環境正在逐步形成,為民間資本合法進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打開了方便之門,推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創新和發展。
(八)網路化居家養老模式
網路化居家養老是指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整合既有的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三種養老模式,充分發揮其各自優勢,建立起統一的為老服務平台,編織起一張以政府為主導、引入並整合全社會為老服務資源的養老網路。
網路化涵蓋了以下幾個層面:
(1)資源網:是指引入並整合全社會為老服務資源的網路(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商戶、慈善組織、志願組織、居民自治組織、家庭、個人等)。
(2)信息網:是指藉助信息化手段形成的網路(如互聯網、呼叫中心、廣播電視、固定和移動通訊、報紙雜志、宣傳公告欄等),一方面保證各種為老服務資源信息可以順利到達老年人身邊,另一方面保證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可以充分為服務供給方所了解,增加服務可及性。
(3)組織網:支撐起這一系列資源和信息的組織網路,通常在地域性社區建立起統一的為老服務平台,實現對資源和信息的整合和調配。
(4)社會網:將老年人同家庭、其他老人、社區、社會聯通起來,使其充分融入其中,為其找到心理歸屬。網路化居家養老模式整合養老服務資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在交流信息、調劑餘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實現網路連鎖化經營,促進社區養老服務從分散型、個體化向集中、群體化方向轉變。
(九)智慧養老模式
智慧養老是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搭建起信息資源集聚的平台,提供給需要養老服務的老年人以廣泛支持。智慧養老加強了養老服務信息化管理這一創新理念,使得養老服務的信息、組織資源充分整合,社會支持更有效地匯聚。
智慧養老將分散的養老服務機構聯合起來,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雲平台,從而形成一個虛擬的大社區。可使老人獲得更加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還可使政府部門更好地進行養老機構建設規劃。智能社區還能通過高效的通訊網路、便捷的操作縮短老年人與社會的距離,更多地參與社會交流。這不僅是對老年人和網路的彌合、強化甚至重構,更是一種創新的社會網路。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區養老服務將會面臨著許多問題,成為社區養老服務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要使社區養老服務模式能夠可持續發展,成為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主要途徑,就必須對現有的模式進行不斷改革創新。應不斷整合社會資源,完善服務機制,深化服務內涵,探索新形勢下養老服務模式和發展路徑。

④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指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家裡,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並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照約定時間到上門為居家老人提供助鄭敬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定製服務,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
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為主要服務形式,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養老方式。是目前一種吸收了機構養老專業化服務和傳統家庭養老優點的最理想的養老模式。
在我國老年人口的高齡化、空巢化和失能化是普遍的趨勢,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超過2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約3300多萬,對社區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依託社區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意義重大,是積極應對少子老齡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確選擇。
一、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優勢: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區環境里能找到安全感、歸屬感和親切感。可在社區內自主支配活動,有利於維持其多年形成的消費習慣,避免感染老年人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保健。
老年人在家中暗度晚年,有利於子女在家中為其提供精神贍養。並能雹纖與街坊鄰居繼續開展交往活動。充分保護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歸屬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徵,彌補了機構集中養老由於居住環境轉換帶來的不適於強烈的孤獨感的缺陷。
社區居家養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內已有的服務設施,節約了大量的資源,避免了重復建設。同時帶動社區養老產業的發展,以改善社區內的養老服務水平,同時有助於大量安置就業。
二、社區居家養老主要服務項目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各種家政服務如家庭清潔、料理家務、維護維修、代為購物等一般照料和陪護等特殊照顧的服務。其中還包括送餐服務:有定點用餐和上門送餐兩種服務,針對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
第二、醫療保健類:建立健康檔案,為老年人提供陪護、陪伴看病、疾病防治、康復護理、心理衛生、健康教育等服務。
第三、文化教育類:設立老年人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棋牌娛樂、讀書看報、知識講座、學習培訓、書法繪畫、電視電影、戲曲評書、廣場舞蹈健身、民族演唱等豐富多彩的老年文體活動。
第四、法律維權類: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法規咨詢、法律援助及維護老年人贍養、財產、婚姻等合法權利等服務。
第五、心理支持(治病、護理、傳授養生之道等)。如,保健醫生上門為老年人看病,免處方費;保健訪問者上門為老年人傳授養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癱瘓、營養及幫助老年人預防疾病等。另外,還規定了為老年人提供源叢仿視力、聽力、牙齒、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務。
第六、志願服務類:為老年人提供鄰里互助、定期看望、電話問候、談心交流等服務。
社區居家養老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融合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之長,更符合人道的原則,更注重對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關懷,使老年人過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質量。

⑤ 養老模式有哪些

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我國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

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體設施成本幾乎為零。

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劇增,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贍養者疲憊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問題的出現,家庭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變化而逐步向社會養老過渡。

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裡,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並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約定定時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做飯、清掃、整理房間等家務服務和陪護老人、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所以,有人說:社區居家養老是一個無圍牆的養老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相對於機構養老,更為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於他們安度晚年,也更為符合中國實際,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區發展的社區為老服務的新路子。

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等)將老人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照顧。正規的養老機構,其日常管理均要嚴格。機構養老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滿足眾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以北京為例,北京目前共有養老機構340家左右,其中民辦的養老機構約有100家。這些養老機構可以分為三類:國家創辦的國營養老機構,鄉鎮、社區、村、街道辦的集體所有養老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所創辦的民辦養老機構。在這些機構中,進入公立養老院的難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養老院的入住率常年為100%,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隊等候入住,城八區的公立養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辦養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張,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更多老人趨向於公立養老院,是出於對「國字頭」的傳統信任感,但在其他城市,狀況有所不同,各方面條件優越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較高。

⑥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二)公租房社區的養老模式;(三)「三位一體」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四)「互助型」養老模式;(五)「時間儲蓄」契約模式;(六)政府購買服務模式;(七)PPP模式;(八)網路化居家養老模式;(九)智慧養老模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十條 第一款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⑦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是什麼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養老方式之一。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並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主要內容是舉辦養老、敬老、托老福利機構;設立老人購物中心和服務中心;開設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醫療保健機構;建立老年活動中心;設立老年婚介所;開辦老年學校;設立老年人才市場;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

社區養老不是家庭養老,而是社區中的在家養老,社區養老不是社會養老,而是將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引入社區,實行社區的在家養老。

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是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在21世紀上半葉所面臨的巨大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⑧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是什麼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設置社會公益性崗位,並聘請相關人員提供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目前各地興建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大都屬於這種模式。

二是政府出資補貼,主要由民間資本建設並管理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三是根據市場的需要和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各地普遍出現的小型的,或者是家庭式養老服務機構,也是一種開辦在社區,主要為社區內或鄰近社區的老年人提供照料護理服務的一種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

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承擔養老工作或托老服務,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如社區辦老年飯桌、送餐上門、家庭病床、料理家務和「急救鈴」等。

⑨ 養老模式有哪些

1、開房車旅遊。

現在國外,夫妻倆一起開車露營車、大房車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最時尚的養老方式。


在國內,也有不少老人加入開房車旅遊的隊伍。他們有的是租車,有的是把小麵包車改裝成「房車」。不管是哪種車,都阻擋不了他們旅遊的快樂。


一邊旅行一邊露營,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去看那個高大巍峨的雪山,去看那靈動秀美的湖泊,去體驗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去看看曾經上山下鄉的地方……


一路上,車就是家。累了躺在柔軟的床上看看電視,欣賞外面的碧海藍天,餓了給自己做一頓簡便可口的晚餐,還可以來一個淋浴沖去一整天的疲勞,頗有樂趣。


2、旅居養老

如果你覺得開車旅遊費用高,不安全?那就試試旅居養老吧!


和老伴、好友們挑一座風景美、氣候宜人的城市停下來,不用趕時間,看看風景、嘗嘗美食,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的時間,還能結交到許多的好朋友!


當代空巢留守老人與日聚增,多年甚至十幾年兩個老人對影向坐,面面相覷。如果許多老人結伴一起坐車、一塊住宿、一同爬山、同桌吃飯,那一定是一翻笑語連連、其樂融融的景象。


3、抱團養老


孩子們在外地求學或者忙於工作,偌大的房子只剩下孤零零的兩個老人寂寞相依,不如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同居生活吧。

早晨一起鍛煉、吃飯;上午一起看書、聊天;中午一起吃飯、看電視;下午一起打麻將、喝茶;晚上一起吃飯,夜裡各回各家睡覺……

老了,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不做任何事情,本身就很快樂,很有意義。

4、回歸田園生活


退休後,避開擁擠,遠離喧囂,從城市搬到農村,呼吸新鮮的空氣,種一塊地、養一隻狗、住一座屋,這里池塘清澈、花香滿院……這也是一種新潮的養老模式——回歸田園生活。


我們可以房前種花,屋後種菜,可以養雞鴨鵝貓狗,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什麼都是新鮮的,換一種生活方式,享受勞作的樂趣,老年生活也就變得多姿多彩了。


誰說老了就要在家好好獃著,逃離城市,回歸田園,改裝房子,那些年輕人熱衷的玩意,我們也可以統統玩個遍。

5、返聘去工作

對於熱愛工作的人而言,年齡只是一個數字。雖然到了退休的歲數,但頭腦依然清晰,雙手靈活,返聘去工作,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


人老了,並不是沒有價值,只要你願意,仍然可以活躍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為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閱讀全文

與下沙社區養老模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湖老年社區養老怎麼樣 瀏覽:212
女婿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交際 瀏覽:17
青島降低養老保險費率 瀏覽:568
長壽花花形 瀏覽:307
父母愛哭窮會有什麼後果 瀏覽:754
重陽節與老年節詩句 瀏覽:282
巴馬長壽村民宿怎麼預訂 瀏覽:767
中老年人渾身發抖怎麼回事 瀏覽:633
哪些養生書值得看 瀏覽:573
4月份養老保險交多少 瀏覽:721
2016年浙江退休金基數 瀏覽:553
養老保險去哪個所查詢 瀏覽:432
萊蕪市老年大學22屆學習班報名 瀏覽:896
男50歲大壽 瀏覽:575
50歲的明星照片 瀏覽:936
台灣榮民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601
個人購買養老保險的限制條件 瀏覽:108
廣州最低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833
辦理體檢表去哪個醫院辦 瀏覽:180
老人貪睡怎麼辦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