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老金第三支柱是什麼意思
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養老、企業(職業)年金和個人自願購買的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在內的養老保障「三個支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介紹,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三支柱」的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即人們常說的養老金,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明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近些年,我國養老保險的「三支柱」發展進程逐步加快。
2018年,我國啟動了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明確保費支出可以延遲繳納個稅,鼓勵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
2021年6月,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啟動,要求試點保險公司創新開發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消費者達到60周歲及以上方可領取養老金,且領取期限不短於10年。
今年3月1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此外,去年9月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機構」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將擴大到「十地十機構」,以養老為目的的養老金儲蓄也在穩步推進。
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相對滯後,迫切需要加速
今年2月,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財富儲備調查報告(2021)》顯示,約83%的受訪者選擇了基本養老保險作為退休後收入的主要來源,約30%受訪者選擇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29%的受訪者選擇了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我國居民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的預期和依賴度較高。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新辦在3月2日舉行「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傳遞了養老保險發展走向。
「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和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相比,第三支柱發展最滯後,迫切需要加快速度。」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這場發布會上表示,去年以來,銀保監會積極穩步推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按照「小步慢跑、總體漸進」的方針,逐步壯大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郭樹清表示,銀保監會正在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目前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擴大到「十地十機構」,養老儲蓄試點即將啟動,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業養老金業務正在抓緊籌備。
在完善第三支柱配套政策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也指出,要嚴格監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抓緊明確實施辦法、財稅政策、金融產品規則等,讓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讓參與各方有章可循、制度運行可監測可檢驗。
B. 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與個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具體該如何鼓勵呢
引言:工作人員對於個人養老問題都非常關心,在編人員是這樣,靈活就業人員更是如此。搭羨前幾日 ,山東青島召開的一個關於個人養老保險問題座談會上,主要探討的是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創財富管理的新路徑。專家指出,在新形勢下,最重要的還是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與到個人養老保險中。當記者問到具體如何鼓勵時,專家說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稅收來激勵。
另外,很多靈活就業人員的家庭負擔較重 ,無法承擔起高額的養老保險費用。專家們就提議,利用第三支柱,靈活就業人員個人交一點,用人單位可以幫忙交一點,政府可以幫忙補貼一點。這樣,不僅能夠使靈活就業人員有了養老保障,同時渣枝褲國家的養老系統也能得到完善,並不斷發展。這些靈活就業人員參與到其中 ,能夠使養老保險得到真正的普及,也是國家政策的指引,使國家政策得到有效落實。
C. 作為個人自願參加的養老金制度,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怎麼「支」起來
所謂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其實就是商業養老保險,只是政府會給予稅務補貼,這樣收益率能夠高一些。其實現在政府推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主要還是為了減輕政府的養老負擔。現在全國推行范圍最廣的是城鄉和職工醫療保險,這個第一支柱養老保險,覆蓋了接近10億人,為多數人提供養老保障,但這些年,由於人口的老齡化,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越來越多,社保入不敷出,現在每年依靠著財政補助,才能順利發放養老金,如果人口老齡化持續嚴重,那未來社保面臨的壓力會更重。
D.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政策
么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三支柱」的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即人們常說的養老金,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 介紹)
三個支柱共同支持養老
「第一支柱是現收現付,政府主導,保基本;第二支柱是企業(職業)年金,用人單位主導,提待遇,也能幫助用人單位吸引人才;第三支柱以個人主導,工作時有一部分錢稅前繳納,退休取的時候再征稅。第三支柱在養老保險體系中是短板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三大支柱」構成的體系,無疑這有利於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當前,由於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發展緩慢,覆蓋面相對較小,推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迫在眉睫。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如何充實養老的「錢袋子」,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並提出將規范其發展。這一計劃引發熱議。
E. 作為個人自願參加的養老金制度,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如何「支」起來
通過市場運營,政府扶持的方式,來幫助居民獲得最大收益。從日前的規劃來看,未來幾年個人養老金制度就會落地了,從海外國家實施的過程來看,所謂的第三支柱就是在基礎養老和企業年金制度之後,鼓勵保險公司開展商業個人養老保險,但政府提出的第三支柱養老金與普通商業保險又不同,政府會對養老保險產品進行一個篩選,避免風險過高的產品進入,同時還會給予金融稅務上的優惠,通過減稅的方式,提高這種養老金的收益。
F. 養老「第三支柱」如何撐起來
金融機構等積極性高漲,個人養老金行情迅速升溫
養老「第三支柱」如何撐起來?
閱讀提示
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後,金融機構等積極性高漲,個人養老金行情迅速升溫。目前,收入較高且接近退休年齡的人群積極性較高。未來,個人養老金制度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進一步提升產品吸引力。
去年12月底,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張華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並「頂格」存入了1.2萬元,為自己的未來養老「支」起了第三支柱。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三部門發布通知,明確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天津、上海等36個先行城市和地區啟動實施。銀行金融機構等積極性高漲,個人養老金行情迅速升溫。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人們對個人養老金到底是怎麼看的?《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金融機構等積極性高漲
2022年12月初,為了幫在銀行工作的高中同學完成年底工作量考核,在天津一家設計院工作的劉偉線上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並存入了1元錢。「過程不復雜,填寫相關信息,進行簡訊驗證,就開戶成功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不少人和劉偉一樣,是被在銀行工作的熟人拉著入局的。
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試點後,首批有23家銀行可以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包括6大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以及5家城商行。
一場客戶爭奪戰也由此打響。各大銀行紛紛通過返現金、贈送消費券、積分等手段「拉新」。2022年12月29日,詞條「每周60個新開戶指標,個人養老金爭奪戰下的銀行理財經理『喊苦』」一度沖上熱搜。
劉偉在開戶後,獲得了50元現金返現。對於是否繼續往個人養老金賬戶存錢,他仍持觀望態度。
稅優是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之一。按照制度安排,個人養老金開戶後,可以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按照個人養老金的實際繳費金額進行稅前抵扣。劉偉表示,自己的年收入在12萬元左右,本身交稅就不多,因此減稅效果並不明顯,可以再等等看。
個人養老金背後的「兩本賬」
與持觀望態度的劉偉不同,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張華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經過了深思熟慮。
2016年開始,他所在的企業開始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這為張華的養老支起了第二支柱。這次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張華是想「支」起第三支柱,為自己養老多一份保障。
張華今年35歲,年收入在35萬元左右,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減稅賬。
除去包括房貸、贍養老人兩項專項附加扣除在內的各項扣除,他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約在18萬元左右,適用於20%的稅率檔位。如果能再扣除1.2萬元的個人養老金,那一年可以少交稅2400元,按60歲退休計算,他可以少交6萬元。
關於投資收益,根據制度安排,在投資環節,計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徵收個稅;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並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稅。
張華告訴記者,對於養老產品投資,他更看重的是穩健性,而非高收益。因此,他更傾向於選擇相對保守的儲蓄,「相當於為未來養老多存了一筆錢」。
按照3%的年化收益率計算,張華如果每年持續繳納1.2萬元,繳納25年至退休,繳稅後,他能從個人養老金賬戶中拿到43.71萬元。
在福州一家國有銀行工作人員張歡看來,個人養老金更適合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人群。在她接觸的開戶客戶中,收入較高且接近退休年齡的人群,積極性普遍較高。
提升個人養老金制度吸引力
由於個人養老金採取市場化運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投資風險。那麼,普通人該如何合理使用存入養老金個人賬戶里的資金購買養老金融產品?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建議,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年齡、財務情況和心理承受能力進行投資。比如,年輕人可以選擇購買風險相對高的養老基金和養老理財產品,中年人投資要趨向穩健,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可以選擇相對保守的養老儲蓄產品。
根據規定,個人養老金產品由金融監管部門確定,進入個擾物讓人養老金「白名單」的產品要具備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4個屬性,從而螞凳更好保障退休人員的生活。《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也強調,銷售機構要以「銷售適當性」為原則,做好風險提示,不得主動向參加人推介超出其風險承受能力的個人養老金產品。
下一步,個人養老金制度如何更好地完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全國社保基金緩局理事會前理事長戴相龍建議,今後,可以把個人養老金最高限額提高到1.8萬元以上,擴大稅收優惠。同時,對個人養老金的投資收益率實行保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進一步提升大家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熱情。
「為了適應勞動力市場靈活化趨勢,未來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可以考慮將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打通,或者建立兩者之間的銜接辦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魯全指出,目前,第二支柱是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共同繳費,如果勞動者換了工作,新單位又沒有企業年金計劃,那麼他的第二支柱就會中斷。他建議,增強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之間的協同功能。
G. 個人養老儲蓄來了,「第三支柱」助力老有所養
近日,我國首批特定養老儲蓄試點正式啟動,個人養老儲蓄及個人養老金制度再次引發關注。H. 面臨困境的養老金融,養老體系的三大支柱仍存在的漏洞,我們改如何修復
世界老齡化趨勢愈演愈烈,我國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熱議關注的話題。養老金融是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的一個系統性的概念體系。在國家政府和市場齊心協力的背景下,養老金金融正在逐漸步入正軌,養老服務金融有了明顯的成效。但與此同時,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仍然需要接受一系列挑戰。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逐步加劇,截止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00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00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12.6%。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未來中國老齡化程度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爬升,2030年之後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或超過20%,那時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的養老金體系會具體面臨著什麼樣的困難呢?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養老金融,還有我國的養老金融產業是什麼?
I. 養老金辦了第三支柱對第二支柱有影響嗎
養老金辦了,第三支柱,對第二支柱有影響嗎?沒有影響,養老金要多渠道,籌集,今年又開通了,商業養老保險,就是為了多渠道籌措養老金,企業給職工交的養老金,自由職業者交的養老金,還有肆螞商業保險,養老金,多渠道籌措養老,養老金投資,證券,基金,股票,都是在籌措養老金,為裂前埋國家以後的養老悔穗金發放,籌措更多的渠道
J. 老齡金融: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面面觀
人口老齡化成為近來熱議話題之一,3月初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7次提及「保險」,10次出現「養老」等關鍵詞,提出 「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繼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