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是農民,都60多歲了,沒有養老保險,以後該怎麼辦
農村老人的養老、醫療問題的確是一個難題。除了國家給予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貼外,更多的還要依靠自己和子女的贍養。
一、傳統農民靠莊稼生存
年逾60的農民,應該還算是傳統的農民。因為缺少文化、與技能,他們基本是靠莊稼地里的收成,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種地,在八十年代,讓農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並沒有讓他們靠種地富裕起來。同時加上一生以來為兒女勞碌,所有的積蓄都用在兒女成家立業上。就算年老,還有點體力,往往也會留守在家,照顧孫子女,好讓自己的兒女在外面多賺點,維持家用。因此,在他們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後,身上也沒有一點錢,完全需要兒女的贍養與社會的扶助才能繼續的生存下去。
當然,隨著農民進一步離開土地,進城務工,再加上新生一代農民在文化、技能上提高,以及對法律意識的提升,懂得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農村養老,問題或許會慢慢緩解。
❷ 父母是農民,都60多歲了,沒有養老金該怎麼辦
父母親都是農民,現在已經60多歲的年齡了,沒有繳納養老保險以後該怎麼辦呢?很顯然你的父母到了60多歲的年齡,你才意識到沒有養老保險,而這個時候已經是為時已晚,不能夠於事無補了。畢竟我們都知道參加養老保險,必須要達到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如果說你的父母親在45歲以下,那麼那個時候開始參保,還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已經到了60多歲的年齡,而且超過了60周歲,甚至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條件都不具備了。❸ 打工行不通、地也種不動,農村老人該靠什麼養老你有好辦法嗎
農村人養老多數是靠兒女瞻養,在以前農民的重男親女就是農村養老著想的原因,那時候的他們認為只有生了兒子,在自己老的時候才有人給自己養老送終,當然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應該瞻仰父母。在農村當中農民養老的費用一般都是靠自己的積蓄養老,在平常的勞累耕作中積累一部分積蓄給自己養老用,這也是農村農民養老的常用方式。
❹ 父母是農民,年紀大了後如何給他們繳納養老金,讓他們安度晚年
父母是農民,年齡大了之後,怎麼給她們交納養老金,讓她們安享晚年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父母是農民,也依舊是能夠來參加一份城鎮員工養老保險,自然前提是取決於你父母年紀間距退休年齡規定在15周年紀念之上,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標准,再來參加員工養老保險才比較合適。
❺ 農民養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農村老人真的有選擇嗎他們到底該怎樣養老
農民養老成為我們一大難題,種一輩子地,沒有一份工作,沒有交養老保險。到了60歲該怎麼辦,成為大家最關心話題。這也是社會問題,我們都說再農村養兒防老,這也就是農村重男輕女主要原因。其實現在農村生活好多了,我們農村養老不再是問題,就看我們老人怎麼想這個問題,我們思想怎麼改變。
農村老人第一種可以選擇養老方式,就是給子女帶孩子,子女去上班賺錢。如果我們老人思想覺悟高一點,幫兒子或者女兒帶孩子,一起到城裡生活。這樣養老方式是最佳選擇方式,我讓認為帶孩子雖然累一點,但是一家人住在城裡,接受新鮮事物,看看繁華都市。陪伴孫子孫女長大,看是幫助孩子,實際上是幫助自己,我特別支持這樣養老方式。孩子上學,我們做做家務。平時可以在公園鍛煉身體,把我們過成城裡老人養老模式,這種最好方式。
我們年輕人在城裡打工,奮斗到35歲左右 可以考慮回家陪父母,把我們知識和能力用於發展家鄉,讓家鄉富起來,幫助我們老人解決經濟問題,給他們希望。城裡是好,但是我們父母在家,需要我們,小時候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現在我們要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回家就是更好陪伴父母。這樣願望也是父母期望,與城裡繁華都市相比,不如回家,和父母一起變老。
❻ 爸媽在農村的,將來的養老問題,你們打算怎麼解決
可以接來和自己同住。如果父母年紀太大養老時候還是接到自己身邊比較好,雖然他們可能無法適應城裡生活但是總比在農村沒有照顧要好很多,在農村很多孤寡老人因為身體疾病暈倒後因為無法及時就醫導致生命出現危險,所以相比較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生活起碼人還健康的,沒有什麼比在自己子女身邊要好很多。
為人子女有贍養老人義務,他養我們小我們給他們養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如果照顧父母讓你生活質量下降工作不便利也一定要克服種種困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到時候肯定會後悔莫及所以一定要安排好父母養老問題,無論是交給別人還是自己照顧都要用心。
❼ 農村老年人如何養老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主要有以下幾種養老方式:
1、家庭養老
這是我國農村最主要、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孝」的集中體現,它具有其它養老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短時期內不會被其它養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們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受家庭規模縮小、人口流動、失地、老齡化等因素的挑戰,目前這種養老方式的質量有下降的趨勢。
2、集體養老
這是一種在農村很常見的養老方式,它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是適合這種養老方式的,只是農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並不能成為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主要形式。
3、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養老保險也是一種好的養老制度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4、儲蓄養老
這種養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農村老年人採用,他們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一些農村居民對養兒防老已喪失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錢財是可靠的,因而盡可能省吃儉用,節約儲蓄以備老年需要時用。
拓展資料:
養老制度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家庭和單位合力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很好的發揮,盡管資源有限,但各盡其力。在農村,政府和集體合力為「五保」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其他農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時需要求助親戚和鄰里來照顧。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徵在養老服務領域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介入,「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消失了,單位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少了。很多企業在轉軌後,職工已經完全失去了享受單位福利待遇的機會,退休後實行社會化管理。迄今為止,依靠單位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區和企業以及各種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原有的養老服務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為適應時代要求,重構養老服務體系、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❽ 農村養老方式有哪些
1,基本靠子女接濟。農村常說,養兒為了養老。這是農村一貫的做法,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種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農村人,說沒地怎麼活的原因所在。農村種地不賺錢,但種地可以養老。老年人,口味淡,種點蔬菜正好,老年人,食量少,種一畝三分地的糧食,足夠。
3,不服老,不要養老。好多農村人,到去世,也一直在做事。
4,養老院。當然雖然說,現在農村好多都有養老院了,但是真正去養老院的真的很少。
5,養老金。
農村養老金又分為三種常見的形式。
第一種,就是退休金。這是對於那些有工作的人來說的。比如說公職人員,或者說國有企業,或者說有畢竟好一點的單位。前提是有工作,但是了,農村人的就有機會本來就少,別說有好的工作了。
第二種,社保。社保是為了保障我們老了以後沒有收入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保障。社保是多繳多得。
第三種,國家專門為農村農民服務的。農村社保卡,就是農保。這是專門為,農民老了以後有收入保障的一種政策。交的不多,當然領的也不多。
以上5種,是大部分農村老人的養老方式。看起來是不是很凄涼,不管是那種,都不是很好的樣子,但是啊,沒辦法,農村一直是這樣,尤其是農村人老了的時候。不像城市,好多老人,越老越牛逼,老年的時候還能叱吒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