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養老保險意識
要提高養老保險意識,就要認識到我們國家老齡化人口在不斷增加的事實。
Ⅱ 如何促進健康養老
1、舒心養老,注意健康和飲食
辛辛苦苦了大半輩子,老了,應該著眼於放鬆和舒心,在養老方式選擇上,仍應以居家養老為主,畢竟在熟悉的環境、和諧的關系裡面生活,會令人感到愉快。如果換到新環境,面對模式的老人,難免會感到孤獨和不安。
在生活方面,首要的是注意身體健康。平時有空的時候做適量運動,身體不是很佳的也要多走動,畢竟運動是治療一切傷病的良葯。運動方式可以選擇慢跑、打太極拳、廣場舞等,以舒緩為主,不宜過於激烈,以免造成身體受傷和其他風險。
其次要保證心理健康。老了就不要糾結於名利、錢財、關系,在社會交往和家庭關系中應以平淡心態看待,少執著、少爭辯,保持心情舒暢。多讀書寫作,保持內心安定;多參加和朋友或其他老年人聊天、下棋等活動,讓精神充盈。
在飲食方面,應以清淡食物為主,少吃過葷或刺激性食物,另外宜戒煙戒酒,杜絕熬夜等不良習慣,維持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
2、快樂養老,預留一部分積蓄
常言道:「久病無孝子,久貧無賢妻」話雖然刺耳,但反映了社會無情的現實。在即將進入老年的時候,一定要預留一定的積蓄,以防不時所需。
社會壓力大,兒女都很忙,他們要為生活和家庭奔波,也許沒多少時間照顧老人,作為老人應給予充分的理解。所以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自己完成,能不給他們麻煩的盡量不麻煩他們。
有一定的儲蓄,可以偶爾和老伴出去旅行,領略祖國山川大海的美景;或請個保姆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讓生活過得從容。在生活出現意外的時候,有一定的資金保障,能從容應對。
至於投資方面,不宜強求,應以銀行儲蓄或養老基金為主,畢竟現在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手段較多,一不注意容易上當受騙。
3、積極養老,發揮余熱老有所為
老年人只是一個年齡的劃分,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所以不宜過於悲觀和頹廢。
從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看,從退休開始,有接近20年的時光,應該在積極樂觀中度過。
國家提倡老年人發揮余熱,多為社會做貢獻,故此老年人退休後應多利用自己的經驗為國家服務,這不僅能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而且能培養老年人自立、自尊、自強和自愛。
Ⅲ 關於養老應該有哪些認識
對於養老,應該有這幾點清醒的認識:
1.「養兒防老」並不科學。
有人說,我靠養兒防老。但現在低出生率、421的家庭等問題突出。在這種結構裡面,先不說子女孝不孝順,就算孝順還有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長壽的問題,可能等到80歲需要退休金的時候,我們再看自己的子女,他們也要面臨養老的問題了。孩子的壓力也比較大。
2.養老的錢需要做好規劃。
現在會賺錢,是賺今天的錢,不是將來有錢。就算再會賺錢的人,也保不了中間不發生意外,這也是為什麼養老金需要我們專款專用的來准備。
3.養老規劃要趁早。
工作收入增長率會隨著薪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財收入增長率會隨著資產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所以做退休規劃不宜太晚,最好不要超過40歲。
4.社保+商保,才能更好。
社保只能讓我們老年「吃飽」,卻無法「吃好」;企業年金也挺好,但並不是人人有份;儲蓄風險低且實用,卻很難跑贏CPI;把希望寄予子女身上,子女還要撫養下一代;想通過投資賺大錢,卻又害怕承擔風險
Ⅳ 如何講養老觀念
退休不休
人生有三站——少年求學第一站,中年工作第二站,老年退休第三站。按照傳統觀念,退休退休,一切一切都「休」了。這是一種陳舊的觀念,有必要加以匡正。
退休是人生的重要期間。面臨著人物的轉變。
退休後記住這五個「不是」:
退休不是人生的結尾,而是人生新起點;
不是從工作崗位退出,而是再參加;
不是坐享清福,而是再定位;
不是依靠他人,而是自主自立;
不是天然凋零的進程,而是有方案有預備的進程。
過去講「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現在講「奮斗不止,生命不息」。退休不休,健康長壽!
積極休閑
所謂積極,就是不消沉、不懶散。所謂休閑,就是不定指標、不自找壓力。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不消沉、不懶散」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生活態度。不要害怕生病,人老了,有病是難免的,「莫把身病當心病」,振作精神,好好活著,活著就是勝利!
此外,老年人在退休期最重要的休閑是精力休閑,徹底放鬆。關鍵是把心放寬。心寬天地寬,心寬豁達,心寬體壯,心寬常樂,心寬長壽。
生命平衡
首先是「進出口」平衡。所謂「進出口平衡」,就是飲食營養的代謝平衡。要根據熱能的消耗量來決定熱能的攝入,也就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
其次是動靜平衡。運動要講適量。如何適量?要掌握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科學鍛煉,持之以恆。
當然,這里說的動,絕不僅是運動,要動腦、動手、動腿、動嘴。聰明在腦,健康在腳。有動有靜,動態調和。
第三是心理平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有本煩惱的賬。幸福是在珍惜中得到的,痛苦是在比較中產生的。關鍵是想得開,放得下,遇事謙讓,處事豁達。
你要是知足,生活就會幸福;你要是淡泊名利,一切就會如意;你要是心胸開朗,眼前一片明亮;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會常在。
自主自立
自主自立對老年人太重要了。有一位學者說過,上帝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把青壯年的我們給了國家和社會;到了老年才把我們還給了我自己。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官場,話不由己;人在單位,身不由己;人在退休,完全歸己。
老年人應該怎樣自主自立呢?
首先,自己決定自己的養老模式。目前老年人的養老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老年人自己居家養老,一種是老年人和已婚子女同住共同生活,另一種是住養老院。可視自身情況而定。
第二,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財產。不論你手裡有多少錢,只要你花了才是你的。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第三,不要完全依賴兒女,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第四,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自己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做「不得不做」的事情。
Ⅳ 專家呼籲年輕人早投資養老,如何加強年輕人的養老儲蓄意識
我覺得需要讓年輕人意識到養老投資的重要性,同時也需要改變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對於年輕人來講,年輕人最好能夠提前規劃好自己的養老資金的使用問題,同時也需要提前購買商業類型的養老保險。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年輕人本身的養老保障就比較少,年輕人也沒有必要去指望今後的養老主要靠養老保險來維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年輕人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的時候,年輕人本身結婚生子的意願也在進一步降低,這就意味著年輕人在年老之後的養老保障其實非常少,所以年輕人需要盡可能為自己的養老負責。
除此之外,我認為年輕人需要盡可能多去購買商業類型的養老保險,特別是對那些保費相對比較低的養老保險來說,購買這些養老保險會非常劃算,同時也可以起到幫助年輕人強制儲蓄的作用。
Ⅵ 年輕人應該如何規劃養老
年輕人為何會產生「養老焦慮」?
首先自然是年輕人對養老金預期的下降。領取足額的養老金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基礎,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不斷增大。根據官方數據,2019年中國尚且能實現3.5個勞動年齡人口供養1個老年人,這一指標到2050年將降至1.4:1。此外,養老保障體系存在「三大支柱」:國家強制的基本養老保險、以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為主的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後兩者由於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後,保障程度和覆蓋面均不足。養老保障「多層次」體系發展的不均衡使得企業職工面臨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的風險。
其次,家庭結構變遷引起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年輕人養老觀念發生顯著改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我國家庭呈現小型化趨勢,成員數量在不斷減少,2019年的家庭戶均規模僅為2.92人,而該指標在1982年為4.41人。傳統的多代復合大家庭逐漸消失,核心家庭形式佔全部家庭的約六成,單人家庭、空巢家庭的比例不斷提升。多項調查數據也顯示,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在下降,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也在變遠,而且這一現象正由城市向農村傳導,由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向文化程度較低的群體傳導。
家庭結構的變遷會使得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也引起養老觀念的變化。當代年輕人更加追求自由、平等、獨立的生活方式,傳統家族觀念被逐漸邊緣化,代際關系重心下移,養老觀念更加多元化,對養老責任、養老需求和養老方式的訴求更加包容,社會化養老正被接納和推崇。
Ⅶ 如何在文化方面培養居民的養老保險公平性意識
養老保險制度從廣義上講屬於公共政策的范疇,是國家依法強制實施,用以解決勞動者退休後生存問題的一項經濟福利性制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價值目標。自黨的17大以來,構建公平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理念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國政府官員及學者們的共識。目前學術界已經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們大多是從政治或經濟視角來出發的,為公平、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奠定了良好的理論依據。但是,養老保險制度並不僅僅是個政治或經濟問題,還應該從社會視角來予以詮釋。
Ⅷ 傳統養老觀念有哪些
傳統養老觀念:子女養老, 儲蓄養老, 社會救濟, 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老了再說; 買些房子留些資產到時候誰對自己好給自己送終就留給誰. 一直做到終老.大致應該就這些吧.
Ⅸ 怎樣解決養老問題(從國家,社會,公民三方面來分析)
養老不能全靠政府。
1、購買社保,社保是基礎養老保險,解決吃飯穿衣的基本問題。活一天就能領一天。但地方政策易變,所以可變性大。未來國家的養老壓力越來越大,活多少年能領回我們所交的錢還是個未知數。
2、老年要活得有尊嚴、老有所樂、應該買一些商業保險做補充,商業保險的保障全面,收益明確。
3、年青時就養成定期儲蓄、專款專用的習慣,為自己儲備養老專用的錢。
4、培養好自己的子女,子女獨立早,有出息,等自己老了,至少沒有子女來啃老。
5、可做一些收藏品,若眼光好,有收藏意識,很多收藏品增值的潛力是無限的。
Ⅹ 養老問題目前已經相當嚴重,為什麼還沒有引起大眾的重視
關於養老造成養老問題嚴峻的原因:
一、老年貧困
目前貧困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之一,政府對其也是十分的重視。但是,作弱勢群體的老年人的貧困問題卻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老年人貧困,分析其原因經濟制度改革在這裡面起到了很大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所取代。就業形勢變得十分嚴峻,導致老年人就業困難。而因為這一代老人幾乎沒有人享受養老保險,所以只能靠離退休金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和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強烈,造成企業因經濟危機拖欠退休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得不到保障。
制度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物價的增長,尤其是醫療、教育和住房。使得老人原本就困難的生活更加困難。
二、子女對養老觀念的改變
傳統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越來越被人們所淡化。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再把照顧父母當作自己的首要責任,甚至出現了拒絕撫養父母的人。中國傳統敬老的美德被削弱了。而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為子女搬出去過二人生活提供了條件。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使離開父母在外念書的人不斷增加。只有父母組成的空巢家庭4與日俱增。同時,由於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工作的壓力,子女對父母的照顧越來越少。
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