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養老金替代率」?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的具體數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來獲得。如:200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員領取的平均養老金為650元/月,而同年該城市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為1100元/月,則:2002年該市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替代率為(650÷1100)×100%=59.09%。
由於我國目前實行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以向城鎮企業退休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為目的的制度。因此,這個制度設計的基本養老金目標替代率為60%左右。
為提高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水平,彌補基本養老金替代率不足,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的總體方案還同時設計了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和個人儲蓄性養老金的替代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2.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養老金整體替代率水平約為75,這是什麼意思這指養老保險里是什麼意思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員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
現狀:中國養老金替代率偏低
養老金替代率,這是我們退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楊燕綏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偏低,為社會平均工資的40%左右。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個人養老金替代率=退休後的退休金/退休前的工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證老年生活的品質,反之,則會影響養老生活。
以國際經驗來說,如果退休後的養老金替代率大於70%,即可維持退休前現有的生活水平,如果達到60%-70%,即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於50%,則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總體維持在75%以上,但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到目前已下降至4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養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異也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
試想,收入1萬元左右的職場白領,退休金降到4000元左右,對退休生活將帶來影響,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退休生活的落差。目前來看,政府養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
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養老年金理財師介紹,「從現在來看,每個人的養老保障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三是個人為養老准備的資金、包括商業保險、基金等等。」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上述三大支柱、三大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以美國為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分為4∶4∶2結構,40%是國家出,40%靠企業年金等,20%靠個人商業保險。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養老金的多少和什麼指標有緊密的聯系
養老金的多與少,跟個人參保的參保工齡、參保的工資金額等有密切的聯系。
關於養老金領取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是難以理解的,畢竟同樣是60歲退休的人領取的養老金都是不同;影響到養老金領取的條件真的很多,即使同一個月份去申請退休,領取的退休金都是有明顯的區別,幾乎沒有人是完全一樣的。
影響養老金領取的標准很多,工齡、參保工資、地方政策等也有密切關系。
4. 浙江省養老保險 指數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通過測算2011年的數據指出,雖然全國養老保險待遇有所提高,但替代率呈下降趨勢。其中上海市替代率僅為36.97%,在各省區市中排名最低。全國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明顯提高,各省區市間差距明顯,最高的北京市為97.18%。
本報告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編著,旨在通過建立指標指數體系等量化工具評價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現狀,判斷中國社會保障發展趨勢。
各省養老保險參保率差距明顯北京最高97%
報告指出,全國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明顯提高,由2010年的39%升至2011年的59.26%。但各省區市間差距明顯,最高的北京市為97.18%,最低的廣西僅為29.05%。
在褚福靈的評價體系中,北京、上海以超過90%的城鄉養老保險覆蓋率被評為優秀。廣西、吉林、四川的覆蓋率均不足40%,被認為屬於較差水平。
在全國城鄉養老保障覆蓋率方面,報告認為水平在不斷提高,由2010年的42.78%擴大至2011年的62.38%。這一指標涵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農保、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戶和優撫制度。
通過指數化分析,重慶市是唯一在這一指標中被評為優秀的地區,覆蓋率達到81.51%。青海、山東、寧夏緊隨其後。內蒙古、黑龍江、天津覆蓋率均未超過50%,位列最後三席。
養老保險替代率呈下降趨勢上海最低37%
報告指出,雖然全國養老保險待遇有所提高,但替代率呈下降趨勢。全國城鎮職工養老金支出由2010年的月人均1395元,提高到2011年的1558元;相比之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卻由2010年的51.92%,下降到2011年的51.18%。
從各省區市情況看,替代率差距也較為明顯。山東、海南和新疆分別以71.34%、64.73%和64.62%的替代率排名前三;上海、天津及北京的替代率水平位列末席,其中上海只有36.97%,是唯一一個在這一指標體系中被認為處於較差水平的省級地區。
在褚福靈看來,提高替代率需要提高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只交15年肯定無法達到50%-60%的替代率水平,30年的繳費年限比較合適。
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各地不均衡
報告認為,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系數為1.5274,基本處於合理區間。但各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系數差距明顯,存在不均衡現象。
結余系數的計算是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除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根據測算,廣東省的結余系數最高,達到4.0656,表示能用四年多;浙江省為2.7985,位於次席;山西達到2.4043,位於第三。
結余系數少於1的省市包括福建、海南、黑龍江、陝西、上海、天津和重慶。養老負擔相對較重的上海市,結余系數僅為0.5613,為31個省區市中最低。
褚福靈認為,從全國總體情況看,個別省份養老金缺口現象是存在的,但這是在沒有中央補貼的情況下。如果加上累計結余和中央轉移支付的部分,就不會有缺口現象。
5. 養老保險關鍵指標分析與思考
學習大綱1、由替代率問題啟發的深入思考2、社會養老保險產生的基礎3、國外社會養老保險的模式及分析4、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模式及分析5、總結由替代率問題引發的深入思考替代率是衡量老年保障程度的關鍵性指標,也是衡量個人退休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替代率=退休後收入/退休前某一時期內員工工資我國社保養老金的目標替代率為58.5%,但現實情況是,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金的實際替代率僅為30%---40%!與目標替代率有較大差距!由替代率問題引發的深入思考社會保險產生的基礎1、自然基礎風險的自然存在!2、經濟基礎錢!國外養老保險的模式一、國家統籌型二、個人儲蓄型國家統籌型(現收現付型)資金來源:保險基金全部來自於政府稅收,個人不需要繳費。且不足部分由國家負責兜底。國家社會保險稅是這些國家的第一稅種(用人單位納稅,個人不需要繳費)!特點:1、完全實行現收現付制度2、本國居民的「生老病死殘」由國家統一包干,覆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一生的人身風險保障!國家舉例:瑞典、挪威、丹麥、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國家統籌模式的優缺點優點:1、國家福利水平高2、操作簡單、易於運行3、抵禦通貨膨脹能力強缺點:1、社保經費龐大,政府財政不堪重負,企業負擔過重,限制了經濟的持續發展!2、容易造成人的惰性,形成「動力真空」!個人儲蓄型(自我保障型)資金來源:保險基金全部來源於雇員和單位兩個方面,雇員為主,單位為輔。國家不進行任何投入。特點:1、養老基金完全匯入個人賬戶,由國家或專門的養老金公司負責資金運作,實現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保值或增值。2、當居民進入養老年齡時,本人可按月或一次性提取養老金進入晚年生活。國家舉例:新加坡、馬來西亞、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保險指標是什麼意思
社會保險統計指標是對社會保險范疇進行具體的定量分析的指標,是反映與社會保險相關的總體現象在一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的數量特徵的概念和具體數值。社會保險統計指標由指標名稱和指際數值兩部分構成,兩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1.按照總體現象的內容不同分類[1]
1、社會保險數量指標。在社會保險統計中,社會保險數量指標是反映社會保險總體絕對數量多少的統計指標,是用絕對數形式表現的,具有實物的或貨幣的計量單位。例如:參保企業個數、參保人數、社會保險基金累計徵收收入等等。數量指標反映的是總體的絕對數量,它的數值隨著總體范圍的大小而增減,它是認識總體現象的出發點。
2、社會保險質量指標。在社會保險統計中,研究社會保險總體內部的數量關系和狀況,也就是社會保險的質量指標。它是反映社會保險總體內部標志總量與總體單位數目的對比關系,或標志總量之間的對比關系。例如:社會保險覆蓋率、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等。
2.按所反映社會保險現象性質不同分類
1、時點指標(靜態指標)是反映一定時點上的社會保險現象所達到的水平指標。
例如:1998年底某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是反映1998年12月31日這一時刻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的情況。
時點指標的特點:第一,時點指標不具有累加性;第二,時點指標的大小與間隔長短沒有直接關系。
2、時期指標(動態指標)是反映社會保險現象在一定時期內發展過程的總量指標。
例如:1998年一年內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總額,它是該時期連續不斷發生的過程。
時期指標的特點:第一,時期指標具有相加累計性;第二,時期指標的大小與時期長短有直接聯系。
測一測你的抗風險指數,專家為你免費解讀!
7. 養老保險是什麼
您好:養老保險全稱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也是五險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對於大家來說,年輕的時候繳納養老保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退休後,便可以從政府和社會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物質幫助和服務,擁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保障晚年的基本生活需求。
養老保險是在法定范圍內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會勞動生活後才自動發生作用的。所謂"完全",是以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脫離為特徵;所謂"基本",指的是參加生產活動已不成為主要社會生活內容。其中法定的年齡界限才是切實可行的衡量標准。同時被保險人只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即: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已辦理相關手續;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累計繳費年限滿15年的,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准後的次月起,方可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及喪葬補助費等。基本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被保險人按不同繳費比例共同繳納。以北京市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為例:企業每月按照繳費總基數的16%繳納,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8%繳納。基本養老保險(亦稱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它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以保障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為原則。它具有強制性、互濟性和社會性。它的強制性體現在由國家立法並強制實行,企業和個人都必須參加而不得違背;互濟性體現在養老保險費用來源,一般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統一使用、支付,使企業職工得到生活保障並實現廣泛的社會互濟;社會性體現在養老保險影響很大,享受人多且時間較長,費用支出龐大。
養老保險是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為指標的,通過再分配手段或者儲蓄方式建立保險基金,支付老年人生活費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情況,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8. 項目績效三級指標填寫我們是一個事業單位,財政撥付職工的工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數量指標,質量指標
摘要 您好,我這邊正在為您查詢,請稍等片刻,我這邊馬上回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