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院現狀分析及建議
養老院現在越來越多,養老院的現狀都不錯。
養老院分析應該是民政局管理分等級。
給養老院提建議其實就是多點人文關懷。
老年人住養老院的人越來越多,多點關懷就行了。大家也要理解養老院不容易 ,多包容理解吧。養老院將來會越來越好!
2. 社會老齡化過於嚴重,是否應當加強養老院的建設
養老院作為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有效措施,目前來看的確有必要加大發展力度,但老齡化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社會難題,僅憑養老院的終端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構建完善的養老機制並且持續拓寬發展渠道,才能在解決眼前問題的同時避免老齡化現象嚴重程度的進一步加劇,畢竟國內的養老產業發展並沒有找到准確的方向,無論是民間資本還是國家資本,都需要不斷創新並且尋求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才能對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養老院的建設有必要給予加強,但社會老齡化的嚴重程度不會因為養老院的建設而得到改善,如果能夠在建設養老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社會養老的產業模式快速發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以此作為契機整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但前提是投入力度和持之以恆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
3. 老年護理院的老年護理院現狀
據了解,北京各養老機構擁有的床位總量為3.8萬張,距離市民的養老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全市養老床位總數可達到5萬張,每百名老人平均擁有2.3張床位。對此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透露,今後3年北京計劃每年建設1萬張養老床位,相當於每年建設20萬平方米的住房。按照這一速度,到2010年北京的養老床位總量將達到6.8萬張,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中的目標。
現階段,一般養老院都不具備完善的醫療設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屬送往醫院治療、照料。而醫護型老年護理中心則充分體現醫療特色, 每天早上護士為老人量體溫、測血壓,並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護理。比如發現老人血糖高了,就會立即為老人調整飲食,專門制定菜譜等。讓家屬有一種放心感,讓老人有一種安全感,老年護理院一般都是集疾病預防、治療、護理和臨終關懷為一體的,主要針對身患疾病而又缺人照顧的老年人而設。它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養老機構,又與普通醫院有所區別.它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養生保健、康復治療、生活照顧、健身娛樂等養老服務,還可隨時提供醫療救助和臨終關懷。
老年護理院綜合了醫院和老年公寓的優點,彌補了醫院和老年公寓的缺陷。尤其一些慢性疾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住在老年護理院不但能享受專業員工提供的日常生活和醫療服務,而且費用也不高。萬一有緊急情況醫院也能及時搶救。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4. 國內養老院的現狀問題與不足
從老人養老對養老院的需求來看,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3種。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機構養老或將成為未來養老體系中的重要支柱,而這就對養老院產生了巨大需求。
從老人入住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意願來看,在全球范圍內,通常有5%的老年人願意在養老機構養老,其中,歐美等發達國家機構養老的意願更高,已經超過了35%;而在國內,老年人願意入住養老機構的人數佔比遠高於全球水平,大約保持在10%左右。因此,如果按照10%的入住意願計算,國內對養老院有需求的老年人數量在2018年大約保持在0.17億人左右。對於發達國家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需求水平,以及隨著中國老年人口數量的攀升,預計未來市場對養老院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供給端:養老院供給不足,供給缺口不斷擴大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的機構養老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步階段,且養老機構正面臨著供不應求和的矛盾。
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增加至15.5萬家,同比增長了10.7%,增速較2016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2018年,盡管民政部還未公布最新數據,但根據歷年數據前瞻推測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機構數量保持在17萬家左右。
在養老機構的床位數方面,也基本與養老機構數量保持一致的變化趨勢。盡管床位總數不斷增加,但是從2014年開始床位增速不斷下降。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總數約為744.8萬個,同比僅增長2%,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了6.5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9月,國內登記在冊的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為732.6萬張,較2017年基本保持穩定。
而如果按照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有10%的人願意入住養老院來計算,那麼在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缺口將擴大至914萬個左右,遠遠超過了現在市場上的已有供給數量;同時,最近3年,養老服務機構床位供給缺口增速還在進一步提高。
5. 目前國內養老院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的機構養老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步階段,且養老機構正面臨著供不應求和的矛盾。
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增加至15.5萬家,同比增長了10.7%,增速較2016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2018年,盡管民政部還未公布最新數據,但根據歷年數據前瞻推測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機構數量保持在17萬家左右。
當然,民政部統計的養老機構數和床位數只是登記在冊的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國內養老院供給的全貌。但是,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養老院供不應求的現狀是事實;同時隨著國民機構養老意識的強化,必將產生更多的養老院需求,如何提高養老院的數量和質量供給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同時也為養老院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6. 養老問題的基本現狀及解決方法
1、提高養老機構對老人心靈的關懷,多組織志願活動陪老人聊天游戲等,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但類似的志願活動在組織時要做到適量適度,並且要長期堅持,而不是響應一時的口號。
2、組織一些宣傳演講活動,介紹現代化養老設施能給老人帶來的好處,幫助老人走出思想誤區,更好地接受養老機構等新事物,減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現象的產生。建設社區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支持有條件的社區開辦小型養老院或敬老院.提升居家養老社區化服務功能。
3、我國的養老設施建設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二十幾年來,養老設施諸如養老公寓、養老院、社會福利院等層出不窮,並且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也迫使我國的養老基礎設施數量持續快速增加。但這些類型的養老機構並不能切實地滿足老人的真正需要,既沒有抓住解決問題的要害。缺乏人文關懷及對老人心理需求的滿足是現階段我國養老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要提高養老機構對老人心靈的關懷,多組織志願活動陪老人聊天游戲等,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但類似的志願活動在組織時要做到適量適度,並且要長期堅持,而不是響應一時的口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7. 養老院這一行業的現狀和前景如何
我個人覺得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可觀的,未來的養老院一定會非常的高端,現在一些比較基礎的養老院即將被淘汰。
獨生子女比較多,老人大多會選擇去養老院。特別是70年代的人,在結婚的時候剛好趕上了計劃生育,他們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在結婚之後要撫養四位老人,有很多老人怕給孩子造成壓力,就會主動去養老院養老,不給兒女們增加負擔。
8. 我國現在養老院環境現狀如何
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加上獨生子女政策改變著我國的家庭人口結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商業養老險作為日後養老的支柱。那養老保險有哪些險種?不同險種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
城區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北京。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城區公辦的住不進,城裡民辦的住不起,郊區民辦的不願去。」
中國目前老齡化問題嚴重,而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原因使得目前中國城鄉的空巢家庭不斷增加。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寶庫說,為確保更好地照顧老人,這些專門針對失能老人而建的養老機構將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只接納到達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房產不予出售,必須配套擁有一個專門的醫療機構、專門為入住老人開展全天候的醫療服務,以及必須具備臨終關懷的職能。
★專家分析:
養老方式面面觀
社保養老——僅夠溫飽
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是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為特徵的養老保險模式,按照該模式,個人和企業按照員工工資數額的一定比例繳費,分別進入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那麼在未來社保養老是否真的能為參保人提供足額的養老保障呢?
以月薪6000元的員工為例,不考慮通貨膨脹,工資增長,及賬戶利息等因素影響,假設30年後退休時社平工資是2000元,則按目前社保政策,每月大概可以領取退休金1800多元,社保替代率約30%。而按照專家建議,替代率達到80%,才能保證退休後的生活質量不下降。
企業年金——難以掌控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願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我國於2004年5月1日才開始試行。由於企業自身認知程度不夠,國家對個人繳費部分稅收政策的不明確等原因,真正實行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還是很少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數據,截至2009年12月31日,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是1116萬人,僅佔2.2億參加基本養老人數的5%,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則不足1%。
最重要的是,企業年金實行最終主動權都在企業手裡,員工個人是無法掌控的。如果你很想參與到企業的年金計劃中去,那麼前提條件一是你要在職,二是所在企業願意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
養兒防老——不堪重負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但是隨著「4:2:1」家庭結構在中國逐漸普及,傳統養老觀正受到強烈沖擊,80年代四世同堂的金字塔迅速演變成現在的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結構。曾經的「小皇帝」如今面對就業、醫療、住房、子女教育,已經舉步維艱,又如何周到地顧及贍養老人?事實上如今許多父母還在以不同方式來資助子女買房、創業等。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來還要出現「8:4:2:1」的家庭,可見養兒防老已越來越不現實了。
商業保險——養老支柱
商業養老保險是以人的生命或身體為保險對象,在被保險人年老退休或保險期屆滿時,由保險公司按合同規定支付養老金。其特點鮮明,天然具備參與長期養老金儲備計劃的優勢。兼備了投資和保障的功能,使理財主體更加多元化,提高了養老保障水平。目前商業保險中的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定期保險,終身保險都可以達到養老的目的,客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投保。
金融投資——種類繁多
我國養老現狀分析:金融投資是目前大多數人比較熟悉的養老方式。可供選擇的工具很多,一部分屬於有固定收益的品種,如銀行各類存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國債等,這類產品的優勢是安全穩健,但收益不會太高。一旦收益不抵通脹,其實際購買力是縮水的。
另外一部分屬於較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如股票、基金、期貨、權證等。對於以養老為目的的投資來說,一些穩健型的投資品種應該是首選,如基金。而基金也隨風險收益的不同分為貨幣型、偏債型、平衡型、偏股型、ETF、LOF等,每個人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搭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也有不少把養老金寄託於房產,覺得手中有房養老不愁,那麼單一依靠房產投資是否能完全解決養老問題呢?
方式一,出租:以每月的租金來支撐每月的養老金開支
租金收入僅是房產價值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本金壓在房產上,並不能為老年的日常生活提供持續的收入現金流,可見靠租金養老沒有充分地利用所有用於養老的資金;而且房屋出租過程勞心勞力,中途如出現斷租,勢必影響晚年生活開支需求。
方式二,出售:一次性出售來支撐未來多年養老金開支
房屋出售後,大筆資金仍需要再次規劃,才能為晚年養老提供支持,否則同樣要面對資金貶值的風險,並存在晚年沒有持續可增長的收入現金流,有錢不敢用的問題,仍是一個不完整的養老規劃。
可見,房產投資雖具有較強的抵禦通脹的能力,但是其變現能力較差,加上國家政策支持及法律監管很不明朗,單一靠房產養老仍然不夠穩妥。
綜上所述,用過分依賴短線或保守單一的投資方法,去累積維持未來幾十年退休生活的資金,往往事與願違。
老人們的精神需求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趨凸顯。最美不過夕陽紅,當一個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往往更需要關懷。三年一代溝這句話不是沒道理的,年輕人並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數老年人是空虛、孤獨的。
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學、銀發旅遊也越來越火爆。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關懷,也要靠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大愛老敬老助老的宣傳,營造一個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是必要的。這也是南北巢養老網的宗旨所在。
(資料來源:360個人圖書館)
9. 中國養老院現狀
養老院現狀:
1、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我國養老院目前的總體趨勢是:老人多,床位少,價格高,服務水平待提高。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呈逐年攀升趨勢。截至2013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億多,占總人口的14.9%。此間全國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2萬余個,擁有床位493.7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僅擁有床位24.4張。一些鄉鎮雖然有養老院,但是由於缺乏長遠的考慮、資金不足、政府支持不力等許多其他的原因,很多養老院仍然存在著房屋年久失修的問題,甚至出現房屋漏雨,室內潮濕、昏暗等情況。老人的生活必需品陳舊破損,衛生條件差,對老人的身體健康均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2、護理人員護理水平不到位:
很多養老院普遍反映護理人員難招、人員流動性過大等問題,這就反映了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和專業素質培養不夠到位。目前政府沒有出台相應的對養老院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的政策,導致很多護理人員無證上崗,認為這項工作只是簡單的幫助老人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僅此而已。但其實作為一名專業的護理人員,除了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以外,還應該了解基本的醫療護理知識,知道當老人出現突發疾病時應該如何做,此外,還需要兼顧老人的心理護理、臨終關懷等。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過大也是造成護理人員護理水平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需要每隔固定的時間就要記錄一次老人身體和精神的情況、還要幫助老人翻身、早晚各一次眼部和口腔護理、幫助老人用餐進食、定時給老人擦身理發、喂水喂飯、24小時不間斷的照料和護理……對於一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有著極大的愛心與耐心,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工作流程往往更為繁重復雜,不少老人存在缺乏智力與意識、情緒不穩定等特殊情況,都時刻考驗著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隨機應變的能力,稍有疏漏便容易引發糾紛。還有一些老人存在著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護理人員更多的關注和關心。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很多護理人員的付出並不能和收入持平,甚至大多數存在著低於平均收入水平的情況。
3、文化生活貧乏:
大部分養老院僅能夠保障老人的吃、穿、用、行,院內甚至沒有配備電視、報刊,也沒有設立圖書閱覽室、影音閱覽室等,不組織老人參加學習、教育等文化活動,老人的文化生活十分貧乏。老人的生活枯燥單調,令老人們感到冷清,從而影響到老人的心理健康,使老人出現「戀家」情緒,對親情越來越渴望。老人們有很多閑暇時間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對於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都很不利。
發展方向:
對於政府方面來說,應該要制定相應的應對政策,在制定規劃、出台政策、投入資金、培育市場、營造環境等方面需要對全國范圍內的養老院予以全面的政策支持。形成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大對全國范圍內養老院的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讓老人能住得舒服、住得開心。將普通養老院向區域性社會養老服務中心轉型,擴大服務范圍,拓寬服務對象,解決「人多,床位少」的嚴重問題。在養老院建設、床位維護、人員僱用上進行一些補貼和輔助政策,盡可能地降低民辦養老院的運營成本,縮小供求之間的矛盾。
確定固定教材,對護理人員進行集中的專業培訓,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讓護理人員掌握基礎的醫療護理知識,了解各種過敏病症和突發疾病的應對措施。增加服務人員配備,以便更好的服務老人。通過定期講座等方式,在院內對護理人員開展進一步的專業培訓。政府加大資金支持,提高護理人員的工資待遇,降低護理人員的生活壓力。
通過在院內增設圖書閱覽室、影音閱覽室等文化娛樂室,提高老人的文化生活水平。 讓老人們多參加體育活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擴大人際交往,減少老人們的孤獨感。養老院與幼兒園合作,讓孩子們定期到養老院進行慰問活動,讓老人們感受年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