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就業和養老哪個是民生

就業和養老哪個是民生

發布時間:2022-07-02 21:38:36

① 民生都包括哪些方面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項,例如衣、食、住、行、就業、娛樂、家庭、社團、公司、旅遊等。廣義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於民生范圍內的事情。

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於,概念范圍太大。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

(1)就業和養老哪個是民生擴展閱讀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了新的內涵,並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孫中山對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同上,第825頁)「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

②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指解決當前哪些民生問題

一、民生問題:教育、就業、醫療(人民治病看病)、退休養老、住房。

1、學有所教就是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勞有所得就是要堅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千方百計為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使所有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勞動者都能實現就業,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都能按照他們的貢獻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

3、病有所醫就是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不至於使群眾因貧困看不起病,也不至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4、老有所養就是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夠分享發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

5、住有所居就是要將解決住房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終把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作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

(2)就業和養老哪個是民生擴展閱讀:

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故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 我國社會有哪些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包括收入分配、就業保障、醫療保障、安全生產、養老。
民生問題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對於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來說,關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績。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並提出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等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

④ 民生是什麼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
所謂民生,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

老百姓關心的五大民生問題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就業、教育、分配、社保、穩定五大現實問題抓緊抓好。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是說「就業」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抓好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使人人有活干,有飯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說「教育」是強國富民的基礎,要努力提高國民素質,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解決進城務工子弟上學難等問題,讓孩子們都能無憂無慮地讀書,讓家長們不再為學費發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說「分配」是人民休養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通過「擴中、提低、限高」,縮小貧富差距,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讓廣大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說「社保」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託。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裝進「保險箱」,完善和健全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強對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確保弱勢群體的生活底線,使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衣食無憂。
「穩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說「穩定」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可靠保障和堅強後盾。「穩定壓倒一切。」「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就是要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處理機制,排難解紛,把各種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爭取社會治安狀況的根本好轉,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⑤ 「民生」指的是什麼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項,例如衣、食、住、行、就業、娛樂、家庭、社團、公司、旅遊等。廣義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於民生范圍內的事情。

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於,概念范圍太大。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

國家重視勞動者的就業的原因:

(1)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實現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有利於增加勞動者的收入,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

(2)平等就業是勞動者的權利。國家重視勞動者的就業,切實維護了勞動者的就業權利,保障和落實了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利於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

重視勞動者的就業對於充分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

⑥ 什麼是民生

民生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具體內涵: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包括:與有關繳存養老保險金等有關的社會保險、包括為老年人提供看護服務的社會福利和包括為弱勢群體提供救濟的社會救濟等),住房,人身安全。

無論在哪裡,就業都是第一位的民生問題。只有就業勞動才能創造公共和私人財富、提供公共和私人積累。只有通過就業才能獲得體面收入,才談得上個人發展。因此說就業是民生之本。但是,就業不等於民生。只有規范、依法、穩定就業,勞動者通過誠實、體面的勞動能夠依法取得合理、體面的勞動報酬,做到了勞有所就、各得其所,也就是真正的勞有所得之後,就業才稱得上是民生之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配就是民生之源。這個問題好理解,前些年大范圍地拖欠農民工工資、無限度地壓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但不會使就業成為民生之本,反而衍生出大量的民生問題,以至於總理都得替農民工討要工資。

不重視就業,民生失去了根本。不解決分配問題,公平正義難以體現,民生更是無源之水。改善民生,歸根結底要發展經濟。但發展經濟決不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既要公平存量,使勞動成果、社會財富分配公平合理,所謂分好蛋糕;也要發展增量,不斷擴大財富的源泉,做大「蛋糕」。勞動關系是一個基本的社會關系,是勞動與資本的對立統一體。勞動與資本的矛盾運動,決定了民生的基本走向。關注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正確處理初次分配領域里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在資本方面,把握好資本的權力與資本的活力之間的關系。在勞動方面,處理好勞動者的「飯碗」與權益的關系。既不能放縱資本的權力,也不能扼殺資本的活力。要在保證勞動者的「飯碗」,也就是實現充分就業的同時,切實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不要讓勞動者在「飯碗」和權益之間作無奈甚至痛苦的選擇。《勞動合同法》生效之後,勞動者的這種選擇被凸顯出來。要知道,作為勞動者,他們為保住「飯碗」而犧牲權益是無奈的;為維護權益而丟掉「飯碗」更是痛苦的。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標志或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必須有一個組織、一種力量來幫助他們選擇「權益」而不是飯碗。因此,關注和改善民生,就要從就業和分配這個本源開始,付諸實實在在地行動,尤其要抓好《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工作。

住房和養老是另外兩個需要特別關注的民生問題。住房商品化、市場化是解決不了住房方面民生問題的,這次南方雪災,幾十萬旅客滯留廣東,說明在那裡打工的許多人在他們工作的地方沒有自己的家。家的標志和載體是住房。如果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住房的話,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像候鳥一樣大規模地遷徙。習俗的改變是以經濟力量推動的。如果這種經濟力量不夠,那麼回老家過所謂的團圓年的習俗力量就會不斷地為民工潮、春運潮推波助瀾。養老之所以值得特別關注,是因為目前我國依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隨著家庭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這種養老模式逐漸難以為繼,社會化的養老體系、養老模式亟需完善。社會化的養老體系一旦建立,它還能帶來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充分就業。通過發達國家所走過的路徑看,第二產業已經不是最大的僱主了,以醫療保健、養老護理、文化教育、休閑旅遊為主體的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公平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產業。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或在為滿足生存條件而掙扎,或在為改善生活質量而努力,或在為升華生命意義而奮斗。無論滿足生存條件還是改善生活質量,普遍而言,就是民生。

⑦ 民生是什麼意思,老百姓最關心的哪五大民生問題

老百姓最關心的五大民生問題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
所謂民生,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
從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前者強調的是生存條件,後者追求的是生活質量,即保證生存條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普遍需求。
從責任角度看,就是黨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則。
老百姓關心的五大民生問題(轉帖網評文章)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就業、教育、分配、社保、穩定五大現實問題抓緊抓好。
1、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是說「就業」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抓好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使人人有活干,有飯吃。
2、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說「教育」是強國富民的基礎,要努力提高國民素質,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解決進城務工子弟上學難等問題,讓孩子們都能無憂無慮地讀書,讓家長們不再為學費發愁。
3、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說「分配」是人民休養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通過「擴中、提低、限高」,縮小貧富差距,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讓廣大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4、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說「社保」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託。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裝進「保險箱」,完善和健全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強對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確保弱勢群體的生活底線,使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衣食無憂。
5、穩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說「穩定」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可靠保障和堅強後盾。「穩定壓倒一切。」「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就是要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處理機制,排難解紛,把各種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爭取社會治安狀況的根本好轉,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活干,有學上,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醫,老有養,生活幸福,都過上好日子。

⑧ ()是最大的民生。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隨著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穩步提升,吸納就業的能力也在持續增強。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從業人數同比增長4.7%。

(8)就業和養老哪個是民生擴展閱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促進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就業方面,我國就業形勢保持長期穩定,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一是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人數從1949年的1.8億人增加到2018年的7.8億人,擴大了3.3倍,同期的人口數擴大1.6倍。其中城鎮就業擴大了27.3倍。

近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已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每年新增數接近1949年城鎮全部就業人數,那時候的城鎮就業人數也就1500萬左右。二是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城鄉就業的格局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城鎮就業人員的佔比從1949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56%。

第三產業就業的佔比從1952年的9.1%,提高到2018年的46.3%。就業渠道多元化、就業形式多樣化不斷發展。三是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大幅提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職工收入不斷增長,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同時,中國特色積極就業政策不斷豐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不斷培育完善。

⑨ 什麼是民生

什麼是民生?一段時間以來,上下熱議民生,可究竟什麼是民生?在許多人眼裡,只要是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民生。意思差不多,但不夠完整准確。 確切地講,民生是與人權、與需求、與責任有關的概念。 人權有兩個方面,生存權與發展權。所謂民生,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 從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前者強調的是生存條件,後者追求的是生活質量,即保證生存條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普遍需求。從責任角度看,就是黨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則。

閱讀全文

與就業和養老哪個是民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牛老年人怎麼喝 瀏覽:225
老年痴呆可以艾灸好嗎 瀏覽:844
寧夏長壽棗 瀏覽:207
養生館技師怎麼挑選 瀏覽:81
試述老年人用葯的原則 瀏覽:80
交養老保險知乎 瀏覽:34
體檢腫瘤二項是什麼 瀏覽:901
山西養老院政策 瀏覽:997
老年人綉花棉襖 瀏覽:519
東莞養老保險繳費 瀏覽:312
花園路附近有沒有老年大學 瀏覽:413
葯流多久做染色體檢查 瀏覽:58
省幹部養老院 瀏覽:194
武漢公務中人退休工資 瀏覽:453
老人助殘卡哪裡發 瀏覽:764
包河養老的有哪些 瀏覽:501
基本養老金溫州 瀏覽:497
億森林養老院地址 瀏覽:340
長壽區和璧山 瀏覽:667
老年人模特男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