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感覺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不指望子女來養老了
我聽到很多農村老人說:「農村本來艱苦,兒女壓力大,過得艱難,自身難保,沒有條件,我們不忍心讓他們養。」
這就是農村老人,不指望兒女養老最主要的真相。朴實簡單,讓人淚目,讓人心酸。
另外一個方面是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在逐步改善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的養老現狀。
農村老人多數務農,或者打零時工。收入少,生活條件比起城鎮老人差一些。所以國家給予農村老人的福利更多一點,年齡越大的老人,有機會獲得更多補貼。
比如基礎養老金:國家從2009年開始,在農村實施新農保。參保農民達到退休年齡以後,能領基礎養老補貼,每月有幾十塊。
高齡補貼:主要是針對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年滿60,可以領到相應的補貼,年齡越大,能領到補貼就越多。估計有不少老人都在享受這一福利吧。
養老補貼:這是地方性的。部分省份會發養老補貼,以減輕農村老人的養老壓力。主要針對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人群,比如「五保戶」。
當然,這對於農村老人養老,是不足夠的。那是因為老人基數大,不可能每一個都照顧到,國家還在想辦法。
更多的,還是要靠農村老人自己努力,或者靠兒女。
這一個方面就比較現實。農村孩子本來就沒有什麼家底,長大後,養家糊口,買房建房,養育兒女。維持家庭生活所需,哪樣都要錢,哪樣都不輕松。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白手去掙。從無到有,那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做普工的,工資就三千左右,還要扣除房租開支,兒女學費、生活費,更是不剩多少。很多時候是朝不保夕,拆東牆,補西牆,寅吃卯糧。
他們自己過得焦頭爛額,不知道要找誰來幫忙。作為父母,哪裡忍心去讓他們贍養。很多不是兒女不願意贍養,是沒有那個經濟能力,老人不願意讓他們贍養。
讀完大學的,家裡要供出一個大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給孩子讀書,傾盡所有,在所不惜。孩子能讀書,難道你不讓他讀嗎?
再苦再累,不能耽誤孩子,怎麼也得讓他讀完大學。欠的那一屁股債,到時候再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能用這種阿Q精神安慰自己。
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大學畢業。在城裡找了個兒媳婦,結婚後小夫妻開始供房,養孩子,孩子要養好一點吧,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小夫妻倆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為了養孩子,供樓房,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作為父母,怎麼忍心再去問他們要錢,再去逼迫他們,不忍心吶。
很多農村父母不只是沒有讓兒女養老,七、八十歲還在撐著老邁的身體,拚命賺錢,幫扶兒女。一直到實在干不動了。還在憂心兒女過得不好。
很多這樣的老人說:「兒女過得艱難,我們不幫,誰會幫!」
都說「貓生的貓疼,狗生的狗疼」,有哪個老人捨得看兒女壓力山大,自己都顧不過來,還捨得去要錢,讓他們養老呢。
現在國家政策在向農村傾斜,今後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應該會得到解決。讓我們翹首以待吧!
❷ 農村很多老人沒有養老保險,他們都是如何養老的
對很多農民來說,國家現在在各農村地區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對60歲以上的農民來說,每月可以領取100多元的養老金。所以現在很多農民沒有買社保,但農村養老保險的情況是,每個月農民領取的養老金相對較低,物價飆升的今天,每個月100多元的養老金也很難生存。那麼他們老了靠什麼生活呢?
農村人即使不交新農保也能領養老金的情況。但是農村養老金剛開始的時候,現在沒有那種好事。60歲以前沒有繳納職員社會保障或農村養老保險的人退休後也可以領取養老金。但是根據2014年以後的新規定,農民不交養老保險,沒有養老金!但是農民可以一次性補充15年,根據自願原則劃分幾個等級,每年的支付額從100到2000千不等。當然,到了60歲,收到的金額也有很大的差異。
❸ 農村養老為何難難在哪些方面如何解決養老困境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當然是質的飛躍,不僅老百姓不愁吃喝,現在的農民也逐漸進入高消費時期。 不惜花錢是現代農民最現實的生活,可以享受生活。 當然,這些不僅與農民自身的努力有關,但有一個問題,年輕人可以賺錢享受生活,而一些老人可能很難做到。 這是因為,在農村生活的老人,幾乎都是依靠孩子度過晚年,過著自己的年齡。
據他調查,目前農民基本每年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而目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選擇最低等級繳費的人數占繳費總數的90%。 很多人認為鄉下老人沒有花錢的地方。 因為有土地。 而且也給孩子錢。 更不用說花錢的地方少的話,幾乎不花錢。 但是,現實中並非如此。 對於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的老人來說,並不是坐享其成。 因為以前沒有什麼積蓄,他們平時沒錢也要花錢。
❹ 如何看待農村老人無錢,無養老保險,無退休金的養老焦慮
一、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由於計劃生育的影響,我國現在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階段,這樣的現狀為我們帶來了很多難以避免的社會問題,例如勞動力供給下降,從而影響勞動生產率等。而在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凸顯,農村養老問題亟待解決,這其中是包含了很多原因的:
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由於農村經濟發展不到位,家庭經濟壓力較大,為了解決生活問題,很多年輕人會選擇離開家鄉,到大城市謀求發展。農村的副業勞動則由老人負責,但由於老人身體條件問題,難以擔負起過重的體力勞動,造成農村副業勞動收入過少。另一方面,青壯年在城市漸漸紮根,也就更不願再回到農村生活了。因此農村的養老問題愈加嚴重。
農村養老觀念落後,老人身體條件欠佳。據統計,農村超過一半的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有 些老人出於想要省錢和不願麻煩子女的心態,選擇獨自忍受疾病痛苦。還有一些老人是由於缺 乏照料,家庭收入偏低,又沒有購買養老保險,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將老人送到養老機構即是「丟人」、「不孝」的行為,鄰里鄉親都會戳子女的脊樑骨,導致農村養老院經營困難,農村養老問題凸顯。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發展不完善。一方面是農村的養老制度與城市相比,不夠完善,另一方面是農村養老保險宣傳不到位,老人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養老保險的真正內容和受益程度,導致農村老人普遍參保意識不強。最直接的問題是,老人一旦生重病,家庭經濟條件差,無法承擔起老人的醫療金,整個家庭就會陷入貧困之中。
社區養老服務發展不足。農村老人普遍對家鄉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和參與感,不願意跟隨子女到大城市居住。這時社區養老就應當發揮該有的作用。但農村居住大多分散,政府投入支持程度又不夠、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投入效率低、社區養老經營風險高。導致社區養老難以承擔起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服務責任。
二、空巢老人晚景悲涼
子女不孝
農村空巢老人晚景悲涼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子女對老人不負責任,老人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甚至存在一些子女選擇遺棄老人,對老人不聞不問,讓他們自生自滅。例如稱黃龍鎮靈潭村的一位80歲老人,至今仍獨居在土坯房,夜裡忍受蚊蟲叮咬,雨天屋頂漏雨。老人說他的兒子根本不對他承擔贍養的義務,讓他獨自生活在臟亂差的土坯房中度日。
2. 內心空虛寂寞
農村的留守獨居老人很多,他們的子女遠離家鄉,到大城市尋求更多發展機會。有些老人有配偶作伴,但也有很多老人的配偶已經去世,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生活。沒有了精神支柱,又很難調整自己的心態,內心肯定感到十分空虛孤獨,生活悲慘凄涼。
3. 疾病困擾
農村的醫療水平有限,再加上一些經濟原因,老人生了病,能夠得到及時救治的佔少數。再加上一些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身邊沒有人照顧,導致老人的晚年生活十分辛苦凄慘。
三、如何解決
增大政府支持農村養老力度。由政府導向,在農村建立一些互助養老社區、互助照料社區,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或組織社會愛心募捐。讓農村留守老人能享受到價格合適、照料得當的養老機構服務。
健全養老制度保障,普及養老保險知識。向農村老人加大普及養老保險知識的力度,讓老人真正的了解養老保險具體內容,提高參保意識,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村老人的養老壓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通過法律制度的硬性約束,將傳統家庭養老的道德約束漸漸轉變為有法律干預的「法律型」+「倫理型」約束,由道德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盡量減少子女拒絕對老人承擔贍養義務的情況,讓留守老人的晚年不再凄涼。
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加重,隨之而來的養老問題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若想解決這些農村養老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同時也需要農村地區的老人改變養老觀念。
❺ 農村老人80多了還在幹活,怎麼不養老
在農村,80多歲的老人下地幹活實在太常見了,對他們來說養老是什麼呢?我爸就常跟我們說一句話:只要我能蹦躂一天,我就多蹦躂一天,養老盡量不會讓你們操心。在農村不像在城市,城市老人老了以後可以有退休金,而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要麼靠自己攢下的養老人,要麼靠子女們贍養。農村老人,如果自己沒攢到養老錢,子女有不孝順,那麼他們的養老還真成了問題,這樣的事例相信大家見過的也不少。
對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你怎麼看?
❻ 為什麼農村沒有養老保險
農村養老保險最新政策是:
16周歲以上、不是在校學生、沒有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都可以參加。
開始的地區,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不用交費,直接領取基礎養老金(現在最低是55元,不斷上調)。年齡在60周歲以下的要交費。
(計算方式)退休後每月領取的養老金為:基礎養老金(現在最低是55元,不斷上調)+(個人交費總額+地方政府補貼+利息)除以139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❼ 為什麼農村很少有人買養老保險,農村老農道出了真正原因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第一個針對農民的社會保險制度,它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通過部分地方的試點逐步推廣建立起來了。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國原有的以計劃經濟為依託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漸成為制約經濟制度轉型和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重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徹底解決農民老齡化的問題,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
一、我國農村現行的養老模式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養老隱性問題開始明顯的表現出來。解決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將是現在社會不得不面對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目前廣大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三種模式是基本的養老保障方式,而社區養老模式則是一種新的嘗試,以上四者共同構成了農村養老體系。
(一)家庭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模式是山東儒家文化的「孝」的強調,是中華民族綿延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贍養老人的義務已經變成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內在責任和自主意識,是其人格的一部分。這在廣大農村也表現得毫不例外,而且由於我國廣大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實施其他養老模式的條件不太具備,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顧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無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養老的最主要模式。但是,這一方面不符合養老社會保險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農村人口政策要求,特別是在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實施近二十多年的今天,農村人口結構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高齡少子使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環境不復存在;同時"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為主"也是對農村勞動者又一不公平待遇,使農民沒有享受到基本的國民待遇,使政府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制度中的職責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
(二)土地養老模式
土地是廣大農民賴以生活的基礎。土地對農民而言,既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尤其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後,農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決一部分生活來源。在現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說土地是他們最穩定也是最後一道養老保障安全網。但是要考慮到年邁的老人能做的了什麼,如果要是不可以勞作的老人怎麼辦,這個方式養老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三)社會保險模式
1992年民政部於出台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即為「農村社會保險」開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個人、集體、國家三方共同付費,由社會統籌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新思路。該方案於1994年在一些農村經濟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開始試點。其主要做法是,以縣為單位,根據農民自願原則,在政府組織引導下,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保險基金以農民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實行儲備積累的模式,並根據積累的資金總額和預期的平均領取年限領取養老金。
(四)社區養老模式
社區(含鄉鎮)養老是指集體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鄉村或鄉鎮企業,仿照城鎮企事業單位的做法,給農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社區養老的實施范圍比較窄,往往受制於該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所以不容易推廣。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健全不僅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保證。然而,不容否認的是,以《方案》為基礎建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存在諸多「先天不足」,在運作過程中也存在大量的問題,面臨著一些不容迴避的難題和困境。
(一)存在問題
《方案》確定的養老保險模式雖然在增加透明度、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促進農民儲蓄意識、改變農民的家庭觀念和生育意願等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實質上「完全積累、自我平衡」式的商業儲蓄保險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1、法律層次低,缺乏約束力
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為基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稍作修改後制定的。其法規法律層次低,缺乏約束力。特別是對保險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為,未規定有效的限制和懲罰措施。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農保基金積累總額198.58億元,其中收回本息有困難的基金12.7億元,占基金總額的0.68%。可見,目前農村社保基金管理中的違規行為還相當嚴重。正是這種不穩定的制度和屢見不鮮的違規行為讓農民感到後怕,積極性不高,開展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困難重重,大部分地方強調農民自願參加養老保險,這與社會保險的本質相違背,不利於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
2、國家重視不夠,養老保險滯後
由於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城鄉分割」的保障格局。國家把大量的物力、財力投入到了城鎮社會保障建設,城鎮社會保險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而國家對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不甚重視,投入很少。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保險費的籌集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輔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支持,農民的個人賬戶完全由個人交納,國家並無責任。這表明社會保障仍基本是或主要是城鎮職工的。
3、自給來源不足,吸引力小
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集體補助不到位或數額太少,或只在部分地方或部分人身上得到體現;國家政策扶持,僅限於通過對鄉鎮企業支付集體補助予以稅前列支,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扶持政策;地方財政,除經辦機構費用(一些地方此項費用財政也不負擔),也沒有其他扶持政策。在缺乏強制性的情況下,僅靠以上政策,其吸引力太小,難以發揮吸引作用。
4、基金增長速度慢,入不敷出
基金增長速度跟不上養老金發放的增長速度,出現負增長。農保基金增值方式主要是存入銀行、購買國債。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初,國家債券利率和銀行存款利率都很高,因而給農民承諾的保險給付率也高達12%,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債券和銀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調,致使基金增值緩慢。加上缺乏穩定的投資渠道,農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現負增長。
5、違規存放農保基金,造成巨額損失
一些地方將農保基金違規存入地方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有的因經營不善虧損破產,致使存入的農保基金無法取出造成損失,形成支付危機,參保的農民上訪事件亦時有發生,並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退保,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二)原因分析
作為新生事物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出現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仔細探究其原因,無非是以下幾方面:一是傳統觀念依舊,現代保險意識尚未形成。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農民首選的養老途徑,這屬於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經濟的組成部分,也是東方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表現。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改革處於起步階段,廣大農民實現自我保障的意識淡漠,現代保險意識尚未真正形成。二是集體經濟薄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些地方的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為社會養老保險提供補助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集體經濟發育不良的地方,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也勢必緩慢,即使有餘錢,農民也將其絕大部分用於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購買,對於參與養老保險則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三是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破壞基金的完整性。保險基金處於屬地分散的管理狀態,分割管理的小規模基金難以進行多樣化投資,很難達到讓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基金管理還受到地方行政干預,挪用、盜用現象屢見不鮮,破壞了基金的完整性。四是改革措施不配套,束縛養老保險制度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乃至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至今,中國農村仍有幾千萬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他們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都沒有解決,又如何解決得了養老問題呢?而養老本身又不只是一個吃穿問題,還牽涉到醫療、服務等問題。由此可見,其他制度改革的不配套也束縛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手腳。
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及出路
未來20年中國老齡化迅速加快,農村養老將呈現出新的格局:新型的家庭養老將居於主體地位,社會養老保險將得到新的強化,從而與其他養老保障制度一起共同為農民養老建立一道比較可靠的屏障。我們要從現有體制本身去尋找問題根源,以採取相應的對策。
(一)加快法制建設,真正體現公平與效率
市場經濟本身是法治經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必須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其實施,而不僅僅是社會政策的形式。我們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財政、金融和稅收體制改革,盡快制定並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對資金來源、運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標准、收支程序等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規范其操作行為,以法制的形式將農民的這項合法權利確定起來,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社會養老問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應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法律地位。以立法形式明確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為保證農村社會穩定,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本著社會公平的原則,對農村老年群體實施的社會保障,是作為調節社會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立法步伐,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各項措施都有法可依,便於操作並提高制度的穩定性。我國社會保障立法工作方面,應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吸收到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中,依靠法律的強制性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老年基本保險制度的建設。再次,建立健全養老保險法律的監督機制,以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繳、支付、運營的規范性,防範社會保險基金的風險,並通過合理運作使其不斷增值,以更好的滿足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建設的需要。
(二)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扶持力度
社會化養老的主體是社會,是以社會運作的方式實現的。而能夠代表社會、管理社會的主導者是政府。在實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時強調個人應承擔義務是對的,但不能以此為理由推卸政府應承擔的責任。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缺少政府扶持是農民缺乏投保熱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針對目前集體補助過小、國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狀況,應當考慮如何提高集體補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鑒於目前我國政府財力有限,城鄉差別還比較大,可以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根據當地維持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費用設計城鄉有別的社會養老保險標准,可以適當把支付養老保險金的年齡推遲到65歲。2002年我國農村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為5400萬,按每人每年補貼300元計算,共需資金162億元,僅占財政收入的0.86%(2002年我國財政收入為18914億元),由政府財政負擔這一支出應該沒有問題。2002年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到1362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0%用於農民養老保險補貼(即136億元),中央政府應該有能力履行這一職責。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財政來負擔,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真正具有社會保險所應有的「社會性」和「福利型」,才能調動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三)發揮家庭養老的優勢,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這為家庭養老制度的實行和鞏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盡管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使農村的家庭趨於小型化,家庭養老受到一定的威脅;從長遠的觀點看,隨著農村生產方式的進步,養老方式必然將由家庭向社會過渡。但現階段,由於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原因,農民養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會,家庭養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必須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優勢。政府可以從制度建設上鼓勵農村家庭養老,例如給予稅收政策的優惠和適當的收入補貼。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❽ 為什麼城市老人有退休金,而農村老人沒有養老金
城市的老人有退休復金都是工作制的時候或者自己交的,就是不工作的話,自己也要每個月交保險。就像我現在失業,沒工作了,在家,自己也每個月要交1000多元的保險金。城市裡交的保險非常高。退休的退休金實際上都是自己拿的錢。只不過是統一交上去,國家給你攢起來,然後等你退休的時候再拿。農村現在也是可以交保險的,只要你每個月交保險將來就領退休金。
❾ 農村老人寧願一個人生活,為何不願意去養老機構
近年來,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為了振興農村的發展,國家出台了許多對農村的優惠政策,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也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為什麼農村老人寧願自己一個人也不願意去養老院?他們在擔心什麼?現在,隨著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農村的養老問題也逐漸突出。在農村,年輕人都去外地打工了,根本沒有人照顧老人。所以考慮到這個問題,國家在農村建了養老院,然後讓那些養老有困難的老年人集中養老。在我們看來,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養老院建成後,大多數老人都不願意去。為什麼?
3.住在家裡,沒那麼多規矩
農村人常說,不管什麼好,都不如自己家好,所以即使養老院條件好,在老人眼裡也不如自己家舒服,因為以前很多人住養老院,要在方便自己的同時考慮別人。但是在自己家裡,想幹嘛就幹嘛,很舒服,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所以在家比在養老院開心多了。但是不管他們怎麼說,養老院仍然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最好辦法,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解放老年人的思想,讓他們慢慢接受這種新趨勢。當然,養老院也需要慢慢發展。如果是你,你老了會選擇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