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策解讀:國家操心的養老 幼托 家政背後是民生和經濟兩步棋
鳳凰網房產淄博訊(編輯劉佳)5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只圍繞一個主題——促進社區養老和家政服務業加快發展,因為這是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關鍵因素。
會議指出,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以社區為基本依託,加快發展養老、托幼、家政等服務業,是改善民生、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撐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較大力度增加就業、擴大服務消費促內需、推動社會合理分工和經濟轉型升級。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現實
先看三個不爭的事實:我國老齡化程度逐年上升、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
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49億,占人口比例的17.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億,佔11.9%。根據聯合國的定義,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超過10%,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超過7%的即為老齡社會。
事實上,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呈加速深化。據全國老齡辦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將達到3億;到2033年將突破4億;而到2050年前後將達到4.87億,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比例雙雙達到峰值。
在執行了幾十年計劃生育政策之後,2015年,我國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2016、2017、2018這三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分別是1786萬、1723萬、1523萬,人口出生率分別為12.95‰、12.43‰、10.94‰。養育成本高是不少家庭徘徊在「二孩」門外的原因之一。
此外,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今年1月披露,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2017年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2018年還會增加。按照典型的三口之家來看,年收入在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的家庭有1.4億。這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現實。
從挑戰的角度來說,養老、托幼是必要的民生保障。養老問題的解決及相關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剛性需求,托幼難題不解決生育意願難提高,而家政服務的擴容提質既有助養老、托幼,也是中等收入人群日益增加的現實需要。
從機遇的角度來說,養老、托幼、家政背後巨大的消費需求,是強大國內市場形成的基礎,也是面對內外部不確定性下中國經濟的韌性所在。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會議指出,我國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後潛力更大。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增強消費能力,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元春表示,從消費看,養老、育幼、醫療、教育的規模比房地產要大得多,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幾個領域所產生的消費潛力大大超越於房地產。
(來源:澎湃新聞)
❷ 養老是什麼意思
養老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兩代繼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於完善。《禮記·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這說明西周規定按年齡大小由地方或國家分別承擔養老責任,在政策上,不僅中央要負責養老,地方也要負責養老。凡年滿五十的則養於鄉遂之學,年滿六十的則養於國學中的小學,年滿七十的則養於國學中的大學。這種養老制度,自天子以達諸侯,都是相同的。不過一國的長老,由諸侯致養,若是天下的長老,則由天子致養。西周養老不僅鑒於老年人積累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更出於宗法的等級社會的需要:按長幼之序,定尊卑之禮。正如《王制》所說:「養耆老以致孝。」《禮記·鄉飲酒義》也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後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這就是西周重視養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漢朝養老
國人一直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有關家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很多,甚至一些名門望族的家訓成了傳家法寶,像嚴氏和曾氏就是比較著名的。但對老人的贍養似乎遜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機制,也缺乏系統的理論。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過億半,養老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大問題。縱觀古今,各朝各代贍養老人的做法差異很大,最好的要算漢代了。
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復安定,皇帝就頒布了養老詔令,凡80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漢高祖詔曰,凡五十歲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帶領大家向善的,便可擔任「三老」職務,由鄉而縣,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漢文帝詔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間,又將享受這種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齡降到了70歲。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對高齡老人進行登記造冊,舉行隆重的授杖儀式。如《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從這個記載來看,漢代的養老敬老,不僅務實,而且還有良好的健康祝願。
據1959年在甘肅武威縣咀磨子18號漢墓內出土的一根鳩杖杖端系著的王杖詔書木簡,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點漢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漢王杖詔書令冊木簡記載,漢朝的養老敬老法規始終一致,沒有間斷過,而且每隔一段時間皇帝就要詔告天下。
最耐人尋味的是西漢詔書中明確寫道:「高年賜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當時的「六百石」官職為衛工令、郡丞、小縣縣令,相當於處級幹部。那也就是說,漢代的七十歲老人在「政治」上享受處級待遇,持王杖進入官府不必趨俯,可以與當地的官員平起平坐。
漢代老人的「政治」待遇還體現在可以「行馳道旁道」。馳道是專為天子馳走車馬的,絕對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許。可見漢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❸ 繼承中養老育幼是指什麼,繼承中照顧病殘是什
我國《憲法》第49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法律保護。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和兒童。」 《民法通則》第104條規定:「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兒童受法律保護。」繼承法在財產繼承方面對老人和兒童的合法權益的保護,貫徹養老育幼、照顧病殘的原則,具體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繼承法第10條規定: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配偶一樣,都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中,子女、父母同配偶列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第二,《繼承法》第11條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同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其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第三,《繼承法》第12條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第四,《繼承法》第7條中規定:繼承人如果故意殺害被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喪失繼承權。
第五,《繼承法》第十九條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
第六,《繼承法》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應得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第七,根據《繼承法》條13條規定,在同一順序人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照顧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盡管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對於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特別是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分配遺產時應當多分。
第八,《繼承法》第31條確認:公民可以與扶養人或集體所有制組織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或集體所有制組織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❹ 關於中年人的養老人教小孩成語
敬老愛幼
jìng
lǎo
ài
yòu
【解釋】尊敬老人,愛護小孩。
【出處】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47回:「林啟榮又能敬老愛幼,每屆冬至前後,必預期布告置酒款宴鄉老
❺ 在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都有哪些
引言:現在有很多的老人出現了,而且不管是在城市還有農村養老,已經成為了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所以要調動一切的資源來解決好這個社會議題,那麼在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呢?
雖然說老人可能會覺得由自己的子女贍養是更好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子女不願意贍養老人。還有一些老人是沒有子女贍養的,這個時候一定要建立多種的養老機制,並且要加強監管,這樣的話才能讓老有所養。
❻ 養兒防老
按照邏輯,父母生小孩,教育小孩,但並不能完全控制小孩將來要不要養老。這樣看似乎不存在自私的嫌疑。而兒女要不要感謝給予的生命,這是另一個問題,後面再討論。
首先,可以認定,養兒防老只是很片面的看問題的角度。人有6層最基本的需要,依次為:吃飽,穿暖,求偶,繁衍,社會尊重,精神滿足。由此可見求偶繁衍後代,是任何人都有的與生俱來的人性需要。父母這樣做完全是出於人的天性,追求一個完整的人生,談不上自私這個概念。
下面嘗試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如果說養育兒女是一種養老投資的話,那這個投資的風險就有點大了。如果為了養老的需要,可以去投資養老基金、退休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將來也可以參加老人院、全人工護理等全方位的養老機構。你能保證你的兒女就會做得比養老機構好嗎?如果不能,這個養育兒女的投資就是失敗的。而這個結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前提,是兒女是否願意去養老?如果連養老的意願都沒有,更談不上做得好壞了。那麼,現在你還會覺得養兒防老是一個周全合理的意識形態嗎?
下面討論兒女是否要感謝給予的生命。首先,每個人都是被生出來的,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但是,求生卻是人的一個主動的本性。你從降生開始,為了求生,就不斷在消耗這個世界的資源:例如食物、水、棲息地、日用品等等。如果說要感恩,從宏觀的角度看,每個人都必須對整個世界感恩,不僅僅是你的父母,還包括每一個你接觸過的人,不論好人壞人。
如果從微觀(自身)的角度看,你可以沒有感恩的必要,但是,你需要珍惜,珍惜每一份你獲得的資源,不論是否別人給予你的還是你自己掙來的,這份資源讓你維持了你的生命,滿足了你本能的慾望。那麼,你在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你會有感恩的心態嗎?
最後,人類是一個群居的團體,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存活在世界裡。電影裡面的獨行俠,都必須學習別人的知識或依賴別人的產物,才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而且這些能力都只是短期行為。人類繁衍,也是為了群體生存下去的需要,父母養育兒女,是為了文明的延續、基因的延續、生存的延續。。。養老,只不過是這其中一個小小的產物而已。
❼ 概括養老、愛老的四字成語
1、敬老尊賢
jìng lǎo zūn xián
【解釋】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
【出處】西漢·劉向《說苑·修文》:「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賢,則有慶,益其地。」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尊敬年長和賢良的人
【近義詞】尊老愛幼
【例句】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下冊:「做晚輩的自己要知道敬老尊賢。」
2、敬老慈少
jìng lǎo cí shǎo
【解釋】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同「敬老慈幼」。
【出處】宋·陳亮《蔡元德墓碣銘》:「敬老慈少,使詭猾暴橫者不得自肆,平民安之,而官事賴以省。」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尊老愛小
【近義詞】敬老慈幼、敬老慈稚
❽ 有句話是老什麼老,幼什麼幼的那句話原話是什麼啊
轉的答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贍養』、『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老人』、『長輩』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撫養』、『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兩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這無疑是我中華民族長期一貫的傳統博愛思想。理應發揚光大!可回顧我國近年來在就業、養老、教育、醫療諸方面的情況,這種博愛思想在那些握有制訂就業、養老、教育、醫療各項事關國計民生政策大權的公僕們心中缺失,實在令人齒寒心寒。
❾ 「老吾老及老人之老,幼吾幼及幼人之幼」是什麼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贍養』、『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老人』、『長輩』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撫養』、『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兩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這無疑是我中華民族長期一貫的傳統博愛思想。理應發揚光大!可回顧我國近年來在就業、養老、教育、醫療諸方面的情況,這種博愛思想在那些握有制訂就業、養老、教育、醫療各項事關國計民生政策大權的公僕們心中缺失,實在令人齒寒心寒。
❿ 家庭在養老托幼是啥意思
上有老下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