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個人繳納養老保險如何計算
按當地社保局規定為准,以下數據僅供參考。單位方式參保,以實際工資作為交納基數。以單位買全社保為准,計算如下所示:醫療保險:個人承擔2%,單位承擔8%;養老保險:個人為8%,單位承擔20%;失業保險:個人為1%,單位承擔2%;工傷保險:個人無,單位1%;生育保險:個人無,單位1%;公積金:個人3.5%,單位3.5%。而工傷和生育保險的費用均由單位承擔。
舉個例子,以工資為7000元/每月,那麼其需要交納的保費為:醫療保險:7000*2%=140元,單位7000*8%=560元;養老保險:7000*8%=560元,單位7000*20%=1400元;失業保險:7000*1%=70元,單位7000*2%=140元;工傷保險:個人無,單位7000*1%=70元生育保險:個人無,單位7000*1%=70元公積金:7000*3.5%=240元,7000*3.5%=240元。因此個人總計為:1010元,單位總計為:2480元。計算的數據可能會與實際的有出入,但計算的方式是這樣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個人交養老保險怎麼算
你好
個人交納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該如何計算?個人繳納職工養老保險,那麼一般情況下就是按照靈活就業的方式來進行繳納的,如果說自己是按照靈活就業的方式來交納養老保險,那麼實際上我們是按照20%的比例來進行繳納自己的養老保險的,它跟企業在職職工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因為企業在這職工在以往的時候,是按照28%的比例來進行交費,2019年社保稅改以後降低到了24%的水平,繳納職工養老保險。
企業在職職工是有明確的規定個人承擔養老保險的8%交費,而個人繳費的這80%全部進入到個人賬戶裡面去,企業單位所承擔的16%和之前企業單位所承擔的20%的這個繳費比例,全部進入到統籌賬戶,是不會進入到個人賬戶的,所以說我們從公司當中扣除的費用,實際上就是我們個人賬戶當中,進入到的養老保險的余額。
但是個人以靈活就業的方式交費,是不是這20%的交費總額全部進入到個人賬戶呢,我們說這不是得,有些人是這樣理解的,總認為,個人以靈活就業的方式交費,繳納的這個養老保險的水平高,那麼將來一定會享受到更高養老金的待遇,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個人按照靈活就業的方式,雖然說是按照20%的標准來交費,但是進入到我們賬戶的比例依然只有8%。
那麼也就意味著剩餘的12%也進入到了統籌賬戶當中去,雖然說這個20%的交費都是由我們全額來進行承擔的,但是並不是說你交納的費用都會進入到個人賬戶,而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比例進入到了統籌賬戶裡面去,而這個統籌賬戶對於我們今後,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是不會有任何的作用,我們的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根據個人賬戶當中的余額,然後除以你所對應的計發月數來計算出的。
我們個人按照靈活就業的方式來交納養老保險,雖然說只有一小部分進入到個人賬戶,但是在累計繳費年限包括平均繳費指數,方面和企業在這職工是沒有任何的區別,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能夠保證一個足夠長的累計繳費年限保證自己的平均繳費指數也比較高,那麼將來享受到養老金的待遇水平,其實還是有保障的,因為養老金的計算過程,它是分為基礎養老金部分和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其中個人基礎養老金部分就採取了累計繳費,年限和平均交費的方式來計算自己的養老金待遇,只有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那麼才計算個人賬戶的余額。
所以很明顯自己的養老金待遇其實從本質上來講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只不過對於你自己每一年承擔的交費總額來講,可能比起企業在職職工來要多一些,因為畢竟自己要承擔全額的繳費比例,而企業在職職工只需要承擔個人的小部分交費比例,這一點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㈢ 養老保險建賬前個人繳費月數的計算養老金有用嗎
摘要 有一定作用
㈣ 計算養老金時,是個人帳戶余額重要還是繳費年限重要
養老金計算哪一個因素更重要一些呢?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問題。不過,我們首先要了解,究竟有哪些因素是影響養老金的呢?
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各省市並不相同。但是相應的計算公式,一般綜合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部分,使用社會平均工資和平均繳費指數的因素計算。一般1998年以後參保的企業人員、2014年10月以後參加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會有過渡性養老金了。
養老金計算是哪一部分重要?其實,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繳費年限最重要,第二重要的就是繳費基數。另外,還有社平工資、退休年齡、記賬利率、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等等因素。但是對於職工來說,可以自由做主的還是繳費年限和繳費基數,如果我們追求怎樣最劃算?在相同付出錢數情況下,繳費年限越長越劃算。這就是養老金公式得出來的結論。
㈤ 網上查詢社保,裡面的養老保險累積金額指的是什麼以後怎麼算的,有什麼用
養老保險累計金額指的是自己交的和單位交的部分合計余額。
《社會保險法》第十一條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五條規定,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基本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負擔:企業按本企業職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北京是19%,其他城市可能不同),職工個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一般為8%)。
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以個人身份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按20%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全部由自己負擔。
(5)個人繳費計算養老金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本息就是本金和利息,只顯示個人的,不顯示公司部分的。盡管累計繳費年限在10年或15年以上,並且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就能夠享受養老金待遇,但是繳費年限越長,繳費金額越多,今後的養老金也就越多,反之則少。
《社會保險法》第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㈥ 視同繳費年限與實際繳費年限計算養老金有什麼區別
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是什麼意思:
1、視同繳費年限,顧名思義,一般指的是在我們國家沒有實施養老保障制度以前,國家認可的連續工齡,就被稱為視同繳費年限。
2、實際繳費年限,則是指在我們國家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之後,大家繳納社保的年限就被稱為實際繳費年限。
理解了這兩個概念的不同之後,我們來看看在養老金計算中他們有什麼具體的計算要求:
首先,辦理退休手續後的退休人員每月所領取的養老金繳基本養老金,而基本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三個部分構成的。
基礎養老金是根據社會平均工資和平均繳費指數有關的。但因為全國大多數地區都沒有視同繳費指數,因此對於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來說,就會按照實際繳費年限的平均繳費指數來計算。而對於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來說,視同繳費指數會按照職務、級別、薪級等來確定退休生活的補貼。
個人賬戶要老金主要根據個人養老金賬戶退休時的累計余額和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相關。但是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是沒有個人賬戶的。但如今,國家已經要求建立起個人賬戶,對於保護視同繳費年限期間的個人利益有很大作用。
過渡性養老金則是和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在機關事業單位會把過渡性養老金作為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一種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