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須按規定期繳納,2,按照規定數額交足 ,3 連續不斷,否則都會受到影響。
⑵ 有人說養老金會持續上漲,養老金的漲跌與哪些因素有關
引言:社保和養老金是非常多人關心的一個話題,因為這個問題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要知道社保的多少是直接影響未來生活,可能會領取多少的養老基金。有人說養老金會持續上漲,而養老金的上調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國家的養老金在十幾年內,目前也一直在上漲的過程當中,平均每10年上漲10%,這個上漲速度還是比較快的,而養老金的漲跌主要是和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關系,經濟發展越好養老金也會漲得比較高。除此之外還和繳費年限有著直接的關系,對比之前每個人繳納養老金的繳費年限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比例上調,就會激勵更多的人進行繳納養老金。同時也和繳費多少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據每個人繳費養老保險的多少按照一定比例進行上調,這也是體現了多繳多得的機制,這也是我們國家在發放養老金的主要原則。
總結
最後不管怎樣養老金成本的,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能力所決定的,不過在未來具體會怎樣變化誰也不清楚,只要相信國家政策就可以了。
⑶ 造成退休養老金的高低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退休養老金的高低不同的原因如下:
1、繳費年限。繳費年限是影響養老金的主要因素;
2、繳費基數。繳費基數也是影響我們養老金待遇的重要因素。繳費基數和繳費當年上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的比值形成繳費指數。如果說始終是60%檔次,繳費平均繳費指數是0.6。如果是平均100%檔次繳費,繳費指數則是1;
3、養老金計算方式。除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以外,實際上有些老人養老金還有過渡性養老金部分;
4、社會平均工資。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主要跟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這也是養老金待遇最具保值、增值能力的部分。退休上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現在一般也改稱為當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了。
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即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是造福社會的需要,主要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需要。養老金本著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積累的原則積累、運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⑷ 養老金多少和哪些因素有關
(一)計發基礎不同造成的差異
公務員退休後的退休費計發基礎是退休前的職務工資加級別工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後的退休費計發基礎是退休前崗位工資加薪級工資。
機關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後的退休費計發基礎是退休前崗位工資加技術等級工資。計發比例則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工作年限越長的人退休金替代率越高。
(二)養老制度與薪資結構的不匹配導致人們對退休雙軌制深惡痛絕。
由於經濟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大,有的壟斷企業員工收入遠遠高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的中小企業員工收入則低於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忽視了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薪資結構差異,而集中關注部分高收入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高工資、高福利現象,並對此表達強烈不滿。
(三)企業年金制度的自願實施將造成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差異持續擴大。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基本養老保險保證公平,企業年金體現對工作期間的激勵。
基本養老保險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不高,加上企業年金之後才能保持一個較高的替代率。
(四)養老金調整機制的不同使二者的差距未能消除。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低於工資上漲率的比率調整,而且他們的基數不同,公務員調整基數包括全部養老金。
企業退休人員調整基數只是基本養老金,基數和比率均低的結果造成二者的絕對數差距並未縮小,只是它們之間差距的相對比例有所下降。
(4)影響養老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五、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等情況,統籌安排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調整。
逐步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
六、加強基金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暫不具備條件的,可先實行省級基金調劑制度,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徵收、管理和支付的責任。
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單獨建賬,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分別管理使用。基金實行嚴格的預算管理,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依法加強基金監管,確保基金安全。
七、做好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參保人員在同一統籌范圍內的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流動,只轉移養老保險關系,不轉移基金。
參保人員跨統籌范圍流動或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在轉移養老保險關系的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隨同轉移。
並以本人改革後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為基數,按12%的總和轉移基金,參保繳費不足1年的,按實際繳費月數計算轉移基金。轉移後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個人賬戶儲存額累計計算。
八、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單位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4%繳費。
工作人員退休後,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職業年金的具體辦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制定。
九、建立健全確保養老金發放的籌資機制。機關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按規定及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各級社會保險征繳機構應切實加強基金征繳,做到應收盡收。
各級政府應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社會保障資金投入,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同時為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提供相應的經費保障,確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平穩推進。
十、逐步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提高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普遍發放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實行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
加強街道、社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平台建設,加快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為退休人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⑸ 退休時影響基礎養老保險金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一些參保的群眾認為,養老保險繳滿15年就沒必要再繳了,反正到退休年齡後一樣可以領養老金。還有一些年輕人認為,眼下收入低,先不那麼早參保繳費,等離退休年齡接近15年的時候再繳也不遲。
養老保險繳滿15年只是判斷達到退休年齡後是否具備領取養老金資格的條件;養老保險長繳多繳,退休後每月能領得更多。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遵循「權利和義務相對應」原則,退休時計算的養老金水平,與其繳費年限的長短、繳費水平的高低直接相關,因此,參保人員盡可能地長繳、多繳,退休待遇才更有保障。
退休時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職工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由此可見,個人繳費時間越長、繳費越多,退休後每月養老金就領得越多。
⑹ 養老金的多少取決於什麼
養老金的多少取決於三個因素:繳費工資的高低、繳費年限的長短和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補充資料:
現行的企業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三個部分,每一項都有嚴格明確的公式和計算方法。而根據公式,將來能拿多少養老金取決於三個因素:繳費工資的高低、繳費年限的長短和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基礎養老金的計算方式:(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6)影響養老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養老金
養老金,又名退休金、退休費,是中國的一種社會養老保險待遇。按照國家有關文件規定,養老金定義為: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
養老金本著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積累的原則積累、運作。當人們年富力強時,所創造財富的一部分被投資於養老金計劃,以保證老有所養。
二、主要分類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
1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2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3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由於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兩者之間待遇差異較大,且這種差異已引起群眾的不滿,要求縮小差距、統一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三、差異原因
(一)計發基礎不同造成的差異
公務員退休後的退休費計發基礎是退休前的職務工資加級別工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後的退休費計發基礎是退休前崗位工資加薪級工資;機關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後的退休費計發基礎是退休前崗位工資加技術等級工資。計發比例則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工作年限越長的人退休金替代率越高。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由此可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最低退休金替代率都有80-90%。
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的計算基礎是社會平均工資,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新人」為例,其基本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養老金=(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而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水平高於社會平均工資,這也加大了企業退休人員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差距。1999—2009年,各年機關和事業單位平均工資都高於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就養老金替代率而言,據鄭秉文測算,1997年中國企業職工的社會平均工資養老金替代率達76.3%,以後逐年下降,到2008年只有47.7%。說明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增長的速度低於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而與機關事業單位比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只有機關事業單位的一半多。
(二)養老制度與薪資結構的不匹配導致人們對退休雙軌制深惡痛絕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保障模式是低工資,高福利,相當於在職時已將部分資金交給國家,國家則提供養老醫療等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則是延續這一制度,它的制度假設是基本工資不高,所以養老不要繳費。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依據的制度假設是職工的薪酬里已包含延期收入,延期收入可用於繳納養老保險費。
因此在現行雙重退休金體制下,只有企業員工的在職收入高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雙軌制才是合理的。然而,由於經濟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大,有的壟斷企業員工收入遠遠高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的中小企業員工收入則低於社會平均工資水平。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忽視了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薪資結構差異,而集中關注部分高收入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高工資、高福利現象,並對此表達強烈不滿。
(三)企業年金制度的自願實施將造成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差異持續擴大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基本養老保險保證公平,企業年金體現對工作期間的激勵。基本養老保險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不高,加上企業年金之後才能保持一個較高的替代率。由於企業年金制度是企業自願實施的,很多企業考慮經濟情況沒有建立企業年金制度,亦有部分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後又終止該制度。這種局面導致退休工人最終領到的養老金只有基本養老金,即企業退休人員只領取了制度設計者設計的部分養老金,所以感覺待遇較低。而現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既包含了基本保障部分,又包含了激勵成分,所以金額很高。很多群眾並未看到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缺失,只是看到養老金最終結果的差異,於是不滿情緒在滋生蔓延。如果不改變企業年金制度的自願性質,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異將會持續擴大,最終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又一重大隱患,必須及早解決這一問題。
(四)養老金調整機制的不同使二者的差距未能消除
公務員退休金的主體部分是基本退休金。隨著物價和社會平均工資的不斷增長,公務員的退休金也需調整。公務員基本退休金是按在職職工工資增長率調整的,其調節辦法是:在國家統一調整生活必要品價格時,退休公務員可按在職國家公務員並入基礎工資的補貼數額增加退休金;在職國家公務員根據企業相當人員的工資水平和物價變動指數調整工資標准時,退休公務員可按調整工資標準的幅度相應提高基本退休金標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調整是以調整前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為基礎的,按照一定比例增加。例如,2011年1月,國家決定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幅度按2010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確定,全國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而2006年到2009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總額年均遞增為18%,高於10%的養老金增幅。
公務員退休金按工資上漲率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低於工資上漲率的比率調整,而且他們的基數不同,公務員調整基數包括全部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調整基數只是基本養老金,基數和比率均低的結果造成二者的絕對數差距並未縮小,只是它們之間差距的相對比例有所下降。
⑺ 每個人退休金的高低,跟什麼有關系
退休金和養老金高低分別與如下因素有關!
一方面是退休金:綜上所述,退休養老金高低跟什麼有關?我可以肯定地說:跟你所在的單位和崗位有關,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需要在這議論。需要說明的是,退休金和養老金有所不同,這也是要並軌的原因所在。退休金是指財政供養人員退休後的收入,主要是跟職務職級和職稱學歷以及工作地域領域三大因素有關…
而養老金是指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收入,主要跟繳費系數比例,繳費年限,個人賬戶儲存額,退休年齡,退休地點,退休年份等六項因素有關。一句話就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城市越大,退休越晚,養老金相對就越多。
⑻ 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根據國家和我市規定的養老金計算辦法,目前影響養老金計算結果的因素有:退休上年度全市社平工資、養老保險平均繳費指數、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個人帳戶累計儲存額、實際退休時的年齡。
⑼ 基本養老金待遇計算和待遇高低影響因素有哪些
1、參保人員應在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時,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證》、繳費發票、戶口本、身份證到戶籍所在地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申請辦理領取養老金手續。
2、養老金計發辦法:月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統籌基金支付、不足時政府財政兜底)+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支付、不足時由統籌基金支付)。
基礎養老金=(終止繳費時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50%+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累計繳費年限×1%。
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終止繳費時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綜合平均繳費指數。
綜合平均繳費指數為歷次年度實際繳費指數的平均值。
實際繳費指數為實際繳費基數與繳費時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比值。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相對應年齡計發月數。
計發月數按照國發〔2005〕38號規定執行,對年齡超過70周歲的,其計發月數均按56個月計算。
符合國家企業職工連續工齡規定的軍齡和勞動年齡內知青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合並計算為累計繳費年限。
參保後斷保人員,符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但未補斷保年限養老保險費的,在基本養老金待遇核定中,涉及到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按(每次中斷繳費時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平均數額+終止繳費時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2確定。
3、從以上計發辦法可見:養老金待遇高低與繳費數量多少、繳費年限長短以及享受時年齡大小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總之,早參保、多繳費、早受益、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