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們農村有很多的留守老人嗎他們養老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寫的是我一個朋友家的實事。以下以「我」講述,客觀敘述,不帶任何偏頗之詞,希望所有有同樣家庭難題的朋友出來理性討論,不要帶節奏評論,以免被判定為負能量內容。
我爺爺奶奶是農村的,我們家三代單傳。老家有房子,但是我爸我媽為了供我上學讀書,為了跟得上經濟社會的生活,這些年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在外務工掙錢。
基於此種考慮,我覺得我們的每一個村應該有集中的老人活動中心和安居點,這種安居點不需要豪華的硬體,便捷舒適安全就可以。讓同村的一代人互相照顧,一方面在自己的村裡不改變生存環境,一方面也能有精神層面的陪伴。安置點盡量靠近村衛生室,方便老人們頭疼腦熱的診治。如果秩序良好,子孫後代省了很多心,每月付一定的費用也是一件大家都樂意做的事情。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至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全中國地方大了,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好辦法,但是有一點我能肯定:這是一個普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目前並沒有被真正推上解決日程的問題。至少,我們村到現在連個文化娛樂活動都沒有,村幹部毫無作為。
我相信,我們的公僕有足夠的智慧解決這種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可能只是時間問題。本文出於解決問題,願平台和讀者不要誤解。我們有同一個夢想:希望祖國實力越來越強大,希望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Ⅱ 農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問題研究畢業論文
人口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動方式的改變,導致相當多的老年夫婦和獨居老人固守鄉村,也使養老關系中的載體與對象發生了空間分離,養老的難度增加。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收不高,生活質量較差。目前我縣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據了解,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但因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農忙時都捨不得花錢請人幫忙,致使勞動強度極大。隨著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的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因此,老年人生活相當儉朴。2、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對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為難題。同時,子女外出打工後,部分老人獨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與孫輩組成「隔代家庭」。還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因此,老年人極害怕生病,害怕沒有人照顧。很多老人都談到「有子女在身邊要安心得多,有個照應。」並且留守老人代為照顧的孫輩0—4個不等,負擔極重。有的孫子年紀小,不能離身,給老人農作及家務勞動帶來極大不便。3、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心裡壓力較大。如果單從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為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特別是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當孩子上中學後,由於相處時間大幅減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長莫及,這讓老人極度擔心卻又無法監督管教。 4、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老年人口身體素質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決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並不僅僅需要經濟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農村老年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沒有過高的奢求,因此來自於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據調查,子女外出後,電話就成為留守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除此就是子女逢年過節回鄉探家。而實際上,有些老人連這樣簡單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沒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卻杳無音訊,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農村留守老人大多過著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溫暖,使他們倍感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時候心裡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法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隨著年齡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動越來越不方便,他們與外界的接觸也相應地越來越少。除了看電視、聊天,老人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異常單調。5、醫療難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強。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以上,許多人是多病纏身。由於子女務工帶來的收入提高,加之新農合的實施,留守老人就醫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對於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療,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葯」的情況。而且老年人發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對農村留守老人來說,「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種潛意識。農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這些主要問題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為盜賊的目標;而缺少青壯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淪為弱勢群體,造成利益受損。三、對策與建議綜上所述,勞動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結構、居住距離的變化直接和間接地削弱了家庭的養老功能,導致老年人的代際支持特別是經濟和情感支持的減少,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精神以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為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一)堅持政策導向,著力構建良好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和諧發展,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亦如此。政策導向體現了一個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應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從提高生活質量、穩定家庭關系的角度出發,立足構建和諧社會、和諧鄉村、和諧家庭,審視和對待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在經濟布局上應盡可能考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大力發展本地經濟,充分發揮本地非農產業務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務農可以兼顧的優勢,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這既緩解了農忙時節和農村公益事業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緩解「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無人照管等社會問題。(二)堅持制度支撐,健全保障體系。一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積極爭取上級放寬條件,擴大農村低保比例,力爭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范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由家庭養老方式向社會養老方式過渡。三是加大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做好宣傳工作,擴大覆蓋面,特別是力爭把留守老人全部納入新合療范疇。如果財力允許,可以在中央、省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合作醫療的報銷比例,切實地解決農民特別是留守老人「就醫難、費用高」的問題。四是要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給予進城農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權、勞動保障權、子女教育權、醫療、福利等各方面給予農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徹底實現外出務工農民的身份和職業轉變,促使農民工由「單飛式」轉移向「挪窩式」轉移,實現由暫時性轉移向永久性轉移方式的轉變,盡可能減少留守老人的數量,讓盡可能多的外出務工農民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同時,各級應共同協調努力,妥善安排城市外來人員的子女上學問題,降低外來人員在城市生活的門檻和限制,從而減輕老人因為子女外出而產生的隔代照料負擔。(三)堅持創新方式,夯實經濟供養基礎。 1、多方爭取資金。農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家庭關系和農村大局作出了積極重大的貢獻,全社會都應當自覺承擔他們的養老扶助責任。要堅持輿論宣傳引導、政策推動、制度促進等方式,引導多方各界出錢出力,參與解決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養老資金問題,形成家庭、企業、社會、個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踴躍分擔的局面,確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問題資金需要。 2、發展農村地方經濟,加強社區經濟「養老」的支持力度。社區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會支持過程的展演平台。社區對農民養老的經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一點要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基礎。村組應從各自的資源(並非僅指自然資源)狀況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是那些不能下地從事重體力勞動及經濟來源較少、較單一的留守老人們就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在村辦企業中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使老年人學會「自我保障」,為「老有所為」創造條件,增強老人們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會地位,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提高物質保障。 3、增加農業創收,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政府應立足於實際,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地探索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收益中的貢獻率。大力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4、倡導男女平等地位,解決嫁女不養老問題。兒子和女兒在贍養老人、繼承遺產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糾正只有兒子才能養老的錯誤觀念,適當明確女兒在養老中的責任與義務。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外嫁的女兒基本上不負擔養老,但女兒的居住距離通常小於外出的兒子(一般女兒嫁在本縣而兒子是在縣外務工),更便於提供經濟和情感支持,因而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四)堅持各方聯動,營造社會養老氛圍。針對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顧,要加大宣傳強化子女對老人照顧的責任和義務,教育引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責任,切實減輕留守老人照看孫輩的負擔。1、鞏固家庭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仍然扮演和發揮養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繼續採取多種方式,穩定家庭養老關系,完善家庭養老模式,使其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養老的重要方式。 2、構架集中供養體系。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的發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養已成為農村養老發展的方向,因此構建健全的集中養老體系成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問題。這一點,我們縣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如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心敬老院,可集中供養500人,同時,配合各鄉鎮敬老院,目前已基本能解決我縣農村孤寡留守老人養老問題。這樣既可緩解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又可增加新的就業途徑和崗位,還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員留在本地,實現多方得利共贏。3、重視農村基層社團組織的助老作用。通過老年人協會等社團組織加快建立志願者隊伍,實現與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勵農村中的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齡老人、鄰居等都可作為志願者,在志願者與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間建立長期的聯系,形成社會助老養老的良好氛圍。(五)堅持暢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電話是留守老人與子女聯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除此就是子女逢年過節回鄉探家。目前,我縣電話普及率有所提高,農村大多數都是無線電話。但是這些還是完全不夠的,社會、家庭都應當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懷。1、積極推進農村通訊建設。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農村電話的普及,為留守老人與外出子女之間的聯系搭建平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積極聯系協調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部門,開發創建適合留守老人的資費服務產品,便於老人們溝通。2、加強活動場所建設。支持村委會集體建設,並充分發揮農村老年協會和老年活動室的作用。各級政府對此應當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開展活動。老年協會作為農村基層社團組織,應該組織起老人開展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文藝活動、身體鍛煉、育兒講座等,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大力發揮村委會在解決留守老人養老問題重要作用,村委會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閑置資產、閑置土地改建、擴建托老所,建立農村的公共事業服務陣地,為有託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難人群提供託管服務。根據現有條件,可對鄉村小學校等實現多功能開發,開辦形式多樣的留守老人活動中心、娛樂室。3、不斷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系,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4、引導留守老人自我調節。要充分發揮農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如可以引導他們積極參加村裡的文化活動,參與鄰里糾紛調節,擔任村組經濟發展參謀等,幫助村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留守老人逐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新觀念,樹立現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
Ⅲ 未來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第一、完善農村養老基礎設施
隨著農村青壯年不斷湧入城市發展、定居,目前農村老人越來越多地被留守在農村,養老問題不能再僅僅依靠子女的關懷和照顧;
因此,相對長遠的角度來看,過去農村傳統的思想,即「養兒防老」將不再符合目前社會的發展現狀;
未來農村老人養老可能更多依靠的是農村自發組織建設的養老院等機構,由相對專業化的人員照顧;但是,目前農村養老院等基礎養老設施並不健全,農村老人無法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因此,國家最新提出,將對專業的養老機構給予適當引導和補貼,降低養老機構進入門檻,減輕老人的負擔,讓老人的養老生活能夠得到更好的基本照顧,不讓子女擔心;
第二、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
眾所周知,目前農村老人所能領取的基礎養老金,和城市老人相比,差距較大,農村老人可能就是上百元,甚至幾十元,但城市老人所能領取的是上千元;
因此,今年國家提出,為了更好地確保農村老人的養老生活,縮小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福利方面的差距,提出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舉措,即農村老人可以享受到和城市老人同等的養老待遇;更為簡單直觀的說法就是,今後農村老人所能領到的養老金將有所增加!
第三、強化醫療衛生保障
對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最重要的保障就是醫療,說到底老人養老就是要養身體,但是看病貴、看病難又是農村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
因此,今年國家提出,要強化對農村老人的醫療衛生保障,組織鄉鎮衛生院定期上門體檢,讓老人能夠直接在家中享受到養老服務;另外,更有政府主導的家庭醫生簽約,讓老人能夠直接獲得專業又方便的醫療服務;
再者,就是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人均補助再增加40元,一半用於大病保險;畢竟大病的治療費用是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的主要方面;
綜上,目前來看,農村老人的養老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但根據上述國家所做出的四大舉措,未來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將得到很好地解決,至少要比現在這個局面有所改善,尤其是在提高農村老人所能拿到的基礎養老金以後
Ⅳ 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很關鍵,你有哪些好的建議嗎
他們到了年齡,甚至80歲都要下地幹活。因為沒有吃飯、生活、存款、孝順的人,真的要變老變老。
不是所有的兒子都不孝順。兒子有兒子的家庭,也要負擔。特別是那些要還房子、車子、貸款、車貸的人,無暇顧及老人。有些老人確實很可憐,很愁。
眾所周知,目前國家每月向60歲以上的老人支付退休金1230元,這只是杯水車薪,老農用這筆錢養老是不夠的。
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農村老人佔一半,農村養老問題也受到社會和國家的關注。農村老人也努力工作,為國家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不能像城市人一樣領取養老金。為了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國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目前的養老保險補貼仍然不能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
Ⅳ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Ⅵ 農村留守老人如何養老安度晚年
關於農村留守老人如何養老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靠兒女的。如果父母有工資,境況可能會好一些;如果父母是農民,就會依賴兒女,而兒女也會責無旁貸的擔起這個義務的。農村人都是勤勞簡朴的,能活動的時候一直會不停的勞作,到依賴兒女養老的時候,估計也不會有多長時間了,所以這個問題都不是問題,關鍵是現在農村人都有農合報銷,生病也不會耗費太大的。養兒防老,自古一理。所以這個問題不必杞人憂天,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安排。
Ⅶ 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
留守老人面臨著種種困難:
一、沒有經濟收入,生活困難。除了部分老人回享受低保扶助外,大多答數農村老年人只有幾十元的基礎養老金,加上土地上的微薄收入,農村老人基本上剛解決溫飽,多數留守老人生活比較艱難。
二、沒人照料,無安全感。由於子女外出打工,平日里沒人照料,一些生活上的事都有自己來做,不生病還好,一旦生病無人照顧。有的老年人患病突然,家中無人搶救不及時,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還有的老人患病幾天都沒人發現。
三、沒人關心,還要照料晚輩。照顧晚輩的生活是小事,晚輩的學習、安全是大事。每年都有留守兒童安全事故發生。
四、孤獨,沒有精神寄託。人老了最怕孤獨,兒女一年到頭不回家,農村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孤獨生活,喜怒哀樂都無處表達,長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Ⅷ 農村子女外出打工,對留守老人養老有哪些影響
鄉村的子女都外出打工,關於留守老人的養老會有什麼影響呢?其實這是一個普遍化的社會現象,絕大多數的鄉村子女他都會選擇外出打工,無論是有沒有學歷局部人群可能考上大學,然後大學畢業以後就留在了城市裡面,工作是不會回到鄉村的,當然就算是沒有考上大學,普通狀況下在鄉村,上完初中或者說高中畢業以後,那麼也是會留在城市裡面,工作是不會回到鄉村的。
其實我以為在當下處理的計劃有兩種,第1種那麼就是我們去投靠子女,跟著本人的子女,在城市裡面寓居和子女一同陪伴時的養老,這是一種處理方法。由於有的子女他可能固然說沒有回到鄉村,但畢竟還是在本市內,所以離的其實並不是很遠,那麼完整是有這樣的條件來停止投靠。
另外一種就是很多鄉村地域如今實行了這種敬老院,或者說是老人照料中心這樣的一種形式,那麼經過進入到鄉村地域的敬老院,或者說老人照料中心來完成養老也是能夠的,只不過這一層面要經過經濟上,需求子女的支持才幹夠處理。
Ⅸ 當前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些老人無人贍養,因為他可能一輩子沒有結過婚,所以沒有子女,有些人他的家庭條件特別的差,娶不起媳婦,所以一輩子就只能孤獨終老了。
Ⅹ 對於農村留守老人,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我見過的農村老人的晚年大都是悲劇。為什麼會這樣,是觀念問題,更是教育問題,也版是社會問題權。很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有些人年輕的時候本身就干過不少糊塗事,只知道自己享受,為人不行,對自己的後代更是不管不顧,為晚年的悲劇埋下伏筆。這種情況在子女多的家庭里較為常見。另一個極端就是說的慈母多敗兒,對孩子只是知道去所謂的疼愛,沒有正確的觀念,認為養兒防老,把自己的晚年全託付給後代。可能等到晚年當自己的兒女不孝的時候,他們還不明白哪裡出了問題,整個世界觀發生了大轉變。有的變成了哀聲怨氣楚楚可憐的老人,少數變成了攻擊性高瘋狂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