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在的公公婆婆都想找个怎样的儿媳妇啊想要儿媳妇怎样孝顺他们
公公还好 一般不会挑媳妇的毛病
主要是婆婆 婆媳永远是天敌 不论媳妇做什么 婆婆永远是看不惯的
媳妇不需要孝顺公婆 人家根本不需要
公婆最喜欢的是看见媳妇做牛做马的伺候他们的儿子 有什么活儿都媳妇干 儿子享受着
抓住这一点 婆婆就能够接受媳妇了
㈡ 一个关于儿媳妇孝顺公婆的新闻报道的标题
“为爱义无返顾的女人!”——爱情让她勇敢,亲情让她无私!
“她用行动坚守爱!”
㈢ 一部儿媳特孝敬婆婆电视剧
真爱诺言
演员名单
王美雪 饰 刘喜鹊
李进荣 饰 田 丰
林江国 饰 李明仁
张 亮 饰 李明德
李佳璘 饰 陈盈盈
傅 晶 饰 萧 静
剧情介绍
鞭炮震响了平静的小镇,原来李家的独子李兴旺(任山饰)从国外农耕队回来了,亲戚朋友都来向兴旺的寡母王兰(王满娇饰)及妻子喜鹊(王美雪饰)恭喜。兴旺抵家时,寡母王兰含泪抱着这个独子,三年多前,这个独子被派出国工作,她天天祈求老天保佑,如今兴旺总算平安回来。兴旺看着一边流着欢喜泪的妻子喜鹊,还有那离开才刚生下的儿子大头—李明德,如今会走路了,心中百感交集。一旁的喜鹊,心中更是欣慰无法形容,在亲友祝贺中,大家欢喜的吃着这顿饭,只有开杂货店的田丰(李进荣饰),虽然笑在脸上,却难掩失望之情。夜里,登财(王伟华饰)特来邀约兴旺至小吃店饮酒,没想到兴旺酒醉不慎摔落水沟身亡。 王兰自儿子死后深居简出,心思全在孙子李明德(季天赋饰)的身上。喜鹊在外常受讥讽和调戏,幸田丰时常解围,并常送日常用品给李家,反遭王兰恶言相待,王兰常数落喜鹊不是,并不让喜鹊接近长孙。一日,喜鹊工作回家途中不支昏倒,医生验出喜鹊有三个月的身孕。王兰怒打喜鹊,怀疑她与田丰有奸情,喜鹊惊慌地再三辩解,她想起,是不是兴旺回来的那一夜.......王兰不信有如此巧的事,坚决要喜鹊拿掉这个遗腹子,喜鹊坚持不肯,终生下二子李明仁(来子旸饰)………
㈣ 好公婆主要事迹怎么写
好婆婆事迹
郭某是@村一位普通村民,她家庭经济情况很一般,在全村属于中低水平,早些年家里生活情况更差,她刚嫁到婆家时,婆家是当时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经过她与丈夫十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全家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生活中,她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自从孩子长大成家后,她经常教育晚辈要学会过日子,不能大手大脚。自家和睦的同时,她注重邻里关系的相处。经常对儿媳说“远亲不如近邻,打开墙就是一家人”,和邻居相处,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邻家有困难,她就会主动地伸一把手帮助他们。村里人都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热心,极具同情心的人,谁家要是出现有人生病无钱看病,生活困难等情况,她总是先把钱送到谁家,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难题。
与儿媳相处融洽,为儿媳分忧解难。
郭某是全村出了名的好婆婆。每当问起她对于如何做个好婆婆有什么窍门时,她总说:“人和人之间哪能没啥矛盾呢?更何况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思想观念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和睦相处主要靠彼此宽容,平时我也尽量不拿自己的想法要求她们年轻人”。
自从三个儿媳娶进门这些年,她们婆媳从没红过脸,吵过嘴,她们婆媳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关怀,婆媳关系相处融洽胜似亲娘俩,这些都是被全村人津津乐道的事情。由于儿子经常在外打工,顾不了家里的事,她就辅助三个儿媳操持家务,帮她们带孩子。每天早早起床做饭,从不耽误儿媳干农活,并在家把小孙子照顾的健健康康的,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把全家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被子也是该拆就拆,该洗就洗。儿媳回到家中,看她累得消瘦了许多,便说“妈,你真辛苦了,让你受累了,把孩子扔给你,我真有些过意不去,看把你累的”,她总是安慰儿媳说“没事,只要你俩工作顺心,能帮就帮点,再苦再累,为了儿孙,我都愿意,我心里高兴。你们就踏踏实实地干好你们的工作吧!”有的人见了还说:媳妇的脏衣服你还洗,真是太惯她了。可她从不这样认为,她总说媳妇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只有我在家把家务事都做好了,孩子才能安心干农活。
她认为媳妇虽说不是亲骨肉,但是陪儿子过一辈子的人,既已结成夫妻,就当成自家人,当自己的亲姑娘来相处。她和儿媳经常说贴心话,在生活中,她总不忘一个做长辈的职责,就是要做好模范榜样,身为婆婆,她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儿媳,在她们遇到困难时就给予鼓励,在她们遇到困扰时就给予支持,在她们生病时就急着寻医求药。人们都知道,家里添口人是件大喜事,当媳妇坐月子时,她不嫌苦和累,把家里气氛搞得很活跃,想尽办法给儿媳做好吃的,把孙子拉扯的健健康康的。在一番辛苦之后,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时,她觉得很欣慰。和和美美地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这个家在她的努力下彼此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她就是被全村公认的好婆婆,也是当之无愧的好婆婆!她深知有国才有家,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有了家庭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所以她坚持在自己的小家中,做一个好婆婆,直到终老。
㈤ 想要儿媳孝顺听话,婆婆应该做到哪些事情
和平相处,真心真意,相互珍重,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聪明的婆婆都会为儿子和自己考虑。
㈥ 儿媳孝顺婆婆是天经地义的吗
旧社会是天经地义的,媳妇进门就是做牛做马,伺候着。
现在不同了,儿媳妇对待婆婆,第一是看老公面子,看老公感情;其次看婆婆为人,是不是招人烦。
一般来说,不过分的话,还是要和谐相处的,适当忍让。
㈦ 求一篇关于婆婆和媳妇的文章,在微信上看过。
《十年看婆 十年看媳》
对门的好媳妇,是出了名的。
对门老太摔了腿,几百天,一日三餐儿媳妇端到跟前,现在有了好转,下了班就陪婆婆锻炼。对门老太自己都说,她娶了一个比女儿还亲的儿媳妇。
小区里的婆婆们,都羡慕这样的好媳妇,他们望着好媳妇的背影,长长叹一声气:“唉……要是我躺床上,估计我那媳妇偷着乐呢。”
老人也叹气。
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给儿子娶了媳妇,可那媳妇,是媳妇吗?面不会擀饼不会烙,有事还爱叫儿子帮忙,哪里有媳妇的样子。
周末,老人在小区里歇凉,正巧遇到了对门的好媳妇,她正领着孩子在玩耍。
老人说,你婆婆真幸福,遇到了你这个好媳妇。
老人说起了自己的儿媳妇,把一肚子的不满倒豆子似的倒了出来。
对门的好媳妇只是听着,笑着。等老人说完了,说,阿姨,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你别生气。老人说,看你说的,生啥气呢。
她下班晚让你儿子接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生气啊,我儿子上一天班那么累,她又不是不认识路。
你儿媳生孩子,生的女儿儿子?
女儿
那你是什么心情?
生气、看看人家谁谁谁生了儿子、多风光!
你儿媳妇在坐月子,你一天到晚有没有好好照顾她,你是什么心情?你有没有照顾她的感受?
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什么都不用做还喊无聊,不就生个孩子吗,我们那会,才多久就下地干活了啊。
其实,我和你儿媳妇一样。
哪能呢,谁不知道你是好媳妇。
我以前也不会做饭,在厨房帮我婆婆的时候,她老让我去看电视,说她一个人能忙过来。
老人愣了一下。
我下班晚的时候,我婆婆会让老公来接我,她说女人家太晚不安全。
我怀孕生小孩时,我婆婆天天照顾我,什么都不让我干,给我和宝贝准备了所有东西,等着迎接我的宝宝。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也生的女儿、坐月子的时候,整整一个月,我婆婆天天端饭给我,有空就陪我说话聊天,晚上孩子就我婆婆照顾,不让我抱、她说女人一辈子最难熬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剖腹产太受罪,伤元气,看电视伤眼,出门伤身,面对四面白墙,度日如年啊。
老人这时低下了头。
我婆婆常说,婆媳婆媳,十年看婆,十年看媳。现在,大家都看见我待她如亲妈,大家没看见,一直以来,她对我如亲女儿。
老人想说什么,张了张嘴没说出来。
阿姨,你说我遇到那么好的婆婆,能不做个好媳妇吗?
是啊,将心比心。
老人想明天一定早点起来,早市里的鸡呀鱼呀比较新鲜,儿媳妇爱吃。
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基本上,结婚头十年,是媳妇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刚进婆家们不适应,怀孕期间的不舒服,坐月子需要照顾,忙不过来需要人帮忙带孩子……而大部分婆婆这十年是最悠闲的十年,身体还硬朗,退休了没事干,也是和媳妇培养感情的最好时候,在媳妇刚进门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婆婆伸一把手,媳妇能不感激吗?十年后媳妇熬过来了,婆婆身体情况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时候是婆婆需要媳妇的时候,假如开始婆婆没有尽到婆婆的责任,哪个媳妇能心甘情愿的去对婆婆好呢?结婚开始的几年,婆婆要负70%的责任,我敢说最少九成的媳妇在刚结婚的时候都想着孝顺公婆,家庭和睦。婆婆的心尽到了,没有媳妇不满意的。
㈧ 赞美儿媳妇孝顺的句子
1、用她一颗金子般的诚心,爱心,耐心,孝心,无微不至悉心照料公婆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孝老之歌,营造了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2、对孩子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教育;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她一颗金子般的诚心,爱心,耐心,孝心,无微不至悉心照料公婆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孝老之歌。
(8)寻找儿媳孝顺婆婆先进事迹扩展阅读:
古今赞美媳妇孝顺的诗句
1、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