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敬和古代愚孝的区别是什么
孝字的解析
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做「孝」。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培养好下一代,以对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作子女的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父子关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象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对社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背着父母,也就是说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所以古代的孝子确确实实他那个存心都能够时时刻刻念着父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讲“孝顺”,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就是“顺”,顺从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吗?真正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它并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对父母的“孝”只是其内涵中的一部份,更不是简单的顺从父母就是“孝”。
儒家经典中有一部书叫《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的解释。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孝”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天子来说,爱自己的亲人,就不敢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怠慢他人。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应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会深受其惠,这是天子的“孝”。对于士大夫来说,用对自己父母的爱敬来对待君主和年长于自己的人,不失忠顺,是士大夫的“孝”。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遵从天地之道,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寻常百姓的 “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人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这大概来源于孔子在《孝经》中也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是孝的开始;修身遵从道义,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是孝的终极。可是大家看到了“扬名于后世”,却忽视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扬名于后世”在后。在人类普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扬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扬名于后世” 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结果,却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过“立身行道”达到的。当人类道德开始下滑的时候,“扬名于后世”变成了目地,于是就有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实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实现的。
那么,到了具体的行为上,“孝”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孝呢?不是的。当然作为子女,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一个修身养德的人,会给父母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而一个骄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时的利益,时间久了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荣辱不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哪怕他每天用丰厚的饮食供养父母,也说不上 “孝”。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表现重要。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顺从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实这是将“孝”片面理解的结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义,做子女的 “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对,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争。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了不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陷父母于不义,那就更谈不上“孝”了。
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是归根结底,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无私地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一个自私的人即使在没有矛盾的时候能够对父母很好,到了关键时刻想到的很可能还是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义逐渐被歪曲了,变得狭隘和表面化。其实当社会上的人可以为了对亲人的“爱”无所不为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就很危险了。
⑵ 什么是愚孝愚孝真的会起到孝顺的结果和作用吗愚孝和真孝之间有什么区别
本人以为,愚孝既是不辨是非的孝道!愚孝由于不辨是非,对长辈的好也孝顺迎合,对长辈的错误也不加非议,一味顺承,最终会导致错误或悲剧发生!
⑶ 为了孝顺触犯法律,那是愚孝
为了孝顺处犯法律。这种孝顺是愚孝,处犯了法律。本身就是不孝顺。你的行为会给家人增添很多麻烦和烦恼。孝顺也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孝,要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如果处犯了法律就是违法犯罪。不但是愚孝。还要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样就大逆不道了。
⑷ 什么是孝顺什么是愚孝
孝顺就是依照老人的意愿去行事,给老人吃好穿好,然后让老人开心。不顶撞老人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
愚顺就是瞎孝顺而不是得到老人的认可我想是这个样子的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给个采纳支持一下,谢谢
⑸ 什么是愚孝表现是什么呀
孔孟
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并且还说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孔子家语·六本》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荀子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当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孔子没有回答,出来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同上)子从父,怎么能说是孝子呢?臣从君,怎么能说是贞臣呢?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命,才可以说是孝、是贞(忠)。可见,听话、盲从的,孔子不认为就是忠孝的臣子。
⑹ 该如何区分“孝顺”和“愚孝”
愚孝就是以父母为中心,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会因为父母而不顾一切哪怕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永远不要以父母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来行事。其实这样做事不对的。
⑺ 孝顺和愚孝的区别
孝顺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包括情感上以及经济上的;而愚孝就是不管什么都听父母的安排或者指点!
⑻ 孝顺和愚孝成正比吗愚孝的概念是什么
我理解的愚孝:凡是父母要求的都去做,凡是父母说的都是对的。显然不成正比,封建的桎梏还没有完全解脱。当你不能改变什么,你只能去服从:但如果可以,就必须抗争到底。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凡是都可分为两个方面,都要辩证的去看
⑼ 什么是愚孝有愚孝这么一说吗意思是儿子孝顺父母孝顺的不合常理
有愚忠也有愚孝。老人要求子女做的事,不合法又不合道德,子女又满足老人的需要,这就是专愚孝。属当然百善孝为先,子女遇到这样问题,应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来说服老人。您对婆婆应该采取委婉的抵制,绝不能态度粗暴,以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为原则为佳。仅供参考。
⑽ 孝和愚孝有什么区别
孝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对父母长辈的奉养和顺从。
分为两部分,一是奉养,这是天内经地义的,是中华传统容文化的美德之一。二是顺从,从古代文化角度而言,这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
而所谓愚孝,其实主要是从第二方面来说的。就是对父母一味地顺从。而有些老人,为老不尊,要求子女做的事,或者不合理,或者不合法,或者不合道德,或者既不合理又不合法又不合道德,。这几种情况下,对父母一味迁就,就是愚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