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阳节风俗
编辑词条重阳节
目录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菊花酒与重阳糕
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习俗
各地重阳节
重阳节诗篇
重阳节知识
重阳节散文
重阳节杂谈
重阳节散文
重阳节杂谈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编辑本段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重阳节是一个岁时节日。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7个重复月日数字,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习俗节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编辑本段重阳节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编辑本段重阳节菊花酒与重阳糕
重阳虽然是登高和祭祖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重阳节要吃重阳糕,这种糕点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但到了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的做法,一般人会以松糕、白糖糕代替,主要取其“吃糕”相当于“登高”之意头。
秋天菊花盛开,边赏菊边饮菊花酒的雅兴起源于晋朝诗人陶渊明。现代人很少能喝到真正的菊花酒,多以糯米甜酒代替,但可以在晚饭时小酌一下,观赏家中栽植的菊花,也别有一番情趣。
菊花酒 制作方法
▲配方一
【处方】
菊花(一斤)、杜仲(一斤);防风、附子、黄蓍、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四两;紫英石、肉苁蓉,各五两;萆薢、独活、钟乳粉,各八两;茯苓(三两)。
【制法】
以酒七斗,浸五日。
【功能与主治】
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颜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
【用法与用量】
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配方二
[配方]
菊花 生地黄、构杞根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曲 适量。
[制法]
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减半.备用;糯米浸泡,沥干,蒸饭,待温,同酒曲(先压细),药汁同拌令匀,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备用。
[功用]
壮筋骨、补精髓、清虚热。
[主治] 耐老、延年益寿。
[用法] 口服。每次温服10毫升,日服3次。
[附记] 引自《太平圣惠方》。《集验良方》菊花酒,即本方去枸杞根,加地骨皮,余同上。
▲配方三
[配方]
Ⅱ 重阳节是什么节啊怎么过啊要干什么啊
重阳节
目录·简介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诗篇
·大院里的重阳节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谢新恩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
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详解重阳的花糕与登高
郭庆瑞
【花糕】
重阳的来历是根据我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数字,古人以“九”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门楼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至而又至”,又是两阳相叠、“阳上加阳”,这样,就被认为这一天是非同一般难得相遇的吉日良辰,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至于在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帮助人的农民,凭着辛勤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这家主人收工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话没说,就把老者让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临走时,对这位主人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灾,必须往高处搬家,越高越好,还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这样可以免灾。善良的农民听了这位老者的话,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善良的农民从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见自己原来住的房子着火了,而且火势向山上蔓延,但因农民听了老者的话,选择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势没烧上来。从此登山避灾的事就传开了。但年年搬家,实非易事,况且有的地方尽是平原,无山可登。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日渐成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据早年著名卖传统风味小吃的南来顺面点大师周玉华介绍说:“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黄色(黄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放金糕条。据稻香村食品厂厂长池向东说:“糕点铺每年重阳节都做花糕,实际是富强粉烤制的两层酥皮点心,中间夹枣泥馅,有桂圆馅。”重阳节还是“老人节”,今年他们将为京城200多位百岁老人送上花糕。
【登高】
唐朝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阳糕,明朝时就有记载,是宫廷食品。《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这一天要吃重阳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当标志,人们买回花糕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有王嘉诚的诗称:“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故都食物白咏》中称:“佳果嵌来枣作泥,重阳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大院里的重阳节
李永俊
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日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Ⅲ 重阳节的来厉
九月抄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Ⅳ 社区妇女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素质
社区妇女工作
1.社区妇女思想教育工
(1)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切实加强社区妇女思想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三爱” (爱祖国、爱北京、爱西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新女性为目标,不断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要大力发扬妇联组织善于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主动地做好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思想工作,针对妇女群众的疑点、关心的热点和不易解决的难点问题,做好引导和解释工作;使妇联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妇女的“贴心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要发动组织妇女参加文化教育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讲究道德,完善自我;要牢牢抓住家庭这个教育阵地,以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为主体,开展“学习型家庭”、 “绿色家庭”等妇联特色的教育活动,发挥妇女在营造良好家风中的特殊作用,推进家庭美德建设,用家庭文明促进社区文明;要结合形势和重大节日,利用妇女学校、妇女读报小组和大众读书会等阵地,广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和各类文明家庭典型,宣传巾帼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
(2)五好文明家庭评选工作
第一,评选条件
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好;
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好;
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勤俭持家好;
夫妻和睦,尊老爱幼,教育子女好;
邻里团结,移风易俗,健康生活好;
第二,评选范围
凡辖区家庭(含解放军、武警驻京部队家庭),均可参加评选。包括外来人口也可参加。
第三,评选程序
宣传发动阶段:在深入宣传的基础上,召开评选动员会。可选择以下几种形式,全体居民会、居民代表会、楼门(院)小组会等。
酝酿提名阶段:自荐与民选相结合,即:家庭自行向居委会或楼门(院)长报名;召开不同范围的居民会相互提名,集体商定候选人名单,报居委会。
审议评定阶段:在群众提名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居委会、妇代会主任会,可扩大到部分楼门(院)长和居民代表参加,对候选家庭逐一进行审定。结果上报街道妇联。
第四,表彰形式:张贴光荣榜、召开表彰会、发荣誉证书、宣传典型事迹、给户主所在单位发送喜报等。
第五,基础资料:登记表、每年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评比制度、开展活动的记录(文字、照片及音像材料)、典型事迹材料、事迹汇编、学习宣传材料。
2.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社区妇女工作的基本职能。要不断探索社区妇女维权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要在维护妇女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利益,遏止家庭暴力,配合公安机关打击黄赌毒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方面,把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
(1)普法宣传
与社区普法活动结合,以《宪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重点,利用“三八’’节、“六一”节、重阳节等节日契机,组织学习宣传咨询活动,增强社区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2)信访接待
妇联信访接待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对妇女进行婚姻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政策法规、婚姻家庭问题方面的咨询;掌握社情民意,倾听妇女群众意见,向党和政府反映妇女儿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通过处理信访问题,协调、缓冲、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问题。在妇联信访工作中,要做到热情接待,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对重点信访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做好信访登记、分析、总结和归档工作,坚持信访统计季报和年报制度。
(3)帮教工作
第一,配合公安和司法部门做好失足女性帮教工作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第二,建立失足女性帮教制度;
第三,配合有关部门为帮教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3.社区儿童及家庭教育工作
妇女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做好儿童工作是妇联组织的职责。国务院将0—14岁儿童的教育、卫生、维权及社会保障等儿童工作机构设在全国妇联,各级政府儿少办公室设在市、区、街妇联。妇联组织协助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市、区儿少工作规划。基层妇代会组织也应该围绕实施纲要和规划开展工作。
(1)儿少工作
第一,围绕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市、区儿少工作《规划》,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儿童工作的意义,充分认识儿童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作,是实现2l世纪我国经济腾飞的保证。倡导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宣传有关儿童工作的法律法规,保障儿童权利。
第二,做好社区卫生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地区婴幼儿卫生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在“六一’’及寒暑假期间,组织地区少年儿童开展有意义的社区教育活动。
工作要求:有组织机构,有专人负责;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要有开展活动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档案。
(2)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
第一,利用家教小报、板报、宣传栏、闭路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宣传北京市家教指导行动主题。
第二,广泛发动、普遍建立社区家教志愿者队伍。要吸纳地区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学者、大学生、中小学教师、有实践经验的家长及热心家教的积极分子参加到队伍中来,根据家长在科学育儿中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教指导活动,提高地区家教水平。在开展社区家教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做到“三抓三重”,即:抓建设重管理、抓典型重宣传、抓服务重效果,真正使家教指导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围绕家教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围绕年度家教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将主题教育纳入全年家教活动中。
第四,办好各种家教培训班,与家教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提高家教质量,加大指导力度。
第五,在地区散居婴幼儿家庭中,制定学习教材,开展学报用报活动,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工作要求:要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加强家教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到基本情况清楚(儿童基本情况、志愿者队伍基本情况);家教指导要上下同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氛围;家教志愿者要自觉参加各类家教培训,加强家教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开展活动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档案。
(3)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实现再就业工作
各级妇联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设,把它作为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安置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要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阵地为下岗失业妇女提供多门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使下岗妇女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从事社区家政服务的基本内容,鼓励下岗女工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4.社区妇女工作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社区广大妇女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热爱社区妇女工作,勇于钻研,勤于思考,乐于奉献。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密切联系广大妇女群众。
(3)办事严谨,注重实效,讲究工作方法,有创新意识。能够倾听、收集和及时向上级反映妇女群众的呼声、意见和要求,注意信息上报和反馈,以帮助或协调解决妇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做好妇女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团结多方面、多层次的妇女开展工作。
(5)严格要求自己,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依法办事,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
5.社区妇女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党建核心原则是社区妇女工作的关键。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紧密结合社区党建的主体核心工作,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妇女的特点来开展社区妇女工作,使社区妇女工作有所能为,有所作为。
(1)创新原则是社区妇女工作的手段。地区妇女协会是新时期妇联工作在组织上进行社区体制改革的探索,随着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妇联组织在组织设置、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相应作出转变,以创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丰富社区妇女工作的内涵。
(2)社会化原则是社区妇女工作的保证。社区妇女工作具有突出的“社会化”特征,社区妇女工作所需的人力、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有赖于各种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社区各类女性的广泛参与。同时,随着妇女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为妇联组织工作社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整合和利用地区各种资源,才能使社区妇女工作更具发展前景。
(3)服务原则是社区妇女工作的重点。妇女工作要获得社会女性的认同,要以服务来树立形象,以服务来扩大影响。以人为本,面对妇女群众的需求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广大妇女群众的参与,增强社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
6.当前开展社区妇女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发扬钻研探索的精神。各级妇女组织要勤于钻研,勤于探索。要注意抓试点,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对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广泛宣传推广。要加强对工作的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当前,要特别加强对社区妇女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社区家政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的研究和探索。要善于对社区妇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努力探索社区妇女工作的新路子。
第二,要在社区妇女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妇联要把为社区妇女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务实的精神,尊重妇女的人格和民主权利,了解妇女群众的特长,关心妇女群众的疾苦,积极主动反映妇女群众的呼声,解决妇女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满足妇女群众多元化需求。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把每一项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
第三,要在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形成社会化推进上下功夫。社区妇女工作要体现群众性、社会性的工作性质,就必须彻底改变以单一的妇代会为基础,以家庭、老人和孩子为唯一工作对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模式,加强同地区内各方各类妇女组织的活动和联系,把妇联工作融人社会。要切实发挥街道妇协会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要充分发挥社区巾帼志愿者和先进妇女典型的作用,使社区妇女工作充满活力。
第四,要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妇联组织在开展社区妇女工作中,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着力在工作思路上进行创新;要着眼于满足群众需求,体现多样化工作的层次性,着力在工作内容上进行创新;要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提高工作科学性和工作机制上创新。使社区妇女工作真正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妇女群众,努力提高社区妇女工作水平。
Ⅳ 重阳节是什么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来历的传说: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Ⅵ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Ⅶ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啊
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其一:
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即为重阳之意。所以把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其二: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其三: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Ⅷ 留守妇女是指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农村现实生产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农村留守妇女承受着难以言尽的困苦和责任,主要表现是:一、劳动强度高。男人外出打工,农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分别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引申而来),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二、精神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一整年没有性生活,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三、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
Ⅸ 重阳节都有什么活动
赏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