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华有哪些派出所
金华婺城区派出所,东关派出所,五里亭派出所,金东派出所,白龙桥派出所,等
㈡ 怎样从金华市婺城区秋滨街道坐公交车去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
公交线路:35路 → k307路,全程约36.1公里
1、从秋滨街道乘坐35路,经过8站, 到达金华商城站(也可乘坐35路支线)
2、步行约10米,到达金华商城北站
3、乘坐k307路,经过40站, 到达潘村站
4、步行约5.4公里,到达孝顺中学
公交线路:k35路 → k307路,全程约36.2公里
1、从秋滨街道步行约130米,到达秋滨街道站
2、乘坐k35路,经过8站, 到达市政府站
3、步行约40米,到达市政府站
4、乘坐k307路,经过41站, 到达潘村站
5、步行约5.4公里,到达孝顺中学
㈢ 婺城区和金东区分别有哪几个镇
截止2014年,婺城区有9个镇。
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金东区有8个镇。
婺城区9个镇:罗回店镇、答蒋堂镇、汤溪镇、罗埠镇、雅畈镇、琅琊镇、洋埠镇、安地镇、白龙桥镇。
金东区8个镇:孝顺镇、傅村镇、曹宅镇、澧浦镇、岭下镇、江东镇、塘雅镇、赤松镇。
(3)孝顺到朱基头扩展阅读
一、婺城区
婺城区,是浙江金华历史文化古城,为金华市中心城区,金华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建埠已有1800多年历史,截止2014年,婺城区辖9镇9乡9街道,总面积1391.08平方千米 ,其中建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76.17万,为浙江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金东区
金东区成立于2001年2月,现辖8镇1乡2街道,总面积658.19平方千米,地处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位于金华、义乌之间,西接金华城区,东邻义乌,南连永康、武义,北靠兰溪,是浙中城市群、金义都市区的核心区,也是金义黄金主轴的重要节点。
㈣ 金华话的内部差别
金华话内部存在地域差别(城里方言和乡镇方言的差别)和城里方言的年龄差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说话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上。 帮母和端母的古阳声韵(鼻音尾韵)字,城里和城郊秋滨等地分别读塞音[p][t]声母(包括“打”字) ,秋滨的朱基头除了“打”字读[n]声母外,帮、端母字均读塞音声母,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分别读鼻音[m][n]声母 ,曹宅镇小黄村的帮端母古阳声韵字,逢今韵母为鼻音尾韵时读塞音声母,逢今韵母为非鼻音尾韵(古咸山摄)时读鼻音[m][n/ȵ]声母,但“柄”、“打”两字仍读鼻音声母。
金华除了城里、城郊的朱基头、化山、择住邻等地和东北部孝顺、曹宅一带外,多数地区的方言不分尖团 。 金华城里方言中,精组声母拼撮口呼韵母时读[ʨ]组声母,跟见晓组细音字不分,拼齐齿呼韵母时的发音因年龄而异,详见下文“城里方言的年龄差别”。 蟹摄一等字(如“改”、“害”、“赔”、“对”),城里读[ɛ],城郊秋滨、多湖、仙桥等地读[ai],其他地区读[a]或[ɑ]。
效摄字在城里及其附近朱基头、王宅、南干、择住邻、小黄村等地读[ɑu][iɑu]韵,离城里较远的东部和西部地区读[ɤ][ie]韵 。 例如,“腰包”在金华城里读作/iɑu pɑu/,而在部分乡镇则读作/ie pɤ/。
流摄一等字(如“藕”、“头”),城里和东部地区一般读[eu](藕)、[iu](头),中部地区读[e]或[ei],西部地区读[ɑu]。
梗摄开口二等字(如“生”、“争”),城里和中、南部地区读作[ɑŋ]韵,同宕江摄;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读作[ã]韵或[an]韵,同咸山摄。 在金华城里方言中古浊上字归阴上,而在曹宅镇小黄村的方言中古浊上字归阴平。
金华城里方言有7个单字调,而小黄村的方言因阴入、阳入两调各有两种调值而共有9个单字调。 小黄村方言的单字调调类 声调记号 调值 阴平 ˧˧˦ 334 阳平 ˧˩˧ 313 阴上 ˥˧˥ 535 阴去 ˥˧ 53 阳去 ˩˦ 14 阴入甲 ʔ˦ 4 阴入乙 ˥˥ 55 阳入甲 ʔ˧˩˧ 313 阳入乙 ˩˩˧ 113 第一人称单数,城里和大部分乡镇用“我”/ɑ/或“我侬”/ɑ noŋ/,孝顺、曹宅、澧浦一带多用/ʨiɑ/,孝顺北部地区说/tsia/或/ɛ/。 第一人称复数,城里说“我浪”/ɑ lɑŋ/或/ɑŋ/,孝顺、曹宅、澧浦等地多用/ʨiɑ lɑŋ/或/ʨiɑ liɑŋ/。第二人称复数,城里和北部地区一般是“侬浪”/noŋ lɑŋ/或“尔浪”/n̩ nɑŋ/或/nɑŋ/(“尔浪”的合音),南部地区多用“侬浪”/noŋ lɑŋ/,西部白龙桥、长山等乡镇用“尔浪”/n̩ nɑŋ/,东北角源东、鞋堂等乡镇多用“侬哄”/noŋ hoŋ],澧浦、雅畈等地只说“侬浪”/noŋ lɑŋ/或“侬亮”/noŋ liɑŋ/。第三人称复数,城里说“渠浪”/gəʔ lɑŋ/或/gɑŋ/,澧浦说“渠亮”/gəʔ liɑŋ/。
指示代词“这”,城里和大部分乡镇说“格”/kəʔ/,乡下有的地方如秋滨街道的唐宅、吕献塘和岭下镇等地说/ʥiəʔ/。 指示代词“那”,城里和大部分乡镇说“末”/məʔ/,乡下有的地方如秋滨街道的唐宅、吕献塘和岭下镇等地说/doŋ/,罗店等地说/goŋ/。 “去”字,城里及附近地区读/kʰɯ/,东北角源东、鞋塘、孝顺、傅村等乡镇和西部白龙桥择住邻村等地读/kʰi/,南部安地读/kʰɤ/ 。
“人”,城里和大部分乡镇说“人”/ȵin/,东部和义乌相邻的地区说“侬”/noŋ/。 精组、见组声母拼齐齿呼韵母字,如“精”、“经”,全部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区分尖团,分别读[ʦ]声母和[ʨ]声母;部分中年人和全部青年人不分尖团,都读[ʨ]声母 。 金华话中“邹”、“走”、“奏”、“凑”、“搜”、“擞”、“嗽”等字为[iu]韵,年轻人因不分尖团而将这些字也读成[ʨ]组声母。例如,“走”=“酒”/ʨiu/。
古微母部分字,如“婺”、“文”、“物”,中老年人都读[v]声母,年轻人倾向读合口呼零声母。
古疑母个别字,如“我”,一部分老年人文读[ŋ]声母,白读零声母;部分老年人和全部中年、青少年人不论文白都读零声母。 金华城里一些年轻人因嫌[ɤa]韵母“土气”而改读作[ia] 。
山合一帮组舒声字(如“半”、“潘”、“伴”、“满”)的文读音,部分老年人读[ɤã]韵,其他人读[ã]韵。 表示小称的儿化词,老年人用得较多,中年人用得较少,青年人用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