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关于孝敬的名著

关于孝敬的名著

发布时间:2025-07-03 22:55:17

㈠ 《孝经》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经》读后感1

今天,晴朗,明媚,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绵羊。

早晨来到学校以后,我们开始早读。今天的早读跟以前不一样哦,我们读的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了几遍后,我隐隐约约地懂了一点点意思,后来,翟给我们仔仔细细地讲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经》的含义。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读《孝经》。读完几遍后,妈妈说:“,你能给妈妈讲讲其中的意思吗?”“当然可以了!”我说。“孝,首先孝顺,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们的身体发肤,是所给的,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还有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国家,要有所成就,最终建功立业。”妈妈听了我的讲解,夸我讲得真不错。

虽然我给妈妈讲《孝经》,但我心里却非常惭愧不已。我心里想,妈妈每天辛苦地照顾我,我却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说的,我在学校表现的像小绵羊一样乖巧,在家里却像大考虑一样凶猛。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妈妈的话: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截然不同,孩子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在家里面确实像一只小考虑。我也在反思,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开始。

《孝经》读后感2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3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书法教材》,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书。

老师让我们看《孝经》,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听了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意思。

孔子有一个学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了《孝经》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不能目无尊长走在老人前面,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就是孝的开始。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和知识,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养,让我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4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5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绵羊。

早晨来到学校以后,我们开始早读。今天的早读跟以前不一样哦,我们读的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了几遍后,我隐隐约约地懂了一点点意思,后来,翟老师给我们仔仔细细地讲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经》的含义。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读《孝经》。读完几遍后,妈妈说:“宝贝,你能给妈妈讲讲其中的意思吗?”“当然可以了!”我说。“孝,首先孝顺父母,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们的身体发肤,是父母所给的,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还有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国家,要有所成就,最终建功立业。”妈妈听了我的讲解,夸我讲得真不错。

虽然我给妈妈讲《孝经》,但我心里却非常惭愧不已。我心里想,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地照顾我,我却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师说的,我在学校表现的像小绵羊一样乖巧,在家里却像大考虑一样凶猛。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妈妈的话: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截然不同,孩子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在家里面确实像一只小考虑。我也在反思,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孝经》读后感6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7

“百善孝为先”、“首孝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等等,都是在教育我们,我们人生中必须拥有的第一品质就是“孝”。

这两天,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孝经》中的第一篇章“开宗明义”,我从老师的讲解中,懂得了小孩子为什么要“孝”。“开宗明义”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孝”,首先,“孝”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只要一个国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国一体的遵崇孝道,就会国泰民安。其次说的就是个人的“孝”要做到孝顺父母,忠实于祖国。

爸爸在和我一起看书的时候还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事:“孝”字,其实是“老”于上,而“子”于下所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让为人子的我们,时刻的把自己老人放在心上,背负在背上,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孝经》是教导我们懂“孝”的意义,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们尽“孝”的一本书,我们要好好的读,认真的学习。“孝”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崇孝道,将“孝”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8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9

“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孝经》称得上是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经典。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习!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10

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说要切黄瓜,姥姥的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那时候我正在写数学作业,就剩一道题就写完了,看见姥姥切黄瓜费劲的样子,我就连忙跑过去对姥姥说:“姥姥,我来帮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时候切不好,对接的时候还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黄瓜,切完了以后,姥姥夸我真棒!我微笑的点点头。

又继续在写书写数学,这时候妈妈刚回来,妈妈说数学作业写完了没呀?我说妈妈我还没有写完,我妈说,为啥没有写完,宝贝,因为我帮姥姥切黄瓜啦!姥姥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所以我就帮姥姥亲切黄瓜,所以就没有写完作业,妈妈听到我说这样的话,开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给我给妈妈说,子航写的可快啦,马上就写完啦,妈妈又等我了两分钟,我把这道题写完啦。然后我就开始写语文作业语文作业,妈妈夸我,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姥姥也夸我可真乖,我说没事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和姥姥还有妈妈都笑了,妈妈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真棒!

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领,孝顺父母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孝顺父母跟父母顶嘴,还会把爸爸妈妈给气哭了!这种人我最不喜欢最不喜欢跟他交朋友,妈妈夸我有教养,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经》读后感11

《孝经》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了《孝经》,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百事孝为先”。《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读到这里,我想起平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平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业难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妈妈来叫我吃饭时叫了我好几声我都不理他们,最后才凶巴巴的对他们吼道:“我心情不好,别来烦我!滚!!”爸爸妈妈不但不生气,还温柔地安慰我。现在读了《孝经》,学了《弟子规》,再想想老师说过的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错了!我已经长这么大了,还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一点点小事情都愿意去做,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

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古人说“有错就改不算晚”,我决心“亡羊补牢”。从今以后我一定以孝为先,好好对爸爸妈妈,不会再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会再乱发脾气了,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一给予一点关怀,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孝经》读后感12

《孝经》里有一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每个人都是托体父母来到人间的,又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仪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问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爱谁?你不爱别人谁又能爱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这个人绝对没好报,他的人生和事业都不会顺。这是天道,这是规律。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们村有一家人不孝顺父母,老人六十多了,还去新疆摘棉花,回来后挣的钱被小俩口要走,不让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筑出事,摔下来,花了好几万。妻子又动手术,花费好几万。邻居们都说,遭报应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这是天道规律。哪些事业大发展的人绝大多数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载物,从来不是句空话,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德。当我们真正从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顺,孝顺可以这样解释吧。

《孝经》读后感13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字,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恭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着长辈。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国,所以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们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图。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谓之悖礼。”《弟子规》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难找的好老师。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的。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都要感恩;而父母却给予我们多少,我们却习以从不说一声“谢谢”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㈡ 名著练习:《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0字左右】

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92;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㈢ 《水浒传》中关于宋江“孝、义”的故事情节有哪些

宋江因广结天下英雄,恐祸及老父,便事先请宋太公到县衙状告自己忤逆不孝,从而脱离父子关系。体现宋江的孝。
私放晃盖,怒杀阎婆惜,表现了他的“义”。
宋江私放晁盖
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败露以后,首先宋江知道了。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以后,犯了弥天大罪,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还是放走晁盖。
怒杀阎婆惜
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

宋江(?~1124),字公明,北宋末年山东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领袖,也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㈣ 有关24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计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共24个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将他们的孝顺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一书,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因版本不同,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也会有所不同,节选部分主人公孝心故事如下:

1、【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4、【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5、【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

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槐树所在地改名孝感。

阅读全文

与关于孝敬的名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城阳区老年大学招聘 浏览:888
老年人自理评估 浏览:577
农村养老难具体问题 浏览:262
青岛李沧老年大学招生2019 浏览:741
鸡西长寿堂招聘 浏览:220
淡水这边哪些医院可以做入职体检 浏览:586
60岁的工人 浏览:787
天津津南老年大学 浏览:23
在银川外地老人如何办公交卡 浏览:82
怎么处理长寿花的软枝条 浏览:254
长寿花落 浏览:87
红房子染色体检查挂什么科 浏览:575
长寿花浅粉 浏览:63
山东老年大学费用 浏览:939
50岁隆胸 浏览:161
长寿食物有 浏览:674
黄芪养生怎么才算气虚血瘀中风呢 浏览:107
文昌市老年大学 浏览:988
微信公众号重阳节 浏览:537
老年痴呆会突然加重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