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国家孝顺

国家孝顺

发布时间:2023-03-25 21:01:39

A. 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弘扬 孝敬父母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形式,是合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个人只要有了对父母的孝心,才会有对祖国的忠心和对人民的爱心。因此,重视孝亲敬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是提高国民素质,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家庭亲和力,强化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海口又快又好地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一、敬老爱老助老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严重。白发银浪必然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影响。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采取切实应对措施,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给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会乐在心里笑开颜。对社会老人,也要热心关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敬老爱老助老,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全民动员,各界参与,广泛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机关企事业,老中青少儿,社会各界,全市人民,都应积极参与敬老活动,努力营造“孝亲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舆论氛围。要以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为主题,组织为老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敬老文化下乡村”、“孝亲敬老进千家”、“帮孤助老送温暖”和为老年人让座、为老年人指路、帮老年人过马路等等活动,让敬老之风吹遍椰城大地。
三、弘扬传统美德,勇于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没有父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后代的幸福生活,没有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敬重和儿女关爱。可是,社会上还是有些人就是不尊重、不关爱老年人,更有甚者,极个别不孝子女,不讲道德良心,屡屡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抢夺老人财物,甚至虐待打骂老人。对于这些丑恶现象,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运用法律武器和道义力量,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B. 中国式的“孝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个人认为已经成了道德绑架的一种。

很少人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但父母确实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这一点我就想说说我们家,我们家是提倡“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家庭。虽然不被老人接受,因为我奶奶就是那种传统思想,我经常叫我爸妈名字,她就会说你干嘛这样叫不礼貌之类的话。但是我爸妈认为在家庭关系之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怎么样相处舒服就怎么样来。

像现在大多数家庭,子女一定要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线才是“正确”的,你活着活着就不是自己了。

谈孝顺,理解上就是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假如你遵从了父母,你的自主不就没了嘛!让你不去外地工作,不让你去更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时候,你是选择遵从还是反抗呢!像这种家庭,是我都要选择反抗了。但凡独立了,父母叫你乖一点,你还不是当面一套背着一套?

有个故事: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自己有套房子,小儿子跟父母住一起。结果从父亲走了之后,大儿子一直惦记家里的两套房产,一套为了给父亲下葬买了,剩下一套大一点的房子。这时候,大儿子就开始一直惦记这套大房子了,装模作样的带着母亲有时候去吃吃饭,实际就是想套路母亲将房子卖了,一分完钱就啥事也不管。但事实上呢,大儿子自己有套大房子,从来没主动的说过接母亲过去住。小儿子一直尽心尽力照顾母亲,却有时候被这个母亲捞不到好。而且大儿子甚少给钱拿到家里。你说小儿子很孝顺了吧!但他的母亲就是觉得大儿子好。我想说这样的母亲小儿子还能继续孝顺她,也是辛苦小儿子了。

现在的社会,在孝顺这个问题上,真的不能盲目,应该有你自己的主见。就好像有时候你做再多事情,却被一个什么都没做的抢去了风头。我想说:孝顺真的是道德绑架太严重了。



C. 亚洲哪个国家对老人最孝顺

当我们流连韩剧舞台,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时,其中深深打动我们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浓浓的家庭氛围,那种对长辈的尊重、对晚辈的教导,时时处处闪现在韩国人的家庭生活中,让我们禁不住对韩国人的孝道文化感受颇深。韩国作为我国的近邻,是受孔孟儒家孝道学说影响最深的亚洲国家。在韩国,90%的国民认为,行孝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也是做人的美德。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韩国,不尽孝就被人瞧不起,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初听此话,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经过在韩国的一段亲身体验,的确感受到了“孝道”在韩国的历史沉淀。 过年祭祖彰显孝道 年俗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直接体现。每年春节期间,韩国也会出现“春节潮”。家中外出的人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茶礼”通常在正月初一的清晨举行,仪式也颇为复杂。通常有“初献”、“亚献”、“终献”三个祭祀形式,然后再由主祭者劝祖先和诸神进酒进食。待祖先诸神“酒足饭饱”后,祭祀祖先的供品才由全家享用,然后相互拜年。与中国人大为不同的是,韩国人拜年礼可是相当讲究,不仅十分讲排场,而且长幼有序,等级非常严格: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对成年晚辈,长者也会低头弯腰答礼,以示敬意,对未成年晚辈虽免礼,但要给压岁钱。平辈之间则是相互跪拜。除了给在世的老人拜年磕头外,韩国家庭还要祭祀死去的亲人,以尽其孝。我见到许多韩国家庭在祭祖后,都要带上酒、菜,开车去郊外给先人上坟,尽管大雪皑皑,寒风刺骨,但尽孝却一点也不受影响。 赡养父母长子承担 韩国人之所以重视孝道,除历史的积淀原因以外,从小就进行孝道的教育熏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韩国,不仅中小学的教育重视孝道文化,每到寒暑假,社区里也会举办“忠孝教育”讲座,向孩子们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所以,韩国人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神圣义务,一种必备的美德。在赡养父母方面,韩国自古就有由长子负责赡养的规矩,约定俗成,流传至今。如果长子先于老人去世,则老人由次子赡养,以此类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仍有60%的韩国人认为父母应由长子负责赡养,而中国只有28%的人认可。 过去,长子在赡养父母时,父母都和长子一家住在一起,所以四世同堂的家庭在韩国随处可见。如今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几代共居的大家庭正日益减少,父母的赡养费也多不再由长子负责,而是实行子女均摊,但长子仍起着“召集和组织”的作用。对于韩国人的孝道,笔者从本社区邻居的言行上,就有所领会。邻居中有一户姓“梁”的人家,共有兄妹四人,长子是社区中公认的大孝子,他是个企业家,目前他与父母虽不同住,但在赡养问题上,可一点也不含糊。每年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他都要招呼弟妹给父母请安、送礼,平时则常到父母家帮助干一些家务。春秋天气好的时候,还要带父母出去郊游。有一年,梁先生在中国考察,正赶上春节。虽然公务繁忙,又远距千里,他仍然买了机票在正月初一赶回汉城,召集全家给父母拜年。梁先生认为:“花些钱是小事,但尽孝是大事。我作为长子就要给弟妹们做个好榜样。”他还透露说:“他公司中有一位姓金的同事,也是家中的长子,娶了媳妇忘了父母,邻居背后指责他是‘不孝之子’。这个人原本挺能干的,公司总部准备提拔他为课长,后来公司里听闻他对父母尽孝不够,怕此事传到社会上影响公司的声誉,干脆把他辞退了。”韩国人认为,一个国家公务员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业绩有多显著,也很难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人们都把给父母行孝与为国家尽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舆论的压力。 男人旧习 婆媳不和 众所周知,韩国男人通常不下厨,有一种“君子远离庖厨”的旧习,而这种旧习又常常受到公婆的默认,并因此导致许多儿媳妇与公婆的不和。韩国妇女一般结婚后都辞职回家,当上地道的“家庭主妇”。例如,每逢春节、中秋节,家庭主妇都得几天几夜围着锅台转,累得腰酸背痛,而丈夫却一点忙也帮不上。此时,如果儿媳稍有怨言,婆媳就会碰出不和的火花。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许多年轻女性结婚后仍继续工作,丈夫下厨已不再是丢面子的事情了。 “孝道”产品 企业赚钱 由于韩国举国上下重视“孝道”,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孝道”产品,这也是韩国孝道的一大特色。每逢重大节日,韩国厂商都争先推出孝敬老人和父母的产品。其中最受欢迎也最畅销的是无公害的保健食品。西瓜经特殊处理,上面隐约出现一个“喜”字;一套精美的点心盒上印着一个“孝”字等等。为表彰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韩国还设立了“孝子”企业奖。 总之,“东方的儒教文明”,在韩国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一份民意调查,问:“东方的儒教文明能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指导理念吗?”被调查的韩国人赞成的比例高达90%。由此也就不会奇怪现代韩国人为何仍如此恪守“孝道”,为何如此坚守及时行孝的伦理观念了。

D. 为什么中国人以孝为先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
其间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绊,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中指出“唯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五千年来先民所遗留于后代子孙之宝,当今国家危机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E. 孝顺与国家的哪条治国理论有关

孝顺于治理国家的理论存在,善有关。百善孝为先。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善人首先要从孝顺做起。

F. 为什么我国文化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更重视“孝”

为什么我国文化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更重视“孝”?

中国文化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视孝道,是因为受儒家文化和社会阶级的影响。孝道文化讲求要孝顺,尊重父母,从中也体现了一种长幼有序的概念,而我国提倡的百善孝为先,也就充分体现了我们自古以来就对这一文化的重视。中国在古代有着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君王为上,百姓为下”是当时社会的现状,而孝道文化中体现的长幼有序的次序感对于维护阶级的固化和君王的统治十分有用。因此,各朝的君王们很多都是倡导着要孝治天下,要求天下的百姓要孝敬天子;官臣们要孝敬军王。孝道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一种美德文化,其中的一些思想是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修养的,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一些朝代过度滥用儒家文化来保证统治就导致了一些对“孝”的曲解,从而发展出来了我们所说的“愚忠”、“愚孝”,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应该舍弃的部分。

G. 为什么“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统美德

因为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1、“孝”含四种文化形态 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总体特征。
孝不仅是一个人对父母、对祖先、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更是一种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它实质上是要求一个人终生修养道德,报效社会,报效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古代社会,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敬的情感,更是每个人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仅用来协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延伸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用来协调整个社会当中年轻人与年老人、君主与臣下、上级与下级、地位尊贵的人与身份卑贱的人之间的关系,用来维系和强化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孝对于古代社会、古代中国人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意义。
2、孝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 是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
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孝文化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使得孝文化变得异常丰富、复杂,以致成为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H. 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孝文化根据地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I. 现代中国式的“孝顺”是否也算是一种道德绑架

现代中国式的“孝顺”就是一场道德绑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一直信奉着“百善孝为先”,所以孝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但是挣脱固有思想来看中国式“孝顺”,这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如果选择了孝顺,那么自己将失去真爱,如果选择真爱将伤到父母的心。于是周边的人都会劝你放下自己的选择。顺从父母的意愿。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因为现在讲究人人平等,父母和孩子是一样的,我们承认确实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天,但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权利且权利平等,我们要孝顺,但绝对不是愚孝。在社会中我们不要用孝顺来定义善恶好坏,更不要用孝顺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J. 中国的孝道观念有哪些

1、养亲与敬亲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2、顺亲与谏亲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3、丧亲与祭亲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

4、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10)国家孝顺扩展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阅读全文

与国家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包头青山妇幼保健所体检多少钱 浏览:209
陕西成阳社保退休工人 浏览:160
中医养生调理有哪些项目 浏览:133
子女怎么平均赡养父母 浏览:760
主角叫叶天明的小说 浏览:968
票房排行榜实时猫眼 浏览:774
查理吃千年人参影 浏览:194
煤矿退休工资多少钱 浏览:419
0855影视电视剧免费看 浏览:404
抗战之从黄埔军校开始 浏览:220
穿越成奉系军阀之子的小说 浏览:841
苏莫主角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浏览:755
电影天堂网 浏览:786
父母哪些犯罪会影响后代 浏览:154
解剖血腥好看电影 浏览:841
呆老家不打工父母怎么看 浏览:393
公务员退休后可以到企业任职审批 浏览:333
法国啄木鸟56部都有哪些 浏览:330
体检复检是什么 浏览:170
叶凡孤寂之狼txt下载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