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蒸面

重阳节蒸面

发布时间:2023-03-25 03:28:22

『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

春节的习俗和文化:祭祀神灵、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春节消费也由传统的置办年货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贺岁作品。

元宵节的习俗和文化: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

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如挂艾草、午时水、沐兰汤、薰苍术、食粽子、扒龙船等习俗。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夕节的习俗和文化:七夕乞巧、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习惯。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中元节的习俗和文化: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中秋节的习俗和文化: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祭月、赏月、拜月。

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据现存的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祭祀、登高、饮菊花酒等风俗。

『贰』 中国的节日饮食习惯有哪些

1、春节 正月初一(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大饼炒鸡旦):

饺子、年糕、春卷、花生、鸡鸭鱼肉。

2、元宵节 正月十五:

汤圆、饺子、面团子、生菜。

3、春龙节 二月初二:

吃焖子、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

4、寒食节 清明前一天: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枣饼、寒食粥、寒食面。

5、清明节 四月四日:

煮鸡旦、驴打滚、面茶、青团子、馓子。

6、端午节 五月初五:

粽子

7、入伏 五月二十六:

吃饺子。

8、天贶节 (中伏)六月六:

面条、晒蛋、干食、包子、焦屑。

9、立秋 六月十六:

吃饺子、吃瓜。

10、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日:

酸菜土豆汤、坨坨肉、苦养饼、洋芋汤。

11、未伏 六月二十六:

大葱炒鸡旦。

12、七夕 七月初七:

巧果

13、孟兰盆节 七月十五日:

包子、饺饼、蒸面、粗茶淡饭。

14、中秋节 八月十五:

月饼、柿子、桂花、芋头。

15、重阳节 九月初九:

喝桂花酒、吃重阳糕、品菊花茶。

16、立冬 九月二十二:

汤圆、馄饨、饺子、赤豆粥、黍米糕。

17、冬至 十一月初七:

吃饺子。

18、腊八节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19、小年 腊月二十三:

灶糖、饺子、火烧、关东糖、炒玉米、粘糕。

20、除夕 腊月三十:

饺子、鸡、猪脷、鱼、肉、蚝豉、虾、年糕。

『叁』 重阳节饮食习俗是什么 重阳节吃什么

【重阳节饮食习俗】
饮酒。主要是饮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古人常将其插于头上,或者作为配饰戴在身上,也将其制成“茱萸酒”饮用。汉《淮南万毕术》记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可见,古人认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
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此风更盛。茱萸酒的饮法有二:一是将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许盐;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洒门户间避邪。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说:“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恶。”嘉靖安徽《石埭县志》:“饮茱萸酒,云避不祥。”到了明代,饮茱萸酒南方更甚于北方。避不祥、避山岚、避毒、避邪气,是人们饮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称。菊花,在重阳节,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饮酒之用。《西京杂记》不仅指明重阳饮菊花酒,令长寿;还介绍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此后,历代诗歌、笔记,均有对重阳饮菊花酒的记载,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寿”。所以,菊花又有”延寿客“之称。
食“重阳花糕”。最早记载重阳美食的是《西京杂记》,书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杨雄《法言·卷一三》解释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粢。”可见,饵、糕是同物异名。关于“饵”的材料,晋干宝认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饰以枣豆。这就是最早的“重阳花糕”。此后,历代沿袭,同中有异。
隋唐时代,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时,九月九日朝廷还设宴招待百官,“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后,重阳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义。宋代,食“糕”之俗,益盛。《岁时杂记》记载:“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黄米糕,或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麦粉制的面糕和用黄米面制的黄米糕两类,糕中可以加入枣、粟、肉等。
品种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宋代食糕,还出了不少的花样。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猪羊肉、鸭子肉为丝簇饤,插上小彩旗,谓之“重阳糕”。又据《岁时杂记》记载: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以“鹿”谐音“禄”,取吉祥之意。明清时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异。北方,多“用枣蒸面糕,谓之花糕”;“花糕”的名称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扬州人还将糖、肉、秫面杂糅在一起,蒸之为糕等等,不一而足。
时至今日,北方重阳之日,仍以黄米面蒸糕,缀之红枣,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肆』 日照的民风民俗

1、过年习俗

海边和西部山区有区别,基本上还是一个家族的从长到幼的次序挨个拜专年,到24点的属时候,全家族的男性从家族里最长的长辈挨次放鞭炮烧芝麻杆,发完芝麻后各自回家下饺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饺子。

2、买年货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统名之曰“年货”。

3、观灯

元宵放灯的传统民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4、偷菜节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5、舞狮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伍』 重阳节漫思

家中几位长辈都年事已高,虽说彼此住处相隔不算太远,平时走动起来却并不容易。只有到了过年或有重大喜庆的日子,我们才把长辈们接到一块聚聚。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前些年,我都是把长辈们接到家中,专门为他们蒸一锅长寿面,煲一钵排骨汤,炒几个普通菜,让长辈们边吃罩腔高边谈。我和妻在旁侍候并快乐着!
长辈们都出生农民,在他们所共同经历的那段饥饿岁月里,蒸面一直是他们向往的美食。我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招待长辈们,既是想表达我的祝福,又是想唤起他们的记忆。长辈们于今丰衣足食,能否品出当年的味道呢?
去年重阳节,女儿带着刚满周岁的祺祺住在家中。为了省些麻烦,我没接长辈们来家里,而是给他们每人送去一份蒸好的长寿面。在给长辈们解释原因时,我总觉得亏欠了什么,打算下个重阳节一定好好补偿。
今年的重阳节又到了,没想到岳母大人因病住在医院里。没办法,我又只好给长辈们每人送去一份蒸好的长寿面。
哎!到了我这个年龄段,苟且偷懒之心有了!顾此失彼的事也多了!
我这厢冷落了家中长辈,那厢却应邀出席学校安排的重阳节老年教师聚餐。这对我来说似乎既打脸又滑稽!
太湖三中刚成立时,只有张秀胜、张以文、叶正顺、李传华四位老师年龄过了五十。物以稀为贵!学校领导为表示物尺敬意,选在重阳节请他们吃顿饭。我当年四十六岁,也忝列其中作陪。此后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凡满五十岁的教职工都有资格参加重阳节聚餐。
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太湖三中已有六名退休人员,我也由四十六跃升为五十七岁了!作为重阳节聚餐的老人,我越来越感到不安!
我仔细看了一下今年聚餐的人员名单:退休人员六人,五十岁以上在职的十九人,两者之和几乎占全校教职工人数一半,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如此规模的聚餐早没有仪式感和庄重感了!
几位刚刚迈进五十岁门槛的老师感叹:“不吃这顿饭是不识抬举,吃了等于承认自己老了,感觉有点心酸和彷徨!”怪不得毎年聚餐,女教师总是回避,而我们这些男老见不到女老,内心也觉凄凉!
老不老既要看年龄,更要看心态。现代人心态年轻,并不服老,绝大多数五十岁以上的教师仍然精神饱满奋斗在教学一线。这既是个人的追求,更是老龄化社会所需。五十岁这条“红线”已经不合时宜了!
如何看待和把握五十岁的人生呢?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五十岁的年龄刚好到达折返点。站在人生这个折返点上,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在的我,才是最本质的我;现在的生活,才是圆虚最真实的生活。在这条连接昨天和未来的分界线上,我们如果找不到真实的生活,那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救赎过去,赢得未来!
五十岁知天命,就是说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的脾气和秉性;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责任;知道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知道什么是“天命难违”……有了五十岁的“知天命”,才会有六十岁的“顺耳”!
五十岁的人生阅历和渐趋淡定的心境,有助于我们在回返的路上,去欣赏另一番风景!
古人倡导的重阳节“登高望远”真是意味深长啊!

2019.10.21

【编者按】:作者感悟,值得思考。年过五十,从容淡定,阳光生活,人生的风景更美丽。

『陆』 山西碛口古镇有什么民风民俗先谢谢大家了

“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碛口主要承载了黄河商贸文化和晋西北文化。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碛口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商业习俗。碛口历史悠久的商会也有许多商业上的行规行风、公益事业、集镇建设等方面的规矩。碛口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晋西北的传统民俗文化。碛口的民俗深深地扎根于碛口人的日常生活中,是碛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九月中旬旅游启动仪式及红枣节期间,有临县伞头秧歌、社戏、道情等多项民间文艺及纤夫拉纤等民俗表演。
碛口岁时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进入农历腊月后,人们就开始筹备“过年”,蒸年糕,擀豆面,沽酒买肉,置办年货,添置新衣。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翻箱捣柜大洗涮,大扫除,夜晚乡民用饴祭灶神,祈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腊月三十日为除夕,是日,乡民们担水、扫院、贴对联、挂灯笼,垒“塔火”,上坟送年食,傍晚举家团聚吃年夜饭,给孩子“压岁钱”,燃烛放炮,灯火彻夜通明,老年人通夜不眠,谓之“守岁”。正月初一谓之“大年”,家家起四更,穿新衣,放开门炮。早晨吃“宽心豆面”,中午吃饺子,小辈给长辈行礼拜年,长辈给“岁数钱”。大年为一年之首,忌口舌,忌说不吉利的话,邻里见面,互道“恭喜发财”。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民间最为热闹的节日。是日,碛口周边村落的秧歌队与群众皆赶到镇上,载歌载舞,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夜晚还有舞龙灯,挂彩灯,放焰火,闹灯会。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在这一天达到高潮。
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日,古称“小添仓”。正月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此节日主要为祈愿粮满仓,面满缸,五谷丰登。
春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当天,男剃头,女剪发。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当天清晨采得艾芽可入药,亦可供针灸用。
清明节:清明之日为清明节。家家上坟祭祖。兴食米面糊煎,为儿童捏面“燕燕”、“蛇蛇”,用麻线夹枣串起,作为零食,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另立门户的子女,送父母大面燕,俗称“送老燕”,意在报答养育之恩。
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日。旧时,县内诸寺院举行香火会以香汤浴佛。是日,风味小吃凉粉、碗脱最为畅销。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吃软米粽子。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贶,赐予之意)。合家吃一顿新麦子面,既尝新,又谢天助丰收。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届时,家家上坟烧纸,户户蒸面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烧月饼馈赠亲友,出门在外者也要赶回过团圆节,全家人团聚吃菜肴果品,夜晚设案于庭院,摆放月饼、瓜果,俗称“玩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亲朋好友聚会饮酒登高。多食软米糕。
冬至:称“冬”,亦称“过冬”。是日,家家上坟祭祖,焚纸衣服,称为“送寒衣”。人们多迟睡,熬煮食物吃,称“熬冬”。
嘉庆节:农历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佛教称为释迦牟尼成道日。是日,家家户户食“腊八粥”,俗称“软米粥”,并以粥供佛,以驱邪恶,讨吉祥,庆丰收。

『柒』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中元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中元节的传说与禁忌,中元节也有很多的民间习俗我们可以去了解,以下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1

一、中元节来历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

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二、中元节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习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三、我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省: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xx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2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道教传说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佛教传说

中元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中元节的真正来历是什么

中元节(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3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宫神祗。据说天宫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宫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宫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中元节的传说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蒸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泰国同性电影 浏览:60
外国网站推荐电影 浏览:92
泰国老挝缅甸电影在线 浏览:563
下人韩剧在线观看 浏览:669
被鬼艹 浏览:317
什么网站可以下片子看 浏览:610
免费电影网站排行榜 浏览:9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浏览:318
蜗魔国语未删完整版 浏览:879
100部韩国大尺电影推荐 浏览:438
帮儿子找辅导老师什么电影韩国 浏览:509
台湾四级版 浏览:810
外国电影男主下巴有两个像睾丸 浏览:921
奥特之母给怪兽生孩子 浏览:182
玄幻西厂雨化田 浏览:817
金三角大毒枭电影3部 浏览:389
武侠后宫文 浏览:323
外遇的妻子2中文字膜 浏览:695
动作电影免费完整版大全国语 浏览: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