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摘录|家教,父母如何教养孩子——作者:曾仕强
1.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当”,却很少有人体谅“子女不好做”
2.代沟只是一种警示,未必就是事实。父母把代沟看成可能的障碍,设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确的态度。不应该用代沟做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责。
3.爱情没有条件,而结婚应该有条件
4.成家的夫妻,最好应明白“男女同权不同质”
5.教养目标设定在“独立中有依赖,才能与他人合作;依赖中有独立,才不致迷失了自我”
6.身教重于言教,看似要求父母成为圣人,其实“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不过是祈使句,代表对父母的高度期待,就算我们把它当作陈述句来解释,也应该站在子女的立场,而不是基于父母的观点。
7.不做“神父母”“鬼父母”,要做“人父母”
8.最好的方式是随着子女的年纪增大,逐渐减少“绝对”的观念,放宽“相对”的角度,来开阔子女的视野。
9.父母最好明白,教育界免不了有误人子弟的事情,越有问题的教师往往越难对付。除非愿意以自己的子女作为牺牲品,否则就不能兴师问罪,或者横下心来一定要和教师评到底,最好通过正常途经向学校反映,要求改善。同时抓住机会,培育子女的抗压性,化危机为转机,才是上策。
10.孩子这一辈子,是要来做人的。父母辅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才是最正确有效的优生,做事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好好做事来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11.圣哲的教诲是人生智慧的传承
12.物质上的奉养称为养口体,属于下孝;精神上的奉养称为养心志,才是上孝。
13.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目中有父母,终生不敢使父母蒙上耻辱。
14.真正的爱心,是发自内心深处,丝毫不能勉强的,也不能用言语来传达。孩子会很快学会从父母的表情,声音,眼睛,呼吸以及一举一动中感觉出父母的爱心。
15.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具有十分密切的影响
16.教导孩子养成“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好习惯,是人生健全品格的关键基础。
17.要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使他的好奇心获得满足。
18.心智发展最主要的活动并不是看到,也不是听到,应该是思虑而不是思考,因为考和虑不同,在于无心和有心。
19.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的喜悦
20.亲子关系是果,家庭教养才是因。
21.会读书的人,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能体会出文字之外的真正用意,不会读书的人,书读得很多,脑袋装得满满的,却絮乱而理不出头绪,可以说越读越糊涂。
22.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一个人成功得早,并不是幸运。因为很多事情不敢尝试,说不定把自己的真正天分给抹杀掉了。
⑵ 为什么说,三世同堂是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最好办法
所谓的因果,可能就是,你的孩子知道了你非常敬重你的父母,他也就明确了必须像你敬重他的爷爷奶奶那样敬重你,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因工作或其它原因导致无法和自己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则至少想办法每周末带孩子到父母家里聚一聚或着住一住,假期时间可以在父母家里住一段时间;
孩子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也使孩子对亲人关系有了层次感,也使父母有了喜悦感,还是益处多多的。
⑶ 曾仕强讲如何赡养老人
赡养人应当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照料。
人要把孝颠倒过来。现在讲“孝顺孝顺”是在“孝顺”你的下一代。这是很可笑的现象。
你本来应该奉养上面的,结果你完全不顾他。你现在求养于下,你是最没有出息的。
六二你只要继续往前走,你一定是凶的。因为小孩他看在眼里。他也不会照顾你。
“类”就是类比的意思。大家走同样的路,奉行同样的方式,那就叫做类比。
“失类”就表示同样是阴,你与其它的阴做法不一样。你违反了常道。违反常道一定凶的。
谨记六二对我们的启示,行孝道,做君子!
⑷ 曾仕强谈家庭教育(一)
看了曾仕强讲家庭教育的讲座,他的第一节课给我很大启发。
曾老师说,三代同堂是最正常的家庭结构。我们一味学习美国,美国的老年人生活是很凄凉的。
为什么三代同堂很正常呢?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样对待祖父辈的,孝顺不用言传,你怎么对待父母,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对待你。
三代同堂由老、中、少组成,这也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孩子从小成长于此,自然能增强社会适应性。
在中国,最小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地方。一味学习国外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适应。
我就一直羡慕那些亲自照顾孩子、不与父母交集太多的家庭,认为祖辈总想插手,总是溺爱。
其实,只要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界限,尤其是父母辈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关爱,这些矛盾是可以缓解的。
当然,三代同堂并不一定住在一个房檐下,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师的话说, 关键是你的心里有父母。
在这节课里,曾老师还讲到,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小孩子惜福。
中年人努力工作,是在造福,造福越多,晚年享福越多。小孩子和老人是在享福,但小孩子必须懂得惜福,不然父母多大的家业,不懂珍惜,早晚也是败掉。
关于工作,曾老师说,不要总想着多么辛苦,不要产生对抗的情绪,而要轻松应对。
工作就是造福,造福他人、造福社会,就是在造福自己。年富力强时多造福,晚年才能享福嘛。
现在生活条件好,孩子很容易不懂珍惜。当时为了给孩子买写字桌,我看上了一款上千的功能型的,爸爸却相中不到200块的实用型的,放在家里也不占地方。
当我犹豫的时候,在郑渊洁谈家庭教育那本书里了解到,他给女儿选择的小学是条件不好的郊区的,舍弃了他家门口好的学校。他说这样女儿懂得珍惜,知道什么是条件好。
因为郊区学校的伙食问题,他的女儿最后转到了国际学校,一直称赞学校条件好。
最终我同意了爸爸的看法,教育孩子不是越贵越好。
现在物质条件太好,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涉及孩子的,都有人不计成本选择最贵的。
选择最贵的,面对孩子就安心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如何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这也是一种安心。
我选择多学习,适当适时合理地给予金钱和物质的投入,与孩子一起进步。
⑸ 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500字读后感
人格比知识更重要来。深以为然。
“疼爱自孩子必须遵循爱孩子的一定法则,即使在他游戏玩耍的时候,也一定要培养他心底忠厚、待人诚恳的品德,不能让他为人刻薄、行为暴躁。
门户太深,身为袛惧。
夫妇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父子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百亿财产,往往要辛苦终生才赚得到,甚至几代人的勤俭努力才累积起来,如果子女没有好好教养,一下子就会把百亿财产败光。
慎选结婚对象,是教养子女的基础。
一样米可以养出百样人。
教养子女,一方面要有本能的爱,另一方面要有理智的情。
独立中有依赖,才能够与他人合作;依赖中有独立,才不致迷失自我。
把家营造成一个书香家庭。
一个人的自尊心奠基在出生之后8至18个月之间。
愈早让子女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愈容易养成子女自主、自律的习惯。
勤劳是一种习惯,懒惰也是一种习惯。只要习惯成自然,就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弱点,有什么好抱怨呢?如果抱怨让老天知道了,他可能说,既然你不满意这一种弱点,我把它换成另一种好了。那不是会更倒霉吗? (哈哈)
子女为父母所生,却并非父母所有。
歌德:没有和泪吞下面包,就无法了解人生的意义。”
⑹ 曾仕强教授:有一种父母,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远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摊上这么个孩子”,仿佛孩子是来“寻仇”的。
当然, 有来“寻仇”的孩子就会有来“报恩”的孩子 ,这两种孩子也是大众口中的“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
在家长自己的眼里看来,通常自家孩子都是来报仇的、别人家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我们理解中来“报仇”的小孩,通常是不听话、败家,你又拿他没办法的这种。来“报恩”的小孩,则通常是听话、孝顺父母、懂事、能贴补家用、改变家庭命运的这种。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 孩子到底是来报恩还是报仇,只有到最后才能知道。
比如有的小孩从小乖巧懂事,结果进了 社会 就变坏了,这样的孩子算是用“报恩”的方式来报仇。
有的孩子从小学习不好、总惹事让父母气个半死,最后父母老了只有他这个学习不好的一直陪在身边,这样的孩子算是用报仇的方式来报恩。
好与坏、黑与白,本就不是一言而定的事。
作为家长,知道正确教育孩子,并尽心培养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大人完成自我升级的“钥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对父母教育方式最直观的评价。
著名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将中国父母划分为三种, 并对这三种亲子关系做过了解读,挺形象的。
1、神父母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心中树立家长伟岸高大、无所不能的形象,来获得孩子的崇拜与听话。
这些大家长将自己神化,孩子如同信徒, 必须听话,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都是小时候特别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就会越来越不听话,就如 科技 发达后人们对神的敬畏就淡了。
2、鬼父母
这类父母是霸权主义的坚决拥戴者,我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父母是发号施令者,孩子要无条件服从,不听话就是恐吓、体罚。
这样环境下的孩子通常胆小、不会拒绝、不会反抗,长大后不是妈宝男,就是平平无奇的胆小鬼,很难有大作为。
有一种父母, 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远 ,指的就是“鬼父母”,希望你不是。
3、人父母
这类父母讲究平等对话,将孩子和自己都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教育中, 都会给孩子很大程度的自主权。
这样环境下的孩子独立、自信、有主见,很容易优秀。
说起孩子独立的重要性,神童魏永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永康13岁以高考602的优异成绩被湘潭大学录取,17岁时以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被保送、硕博连读,20岁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劝退、离校时连硕士证书都没拿到。
魏永康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边哭边说:是自己保姆式的爱、害了孩子。
她一直认为孩子读书才有出息,于是不让儿子沾手任何事,自己包揽了所有工作, 甚至包括给儿子洗澡、洗脸、喂饭。
后来魏永康离了妈妈身边,独自一人求学,竟然连最起码的生活都无法安排,大冬天穿着单衣、拖鞋外出,最终在研三那年,被中科院劝退。
1、用心陪伴
说到陪孩子,多数家庭都是孩子写作业、家长在旁边刷手机,给孩子一堆玩具让他玩、自己在玩具旁躺着…
这些都叫陪着,不是陪伴。
黄磊,所有人公认的好爸爸,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一起烹饪、一起读书、一起演出…
黄多多和爸爸一起翻译过书籍、参加过百场演出、自己写剧本、口语跟母语一样好…这就是家长用心陪伴孩子的未来。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魏永康就是被妈妈照顾太好的惨剧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一定要鼓励他自己去做,你眼中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是错的。
魏永康20岁了连最起码的根据天气选衣服都不会,最后连未来也断送了。
信任孩子,从小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并适时给予鼓励,才是最好的。
⑺ 曾仕强讲孝顺看哪里
大家好,我是村头老王。在生活中有一句话就是三岁看到老。那么是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孝顺呢?从以下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来,既简单又直接,不用等到长大。
一、看孩子是不是有善心。如孩子经常会喂养路边的小猫小狗东西吃,担心自己的父母会不会辛苦。在生活中,拥有这样善良之心的人在长大之后一定不会是一个不孝的孩子。
二、是否能够看得起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孩子将自己的父母看成自己的骄傲,崇拜父母。这样的孩子及时长大以后也会非常的尊敬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会非常孝顺自己的父母。因此家长们也一定要做一个让自己孩子看得起的父母。
三、看孩子是不是有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在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容易,自己的幸福都是父母依靠辛苦换来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是非常孝顺父母。
俗话说得好,孩子三岁看到老也是有道理的。在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自己能够做到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自己的孩子以后也会孝顺。不知道广大网友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⑻ 曾仕强:父母如何找到孩子的潜在能力
人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各有天命的,不要把天命想得太玄,就是先天他有他的特长,要到这个世界上来发挥的就叫天命。父母在不能勉强孩子的同时也不能让儿子、女儿任意发展。
父母需要经过摸索的过程。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DNA都安排好了,就表示他这一辈子要干什么,他都要有个计划,叫作先天的人生规划,所以天命可以解释成先天带来的人生规划,如果按照这个去走,你就会走得很自然、很愉快、很圆满,但是我们一生下来,我们就忘光光了,这是人非常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好不好?其实也不好,如此你就永远不会尝试走别的路,人就会很单调,所以我常常觉得老天对人实在是够好,他让你有一个计划,但是又让你忘光光,你就要开始摸索,是摸索你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摸索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哪一天感觉到那就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从此你的人生就改变了,如果你一直到四五十岁还不晓得你要干什么,那你始终在摸索。
你看几个月大的小孩,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他说不出来,但是随着他的长大,慢慢学了后天的东西,他先天的东西就忘光了,这样你才知道那个小孩的笑,不是无缘无故的笑,只是你不了解他,他也不了解他自己,这时候父母就开始要去摸索了。
但是现在的父母都是不要孩子摸索,必须要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做,这个太霸道,父母是要尽责任地告诉他,让他去摸索,不是他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合理的范围里面去摸索他喜欢做的。这样就对了。
先找应该,然后把应该的范围划起来,再去找你喜欢做的,这就是先天带来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始终搞不懂说,我有什么使命,我的使命在哪里,我这辈子要干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当你去做一件事情,做得很单调、乏味,很不想做的时候,这就不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感觉很兴奋,感觉到这个很好,再辛苦也不觉得辛苦。比如有人这辈子就是要打麻将的,他干什么都是要死不活的,一坐上麻将桌,他精神百倍,这是他自己找的。你看有人一在平地就要死不活的,一到山上精神百倍,他的天命就是要征服山峰的。
很多人问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这辈子是干什么呢?我说你只是没找而已,找的话一下子就找到了。小孩也是这样,有的小孩小的时候,他什么都喜欢,就是不喜欢读书,成绩很不好,可是最后上大学变得很好,因为人是会变的,而不是你去改变他,关键是在变。
父母不必勉强他,突然间,他会有一个变化,他变得什么都不喜欢,因为他什么都玩过了,没有什么喜欢玩的了,他回头一想,还是读书最好,他从此比谁都专心,这个我们把它叫作浪子回头金不换。你越是逼他,逼到最后,他老想着外面比较好玩,他好不容易毕业,从此不读书,那这个人也完了。不是说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一辈子就不好,没有这回事。所以有的孩子是先做这个,有的孩子是先做那个,父母不要去管他,父母的责任是需要提供小孩摸索的过程,还要负责他的安全。所以为什么父母要给孩子玩具,就是要给他试着去做各种事情,他一看不喜欢,父母也不必马上断定他就是不喜欢,说不定过两年以后他又觉得很喜欢,父母不要管他,他自己会走上这个路。
你看比较好的学校,是没有一定的教材的。不是说全班同学都学同样的东西,就是有很多东西摆在那里,然后让小孩自己选,不管男的女的,要做针线就做针线,要把鞋柜整理好,就把鞋柜整理好,孩子要做什么,老师都没有意见,然后小孩就通过摸索知道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不喜欢就换一样,找到自己喜欢做的,然后慢慢去做,从中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就知道,我这样做合理不合理,不合理我就会改变,合理我就一直学下去,这样他就慢慢找到他的天命。不要把天命看成很迷信的东西,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别差异,我们的个别差异就是天命,你看我们每个人在公司里面,做不同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在 社会 里面也是做不同的事情。我们这一辈子就是要做不同的事情才就叫天命。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对孩子说我今天养你,你以后要养我这样的话。虽然“养儿是要防老”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你希望他防老就不对,你绝对要他防老也不对,听起来好像很奇怪,实际上很简单,子女会不会养父母,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预先的计谋,就是这个差别而已。如果父母开始对孩子说,我现在养你,你将来养我呀,那你就把它当生意看,这叫作投资放债,你没有把他们当成子女,他们成了你的供应厂商,或者是销售渠道。
有的家庭为什么会重男轻女?因为他们有投资放债的观念,认为投资在女儿上面,回收比较差,投在儿子身上,回收比较高,所以他们就把钱都投资在儿子上,那是做生意,不是家庭教育。正确的教育是父母好好去培养孩子,他将来有本事就会来供养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非常反对有人标榜自己,比如有些人说,我不要我的子女照顾我,这是标榜。你要知道,你是很幸运里面的几个人,可以不要你的子女供养你,但是天底下大部分的父母,老了以后都要小孩供养的,你有什么神气的呢!听清楚,子女在父母老了以后去奉养,这是他们的一份孝心,父母不能阻止他,也不能要求他,动不动硬性规定,你一个月给我多少钱,不然就是不孝,那不对,就这样而已。
养儿防老是自然产生的成果很好,是事先预期的结果就不好,动机不良,这样就非常清楚。现在我们不是,要么就是说绝对不肯,要么说一定要,这都是不正确的观念。
其实父母也不必教自己的小孩孝顺不孝顺,你自己孝顺你的父母,他自然就跟着孝顺了,孝顺父母不是人的天性,如果孝顺是先天的本性,那我们就不必写孝经了。可见子女,他不一定会孝顺父母。我常常开玩笑,小孩子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专门气妈妈,他们比较怕爸爸,不敢气爸爸,专门气妈妈,这算什么孝顺?妈妈那么辛苦,把小孩生下来,他专门气她?所以孝顺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孝顺不是人的天性,不要想得那么美好,它是后天养成的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一方面是为他好,这叫作富贵,要让子女的长处得以发挥,你只要让他的潜力发挥出来,让他找到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他自己就会做得很兴奋、很专注,他自然有那个成果,未来孝顺你,这才叫美满的结局。你强迫他以后,他会跑得远远的,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变卖财产,给他的小孩去美国留学,可是又有多少人的小孩在去了美国以后,回来的那种表情,说的那种话,其实都是很难听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孝。
意思是父母的冀望很高,你要讨回你的利息的时候,怎么算都划不来,嫌弃报酬率太低,这是父母不对。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存心的,你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给他看,然后你就放心地把你所拥有的东西供应给他。一个不孝顺的人,你多给他东西就等于在害他,我们以前讲忠诚出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对你忠不忠,先要看他孝不孝,忠孝是一致性的,对父母不孝顺的人,对长官是不会忠心耿耿的,对朋友不会实实在在,这就很清楚。
所以为什么人要孝,因为孝是很多德行的基本,孝更是需要父母做给孩子看的,所以三代同堂是最好的家庭结构,父母对长辈很孝顺,孩子从小看了,他自然就会孝顺,只要他孝顺,你就不必计较,因为只要他能力达得到,他自然会供养你,他能力达不到,你也不必骂他,他尽心尽力了,这样大家都非常愉快。
可是现在有些人偏要走那条不愉快的路,我们现在讲得很清楚,你要不要愉快,是你自己在决定,有些人常常自寻烦恼,明明有一条很快乐的大道,偏不走,非要挤那条烦恼的,然后天天在那里愁眉苦脸,整天骂人,其实应该骂的是自己。
⑼ 曾仕强父母拿女儿钱顾儿子对吗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讲究一个“孝”字,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孝,还能敬重什么人呢?不孝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要知道,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我们的根;我们所选择的父母,是我们的本。古圣先贤,要我们拜天谢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们不忘掉根本。
为人父母十分辛苦,每位父母的条件都不一样,不管把子女教成什么样,都是功劳。所以只能要求子女要尽孝,不能要求父母尽善尽美毫无缺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父母尽孝呢?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曾子以孝闻名。曾子对于孝的体会和认识,应该是十分深刻而中肯的。他认为孝有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由于环境快速变迁,现代不可能回到从前,但是孝道的要求,也不应该由于今非昔比,就全盘加以否定。能养、弗辱、尊亲,依然是我们孝敬父母的准则。
今天分享曾仕强教授关于孝道的智慧语录,为我们揭示我们现代社会对父母真正的孝顺到底是什么!
⑽ 曾仕强:为什么要遵循“严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调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对方,让彼此心理有一个准备,然后一步一步来,教育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没有什么难的。我们最要紧的是不要出卖对方,你看夫妻之间如果都要讨好子女就会彼此出卖。这种事情太多了,比如妈妈偷偷地给小孩5块钱,告诉他不要跟爸爸讲。这样小孩就会感觉很奇怪,你为什么这样做?那我也可以这样做吗?父严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个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卖的。母亲跟小孩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很严厉,小孩会整天紧张和害怕,对他的发育不好。和孩子不经常在一起的人让他紧张,妈妈可以让她赶快整理好,不然爸爸会生气,他就开始进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说我们一起来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让他回来生气。妈妈千万不要说你再不整理,爸爸回来要打你,这等同于出卖。所以同样一件事情看你怎么表达,前者表示爸爸爱你,后者表示爸爸不爱你,他会打你。
父亲也不能因为很少跟子女见面就讨好他,很多爸爸把这种当作补偿。认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礼拜天带孩子出去,爱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面子都做给孩子看,让他感觉自己是好爸爸。这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个问题,天底下所有的动物都只有妈妈,没有爸爸。为什么人要有父亲?我常常讲,你如果在美国生了一个小孩,孩子的出生证明上面有这个小孩的出生地,第二个是只有妈妈的名字,从来没有爸爸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就会很不习惯。因为我们在中国都是父亲谁、母亲谁,同时写的。
美国人只会说看到这个小孩是从妈妈的身体生出来的,所以上面写的一定是妈妈的名字,他不会伪造文书。所以谁是爸爸,他不知道。所以有时候想起来,我们似乎天天都在伪造文书。但是我们很尊重爸爸,老实讲一个家庭里的父亲没有一点权威性的话,根本就不像爸爸,没有人把你当一回事。这样你要严也严不起来,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严父这个地位,不是那么简单。老实讲,做妈妈的有时候还比较容易一点,因为你天生就会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个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会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会尊重你,自然看到你会对你怕几分。如果连一分都不怕,你就没有办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说,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赞成这句话。我认为小孩是天生的破坏者。一个小孩生下来,父母出去他就会把家里整理得整整齐齐的,这个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妈出去一两个小时后回来会看到沙发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这才是正常的。我不晓得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小孩必须不懂事,父母给他鞋子,他经常都是左右反穿。这样父母才知道为什么偶尔有一次他左右穿对你好高兴,就表示很难得,这种概率都是50%。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父亲要严,母亲要慈,因为这样你才会把子女带好。子女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会去玩,不会好好学习。如果小孩一开始就会好好学习,那父母不必伤脑筋。
这就告诉父母,要正确地去诱导孩子,对孩子不能过度放任,因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说,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还写了一大堆儿童心理学,我都不太相信这些事情。人生来为什么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么?子女为什么孝顺父母?就是因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当然孝顺父母。
勤教严管,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紧是要自律,也没有错。都没有错,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一个人要自觉之前,经常需要别人的启发。当一个人自律之前经常要靠他律来诱导出我们这种自律。老实讲,小孩到了13以后,父母几乎就没有办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岁以前小孩比较容易听话,13岁以后,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费劲。他认为自己是个大人,尤其是现在早熟的。就认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过你,只有认了,但是我现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长得跟你个儿差不多,你再打试试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当然每个阶段教养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最后要自己负责,自己去过日子,这没有错。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做不到这样,父母就要教他,告诉他现在怎么样做他将来才能过自己的日子,才能够自觉地让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岁的时候,父母样样照顾他,否则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岁的时候哭很有用,可是两岁的时候就不一样,孩子两岁有两岁的想法,两岁的时候,大概哭没什么用,到了两岁还在哭的时候,大人就觉得好笑。我们慢慢从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为什么这样变,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当孩子知道哭没有用的时候,他又变了一个花样,他两岁非变花样不可,不变就没有人理他,为了要生存,他就开始变花样。所以小孩变花样是为了求生存。大人变花样是为了帮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变花样?绝不是我们所讲的大家实实在在就好,实实在在只是一个基础而已,实实在在地去变花样,这是正道。不实的变花样叫作奸诈,不同之处在这里。不要为变花样而变花样,要为了有效地达到你教养的任务而变一样,这样就对了。
父母能不能改变自己的观念?当然也可以,因为人是不断成长的,可是当你要改变你的花样之前要告诉你的小孩,你要照会他。因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观念,你说变就变他会感觉到很吃力、很难有办法调整,所以母亲要告诉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们每天最起码有一个荤菜吃,现在爸爸没有工作,你要准备,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吃荤菜了。这样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么都不说,突然间就变,小孩就很难接受。所以要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做好心理准备,让他能够适应你的变化,这是一种教育。家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们把那句话延伸出来,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里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话,讲一些孩子听得进去的话,讲一些孩子听了以后就能够做得到的话。而不是跟他讲一大堆大道理,最后那会变成形式化、耳边风,变成嘴巴讲的不是实际要做的东西。
最后他一生就很虚伪,就不实在,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为什么 社会 上有很多人很虚伪。他们嘴巴讲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这是他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人格的基础,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样,非扎实不可;否则你将来盖的楼越高就越危险,一晃就整个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从小把地基打稳。我们所讲的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