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言传身教孝敬老人

言传身教孝敬老人

发布时间:2021-01-22 12:08:25

❶ 以人为本先敬老.言传身教胜良药,身体力行尽孝道,家庭和谐了淘淘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孝顺老人从自己做起,家庭里面就会和谐

❷ 以人为本先敬老,言传身教胜良药.身体力行尽孝道,家庭和谐乐淘淘是什么意思

大家常说要以人为本
那么一人为本就要先懂得孝顺
孝敬老人要做到言传身教
亲自去做给孩子们看
家庭彩绘和谐才会幸福

❸ 以人为本先敬老言传身教胜良药,身体力行尽孝道,家庭和谐乐淘淘什么意思

孝敬老人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要尽心尽孝,不能光靠嘴说,
还要实际行动去教,
怎样怎样孝顺老人,
这样才能家庭和谐,其乐融融

❹ 什么是言传身教皆而有之

只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资格说别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才能给别人做示范。

天下有做不完的学问、读不完的书,所以学要得法,习作要有道,才能学有所得。

曾国藩把读书当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家庭教育中提到“愿代代有读书种子”,他对待子女读书问题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的教子方法很有成效,并且影响深远。他的《家书》更是广为流传,教益后人。

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自己获得的地位、财富有多么的耀眼,也只是一代的短暂辉煌。如果子女不成器,他们的境遇则并不被看好。越是富人家、官家的孩子,越应该谦虚慎行,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自己。综观往代,他总结出屑家中的四败:奢淫、骄怠、不和、侮师慢客。因此他不管多么繁忙都不忘教育子女,让他们懂得成败兴衰的道理。他是典型的主张言传与身教兼而并重的人物,他写了上千封家书,主要是针对子弟们的教育。同时,他又言行必一,以身作则,是率先垂范的典型。

他明白只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资格说别人,说的话也才更有说服力。曾国藩教子,讲求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经常给家人做示范,他的示范主要涉及生活、工作、读书、修养、孝敬、清廉六个方面。

在生活上,曾国藩告诫家人要以勤俭自持。他常常痛自惩责,对曾家寄予了厚望,希望家人力行节俭。

他教导儿子,要成大器必须谨守俭朴。他认为凡是世家子弟,若能在衣食起居上与一般人家相同,就能有出息,若沾染上富人的奢侈习气就难有作为了。自己身为将相,但所有衣服加起来还不足三百金,孩子们若也能坚持这种简朴作风就是一种福气了。

他告诫弟弟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在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中,他提及了对“俭”的理解,大意是说:对于节俭,弟弟也狠下功夫,我为此感到欣慰。只是这个“俭”字做到并不容易,由奢入俭比登天还难。就好比家里雇轿夫去县城,往年只有轿夫二名,挑夫一人,而今已经是十名有余。别说减到三四名,就是七八名也很难做到了。曾国藩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事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曾国藩统率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他几乎隔几天就要给弟弟曾国潢写一封信,反复告诫他持家要以俭为本。

在工作上,曾国藩一直非常投入,他每日从早到晚工作,很少休息,对于一些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晚年时,虽然他的右目失明,但是仍然坚持阅读公文,写作诗文、日记。在任直隶总督时,他一心一意清理积压多年的狱讼。对于一些重大案件,他均亲自鞠讯,半年之间竟然了结了四万一千余件,多年的陈牍均清理完毕,由此可见他工作时的勤奋与执著。

在读书上,曾国藩重视读书做人的教育,可他却不高高在上、夸夸其谈。

他以商量的口吻,中肯的态度,教育子女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他指出,学习贵在恒心,读书贵在有常。他严于律己,自订十二种功课,并且力行不懈。为了使自己每天都可以遵守十二“常课”,他专门找人刻印了一些簿子,在上面列出了详细的表格,他每天都要在表格中填写“常课”的相应内容。这十二种功课分别为:

1.主敬:整齐严肃。做事专心不二,日求精进。

2.静坐:每日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此为一天内“勤”的开始。

4.读书: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且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细研圈点,每日十页,从不问断。

6.谨言:刻刻留心,不讲废话。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欲节食,善待于己。

9.日记:每日一则,体味生活。

10.陶冶情操:每月作诗文数首,培灵感,养盛气,不丧心志。

11.习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以此为课,不做拖延。

12.夜休:劳心疲神之事,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的实用性自然不用多言,按照此规条管理自己,必有成效。

在修养上,曾国藩有极大的成功,因此被称之为“圣相”。他时刻检点自己,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进。他所作的五箴,不仅可以律身,亦兼可教诫子弟,垂范后世。

在孝敬上,曾国藩对于父母、祖父母非常孝敬,他告诫兄弟及子女对于父母、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要谨守毋违,且以文记之,以示子弟,传为家训。

曾国藩把兄弟和睦、贵体孝道、实行勤俭作为家运之兴的根本。

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中教育弟弟,大概意思说:“我细细思考,发现天下官宦人家,多只福泽一代,其子孙多骄奢毫无作为,到第二代还优秀的都很少。商人的家庭,勤俭的能延长到三四代,耕读为生的人家,能延长到五六代,其中孝敬老人、亲友互相爱护的就可以福泽十代八代。现今我们乘祖上的福泽,少年得志,要避免一辈子就用完,所以希望各位弟弟和孩子们,努力做耕读孝友似的人家,不做官宦的人家。

曾国藩反复强调家势兴衰与个人的修养、立志有很大的关系,孝友会使家庭兴旺发达,长久延绵而不致衰败。

在清廉上,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他认为收取不明之财是最可耻的事情,告诫家人应当自谋生计。在京做官十年,他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后来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寄回家中,还一再吩咐须以四百两分赠予戚族的贫穷者。他后来带兵多年,担任总督时,也从来没有占有公家一丝一毫钱财。

由此不难看出,人一生的学习有很多的内容,想做一个优秀出众的人才,不完善自己、不努力管束自己是不行的。不管是思想品德还是外在条件,都应该有所长进才是。成功就藏在每天的努力之中。

❺ 父母言传身教的经典例子

父母言传身教的经典例子常言道“父母是老师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怎么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在此,我想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对孩子乃至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深思、反思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说虚话。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例如,有一次,我的孩子从他的大伯家将他小堂哥小时候玩的玩具顺便带回自己的家中,被我发现后,我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未经过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不是拿,是偷。并罚他面壁15分钟。从此,他再也没有随便拿过别人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小孩子的良好言行从小就应该养成。同时,我们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们老家邻村的一对夫妇,喜欢赌博,好吃懒做,对人蛮不讲理。孩子与他人吵架,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他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其结果是,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父母几乎是一样的,蛮不讲

❻ 如何教育孩子孝顺老人

孩子有许多的性格、为人都是受到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要让孩子孝敬长辈的话,那么首先得保证我们本事可以做到这一点。自己可以做到的话,孩子或多或少也是会受影响的。 而平时我们要多与孩子讲讲孝敬老人的典型人物这些。 这样的话我相信孩子是会成为一个孝敬长辈的人的!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祝愉快!

❼ 认人为本先敬老言传身教胜良药身体力行尽孝道家庭和谐乐淘润什么意思

孝敬老人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要尽心尽孝,不能光靠嘴说,还要实际行动去教,怎样怎样孝顺老人,这样才能家庭和谐,其乐融融

❽ 关于敬老孝敬的故事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古代非常讲究为人做官的修身之道,据史料记载萌发于夏、商、西周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政治家、思想家周公。他强调敬德保民,并以礼为核心,以孝悌恭敬和惠爱为主要范畴,提出了道德修养学说。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首先提出了“仁” 的思想,还把“仁” 同“礼” 结合起来,由“仁” 和“礼” 又延伸出“孝” 和“忠,” 从而建立起儒家修行个人,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修养体系。古人不是在孝道与效忠国家上说说而己,而且事事处处身体力行。《三国志》载:“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不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这个故事是说陆绩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长大必成奇才,后来果然官至太守。

孝敬父母、呵护家人并不是私事,而是做人做官的公德问题,看你站在什么立场,正确处理公与私的方法妥不妥当。据《世说新语》载:“侃为东晋之大将军,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何梁吏。尝以一坩鮓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陶侃从小就很孝敬父母,对父母的冷暖及一言一行时刻挂在心间,无论官做的大小,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后来终成国家栋梁之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从基础做起。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孝道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双亲要在家庭生活中,言传身教,理智处理各种矛盾,孝敬公婆、勤俭持家、邻里友善、亲朋和睦,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南宋岳母为了让儿子时刻不忘报效国家,在儿子幼小稚嫩的背上用针刺上“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在母亲的熏陶下,岳飞终于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战国时,齐国宰相田稷子在一次还乡回家时,将部下馈赠的百两黄金献给母亲。田母不喜反疑,追问来路,得知原委后,语重心长告诫儿子:为官就要品行高洁,孝敬父母应清正廉洁,贪贿敛财即为不孝,不义之财理应拒收,不孝之子非吾儿也!毛泽东主席也是孝道的典范,每次回韶山都要上坟跪拜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家教甚严。全国解放不久,毛岸英回韶山临行前,毛泽东特别嘱咐:在乡亲们面前不准以我的儿子自居,要懂得尊长爱幼。岸英十分孝敬父亲,效忠国家,为保家卫国捐躯朝鲜战场,被世人所颂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和孝道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评判为官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连自已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那么做官也可想而知。历朝历代亦有不孝之子,为官很坏者。《风月笑林》中有个“不肖子三变” 的故事:“世有不肖子,凡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货其庄田屋业而食之;第二变为蠹虫,货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变为大虫,货其奴婢食之。不肖子弟,何代无之,皆有其祖先不教以诗书仁义之所论也。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箱,不如教学一经。乃至论也”。故事是说大多不孝的败家子,都是依赖祖上的家业,或倚仗当官的父母,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先是败家,进而破坏社会。其责任首先当然由他们自己负,然而做家长的从小不严格管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林彪与儿子林立果,老不教子,儿不孝老子,做老子不象老子,做儿子不象儿子,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终被世人所唾骂,成为历史的败类。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官场鱼龙混杂,充满铜臭味,传统伦理道德被抛至脑后,当今不孝之子,不孝之官也不乏其人,不关爱妻子儿女也大有人在。有的贪官大肆受贿,以不正道的财物去孝敬父母,其实质不是孝敬,而是出于光宗光耀祖的私心,摆阔给别人看,显示自己有本事。有的贪官不仅不关爱妻子儿女,而且在外包二奶,二奶有的比自己女儿还小,没有一点官样儿。他们不仅不孝敬父母,不关心家人,而且败坏道德、败坏官风、败不民风、败坏社会风气,也败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以史为镜,孝道可鉴。河津、金昌两地把孝敬父母作为选任干部的标准,不但没有什么不妥之出,反而说明是历史的传承。为官者的衣食父母是天下之老百姓,只有孝敬老百姓才能做个好人好官,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值得推而广之的。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❾ 言传身教怎么解释

关于言传身教的感性解释:

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影响人的过程,而言传身教,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针对题主的问题,我提一个观点:

家长每时每刻都在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这个行为与家长本身是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比如,你对孩子讲了一番人生阅历,这是言传;

你向孩子示范了一遍如何洗袜子,这就是身教。

但是我们更需要注意到一些生活场景,其实它也是言传身教的一部分,比如:

你下班回家辛苦做家务忙得连轴转是言传身教;

你为了升职加薪刻苦攻读更高的学位是言传身教;

你认真工作、勤奋努力是言传身教;

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言传身教……

反过来,

你独立一人躲在书房里抽烟,这是言传身教;

你与爱人因为某事争吵打架,这也是言传身教;

你办了健身卡之后就再也没运动过,这是言传身教;

你一到周末就懒床、窝在沙发上看一上午的手机,这也是言传身教;

你前天才答应孩子陪他读完一本书,结果才2天就推脱太忙放弃了,这是言传身教;

你走在路上被人撞了一下就发生口角,影响了全家人一整天的心情,这也是言传身教……

所有孩子眼睛能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心灵能感受到的,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你正在对孩子进行的“言传身教”。

所以,这回答了“为什么要言传身教”这个问题。

但事实上,言传身教在当下语境下,是要分开两部分来解释的。

把4个字一分为二,

言传是:说教、说明、讲解、传授等;

身教是:用行动做示范。

我们上面说,言传和身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方式。言传靠嘴巴说,不管是父母说还是老师说,或者是借助外部媒体来说,说终究是说。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最大的瓶颈在于——

说的人涛涛不绝说得再好听再动人,是否能起效果,取决于听的人有没有听的意愿。

意愿强,只字片语就能启发心灵;

意愿弱,千言万语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

相对于言传,身教的教育优势更大,因为它只需要施教者做好自己的行为,无论时间、场合,或者用何种方式,只要你做了,被受教育者看到了、体会到了,就能使对方接收到你传递的信息。所以,身教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式的教育过程。

而事实上,结合答主小时候长期以来的体验,与为人父亲之后的见闻,广大家长群体是能够认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等传统理念是家长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准则的。所以,我这里大胆抛出我的个人想法,我们现在探讨言传身教的好处,事实上,更多的是在讨论“为什么身教大于言传”。

其原因就在于,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初步具备看、听、说、摸、爬、走等行动能力之后,儿童向外部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模仿。孩子会模仿着大人的言谈举止,去做那些大人们经常在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一个爸爸平时喜欢修修弄弄、做做手工,那他的儿子可能天然地就会喜欢锤子扳手之类的修理工具,有事没事就爱凑在爸爸身边看他修各种电器。答主小时候就因为也喜欢上摆弄工具,把家里的闹钟拆得粉碎,结果装不回去,被家长罚做了一个礼拜的家务活儿。我们也经常看到有许多女孩子会趁家里没人时偷偷地去涂抹妈妈的口红,穿妈妈的套装、高跟鞋什么的……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在试图去模仿大人的例子。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的脾气秉性、、思维方式、言谈举止、道德品质,也会越来越像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大人们的样子,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耳濡目染的结果,而言传身教,其实就是达成这个结果的教育方式。

而身教的教育效果大于言传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

言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好、效果也好;反之,效果就不理想。

而身教,并不那么受关系好坏的影响。比如父母二人聊天,内容传进孩子的耳朵,这时,孩子的状态其实是“安全“的,客观的。孩子更能敞开心扉地去接纳这些观点和想法。而言传就达不到这个效果,往往家长刚一开口,孩子就预感到”危险“来临,立刻进入”防御“状态,家长说的话自然收效甚微。

阅读全文

与言传身教孝敬老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2017养老金核定表 浏览:258
长春老年大学课程 浏览:990
吉林省老年大学和长春市老年大学有哪些 浏览:677
18和60岁 浏览:606
个体户退休金的计算方法 浏览:129
老年大学芭蕾舞蹈我的祖国 浏览:126
安徽省阜阳市三区养老院有哪些 浏览:333
大岭山体检是去哪个医院 浏览:282
父母的房产怎么加儿媳妇 浏览:206
欢庆重阳节新闻稿 浏览: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涨 浏览:524
台州职工养老保险2015发放 浏览:503
退休工资6000多什么级别 浏览:618
公务员会计退休年龄 浏览:432
长寿区川维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浏览:265
农村轮流抚养老人 浏览:178
广州养老院排名 浏览:930
70岁得了肺癌怎么治疗 浏览:668
企业职工在管理岗位上如何延长退休年龄 浏览:19
苏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钱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