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30个重阳节浙江

30个重阳节浙江

发布时间:2021-01-22 07:44:35

Ⅰ 各地都有哪些不同的过重阳节的方式


Ⅱ 各地重阳节的习俗

1、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

(2)30个重阳节浙江扩展阅读: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Ⅲ 浙江有什么民间习俗

1、西湖香市,是浙江省杭州市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宗教信徒进香拜佛和经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起源于唐宋年间,到元明时期已十分繁荣。

2、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十里红妆是古老的传统民俗,这种嫁女的场面。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

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属于吴歌的一个品种,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县申报的“嘉善田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网船会,是浙江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民国时期,清明节、中秋节前后为嘉兴莲泗荡网船会之期,江浙两省附近船户乡民成千上万聚集于连四荡刘王庙,迎神赛会。2011年5月23日,网船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前童元宵行会,盛于清末民初,一直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逐渐消亡。1985年,前童村举办建村761年活动,灯会活动重新恢复,此后年年举行,四乡八方来客人山人海,1986被宁波市命名为“古亭之乡”,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来采访和报道过,是当地一著名的灯会地。

Ⅳ 浙江嘉兴地区的节庆风俗,要详细一点的,比如春节、端午之类的写几个吧。

嘉兴端午是我国端午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地区,是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 又有明显的太湖流域民间端午习俗的印记。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成为嘉兴最具鲜明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节日之一。每逢端午节,都要在南湖举行祭祀习俗活动,当地百姓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嘉兴各县(市、区)都有一系列根植于民间的具有地方文化的端午习俗及其活动,其百姓的参与面广、活动声势强、社会影响力大、历史渊源流长。明代万历《秀水县志》、明代崇祯《嘉兴府志》、清代光绪《嘉兴府志》、清代光绪《嘉兴县志》、清代陈元颖的《砚农文集》和清代道光项映薇著王寿增补的《古禾杂识》等历史文献均有这方面的记载。嘉兴当地民间过端午节一直以来是较为隆重的,习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其普遍活动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有规模盛大的祭祀伍子胥。二是在南湖举行龙舟竞渡和摇快船等节日娱乐习俗;三是民间裹粽子习俗。四是有挂菖蒲艾叶,燃熏苍术、白芷,佩香袋,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吃“五白”(白干、白鳌、白菜、白切肉、白斩鸡),吃煨蛋等节日饮食习俗。
春牛会
亦称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传久远普遍,打春已成为立春的代名词。嘉兴旧时举行此仪式甚为隆重,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古禾杂识》等书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干地支,用不同颜色彩绘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士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在东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农民携农具到场,觅少年儿童作摇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壮年抬之,百余人列队疾驶过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抛牛,以掷中者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员持彩杖将牛打碎,名曰“鞭春”,乡民竞拾土块用以围桑树根,说是可使桑叶茂盛。嘉善的春牛会与嘉兴不同,立春日由官府举行仪式,鸣炮奏乐至校场,迎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健壮活牛回府,并在场中向牛祭拜。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
甩火把
又称“烧田蚕”、“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一般均在农历元宵节(正月十五)黄昏时举行。农民用稻草扎成小把,由青少年高举,点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摇下;也有在田中烧茅草、英白草、荸荠叶的;有的持着火把在田中边跑边喊:“我家田里三石六,你家田里三蚌壳,我家田里白米堆,你家田里砻糠堆”俚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会刀耕火种的遗风,流传至后代含有祈求丰收兼有娱乐之意,同时认为燃火把火堆可杀灭越冬害虫。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祯《嘉兴县志》载:元宵前后“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解放以来,此俗仍未废,公社化时期,有些生产队的青少年也烧火把,娱乐之意已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渐废,然海盐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杂草堆子夜间烧之,已不限于元宵夜。
祀田蚕与斋天
两者均为远古遗风,都以天(众神)为祭祀对象,都是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民间祈丰收活动,是远古文化现象的“化石”。
祀田蚕 清末明初尚在嘉兴、桐乡、海宁等县郊区广泛流行。其仪式在旷野举行,每次要进行两、三天,程序甚为复杂。凡农桑歉收之年,于冬季选祭地,次年农历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众神。祭台前以长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宝塔状,曰柴宝塔,高数米,四周用绳固定,送神毕由强壮农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丰歉,祭祀长达一昼夜。除祭神外,还有奏乐、唱书、送龙舟等项目。仪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赞符官”,并由主东君(乡村长老)操办。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兴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动。解放前后只在郊区建设乡一带流行,其保留的遗风已不完整。
斋天 即祭天,是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上天给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此俗古老,盛行于殷周,为中原文化现象,清以后逐渐消亡,现在已少见,唯嘉善留存有“斋天”活动,保留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遗风。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还在春秋季举行“斋天”一两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各户准备香烛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烛诵经直到天明。其特点是,请道士先生主持赞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实际是民间赞神歌手,仪式中由其请神、“发遣”、“燃香桥”、领祭、唱长短篇的赞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远古之风,整个祭祀活动由老年妇女组织的庚申会负责,妇女起主要组织作用,为别的风俗活动所少见,学者认为“恐与古俗有关”。
祭田祖
民称“祭田公田婆”,实际是古代祭后土之遗风。解放前农村有此习俗,有的地方田边立小庙曰田祖庙,于庙前致祭;有地方径于田边祭之。此活动大都在清明前后、插秧前后、夏至时及秋收开镰时举行,备线香、黄纸、肉饭等拜祭,致祝祷及叩谢之辞。清明时曰“许愿”,插秧时曰“尝甜头”,秋收时曰“还愿”。夏至时祭者穿蓑戴笠,祷雨水充足;秋收时插黄熟稻谷于供饭上,有荐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绪年间,温、台、绍移民来嘉兴垦荒者渐多,在余新建翻田庙,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称翻田庙村。
庆作物生日
旧时民间相传花果粮菜均有生日,民俗学家以为此是古代对作物崇拜的表现,解放前嘉兴有此风俗。古时各地均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嘉兴府志》载,是日“俗以为百花生日”,并说:“花朝日晴,则百果多实”。旧时民间于是日多用红纸或红布条系于花盆或花茎枝上,以示庆贺,亦有的用红纸制旗帜、纸伞插于花盆中。嘉兴郊区王店一带多于是日吃糖糕和甘蔗。农村还有于该日为桃树做生日的习俗,都由妇女在果上贴红纸,裹以稻草,于枝叉里压石头,扶树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脱哦?弗脱!”甚动听,唱毕举小竹刀向树砍一刀。砍树的本意是用威胁的手段迫使果树多结果实。马来西亚、日本以及我省的东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树(仅为动作并非砍断)的仪式,嘉兴风俗与之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催生仪式。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七为菱生日,初八为稻生日,初九为豆生日,初十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以各日晴好为丰收之兆。
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作卜,以之卜雨晴。开秧门时,农民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粮(实亦供耘田时补株用)。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是日必须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亦须请工帮助,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嘉善一带有请田歌手于是日唱歌风俗。请人种田的则须于关秧门日办一桌酒菜,吃“关秧门酒”。关秧门后,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民谚云:“插好黄秧,看望爷娘”。
抢水与祭车神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求雨
旧时天旱无雨,各地都有求雨之举。古时嘉兴一带求雨,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传说中的龙的祟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如祈求无效就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如下雨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嘉兴城郊多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求雨活动,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带抬刘猛将出巡,沿海滩至乍浦陈山龙揪泉边,以鱼虾投泉祭神;乌镇一带抬关羽部将周仓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于烈日中;嘉善大云、惠民等则晒龙王神牌;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旧时民众求雨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无奈,官府及迷信职业者则用以愚弄群众,扩大迷信,甚至藉机敛财,成为恶俗。
扫晴
旧时逢积雨,农家妇女剪纸为女形手持扫帚,悬于屋檐下求晴,称为扫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至春秋时,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载于《诗经》、《礼记》等古籍。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伴以歌舞,并一起聚餐。此俗近现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盐一带仍保留遗俗,称做社,亦名结社。清《平湖县志》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醪祭神,以祈丰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钱为会……以祈丰年”。其大致格局较古时相似,所祀神灵则由社神变成庞杂神灵体系。现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举行,称“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称“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历法,其仪式特点是以古老的宗教职业者“太保先生”为赞礼人。结社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七、八户至二、三十户结合,各户轮值为社主,亦 称当社,负责置祭品、酒礼、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杂孔子、玉帝、观音、关公、财神等,唯无佛像)、香箔等,社日抬着奏乐至附近社庙祭拜,次日分享酒肉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为聚会所进行活动,以太保先生为赞神人。致祭中,太保领路,领众行礼,唱“请符官”请神,中间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锣鼓书”娱众,称“说因果”,“封神榜”、“说唐”、“说岳”及才子佳人书目皆有,已非远古内容。复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纸锭、神妈,太保致词,结束仪式。做社风俗中,太保处于突出地位,太保当系古太卜的传讹。我国自殷商时即有太卜,历代专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师的变形,即所谓沟通鬼神者。做社与卜巫结合,其时必在上古,遗传至今。至现代平湖仍有以太保为职业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军”首领太保阿书,全国属罕见。平湖现代多已只做春社,四乡出产生姜,秋天姜熟时亦做社,称“青姜社”,不供“神妈”。解放以后,庙宇多废毁,做社仪式改在社主家举行。1962年前后,此俗终于消失。
养猪羊祭祀
旧时嘉善等地于除夕夜,在猪舍置方凳摆香烛致祭,名“斋猪栏”;桐乡百桃等地初养羊或养羊中遇羊病弱时,备蛋鱼肉等请棚头神,均表现了小农祈祷养畜平安的愿望。
息夏
旧时农历六月初六,农事稍闲,农民于是日休息,食馄饨、南瓜等,出嫁姑娘于是日回娘家探望。现时耕作制度改变,农村多于“双抢”结束后才休息。是日旧俗“浴猫狗”,现时有的地方仍说是日为“猫狗猡猡生日”。

Ⅳ 重阳节的来历30字

古人在九月农来作物丰收之时自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30个重阳节浙江扩展阅读:

重阳节活动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2、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Ⅵ 浙江的民风民俗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实验小学 六一班 马泽宇

Ⅶ 重阳节的由来有30个字以内的吗

“九”为最大阳数,“九九”两阳相重,曰“重阳”。
上古重阳节,于丰收之时祭天、祭祖。
(以上凡29字)

Ⅷ 重阳节的来历要30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全文

与30个重阳节浙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2017养老金核定表 浏览:258
长春老年大学课程 浏览:990
吉林省老年大学和长春市老年大学有哪些 浏览:677
18和60岁 浏览:606
个体户退休金的计算方法 浏览:129
老年大学芭蕾舞蹈我的祖国 浏览:126
安徽省阜阳市三区养老院有哪些 浏览:333
大岭山体检是去哪个医院 浏览:282
父母的房产怎么加儿媳妇 浏览:206
欢庆重阳节新闻稿 浏览: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涨 浏览:524
台州职工养老保险2015发放 浏览:503
退休工资6000多什么级别 浏览:618
公务员会计退休年龄 浏览:432
长寿区川维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浏览:265
农村轮流抚养老人 浏览:178
广州养老院排名 浏览:930
70岁得了肺癌怎么治疗 浏览:668
企业职工在管理岗位上如何延长退休年龄 浏览:19
苏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钱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