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在孕前检查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在血常规结果中,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因此,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早查找出身体存在的一些疾病隐患,一旦发现,需要治愈后才行怀孕,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血常规 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3、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常规检查时间
血常规检查需要空腹,因此检查时间最好选在上午。可以自备食物,等检查完后就进食。
血常规检查多少钱
一般来说,单纯的血常规检查一般在20-25元左右。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价格略有不同,一般不超过50元。具体情况可咨询当地医院。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1、将准备采血的部分清洗干净,这些部位通常上耳垂、中指或无名指的指尖,等到采血的部位干燥后再进行采血。在寒冷的日子里,可将局部搓热后再采血。
2、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但空腹并非不吃早餐这么简单。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假如12点还在吃夜宵,到抽血时,就不能保证空腹。体检当天早上,建议只喝白开水。
3、体检当天最好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
4、采血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则可能为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增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为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升高为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则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细菌感染,炎症;降低为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高:百日咳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为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高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升高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则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则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Ⅱ 为什么身一碰是青紫
有可能是血液病.希望你不是
最好赶快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以下是诊断标准
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感染和出血。
血液病概述
1. 现代血液病的概念、范围和特点什么?
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其主要表现特征的各种疾病;传统上将血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则指人体其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常。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这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以前认为是"原发性"的疾病实际上有其特定原因,是继发于某些因素的:例如恶性贫血,过去一直被划入原发性血液病范围,现已查明此病的基本病因在于缺乏内因子,不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因之不能在肠内被吸收之故,而内因子缺乏现又认为是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慢性胃炎所致:因此,现在认为某些继发性血液病也应包括在血液病范畴中。近20余年来,血液学研究迅猛发展,表现为越来越多及越来越细的专业性分化,诸如红细胞酶学、血红蛋白病学、血液免疫学和血液凝固学等等-血液与人体其它组织、器官和系统有着极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液体或牢固体状态不停地在体内循环,灌注着每一个器官的微循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体的各种器官内都有血液存在血液与人体的各种组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特殊解剖和生理关系,确定了在血液或造血器官发生病理变化时可能发生各个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产生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异常表现某些血液病可出现多种其它系统或器官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血液病的确诊一般都需要有实验室检查作为依据: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无特异性,似乎不能提供诊断线索;但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血液病也有一些临床特点,即所谓血液病标志.掌握这些标志,便可时刻警惕血液病的可能性,从而可及时进行血液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治疗方向。
2.采集血液病患者的病史应注意哪些特点?
血液病的病状和病史可能无特异性,但是,根据几代临床血液学的工作者的经验所归纳出来的血液病特点是血液病的诊断线索,也是对血液病患者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点。目前血液病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9项。
(1)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患者常有的表现之一。但是应当明确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一种人体由于组织和器官血氧缺乏而引起的症候群。贫血并不一定表明原发血液病的存在,血液病也不都有贫血。
(2)出血倾向:异常的出血现象,如不易控制的鼻衄、呕血、黑粪、血尿、月经过多。皮肤出血点、紫癜、瘀斑,以及眼和口腔粘膜及齿龈出血,都应高度警惕血液病的可能性,血液病异常出血原特点是出血一般多为全身性,而不是局部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出血程度和引起出血的创伤程度不成比例,出血时甚至没有创伤史或没有注意到的创伤发生。
(3)黄疸:黄疸通常是消化系统兆指的症状,这里只讨论与血液病有关的问题,黄疸是血液和组织中含有过多的胆红素所引起的巩膜和皮肤的黄染。
(4)淋巴结肿大:是血液病,特别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的常见体征之一。应当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仔细检查。首先,注意其部位,是全身浅表淋巴结普遍都有不同程度某个或某些区域;其次,应检查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大小、硬度、表面温度,以及它与邻近组织如肌肉、结缔组织和表皮的关系;再次,问诊时应尽量搞清楚它们出现的时间和出现肿大的时间顺序,以及它好缓们是否伴有红、肿、痛和其它全身的症状。
(5)肝、脾肿大:肝、脾肿大,特别是明显的肿大,应警惕血液病的可能性。肝、脾在胎儿阶段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婴幼儿以及成人在应激条件下或病理情况下,肝、脾可成为髓外造血的场所。脾脏是红细胞破坏场所,红细胞的碎片和病变的红细胞可以被脾的巨噬细胞所吞噬。
(6)骨、关节及其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骨髓是造血的组织器官,因此不难理解在血液病时会产生骨骼与关节的症状。
(7)口腔及粘膜的病变:扁桃体及舌根部和鼻咽部,即咽淋巴环过于肿大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口腔粘膜溃疡和坏死,以及齿龈高度增生,有时合并出血和感染,它们可能提示急性白血病。舌苔光滑或伴有舌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巨舌可能提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淀粉样变性。
(8)皮肤病变:皮肤瘙痒常见于霍奇金病。皮肤皮层被组织淋巴细族袜配胞浸润可产生脱屑性红皮症,可合并脱发、水肿、角化过度,见于Sezary综合征。出现紫绀应想到高铁血红蛋白症及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9)原因不明的发热:经过相当仔细的诊断和治疗仍未能查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恶性肿瘤存在的可能性,尤其是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周期性高热是霍奇金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不规则的高热经久不退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晚期白血病等。
3.血液病患者体格检查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血液病患者体检原则及方法,与普通内科患者相同。下面只重点介绍一些可能与血液病有关的体征,应予特别注意。①一般状况: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可有特殊面容。②血压增高: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aisbock综合征、卟啉病等。③皮肤:贫血患者肤色苍白,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肤色赤红,溶血性贫血可有黄疸,血色病患者肤色青褐类如青铜,高铁血红蛋白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或血红蛋白M病等患者肤色紫绀。出血点:细小的出血点见于血小板减少或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者。猩红色斑点性出血点见于过敏性紫癜;出血斑或皮下血肿见于凝血机制障碍;扩张的毛细血管见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结节或斑块:多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的恶性病者。皮肤瘙痒:见于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红皮病:见于白血病或霍奇金病。④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链病、嗜酸淋巴肉芽肿、白血病尤其是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可表现可表现为全身性普遍增大,某-解剖区组淋巴结肿大或单个淋巴结巨块性肿大。⑤眼:眼球突出可见于绿色瘤,巩膜黄染见于溶血性贫血,球结膜上楔形黄斑可见于Gaucher病。眼底黄斑区樱红色斑见于Niemann-Pick病。⑥口腔表现:舌乳头萎缩可见于缺铁性贫血,乳头严重萎缩、舌面平滑、舌质绛红、皲裂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⑦胸骨、肋骨压痛:多见于白血病,肋骨肿埠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⑧腹部:肝、脾肿大多见于血液病患者,不要轻易放过。
4.血液病患者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有哪些特点?
高质量的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MPV)、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叶指数(LI)、粒细胞过氧化酶指数(MPXI)、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加上涂片检查。涂片检查时要注意观察:
(1)红细胞形态:①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正色素、多嗜色性。②红细胞形态改变:靶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畸形红细胞。③红细胞中的异常结构:包括碱性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Cabots环,Pappenheimer小体等。
(2)粒细胞形态:①粒细胞有无中毒性变化,如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凝集、核溶解、Pohhe小体。②中性粒细胞有无核左移、核右移甚至分叶过多现象。③涂片中有无异常细胞和幼稚细胞,如白血病细胞及其形态变化(如Auer小体)、异常淋巴细胞、胞体巨大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有无Pelger-Huet核异常,浆内含Alder-Reilly体或Chediak-Higashi颗粒等。
(3)血小板形态:观察其大小、颗粒的分布,是否成簇成堆分布,寻找有无巨大血小板及小巨核细胞。
5.为什么血液病患者要做骨髓穿刺检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诊断技术、检查手段日益完善,但是对血液病患者来说骨髓穿刺检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结合骨髓象、血象所见和临床资料,对一些病可以作出肯定诊断或支持临床诊断。作出肯定诊断:如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代谢病、尼曼匹克病、转移癌,某些原发性传染病。提出符合性诊断: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确有某些改变,虽对临床表现不能提供支持或否定性意见,但总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参考。血液病治疗过程中,也常通过骨髓检查来分析疗效。
Ⅲ 为什么体检抽血的地方过了十多天还是紫青的一大块
公司体检抽血的地方过了十多天,还是紫青的一块,这是为什么?
抽血以后由于局部压迫不到位,血液通过针孔渗入到周围的组织内,会形成淤血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并不会引起什么大的问题,根据渗血的严重程度,一般3到7天可以自行吸收。
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绿色新鲜的蔬菜,少吃辛辣的油腻大的食物,多参与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Ⅳ 腿摔伤了,有淤血,青紫一大块,很痛,明天体检有影响吗
你好,像这样的情况对体检是无明显的影禅尺蠢响的,不过如果在使用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查准确率贺陪。另外对血常规中血小板也困态有一点影响。可以告知体检医生。
Ⅳ 为什么体检抽血的地方过了十多天还是紫青的一大块
那是因为抽血后,血从血管里流出,但没有流出体外,存在了血管和表皮之间。血液扩散被身体逐渐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血液没有被完全吸收时表现为淤青。
过几天就会好的。如果抽血后出现淤青,可在抽血12小时后热敷,消信可加快淤血的吸收。没有什么问题,一般都是因为抽血后没有用棉签压拿槐轮好导致的。
(5)局部青紫在体检报告里面怎么反应扩展阅读:
抽血注意事项
1、抽血当天,不要穿袖口过紧过小的衣服,不然,袖口过紧使得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出血后止血困难造成手臂血肿。大家衣服穿着较多,最好脱去外衣和厚毛衣再抽血。
2、抽血后,即刻松开拳头,并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持续3~5分钟,同时放松上捋的衣袖,以帮助止血。切勿揉搓穿刺部位,以免造成局部淤血出现“青紫”,也不要触摸穿刺点,以免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各人体质不一,中老年人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延长按压时间,虽然有时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其实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
3、若局部出现淤血,抽血的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明咐湿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会被身体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Ⅵ 体检报告单到底该怎么看
打开体检报告,面对一堆专业数字,大家也许会一片茫然。都会陷入“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的“窘境”,那么,请看篇体检报告“网络全书”。对照解读说明,再看看体检报告,怎样,是不是对自己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了!更逼格的是,我也是砖家啦!
血常规
血色素,白血球及血小板,可了解身体营养吸收情况,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检查出各种贫血、出血的病因,为感染、血液病、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线索。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范围:(4.0~10.0)×10^9/L (4000~10000/mm?)。升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细菌或病毒感染、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异常升高或降低时建议医院复查,必要时血液内科或感染科就诊。
血红蛋白:正常范围110~150g/L
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血红蛋白偏高可以服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调理身体,多锻炼,健康饮食。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11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轻度贫血建议口服维铁缓释片补铁补血,注意多吃大枣、阿胶等。中重度贫血建议血液内科检查就诊。
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 1012/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 1012/L(350万-5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生化检查报告解读
总蛋白,球蛋白,反映身体营养吸收及肝脏合成情况,球蛋白增高,常见为炎症和自体免疫性疾病标志。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增高反映肝胆疾病(炎症、肝癌、中毒等)。其他如心肌梗塞,骨部病变,长期嗜酒,有时血清酶也会增高。尿素氮和肌酐反映肾脏对蛋白代谢产物的排泄功能情况。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最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尿酸是嘌呤代谢最终产生过多,肝内不能分解,肾脏不能排出都会引起尿酸增高,如痛风疾病等。
血胆红素:
[总胆红素]3.4~20.5μmol/L
[直接胆红素]0~6.8μmol/L
[间接胆红素5.0~20.0μmol/L
胆红素偏高可能是由肝脏疾病或胆道疾病引起的,异常升高建议消化内科复查就诊。
肝功能:
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球比值,营养不良、酗酒、应用某些药物、发烧等情况均能使转氨酶有轻度升高。生理状态下,血清转氨酶也有变异,如剧烈活动、体育锻炼、月经期时,转氨酶也可暂时升高。显著增高者——急性传染性肝炎、血清性肝炎。异常升高建议消化内科复查诊治。
肾功能:
(renal function)是指肾脏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维持机体钠、钾、钙等电解质的稳定及酸碱平衡的功能,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及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等。异常升高建议肾内科检查诊治。
空腹血糖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建议复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如果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可确诊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mmol/L,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血糖异常建议内分泌科复查诊治。
血淀粉酶:
正常范围:血清:22~80U/L
异常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癌、胃十二指肠等疾病。另外药物因素也可能会引起升高。如果异常升高建议消化内科诊治。
尿常规
尿白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尿蛋白(±)建议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尿蛋白(+)及以上建议肾内科就诊。
尿潜血:尿潜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出来的,尿常规中有一项红细胞。如果红细胞增多(正常是阴性的),以其数量来讲,少数就可以称为尿潜血,而尿潜血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如为阳性,是几个加。一般出现尿潜血要考虑肾脏的问题或者是尿路感染引起的。尿潜血(+)及以上建议肾内科复查就诊。
尿白细胞:正常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一般<26/μL正常。如异常升高(+~++++)提示尿道有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或尿道炎、肾结核等;肾小球肾炎时,尿内白细胞也可轻度增多。尿白细胞明显升高建议泌尿外科复查就诊,复查时建议清洁下身留取中段尿。
大便
大便隐血阳性主要见于
1.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2.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多为阳性,或呈现间断性阳性.
3.可导致粪便中出现较多红细胞的疾病,如痢疾,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等也会导致潜血试验阳性反应。注意进一步结合胃肠镜的检查有无异常。
异常升高建议消化内科就诊。
肿瘤标志物
CEA又称癌胚抗原: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癌胚抗原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它能向人们反映出多种肿瘤的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升高明显建议内科就诊。
AFP又称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但血清甲胎蛋白阳性未必都是肝癌。异常升高建议消化内科就诊。
CA199:CA19-9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是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 低浓度增高、一过性增高可见于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异常升高建议消化内科复查就诊。
CA125:血CA125增高,可见于卵巢癌。但是CA125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升高,如子宫肌腺症多数患者CA125升高,此外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腹膜炎症、肝硬化等很多情况也会出现CA125升高,反而是部分卵巢上皮癌患者的CA125并不升高。所以单独发现有CA125升高,不能确定疾病部位及性质,建议妇科做进一步详细检查。
PSA又称前列腺特异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合成分泌至精液中,是精浆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男性会少量分泌。异常升高见于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异常升高建议泌尿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