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婴儿六个月体检重要吗
婴儿六个月时,通常需要接受体检。然而,有些父母可能对此不够重视,选择不带婴儿前往。而另一些父母则对此颇为关注,并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信息。那么,婴儿六个月体检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下面将为您详细阐述。
婴儿六个月体检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一阶段,体检通常包括微量元素检查。这一检查能够揭示婴儿是否缺乏某些微量元素,这些缺乏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婴儿六个月体检是确保婴儿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尽管婴儿六个月体检的项目并不繁多,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几个主要检查项目,它们并不会过多占用父母的时间,因此建议父母尽可能带婴儿进行体检。
1. 牙齿检查:医生会在婴儿六个月体检时观察其乳牙的生长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2. 血常规检查:此项检查旨在评估婴儿是否存在贫血状况。如发现有贫血现象,医生可能会建议适当补充铁剂。
3. 微量元素检查:这一检查主要关注婴儿是否缺乏钙、铁、锌、硒、铜、镁等元素,并检测其体内含铅量是否超标。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
通过这三大项目的体检,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婴儿的健康状况,确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适当的关注和照顾。希望每位父母都能重视婴儿六个月体检的重要性,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 为什么说给宝宝检测微量元素不靠谱
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根本不准确
首先,各家医院使用的检测仪器不同,采样材料、化验室环境、化验师专业水平都不同,而微量元素检测是一样非常“难搞”的检测,它对仪器及实验室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
微量元素的检测途径,主要有这3种:头发、静脉血、指血。
头发:每个人的发质、洗护用品、环境污染程度及头发部位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静脉血:首先,静脉血里微量元素的量不到身体的1%。其次,小宝宝的胳膊大多胖嘟嘟(神似米其林),取血不是很方便,第三,极易被污染。
指血:
这种方法给宝宝的痛苦稍小些,但也很容易被污染。当针刺手指后,化验师大多会有一个手挤的动作,这样会让组织液混入血液,这时就连最起码的血液水平都保证不了。
我国官方也觉得微量元素可不做常规检查项目。早在2013年10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正式下发了《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牀检测的通知》,明确指出“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等。
补多了大有隐患很多表现的病因成因复杂,缺乏专注力、胃口差等,不一定是缺铁的表现。口腔溃疡、偏食挑食也不一定是缺锌的表现。宝宝睡眠质量差、容易惊醒、枕秃也不一定是缺钙的表现(钙不属于微量元素,是常量元素)。
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还需要结合膳食分析、临牀表现和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所以当你的宝宝出现疑似症状时再去看医生,医生会根据相关症状,给宝宝做其他有参考意义的检查,来界定病症原因。
不建议在没有确认病因的情况下,给宝宝吃微量元素补充制剂。一旦过量就会中毒,危害到宝宝的健康。
如铁过量,会加速细胞老化和死亡,胃肠道出血性坏死等。碘过量,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癌等。锌过量,会恶心、腹泻、发烧、嗜睡等。硒过量:头发脱落、指甲变形、烦躁、疲乏、外周神经病等。
重视饮食均衡,别执着补充关于微量元素,与其花心思检测、选择补充剂,不如合理搭配宝宝的饮食来得更实在。
过分关注微量元素,会让微量元素补充剂盛行,而忽视了平衡饮食。况且,微量元素之间存在相互拔河的关系。一种元素的刻意补充会干扰其他元素的吸收,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是不长久不科学的。
C. 宝宝体检异常怎么办
专家支持/ 金春华(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 1号家庭小小一出生,就成了全家人的焦点。妈妈全职在家带他,还请了个保姆,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部都围着他转。食物精心选择,精心搭配,以保证孩子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在日常护理上,家长也特别在意,天气一有变化就马上给小小增减衣服。因为心疼孩子,担心孩子磕着、碰着或累着,全家人没事就把孩子抱在怀里,都舍不得让他多走几步路。 小小的这种情况,完全是家里人的喂养行为造成的,孩子本身的生理发育没有任何问题,就是大运动方面落后,这也是大多数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孩子出现得最多的情况。为什么小小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唯独大运动落后了呢?就是因为家里人对他照顾得过于细致了,连让孩子多走几步都舍不得,经常抱在怀里,无意中就剥夺了孩子大运动发展的机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发育自然就滞后了。 值得重视的是,小小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 现在大部分大运动发展落后的孩子都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家长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句话总结老人都说,孩子不摔几跤就学不会走路。可是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分呵护孩子,使得孩子连摔跤的机会都没有了。适当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2号家庭可心妈妈在生产的时候出现过宫内窘迫。不过可心出生后,吃奶、玩耍、睡觉都很正常,生长发育也在正常范围之内。3个月到医院例行体检时,医生却告诉妈妈,可心的一些发育指标有些落后,怀疑有脑瘫的可能。医生建议可心的家长每个月都带孩子来医院检查,并在家里给孩子做一些训练,以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可心的家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挺正常的,怎么可能怀疑脑瘫?而且前两次体检医生不也没发现问题吗?”于是,爸爸妈妈带着可心跑了好几家医院,检查、咨询,试图证明孩子不是脑瘫。可是几家医院的检查结果都大同小异。爸爸妈妈仍然不接受,又托人找到了相关的权威专家,专家经过仔细检查告诉他们:孩子确实有轻微的脑瘫,如果及早训练,孩子是可以恢复正常的。现在训练还来得及,再晚就不好恢复了。”儿保医生的分析 在婴儿阶段,孩子发育的可塑性特别强。如果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发现有问题,经过精心护理,就能够把问题的严重性降到最低,甚至可能完全赶上正常孩子。 所以,在例行体检时,如果医生告诉家长,孩子的发育可能有问题,比如有脑瘫的可能,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每个月定期带孩子去儿保所检查,并在家按照医生、护士教的方法坚持给孩子做训练,越早开始训练,孩子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每个月要定期带孩子到儿保科检测、检查。但是,孩子出现异常,并不是一次检查就能发现的,需要连续、动态地观察才能发现异常的苗头,这就是为什么医生要求疑似异常或可能正常但发育暂时略有偏离的孩子每个月都要到儿保门诊检查的原因。 但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有的一时无法接受医生的诊断,寄希望于有误诊的可能,于是带着孩子到不同的医院求证,却没有注意给孩子坚持做训练,错过干预的好时机,反而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上面提到的家庭就是这样。万幸的是,他们还没有错过6个月以内脑瘫宝宝治疗的最佳时间。 一句话总结发现异常,让孩子尽早接受训练,尽可能帮助他回到正常的生长范围内来是最重要的。 3号家庭嘟嘟妈妈在怀孕期间一切正常,生产时也很顺利,是足月顺产。嘟嘟出生后采用的是母乳喂养,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在2个月的例行检查时,医生提醒嘟嘟的家长,说孩子的发育有些落后,建议他们每个月都带孩子来体检,并且坚持在家给孩子做训练。嘟嘟妈妈很担心,回去和家里人说了孩子的情况。嘟嘟的奶奶不以为然:“别听医生的,孩子不是早产,生产的时候也很顺利,而且你怀孕的时候也挺好的,怎么可能有问题?嘟嘟爸爸小时候也这样,现在不也挺好的?医生总爱把事情说得很严重,要像他们说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不正常!” 听了奶奶的话,爸爸妈妈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想在家先观察观察。再去例行体检时,医生再次提醒他们,可爸爸妈妈仍没当回事。孩子快1岁的时候,别的同龄孩子站得都很稳了,有的孩子还会走了,嘟嘟却还要扶着才能站起来,而且还颤颤巍巍的,这时爸爸妈妈才开始着急,觉得孩子确实有些问题。 儿保医生的分析 并不是具有高危因素,宝宝就一定会出现脑瘫等高危情况。但也不是说宝宝没有高危因素,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上面家庭中的孩子,虽然妈妈从怀孕到生产都很顺利,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不会出现异常情况。如果家长因没看到孩子的异常表现而忽略了医生的诊断,等看到孩子确实有异常的表现了,已经错过了最佳、最及时的治疗时机。那为什么嘟嘟到了会走路的时候才表现出落后来呢?因为有些重要部位的损伤,早期临床上就没有表现。只有支配运动系统发育达到那个阶段时,才表现出它所控制的部位功能障碍。这些损伤虽然无法逆转,但人脑的代偿功能是很强的,也就是说受损部位周围发育正常的细胞替代受损细胞的功能,将异常的表现降到最低,而这个代偿开始是需要训练的,而且训练得越早越好,因为脑细胞的“修剪”过程还没有完成, 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训练促进正常脑细胞的发育。 一句话总结可以怀疑或不完全相信医生的诊断结果,但不要耽误了早期训练。因为即使孩子是正常的,做训练对于他来说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