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真的好想死啊,反正我爸妈也不缺我一个孩子,而且我父母也说不想要我了…我该怎么办
你自己怎么能这么想?为什么呢?你爸爸妈妈怎么能这样说?你怎么能有这样想呢?你自己多大了?有没有自己的主见啊,是不是呀?人靠的是自己,如果你还小的话,可以原谅。大了就是不可原谅的。
B. 你们说说,父母老了,身体一般,也不缺钱,我该怎么孝顺他们呢
孝顺父母要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自己身体健康,努力工作,夫妻和睦,教育好孩子,让父母放心,孩子过得好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二是父母,在保证老人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要多给与老人亲情的慰藉,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多陪老人说说话,了解老人的详细情况,帮父母做一些自己该做的事。老人对儿女的关爱,是一生不停的唠叨。做儿女的要理解老人的爱意,不能嫌烦,要耐心听取,用心感受,不要和父母顶嘴吵架,不能惹父母生气。老人有病,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老人健在也是儿女的福气!
C. 父母总絮叨是什么原因
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参见《天天说我爱你,父母未必合格》。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参见《当你遇到喜爱炫耀自己孩子的父母》。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D. 父母天天说你,天天啥事都管你,说你啥都不行,啥都干不成,你心里很烦啊,也很难受,一点都不愿意给家里
我妈也这样,但不只是这样,我妈很强势,从小到大事事都要听她的,不听她就治你,而且我没有好,事事都是不好,做什么都是错,挑毛病,每天穿的衣服都能给我挑出毛病来,今天说我胖,明天说我脸色不好看,第三天说我衣服老气,和别人发生矛盾她也不听起因经过就说我错,要忍让别人,我自卑不合群在单位和大家相处不来,她再反过来说我在哪里也干不住,隔几天就提一次,我妈受不了委屈,一不高兴就提一遍,她每天都不高兴,变着法的治我,而且她干了她不想干的事情心理不高兴也治我,而且她每天在家闲着没事,除了打扫卫生就是挑拨我爸,现在我和我爸关系很恶劣,基本不说话,她没事就给我爸打电话说我,而且我爸不许向着我,我爸替我说话她就没命的和我爸大家,嘴里嘟囔着让你向着她,而且她有一次生气说我能让你俩好了,你俩好了合起伙来对付我,然后每天挑唆我爸,而且我妈很能装,我爸一打电话来,她就装的很弱很难受,挂了电话就中气不足的,我家养了一只小狗,当时买回来起名字我妈不让我起,必须她起名字,我大学毕业和一个男孩挺好,不是谈恋爱就是在一块玩的挺好,我妈怕我远嫁和她争执起来了,她说你缺男人了。
E. 父母老了怎么办
第一,父母经济的自主权的问题,还他自主权。
父母有钱,父母老了,父母不能花钱,会把钱放在子女的手里。因此,父母会失去对资金的控制的问题。子女获得了父母金钱的支配权。
这一点,你要切记,就是你不要因为获得了父母金钱的资本支配权。就剥夺了父母支配金钱的权利。
我们在生活中就碰到这样的例子,有的子女对父母照顾的很好,结果父母花一块钱都要跟子女要,搞得父母心里非常不舒服。父母在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失去了独立的人际交往的权力。钱在子女手里,父母就变成了有钱的没钱人。所以这个结果什么就导致父母的精神状态非常差。
第二,父母有钱什么都不缺。也要给父母东西。
很多人自己说,父母有钱,什么都不缺。因此,去看父母,什么东西也不买。
这一点要切记。父母有钱,父母有东西,这是父母的。你去看父母你的态度是什么?你买东西哪怕买一个你买一个苹果代表着你的态度。所以不管父母有没有钱?你见父母都要有你的态度表现。如果你每次。去见父母,你都不注意这个,以为父母有钱什么都不缺。你往往就失去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失去了父母的一种关心。
正确的做法是,你有时候上街买一棵葱,买一根菜,一根黄瓜,一个苹果。你在买的过程中,你就会想到父母,喜欢吃什么东西。就能表达你对父母的关心。这是和父母相处的第二个要点。
第三,父母的经济条件好了。子女会出现一个问题,往往忽视父母精神需求。而忽视了对父母精神关心。
很多父母给我发牢骚,说我的孩子,很少来看我。有时候打个电话,有时寄点钱,但我并不缺钱。在这个时候,父母要的是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孩子对父母的陪伴。父母需要你守在身边,跟他唠唠嗑,跟他说说话。跟他交流交流你最近的工作。父母渴望对你的了解。这个相处过程,陪伴的过程。是父母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懂这个东西。
第四,当父母老了以后,父母的精神陪护问题。
比如说。父母有一方去世了。另一方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生活。可能也会有人给他做饭,但是他的精神是孤独的。他这个时候可能需要陪护。
比如一个男士老伴去世。他可能需要一个女士在身边陪伴。比如说晚上睡觉陪护在身边。给他倒杯水呀,疼了捶捶背呀。给他拿一点药啊!这个事是他自己干不了或者不方便。这种事情子女做不了,做不到,这叫贴身服务。
有的人说。我已经做的很好了。每天也看了。但是父母需要的是陪护。这种陪护有可能是情感。我们生活中碰到这样一个情况。父母有一方去世,另一方。他孤孤单单的生活,吃穿不愁。但是他经常孤独的。基于道德各种各的原因,导致父母的正常要求得不到满足。我们今天讲的要点很多子女真正关心父母要理解她的意愿,满足他的意愿。家有老人,是个宝啊!不要因为某些道德问题,使得他的晚年生活变得不如意,不幸福。我接触有的人到90多岁。他需要的是有人陪我说说话,给我念念报纸。关系可能要走的近一点,比保姆要近一点。这些我们很多人接受不了。
F. 现在长大了父母不缺吃穿和物质却觉得情感和精神上缺了什么 谁都满足不了 也说不出是什么 怎么办
正因为不缺物质的,所以才缺精神的,我是学经济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得到了一些就想要更多,在不能满足温饱的时候追求面包,在不愁吃穿的时候难免缺乏追求的东西,自然而然需要精神上得支撑,这是很正常的,现代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忧虑。你要做的就是去寻求填补你精神空虚的事,可以看书提升自我,也可以与周围人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寻求爱情等等。
G. 家人的不理解,父母都是老古板,什么事情都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都不会相信我我真的好累
应该是你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有点问题了。他们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只要你好好说,把事实摆出来,他们应该还是会听你的。
感觉你可能对待父母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让他们理解,才使得沟通不畅呀。多点耐心,多点关心。
H. 给爸妈买什么都被说是浪费钱……现在家里确实也不缺什么,求送父母礼物指点!
.......大款,穷屌丝教给你个招,我没钱,赚的也没有父母退休金多,我也给父母买东西,买一次被骂一次,后来发现老人居然喜欢要免费的东西,你可以说单位发的,朋友送的,或者是在哪领的免费礼品,试试这样,看你爸妈会有什么反应。
I. 父母总说什么都是为了我好,我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明确的表达你的意见,不要一味的顺从。
爱的方式总是殊途同归,我们习惯了通过“买买买”向父母表达“爱”,而爸妈大多不为所动:“我们什么都不缺,别浪费!”当“买买买”被我们视为衡量孝心的标准时,“爱”就变成了毫不走心、简单粗暴的物质堆叠。其实用心的爱并不会拘泥于一种方式,但它们总是殊途同归。
听说去年小伟被公司派往山西分公司常驻,春节也没回家。快到中秋了,小伟说太忙不回来了。昨天我外出办事顺便去看了看久违的他妈妈。几年不见了,阿姨的头发和我妈妈的头发已同样的白了。父母的老是很快的。
如果父母给你安排的,恰好就是你想要的,且不管你嘴上怎么说,有多么地不想要,你内心深处假如就是想要这样的,那么就好好地接受安排,皆大欢喜。但如果父母给你安排的,并不是你想要的,那就更简单了,自己该干嘛干嘛,腿长在自己身上,想到哪里去,想做什么事,没有任何人可以拦得住你,去做就好了。
J. 父母总是不停的唠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什么是唠叨?很多家长都不察觉。唠叨就是同样的话反复地说,1天可以说800遍(N),有个形象的例子,就是唐僧对孙悟空的唠叨,最后把悟空逼疯。
这位婆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唠叨,试图用语言控制别人的一举一动。
第三种叫“挑剔”型唠叨
这类人,你与他/她生活在一起,他/她永远都在挑剔你。
有的家长特别会挑剔女儿或者儿子的毛病,如个人卫生习惯不好,某件事没有做好等。就会让你感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网友W说:她大学放假回家和妈妈相处的细节:吃饭喝汤时洒了一点,她妈会说,你不会做饭,只知道吃,吃的时候还弄得到处都是,你这样以后有人要吗?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玩一会手机,她妈会说,坐没有坐相,你看你像什么样子。和你说了多少遍,不要总是看手机,对眼睛不好。穿一件衣服想出门,妈妈会说,你看你穿得都是些什么衣服啊,乱七八糟。你看你大姨家的谁谁,人家就穿得很好。晚上睡觉十点多,她妈又开始唠叨了,天天这么晚睡,对身体不好,你知道不知道,你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可以改一改……
这样的挑剔型唠叨在中国家庭其实非常常见,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看不顺眼,总是在看孩子这里不满意,那里不够好。有的伴侣也是如此,如丈夫看妻子总觉得她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如别人,处处无法令自己满意。
第四种叫重复型唠叨
“重复型唠叨”就是他/她和你说的那些话永远都是过去说过非常非常多遍的话,或者他/她可以就某一件事情翻过来倒过去地重复说上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像是第一次说。
如20年前,你作为一个小孩,打碎了一只花瓶,那只花瓶如何好看,你又是如何固执地不肯认错。或者十年前,你们在爬山的过程中,迷路了,你害怕地哭了。哪怕你直接表达出不想听,或者已经听过这个故事很多遍了,但他/她会选择无视你,下一次还是乐此不彼,津津有味地重复讲。
再来看看唠叨都带来了哪些危害
以上几种唠叨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恶意,在中国家庭也非常普遍,但是却让人非常不舒服。
第一种直升机型唠叨者会让你会感觉到自己不被信任。听他们唠叨,你容易被不安和焦虑情绪裹挟,对着自身安全感不足的人会被激发出强烈的不安,感觉别人要害自己,世界是不安全的。
第二种控制型唠叨者会让你感受到自己被控制,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被人指挥操控后才做的。控制型唠叨者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边界不清,喜欢控制与干涉他人。被这类人唠叨,你会感觉自己与对方似乎是没有边界,自己和对方是共生一体的,甚至有一种自己不存在的感觉。
这种唠叨还因为被人过度关注,缺乏个人空间,没有界限感使人会有一种被吞没的窒息感。
在这样的唠叨下,轻则手足无措,心烦意乱,重则感到内心痛苦压抑,难以承受而崩溃。
第三种挑剔型唠叨者会让你一直有被打击、否定、贬低的不舒服感觉。如果从小承受很多这样的唠叨,很多人会因此自卑,内化了唠叨者对自己的评价,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或者不够好的,亦或者凡事用唠叨者的话语评价自己,对自己严苛,凡事追求完美,对自己求全责备,容易导致内心痛苦抑郁。
第四种重复型唠叨者会让你有一种被诅咒的感觉,仿佛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一种噩梦。你会觉得自己在这类人面前是毫无存在感的,他们不在乎你的感受,不管你想不想听,要不要听,反正他们自己说得爽就好了。
还记得《大话西游》中的唠叨的唐僧吗?
“你干什么,哦,你想要啊,你想要说清楚就行了嘛,你想要的话我会给你的,你想要我当然不会不给你。不可能你说要我不给你,你说不要我却偏要给你……”这段经典的唐僧式唠叨常让大家忍俊不禁,但至尊宝这样形容自己的师傅:“这个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就活像整天有一只苍蝇,……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
电影中还有个小妖不堪忍受唐僧的唠叨,拔刀自尽。
其实,这个真的不是夸张。
长时间话语的重复唠叨是非常有渗透力和杀伤力的,一个人一直被唠叨,就容易被唠叨者洗脑,认同唠叨者的观点,受唠叨者的情绪影响,不利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性命安全。
据《每日邮报》报道,《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曾刊登了一个研究,研究人员对9875名丹麦男女长达11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常被伴侣、父母、孩子甚至是邻居唠叨的男性,中年死亡的风险会加倍。被不断唠叨,会产生压力,导致心脏病和免疫系统减弱,而因为男性不喜欢倾诉,问题就更严重。
乐桃桃有话说:唠叨真的是最差的说教。
第一,家长的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
第二,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失去倾听。
第三,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第四,家长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
所以,珍爱生命,爱你(孩子)才不要唠叨,远离唠叨,也要避免让自己成为一个可怕的唠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