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寒假别冷落了父母,怎么写
“儿子回来十天在家就呆了两天,而且这两天不是睡觉就是玩游戏,都没好好跟他交流一下……”前日下午,家住武昌丁字桥铁路小区的刘女士在一个家长QQ群中发出如此感慨,引起不少家长共鸣:“家怎么像是孩子的旅馆了?”
据了解,部分大学生放寒假回家后,或忙于赴同学朋友的各种聚会,或沉浸于电脑网络之中,常常是父母早上出门上班,孩子还未起床;父母晚上睡觉了,孩子还独自关在房间玩游戏,彼此间交流甚至要靠写纸条留言,这让一些父母感到隐隐有些失落。
比如在一个家长QQ群中,家长“落叶纷飞”就怅然若失地说,他儿子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大一,这次寒假回来有小学、初中、高中各种同学聚会要参加,或和同学相约出去玩,即使待在家里大多数时间也是关在房间打游戏,很少与父母交流,“寒假本来就很短,如此一来没跟我们待多久,他又该回学校去了。”
与以上家长不同,家住武昌水岸星城小区的李女士,则是对女儿的手机“吃醋”了。“我也不知道手机怎么那么好玩。”李女士说,上大二的女儿放假在家,虽然叫她帮什么忙都很听话,但就是个手机不离手,走到哪带到哪,不是聊天就是看视频,洗衣服时也插个耳机。
“年轻人很少能站在父母的角度,真正理解‘团圆’的涵义。”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易元祥认为,同学朋友利用春节假期聚会以促进感情很正常,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家人,一定要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与他们多交流,因为对于盼望儿女回家的父母而言,缺少孩子身影的春节肯定是不够温暖的。
与此同时,易元祥也对父母提出了建议。他说,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对他们干预较多,以至于他们上大学后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人生规划、感情生活中对家长存在逆反心理,甚至逃避与父母交流,这需要家长逐渐学会“放手”。总之,父母与子女要把握这个难得的相聚机会,尝试多种方式,多多沟通交流。
B. 自私冷漠,不爱父母怎么办
如果有一部分父母原因的话,父母对你太溺爱,让你熟视无睹,你应该和父母说清楚。如果你自己问题的话,就需要站在父母角度考虑下问题。平常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下问题,因为什么事都不只有你一个人。
C. 对于冷淡的家长怎么办
1:多去关心父母。
父母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的不满意,这个不满可能是日积月累以后的结果,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补救,通过关心父母,让他们看到我们已经长大了,能够处理好身边的事情。
2:加强沟通交流。
应该多与家人进行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误会都是在没有做好有效沟通才引起来的,所以,如果确实有矛盾,就应该多去沟通和交流,让矛盾解除。
D. 怎么对父母冷漠我不想理他们!!!他们他妈的恶心的要死!!我他妈根本就没这样的父母!!卧槽!!
对父母的冷漠,是你还没体会到父母对你的好。你现在不想理他们,是你觉得有没有他们无所谓,但当你真正长大的时候,你会知道当失去父母的时候你会有多伤心,现在说这话的你只能说明你还没成熟。
E. 受父母冷落是一种什么感受
我一直是一个不胖不瘦的人,但是因为妈妈从小就嫌弃我胖,导致我极度自卑,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眼光。高中的时候,决心减肥,用惊人的毅力瘦到了只剩一把骨头,当然身体已经快废了。我本以为变瘦变美的我可以得到父母的认可,没想到他们还是嫌弃,嫌弃我吃的少,受不了周围人的异样眼光。每天和我说你看看某某某多好,有点肉,看着健康。没过多久,我因为各种原因患上了暴食症,在短短几个月体重增长了一倍。我每天都不愿意出门,也不想说话,不出所料,他们开始嫌弃我太胖不健康,看看你以前瘦瘦的多好看,现在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可是我还是无法拜托那个自卑的,特别想得到父母肯定的自己。
F. 父母自私且冷漠应该怎么办
那你就也自私点吧,要远离要拒绝,工资收入之类不能实诚的讲,随时营造一种经济很紧张的感觉,其实和这种没有真正感情的父母,真的不必太当真,自己的日子肯定比他们长,只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强迫自己,但这种还是会影响心情的。
凭什么我从来都没享受过的一切,等你年纪大了,锐气消了,我就得毫无保留的给你们? 一直都在算计子女的父母, 我是真的害怕了。希望不要都再被亲情绑架了,有太多违背常理和人意愿的事。
当父母自私且冷漠,那你就自私点吧,学会爱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爱护每个器官,也只有它们才是真正为了你在努力工作奋斗了。
G. 曾几时我们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冷落了父母
当今社会谁都忙忙碌碌,可在忙碌之余我们总想着如何来孝敬自己的父母。由于社会的分工不同或是工作的特殊性所致,不能如愿天天守候在父母的身边,如何来孝敬父母便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妨通过以下方面来完成我们的夙愿,让您的父母从此不再孤单、寂寞、忧愁!
定期打个电话:作为在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年青人这个方式特别适用。
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不能到家看望父母和亲朋好友,及时定期的打个电话和父母聊聊天,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担心什么,又有什么让他们不愉悦的事情。通过聊天得到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慰。进入老年阶段的父母由于家底薄,身体透支大,时不时会受病痛折磨。可是老人为了不让子女担心,却总在报着平安无事。有的甚至刚做了一个手术,子女都有不知到的情况,尤其是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及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子女,还有难以请假的单位比较常见。父母怕子女分心,只能受着伤痛,带着年迈的心情度过日夜。设想,假如我们老了的那一天会有多么孤单?父母给孩子的爱和关心是无限的、真正的、无私的。可是作为子女给父母的却再有限不过了,父母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环境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省给孩子吃、让给子女穿,为了子女的幸福不遗余力去争取。他们牺牲了自己的若干若干,也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大的幸福美满,然而孩子却有时为自己的一时幸福“瞒父骗母”。试想又有多少年青人在恋爱的初期甚至同居了会如实禀报父母呢?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爱情离家出走,离开日夜牵挂他们的父母,这些真的不应该出现。爸爸妈妈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真的很不容易,到了现在该让老人家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身体,学会定期打个电话,让父母有一个心灵依靠,有一个诉说衷肠的机会,不再让老人在孤单和寂寞中度过余生。在我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位退休的外交官,老俩口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自理,吃饭都要有单位的老同事帮忙送,就是不愿意告诉在美国的儿子,说是怕孩子耽误学业,影响工作。自己的吃饭都成问题了,还考虑着孩子,都说养儿能防老,有这样的情况一怪父母,二怪子女。一不该父母不能让子女知道身体的不适,不给孩子的关心和孝敬机会,不让子女尽应有的义务;二不该作为子女不能太粗心大意,一定要学会关心父母的身体。还有一位军人的妈妈,她五十三岁的年龄从辽宁鞍山来北京看病,跑了五六家医院查出颈椎病、二尖瓣返流、腰椎间盘突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失眠、健忘症等疾病。健忘到刚说一句话就不知到是自己说的,刚告诉她干什么便会忘掉应该干什么,心身痛苦难当。就是这样的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却是军队医院的一名军医。她说怕儿子知道了担心,害怕影响工作,还不如一个人来北京看病,不给儿子添麻烦。多么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妈妈啊!可是做子女的应该有所察觉妈妈的身体的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有必要进行适当关心,尽一下应有的孝心。不能在父母不能动了再去尽孝,那时父母已经感觉不到这种幸福快乐,不能等父母不在的时候会伤心欲绝,因为尽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父母年年都在变老,我们每天都在成长,为了不留后悔和遗憾,一定养成定期打个电话聊聊天、叙叙旧。不让父母有孤单感、寂寞感,让他们安享晚年。
H. 和冷淡的父母怎么相处沟通
题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是父母管的太多,太严格了,也感觉不和他们在同一个频道上。给你的建议有以下两种:
改变自己,和父母沟通。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和父母说过这个问题,尝试过和他们沟通,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借一个契机去试一试。说的时候态度一定要不卑不亢,要向他们展示你是一个成年人想要和他们平等的好好的谈一谈,然后聆听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好好的提出你的条件,切忌在提到父母的错误行为时不要表现出嫌弃,痛恨等不好的态度,这样的话他们可能根本听不进去你的话,而想着如何反驳你。
经济独立,保持距离。父母对你冷淡,你可以对他们也表示冷淡,说不定事情会有一定的反转,而且你已经考上了公办大学,那就可以在那期间做些兼职,就不用向父母再要钱买东西了。
总结两点就是能沟通就先试着沟通,多沟通几次试试,不行的话就用另一种方式,自己独立。如有问题可在追问。望采纳。
I. 与父母关系冷淡疏离
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子女是弱势群体。他们身上背负的太多的东西:礼节、孝道、尊卑等,所以难以或不敢在父母面前正常表达自己的述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长期下来,就会生成障碍和矛盾、隔阂,最后无法解决。而家庭问题又不易解决,所以多数孩子长大后,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选择远离。
阿德勒有句话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例如张爱玲和萧红的人生、尤其是恋爱,都与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有极大影响;家庭关系的裂痕和伤感,是他们人生的巨大牵累。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也是家庭教育的受伤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之得到改善呢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在父母方面。
1、父母是家庭的主导力量,疏远的家庭关系,往往父母的问题比较大。父母会容易因为孩子是孩子,而轻视他们,不尊重他们,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就通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了父母的这个问题。
所以,作为强势方,父母不应高高在上,而应多与子女处在平等的位置上,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做法,提出自己好的建议。
2、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如,现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行为多有微词。不允许孩子玩手机,家长自己却是头也不抬一下的手机控。要孩子努力学习看书,自己却是个坐不住的人;不喜欢读书学习,怎么能让你的孩子热爱学习呢!
3、子女要体谅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他们力量有限,理解他们也不是完人,会犯错误,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问题要敢于沟通。
写在最后的话
子女与父母间要理解万岁,也要讲缘分;但更多的是陪伴:你陪我长大,我伴你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