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养老院丑闻

养老院丑闻

发布时间:2023-06-16 15:39:49

1. 把老人放到养老院,是社会进步了,还是人的孝心缺失了呢

这个问题分成两种区别:
①把老人放到养老院,自己却不管不顾的,这叫孝心缺失。内
②把老人放到养老院,容是因为自己实在推不开工作,有时也会去看望老人的,属正常现象。
其实现在养老院是一个为老人服务的平台,但是年轻人把这个平台看成了自己推脱养老事实的事件频繁发生,我觉得,一个老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都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怀。

2. 我们现在交养老保险以后能领到养老金吗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这么严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保险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各发达国家都进入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是: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由于错误的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影响,首先就是工作的人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你知道许多国营企业是怎么垮的吗?一个五百名员工的企业如果有两千名退休员工领退休金,这样的企业能有多少活力?还能支撑多久?从宏观上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远远少于领养老金的人口,这样全社会的劳动人口还能不能供养整个国家?中国的社保养老金目前是现支现付,都已经入不敷出,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发展,整个社保体系就有可能崩溃!目前老龄化严重的日本,社会保险体系已经出了问题,已经爆出政府高管带头不缴纳养老保险的丑闻,因为他们担心现在缴了养老保险,将来到领保险金的时候社保体系崩溃无法领到应得的保险金.日本的经济比我国发达得多,尚不能有效应对老龄化对社保体系的冲击,我国将来的情况会比日本更加严重.
即使老年人能够足额领取保险金,因为劳动人口的相对减少,养老金也将贬值.因为金钱不能直接养老,而是需要劳动人口将钱变为商品和服务才可以.打个极端一点的比方,假如一个社会有10000个6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100个劳动人口.那即使这10000个老人每人都存了100万的养老钱,也无法购买到足够的粮食,医疗服务.因为即使100个劳动人口全都生产粮食,也未必够所有的人吃,哪里还有劳动力来开医院,开养老院呢?即使有人开也将贵得离谱,这不就是钱贬值了吗?100万还够养老吗?
目前我们中国的情况正是这样,现在普遍的家庭结构是4个老人,一对青年夫妻,一个孩子.再过几十年,等着领养老金的老人将超过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人,我们的社会前景堪忧.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人到老年,为什么不愿意去养老院

养老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现在中国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但也不必对未来过于焦虑,过好眼下,做好自己该做的,其他的,交给时间即可。

相信社会养老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养老院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那么等到那时,我们的晚年至少就能多一个选择。

4.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不想住养老院呢

养老院的出现确实给一些家庭提供了方便,有些子女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来照顾老人,请保姆又太贵,所以养老院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进入养老院的老人真的幸福吗?人渐渐的变老之后他就像刚出生的孩子,更希望靠近亲人,当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之后,只是每个月往里交固定的钱,人却很少去看,觉得似乎是摆脱了这个大麻烦,老人在里面虽然会有很多同龄人的陪伴和工作人员的照顾,但是他们更渴望的是自己子女的关爱,养老院对于他们来说是冰冷的,没有亲情的。所以他们不想住在那。

除此之外,老人经历过那种缩衣减食的日子,所以大多数老人都十分节俭,住养老院每个月都需要交钱,虽然钱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浪费,因为如果住在孩子家不就可以节省这笔开支了?所以基于省钱的心里一部分人也不愿意去。近几年,养老院虐待老人的丑闻频发,这也使得老人对于养老院服务的印象下降。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于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已经退化的老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他们从内心来说是有些恐惧的。

其实,关于老人赡养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买或者租一个靠近自己家的房子,经常过去看看陪陪他们,他们需要的不是别人的照顾,需要的是来自儿女的温情。

5. 澳大利亚养老院漏洞多,主要有哪些漏洞政府应该如何应对

澳大利亚养老院问题频发

莫里森承诺立即对养老院产业追加4.52亿澳元(约合22.6亿元人民币)投资。此外,预计5月出炉的新版财政预算中也将包含更多针对养老院产业的资金投入。

卫生部长格雷格·亨特说,这些资金将用于扩建养老院、培训员工、增加摸排调查次数等。

全球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安置和妥善处理工作也确实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而我国养老产业目前才开始起步,希望有前车之鉴,不要出现类似问题。

但是说实话服务业,尤其是对人的服务,这种事情也难以避免。此前也经常出现保姆虐待老人、虐待婴儿的新闻,养老院情况可想而知了。

生而为人,都多一些同理心吧。

6. 老年人是不是都排斥养老院,想依靠儿女养老

其实依靠儿女养老是不可能的,独生子女,又要延期退休,那时可能还有孙子女了,怎么可能有时间照顾老人。养老院是自己无法自理了才会考虑,毕竟到了那里会感觉等下车了。如果能把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结合好,是最理想的。或者过几年机器人保姆流行了,也可以考虑。[捂脸]

目前的养老院有很多人都不满意,也无可厚非,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年代,未来的养老院数量会增加很多,服务也会跟上的,分类会细化,全 社会 一起努力,大家期待吧!!

虽然没有进行调查和统计,缺乏准确的数据支持,但从与许多退休人员的交流中,大体结论应该是,虽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排斥去养老院而想依靠儿女养老,但这确实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想法,有文章说,中国大约有95%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机构

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养老观念所致。中国传统 社会 ,是一个以家庭为基本生产与生活单位的 社会 ,家庭本位是这种传统 社会 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 社会 形态,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几千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包括养老观念却根深蒂固、难以一下子改变。传统养老是以“孝”为核心和基础、以家庭养老主要甚至唯一养老方式的。在传统家庭中,几代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三世甚至四世、五世同堂),年轻的供养年老的,年老的帮助年轻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生产劳动。这种家庭本位 社会 形态下的养老方式,老年人不仅会得到子孙在物质上的赡养,又可获得子孙绕膝、天伦之乐的精神享受。所以,在传统 社会 中,人们形成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养儿为防老,儿孙须养老。于是,在家庭中,人们认为多子会多福,因而追求子孙满堂。

二是因为目前的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基本现状,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养老机构的数量不足,尤其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公立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而老年人如果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首选的则是公立养老机构;二是养老机构的市场细分不够,难以满足有着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养老需求的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三是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与当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水平明显不符。2021年,全国人均月养老金仅三千多元,最高的只有西藏超过了五千元,还有十个省(自治区)在三千元以下。据有关资料,公立养老院一价格一般为1500元-3000元/月,但“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一般每月收费在5000~6000元甚至万元以上。高昂的收费标准是大多数老年人所难以承受的;四是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好、服务好的往往收费标准高,收费标准低的往往条件差、服务差。媒体上时常会曝出有些养老院虐待老人的丑闻。以上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和 社会 的转型,传统的家庭本位已经为个体本位所替代。同时,在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作用下,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与核心化。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 社会 生存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人员跨地域流动日益频繁,大多数家庭中子女都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和两难选择。以上种种现实情况,使得家庭已经越来越难以承担养老功能,家庭的养老功能愈益弱化已成一种趋势。在现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过去时,2020年,全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7.3岁,八十多岁、九十多岁的高寿老人已经十分常见。由此普遍出现了在家庭中两代人同时老龄化、老年人赡养老年人的现象,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照顾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这种情况,固然可以让人感受到亲情、人伦的光辉,但一旦上一代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下一代老年人将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轻者降低退休生活质量,重者不堪重负甚至被生活压垮。而当一代独生子女成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时,家庭养老将难以为续。所以,老年人必须转变观念,破除养儿防老、只靠子女养老和只选择家庭养老的观念,自觉适应 社会 和养老现实的新变化、新形势。

另一方面, 社会 各方面也应该共同努力,以强烈的 社会 责任感,健全和完善 社会 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改善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使老年住得起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中享受贴心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

养老院做得好,人心化,善待老人,特别务工,养老院有温暖,有家的味道,待着舒服,老人会在子女工作忙的情况下,去养老院

老人排斥养老院是缺少亲情,老人依靠儿女是希望得到亲情。亲情可以是物质的,但更多是精神的。您想过给老人更多的精神亲情吗?

老年人想依靠儿女养老,是中国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旧的思维模式,有大部人还是喜欢让儿女养老,其中有部分人是因没有经济来源或储蓄,无奈等儿女养老,养老院台阶也挺高的,没钱的想都别想,有钱的人,有些宁愿在家孤独终老,也不去养老院。真是不明白去养老院有什么不好,有钱的去高级的医养院,钱少的去普通的养老院。

老年人排斥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在养老院过得不开心,担心养老院条件不好,受到护工的虐待;担心离去的人太多,造成一定的精神负担。担心没有遇到自己能说得上话的人,会比较孤单寂寞。现在的老年人都比较追求 健康 高端的生活环境,丰富的老年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重要,选择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养老院,我想应该不会排斥的,谁也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

人老了,最终去养老院,这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代5、60年代出生的,大多实行了计划生育,只有一个孩子,培养的好的还都出国了,就是在国内的,大都也不在自己身边,指望他们来照顾好自己,可能也不大现实,现在的养老院,评价好的不多,高端的养老院,一般收入的也进不起,从我个人来说,确实不大愿意去养老院,那种环境只会促进更快消亡,我盼望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模式尽早尽快完善,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帮助,我想将来大多数人都会以这种方式来养老,这样也许会更人性化一些,但愿自己的身体 健康 长久一些[呲牙]

人老了最怕孤独,有儿女在身边是有幸福感的,养老院是没儿没女的人去的,并且现在 社会 上养老院国家制度并不完善,进养老院不是活受罪吗,父母生下儿女啥不的抛弃,儿女怎么忍心抛弃父母。国家会总有一天给全体老人有足够的养老金的。

不是老年人排斥养老院,是养老院越来越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办院理念到收费,从服务质量到员工素质等,都向一个相反的方向走去。

7. 最懂女性的诺奖得主,所有女人都能在她小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2013年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陪跑”8年的村上春树再次错失奖项。这一年的文学奖,被颁给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妪艾丽丝·门罗——这一年,门罗82岁,写作已经超过半个世纪。

门罗获奖实至名归,但也有点超出预料: 门罗一生只写短篇小说,这在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创作类别的诺奖得主中非常少见,甚至有可能,她是唯一一位以短篇小说获奖的诺奖得主。 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门罗的短篇小说写得有多好。

门罗的好友、《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经这么评价门罗的写作:

也许,‘解剖’一词能够接近门罗的小说的特质……那些令人着迷的审视、考古般的挖掘、精密而细致的追忆,那些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丑陋,那些隐秘的情欲,对于痛苦的沉溺,以及为生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喜悦,这些元素都混杂在了一起。

掐指一算,“认识”门罗已经四五年了,最初接触她的作品时,我就觉得她真是厉害,但读某些篇章还是会感到困惑。

最近再读门罗,我更能体会她故事的精妙所在——文字的准确性、对生活的洞察、对难以掌握的现实的掌握、对稍纵即逝的情绪的捕捉、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如果你是个女孩,还没恋爱,那么最好不要轻易读门罗,因为她会打破你对爱情和婚姻的浪漫想象和美好期待。

01、 她是家庭主妇,开过书店,通过写作逆袭

看门罗的小说,你会发现,她似乎一直在重复已经写过的内容——固定的故事场景,相似的人物关系,相近的故事主题:成长、爱情、婚姻、生活的危机……

门罗的写作之所以呈现这个特点,与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

1931年,她出生于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父亲从事狐狸和貂的养殖,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

9岁这年,母亲被诊断患有帕金森,此后日益行动不便,最后只能整日躺在床上。因此,门罗承担了很多家务,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充分体会了她日后小说中家庭主妇的生活日常。

1949年,西安大略大学为门罗提供了奖学金,让她有机会及借口“逃离”家庭。

但在2年以后,奖学金到期。门罗选择了退学,嫁给了她的同学詹姆斯·门罗。从那以后,门罗的角色就是一位真正的“家庭主妇”。

1963年,门罗夫妇移居维多利亚市,并在那里开了一家书店——门罗书店。书店开张后,门罗有皮山扒了一份照看书店的兼职工作。

据她第一任丈夫詹姆斯透露,门罗是到书店兼职后认真考虑写作的。她会忙里偷闲,趁孩子睡了,趁孩子上学,趁不用照看书店的任何机会,写上一句半句。

在“家庭主妇”和“兼职书店店员”双重身份之外的时间缝隙里,门罗的写作是艰难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少她的写作热情。也许,当你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你就会不知疲倦,不畏艰难。

门罗37岁时,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这部小说集为她捧回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从那之后,她又多了“职业小说家”这重新的身份。

和第一任丈夫一起生活20年后,门罗离婚了。她在一篇小说里曾写过这么个情节:一个女作家在文坛初露头角后,便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希望创造一种没有伪唯者善、丧失自我或耻辱的生活 ”。不知道小说女主人公的想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门罗的心声。

门罗小说里的场景,大多在安大略省的小镇,这是她人生中最为熟悉的地方。她所书写的人物关系,不外乎父母子女、婚姻关系、恋爱关系、同学关系……也都是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关系。

成长、爱情、婚姻、背叛、逃离,都是典型的门罗小说的主题。“生活的本质”是她全部的书写兴趣。

她就像拿着一把手术刀,剖开平静生活的表面,让我们看清其下的波澜涌动。那效果可以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小说,大多是“小情节”或“反情节”的,没有什么悬念铺设,也没有一波三折,只有一些看似平淡的事件和片段式情境。 门罗善于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中,榨出各色人皮袍下藏着的内心黑洞,也擅长把庸常生活中那些燃昌肉眼难寻的裂痕写得心惊胆战。

她最擅长刻画女性的心理,尤其是女性那些微妙情绪和内心隐情。 她似乎有一把情绪放大镜,能照出最细腻的情绪颗粒。

阅读门罗时你会发现,很多我们无法言说的情绪,被门罗捕捉到,并定住了形,落在了纸上。 读过门罗之后,你会为那些被你不经意间疏忽的日常细节而感到遗憾。

02、 在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人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这部小说集是门罗中后期的作品,发表于2001年。

不同于门罗早期多表现女孩成长主题的作品, 这部小说集的主题是女性的中年危机——婚姻和家庭中的“困境”,重燃的欲望和对爱的渴望; 除此之外, 门罗作品中一贯的“逃离”主题也有体现——通过婚姻或友谊,逃离原生家庭; 通过真实或想象中的背叛,逃离愈益僵化的婚姻。

同名小说《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是所有故事中最具喜剧色彩的一篇,故事讲了两个小女孩通过伪造男人的信件,让与男人通信的女管家误以为男人爱上了她,继而放弃管家工作,带着多年积蓄,投奔了那个男人。

一般而言,这样的故事,最后结局无非是这样:女人寻到男人家里,与男人交流后发现男人并未给她写过情意绵绵的信,最终,女人会带着愤怒和羞耻而离开。

但小说的结局却有喜剧色彩——

女人刚到男人家,发现男人病得不轻,她照顾男人痊愈;男人病好后,女人怕伤了男人的面子,对写信的事只字不提,只畅想未来的人生计划。

而男人呢,由于陷入了经济危机,又同时被两个女人纠缠,已经被折磨得精疲力尽,亟需一些钱和一个能把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女人,共同开启新生活。

于是,渴望爱情和婚姻的老姑娘,与疲于嬉戏花丛、渴望家庭温馨的浪荡子,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由恶作剧成就的婚姻。 门罗不乏温情地撕开了婚姻“浪漫”、“得体”、“优雅”的面纱,袒露出男女主人公“各取所需,凑合过日子”的生活需求——以实用为目的的婚姻,终究只是差不多的婚姻。

除了这篇同名小说外,这部小说集里的其它篇目,氛围都略微压抑:

《浮桥》讲述了一个身患肿瘤的中年女人,因不满丈夫对自己的忽视和对年轻女孩海伦的过分热心,而与一个年轻男孩厮混,以报复丈夫。

《荨麻》讲述了刚刚离婚的女人,在朋友家邂逅了自己童年时期曾有好感的男孩——如今已是中年男人,女人幻想着与男人发展出恋情,但却从男人那里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故事——几年前,男人在倒车时,无意间撞死了自己的一个孩子。听到故事的那一刻,女人就意识到,这个悲剧将把男人和她妻子一生一世绑在一起。

《梁与柱》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故事线讲述对婚姻不满的女主人公,与丈夫学生的精神出轨。另一条故事线讲述表姐来访,在女主人公平静的生活中掀起波澜——表姐言语间透露出想投奔女人的意思,以此摆脱远在故乡小镇的不幸生活,这让女主人公感到恐慌,就好像原生家庭的阴影一直尾随着她,甩也甩不掉。

《熊从山那边来》讲述了一个失忆的老太太,在养老院里将一个陌生老头子当成了自己丈夫,最后,在她真正丈夫的帮助和成全下,快乐地和被她当做丈夫的老头子生活在养老院里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集的大多数故事里,女主人公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在琐碎生活中挣扎:

她们或是被丈夫出于实用目的娶回家,婚后才发现生活的破碎与残缺;或是为逃离原生家庭而嫁给表面风光的丈夫,婚后却遭受丈夫的忽视和冷落;或是因没有独立经济来源,而不得不仰人鼻息、小心翼翼……

有一些主人公通过背叛与逃离摆脱了当下的困境;但大多数女人在生活中妥协,继续着压抑而苦闷的日子;最终,衰老和死亡为她们带来了解脱。

门罗通过简洁而克制的笔法,表现出了女人在光鲜外衣下狼狈的内心隐情,和她们的生活所呈现的“平静的绝望”的特质。

03、 《传家之物》: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这部小说集里,我认为最好的一篇是《家具》,在其他译者笔下,这篇也被译为《传家之物》。得诺奖的次年,门罗亲自挑选1995到2014年间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结成一本她的短篇小说自选集。那本自选集就是以“传家之物”命名的。

《传家之物》是典型的门罗式写法—— 短短几万字,时间跨度20多年,故事在多重时间维度中跳跃; 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平静、寡淡、不具冲突的情境;惊人的秘密却在不经意间,通过寥寥数语展露;直到故事最后,会让读者愕然有种“千帆过尽”的感觉。

《传家之物》到底讲什么的呢?简单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家族丑闻,以及由于这个丑闻而引发的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憎恶。故事情节很简单:

“我”有一位表姑叫艾尔弗莱达。她是城里人,是一名记者,见多识广,不像“我”们其他人,生活闭塞,知识浅薄。

“我”年少时,艾尔弗莱达与“我”家关系密切,经常来家里做客。“我”觉得她有见识、有智慧、有品位,和其他那些拘束、乏味的亲戚都不一样。 在乡下,艾尔弗莱达是个“异类”,但对年少的“我”来说,她是一道光。

但渐渐地,事情发生了变化——艾尔弗莱达和“我”家的关系有了裂痕。某次聚会之后,她再也没有踏进“我”家,直到“我”后来嫁了人,这种状态都没能改善。

母亲在“我”十几岁时生了病,一直卧病在床。从那以后,“我”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但 比重负更折磨“我”的,是亲戚们看“我”的眼光,那眼光里夹杂的同情和怜悯让“我”感到耻辱。

紧接着,故事讲到“我”上大学。“我”的大学就在艾尔弗莱达所在的城市,她几次邀请“我”到她家去,但“我”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直到“我”即将离开这座城市与未婚夫结婚,才答应去看望她。在这一段中,门罗让我们看到,“我”多次未去赴约,是因为 “我”似乎对艾尔弗莱达怀着憎恨。

到她家赴约,也是一次不怎么愉快的聚会。她对“我”的专业、“我”的阅读品味的评价让“我”感到被冒犯;“我”也瞧不起她对情人那种近乎讨好的赞美和迁就。午餐结束,“我”几乎以“逃”的姿态离开了她家。

小说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与小时候相比,“我”对艾尔弗莱达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我们心中难免会升起一个疑问:“我”和她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让“我”如此憎恶她?“我”的家庭和她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裂痕?

故事继续进行,“我”人到中年,离了婚,回到了故乡,听父亲说起艾尔弗莱达的近况——她继承了“我”祖母的房子,正住在那栋房子里,父亲和她会通信。

故事再继续,“我”的父亲离世,葬礼上来了一个比“我”年纪大几岁的陌生女人,她说话的口气像极了艾尔弗莱达。“我”以为那是她同父异母的小妹妹。但跟她交谈后,才知道她不是:

她紧张而 傲慢 地抖动肩膀。她说:“艾尔弗莱达是我的亲生母亲。”

哦。是母亲。

在这个瞬间,一个巨大的家族秘密在“我”面前揭开:从未结婚的艾尔弗莱达,在“我”出生前,曾生过一个私生女,并将这个女儿送给了别人抚养。

这个秘密让人猝不及防。但小说中“我”的反应只有4个字:“哦。是母亲。”

这种写法,就属于门罗的很“经济”的写法——虽然人物内心思绪万千,但她不会给内心独白留下太多余地,而是用留白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心理空间。

在最近一期《圆桌派》里,周迅分享她的表演心得时,也谈到了相似的表现手法:《红高粱》里有一幕,周迅饰演的九儿回到家,发现母亲上吊死了。一般人理解,看到这一幕,九儿的反应应该是哭天抢地。但周迅没有这么演,她演出来的效果是这样:先是震惊,继而转过头去逃避真相,停顿,最后才是悲痛。这种演法,比直接哭喊,承载着更多的内心情绪。

回到门罗的小说。 故事到这来已经接近尾声,但最高潮才刚开始——最大的家族丑闻即将被揭开:

那个女人讲了一个故事,是她从艾尔弗莱达那里听来的,关于艾尔和“我”父亲早年间一起在田野间玩耍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版本,却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

小说一开头,“我”就讲述了“我”印象中的版本:他们当年都是小孩,住在相邻的两个农场,一战结束那天,他们正带着小狗在田野里玩。

但真实的版本是: 他们当年上高中,一个高中男生和高中女生,为了避免同学的嘲笑,放学后躲在田野边的十字路口守候彼此,然后一起穿过田野回家。 有一种情愫在他们之间涌流。

艾尔弗莱达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对那天的细节也印象深刻,她记得那天阳光很好,但雪还没有化开,踩在雪上会听见噼噼啪啪碎裂的声音。 她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也许是因为那天发生了意义重大的事情,也许是跟她怀孩子相关的事情, 也许她和“我”父亲,曾因年少无知而铸成过大错。

但作为叙述者的“我”没有把这些说出来,也没有透露关于那孩子父亲是谁的任何信息。 “我”把一个天大的家族秘密,以一种欲言又止的方式讲了出来: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多次“不经意间”暗示了“我”父亲和艾尔弗莱达之间的感情。但通篇没有一句确切的表达,读者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暗示去揣度和猜测。

在我看来,这正是门罗的高明之处——这种讲述方式,正符合“我”讲述家族丑闻时犹疑和纠结的内心状态: “我”也许早就对一切洞若观火,但毫不声张,反而以不动声色的、隐晦的笔法叙述这一切;因为这个故事,也许让“我”感到了某种背叛和耻辱,同时,“我”也希望能为已逝的家人保留一丝颜面。

知道这个秘密后,我们再去看一遍小说,也许会有特别的感慨:那些年和乐融融的家庭聚会,掩盖了多少爱憎与渴望?又暗藏多少背叛、怀疑和怨怼? 

千帆过尽,我们到底遗失了多少关于生活的真相?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得者;每月读7-8本书,写7-8篇深度书评;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一般周末更新。

8. 日本养老产业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首先日本的养老金分为两类,“物质”和“老人、电话、电话和特殊维修人员”可以理解为私人和公共。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在中国使用实习生和农民工的工厂。”“便宜”只是相对的。那么,真正的养老保障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里的政策体系不可能提前,因为养老金问题是日本政府迟早要打破的一个漏洞。政府之所以不建立一个公共养老院,是因为财政一直无法支持它。但在它崩溃之前,民营资本有利可图,入情入理,自然会聚集在竞争下的严格监管,服务是不是另一个可选的好,护理院隶属于集团,一个小老头是一座小山,所以疗养院在服务水平的斗争(但近两年虐待老人的丑闻是很多)。两个为一组,组可以保证利益最大化,借胖虎说,我是你的东西,我的东西还是我的。建造疗养院是无利可图的。一旦设施完善,将相当可观。同时打着慈善旗号做公关。这个老人可以得到完美的医疗服务,政府可以减轻财政负担,私人资本的结构可以充满金钱,这是真正先进性的体现。

阅读全文

与养老院丑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与老年节诗句 浏览:282
巴马长寿村民宿怎么预订 浏览:767
中老年人浑身发抖怎么回事 浏览:633
哪些养生书值得看 浏览:573
4月份养老保险交多少 浏览:721
2016年浙江退休金基数 浏览:553
养老保险去哪个所查询 浏览:432
莱芜市老年大学22届学习班报名 浏览:896
男50岁大寿 浏览:575
50岁的明星照片 浏览:936
台湾荣民养老金多少钱 浏览:601
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限制条件 浏览:108
广州最低养老金是多少 浏览:833
办理体检表去哪个医院办 浏览:180
老人贪睡怎么办 浏览:755
五险一金与退休后工资吗 浏览:955
道外老年大学去抚顺街做什么车 浏览:503
老年人义齿免费吗 浏览:616
为孝顺之人 浏览:781
中国男工人退休年龄是多少 浏览: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