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老年人血管变化的特点

老年人血管变化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2-03-31 02:43:17

A. 影响与老年人沟通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耳廓软骨和软骨膜的弹性减退,凹窝变浅,耳道的神经末梢及听神经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声波的收集和传导发生障碍,使老年人听力逐渐丧失而易导致老年性耳聋,而听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口头语言沟通的传递与理解。

2、视力下降

佰佰安全网发现老年人随着视网膜的老化,会出现老年性黄斑变性,而老年人血管硬化变性,影响眼的血液供给,使视力显著下降。由于视力下降,老年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和变慢,从而使与老年人的沟通也存在困难。

3、记忆力下降

随着脑血管的退行性变,脑血流量的减少及耗氧量的降低,大脑功能衰退,老年人思维活动功能减退,理解力和表达力减退,记忆力不集中和下降,从而影响老年人对信息的记忆和回忆,间接影响沟通。

4、反应变慢

因听力、视力、记忆力等的改变,老年人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对外界事物的灵敏度下降,导致沟通困难。

5、言语表达困难

佰佰安全网研究得出老年人唾液腺萎缩,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粘膜萎缩易于角化,常导致口干和说话不畅,当老年人生病,尤其是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沟通表现的尤为困难。

6、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步入老年期,人的各种生理功能都逐渐进入衰退阶段。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变化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衰老。同时有些老年人在面对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丧偶等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沟通。如老年人离退休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社会角色改变,生活易简单乏味,加之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感,可表现为沉默寡言,不易沟通。

7、老年人的个人因素

老人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不同,对谈话方式和词语选择的要求也不同[2],增加了沟通的难度,有时甚至产生代沟现象。老年人容易坚持己见,时缺乏客观冷静地听取他人意见的心态。

B. 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有哪些

(1)精神情感变化日益明显。老年人常觉内心空虚,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并伴有自责和“祀人忧天”似的莫名其妙的优虑,不时会有大难临头的紧张感,经常陷于抑郁苦闷之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进取态度。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门诊病人中有48%具有抑郁情绪,体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患有抑郁症者也有44%之多,不少人每月发作1次,(2)情绪多变。当脑组织老化或伴有某些脑部疾病时,老年人常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勃然大怒,无法平静下来,而且其情绪激动程度和所遭遇的不顺心事情的程度不相对应。有时为周围环境及影视中有关人物的命运而悲伤不已,迅速出现情绪高涨、低落、激动等不同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时而天真幼稚,忽而激动万分等情绪多变的特征。(3)智力衰退。进人老年期后智力逐渐减退,但减退的程度不同的老人间有很大差异,并且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有的因为本身的自信心不足,自己认为智力减退,实际可能并非如他想象的那么严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一般认为18岁时智力达到最高水平,以后开始下降,50岁时仅相当于15岁的智力年龄,80岁以后下降更明显,85岁时大约相当于5岁儿童的智力年龄,当然由于个体差异,可有10%一25%的老年人并没有明显的智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也是智力衰退的一种表现。(4)多疑病。60岁以上老年人,由半数的人可出现多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已经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对自己躯体的关心所致,而且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从而易出现多疑病症状,表现为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有时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还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并对照自己,常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5)猜疑和嫉妒。人进人老年期后,对周围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强,常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严重者认为别人居心叵测,常为之而猜疑重重。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性欲下降,还容易怀疑自己配偶的行为,常因此而发生争吵。并且由于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常使这些想法变得极为顽固,甚至发展成为妄想。每当目睹年轻人活泼好动的行为举动时,就会妒火中烧、无名火起。

C. 老年人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体弱多病,因而用药机会相应增加。但不少药物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故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原有病史、用药史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特点,合理用药。

(1)明确诊断,掌握病情后对症治疗。

(2)选择适宜的剂量。治疗慢性病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需要,再调整到个体最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具体按成人量的1/2~2/3给药,对一些毒性作用大的药物应个体化给药。

(3)减少用药的种类。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几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用药种类。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最好停药,一般无需用其他药去纠正,以防止导致更多的副作用。单用能生效时勿联用,如必须联合用药,以不超过3~4种为宜。

(4)避免药源性反应。药物副作用常用其他药来治疗,但这又可能出现新的药物副作用,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副作用。

(5)勿擅自用非处方药物。非处方药物并非无副作用,不要单凭主观经验或症状自行用药。

(6)勿擅自停药、换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停药或换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不滥用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不是万能药,也并非太平药。

(8)勿偏信贵药、新药、进口药。其实,判定药物的优劣应以治疗效果为依据。一般普通药足以产生疗效时,就不必应用贵药、新药、进口药。

(9)老年人应慎用的药物。地高辛、普萘洛尔、氨茶碱、阿托品及山莨菪碱(654-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利尿药、催眠镇静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菌药物、激素类、泻药、口服抗凝血药等,这些药对老年人有较大刺激作用,应慎用。

D. 老年人血管变化的特点

老年性血管变化是指血管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在机能、代谢和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包括:①大、中血管壁中膜的胶原纤维和黏多糖增多,弹性纤维减少,加之管壁的钙化,使得血管变厚、变硬,弹性和舒张性降低;小动脉的外膜发生纤维胶原化,导致孔径变小。这些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它是血管正常老化的结果。②在大、中动脉等血管内壁上可见大量的胆固醇沉积,好像粥一样的斑斑点点,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它不是生理老化的必然现象,而是一个病理过程。这种病变是在动脉壁上发生多个由于脂质沉积和坏死,形成的灰黄色斑块,同时伴有纤维增生。这种斑块内常继发出血、溃疡钙化和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动脉壁的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动脉管腔变小,血流量降低,引起相关部位血供量降低,造成缺血缺氧,一些疾病也随之而生。

预防血管的老年性变化应从多方面入手。血管的老化和病理性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预防措施也不尽相同。动脉硬化是正常衰老过程的结果,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动脉粥样硬化,除少数是由遗传因素诱发外,主要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只要建立和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就可以避免这类变化的发生。

阅读全文

与老年人血管变化的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都成华区老年活动中心电话 浏览:890
中国古代孝顺父母的成语 浏览:806
志愿敬老院英语作文 浏览:478
晓丹怎么认亲生父母 浏览:897
写出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浏览:849
重阳节诗歌小报简单 浏览:824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新政策是怎样的 浏览:630
养老金146000元42年工龄能开多少 浏览:298
预发养老金是怎么算的 浏览:439
为老年人义诊活动信息 浏览:266
长寿竹配什么植物做盆景 浏览:573
孝顺父母难 浏览:181
春节到敬老院 浏览:289
福年长寿毛笔字隶书怎么写 浏览:28
长寿北到都江堰坐火车怎么走 浏览:217
50岁月经过多吃什么药 浏览:903
3岁儿童呼吸频率70 浏览:650
计生员有退休金吗 浏览:532
国外温泉养老基地哪个地方好 浏览:806
淮北地区哪个城市适合养老 浏览: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