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特质 (上)—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帮助(2)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后,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常见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心理变化反应。通过多年来的老年痴呆症老人的照护(老年痴呆症护理、照护、照顾、照料)研究和实践,爱知介护清晰认识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变化反应是具有特殊性、社会性、疾病性的复杂过程。通常来说,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在面对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生活状态等一系列变化之时,在疾病本身特质(思维锐化)等催化之下,所反映出来的自我认同的辨识混乱和社会性心理重建等困难。这是疾病与社会问题的交织所带来的负面呈现。
客观上这些变化反应或者呈现,在加剧和催化老人与环境和人的摩擦和对撞。使得在老人痛苦的基础上,让家庭不安、社会不宁。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这里面的规律,通过对老人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前和之初,及时发现、引导、规避,以达到降低问题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目的,这对老人、家庭和机构,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那么,这个课题应该从哪个方向开始着力呢?爱知介护认为,首先应该聚焦源头,那就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从普遍性心理上有哪些特质开始。
一、思维锐化
思维锐化,是老年痴呆症的显著特点, 在各类型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中的绝大多数老人当中普遍而深刻的存在。
与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学识、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观点改变相比,老年痴呆症的思维锐化是基于病理性的原因所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因为大脑病变引起的老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性事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尖锐而不可改变的意识形态。这个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思维锐化让老人对于信息的接收、判断、反应,较之于患病前,更加的敏感和易激。有些老人在年轻时性格就比较急躁、容易焦虑的话,得了老年痴呆症后会变得更加急躁,更加容易焦虑。同样一件事、一句话,对于未患病的老人,或者老人未患病前,是很平常和不太引起“深思”的。但对于罹患该病后的老人,可能就会觉得很被冒犯或不舒服,继而做出过激的反应。所以,我们经常性会听到、感觉到患病老人怎么那么“脾气不好”、“不听劝”、“动不动就不高兴”、“不好好说话,爱骂人”。
思维锐化的本质是放大原先的性格特点,接收信息更敏感,输出更直接了。也基于这个特质,老年痴呆症老人在与环境和人的交流过程中,大概率会表现出不体谅人、固执,不听劝、爱往坏处想......,这些其实大多都是疾病的反映。
二、自我认同混乱(社会角色与价值)
笔者在山东走访的时候,听到家属说起这样一件事:刘大爷原来是某机关的领导,几十年来的工作生活都是风风火火、意气风发的。但是从退休前就开始郁郁寡欢,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从退休第一天开始,不出门了。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沙发上一坐一天,动都不动,家里人的话说:“把沙发坐穿,把电视看烂”!非但闭门不出,并且闭门谢客。家里一来人,刘大爷就回卧室把门锁起来,怎么敲都不出来。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出去走走,最终的结果是,只在晚上天黑了,才出门,并且总是低着头,见熟人都躲着。
这是真实的,也是一个很极端的案例。但这个案例清晰的勾勒出一个社会性心理现象:当人们掌握和创造社会性价值(例如货币、声誉、权利)的能力减低或者消失的时候,人们往往开始质疑和贬低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自愿的退到更加次要的角色上。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所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中有一个观点:“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即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也就是说,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回首老人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还是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中老人被骗的消息,以及亲属对待老人如“孩童般”的过度关心,都在无时无刻的不在强调,老人实际上是“弱者”。错误的信息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人失去了社会角色,不认同自己的价值,那与人无害,也好像没什么?
这是错误的。
当老人失去了社会角色和价值后,就如同失去了在社会上存在的抓手和参照物。那么老人的社会性会快速退化和降低,当社会性降低后,社会秩序或者说周围环境与人对他的影响和约束也就降低了。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不在乎社会规则和别人对他的评判之后,思想与行为的脱序,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老人自我认同的混乱,对自己是不好的,对周围人和环境,其实也是负面的。同时,我们还得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身上是加重存在的。
病理角度的思维锐化,和社会心理角度的自我认同混乱,互为交织相互影响和催化,推高了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问题的极端化和复杂化。同时,这两个问题点又恰恰是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特质的基础策源点,因为这两个问题点的存在,又派生出比如“受害者心理”、“操控心理”、“舒适区心理”等典型特质。这些我们在下期文章跟大家继续说明。
『贰』 老年痴呆有哪几个阶段
老年痴呆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
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冲物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
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谈判橡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反应扩展阅读:
神经心理学测验
简易精神量表(MMSE):内容简练,测定时间短,易被老人接受,是目前临床上测查本病智能损害程度最常见的量表。该量表总分值数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若文盲≤17分;小学程度≤20分;中学程度≤22分;大学程度≤23分,则说明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应进一步进行详细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运用和视空间能力等各项认知功能的评估。如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是一个包含11个项目的认知能力成套测验,专门用于检测AD严重程度的变化,但主要用于临床试验。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量表可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损害程度。该量表内容有两部分:
一是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含旁即测定病人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如穿衣、脱衣、梳头和刷牙等);
二是工具使用能力量表,即测定病人使用日常生活工具的能力(如打电话、乘公共汽车、自己做饭等)。后者更易受疾病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
『叁』 老年痴呆症的前兆都有哪些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其发病过程隐匿,病症逐步恶化,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AD的主要症状包括渐进性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干扰了患者的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功能。
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症状也有所差异。
在轻度阶段,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受损,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他们可能会出现理财和购物上的困难,但在生活自理方面依然能够保持基本水平。同时,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和冷漠等情绪问题。
进入中度阶段后,近期记忆和远期记忆都会受到影响,语言功能明显受损,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下降。患者在生活自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帮助,甚至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这个阶段的精神行为症状较为突出,包括激越、幻觉、妄想和攻击行为等。
当病情发展至重度阶段时,患者的各项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活动能力显著下降,逐渐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饮食困难,生活完全依赖护理。此阶段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褥疮、肺炎等并发症。
临床上通过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生活功能水平以及神经心理测验结果,可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进行轻度、中度或重度的分类。
对于体格检查,轻度和中度AD患者通常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重度患者则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四肢屈曲性强直等体征,还可能出现原始性反射,如强握反射、吸吮反射等。此外,虚弱、消瘦或其他并发症的表现也很常见。
关于预防与预后,目前AD的病因尚不明确,没有确切的预防措施。然而,加强饮食和身体锻炼,积极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与AD发病相关的慢性疾病,及时干预老年抑郁症和应激等精神卫生问题,可能对预防AD有帮助。
由于A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根本的治疗方法,预后不佳。平均病程约为7至10年,生存期受发病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和护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