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顺其自然的养生最妙
一位是“喜欢做一个世间俗人”的任继愈。他认为:“养生,主要靠自己,不必天天惦记着自己的健康,顺其自然最好。”他推崇老子的观点“忘其身而身存”,坚持用“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做学问)”来“养心”。他从不服用任何补品,他坚信中国医典“血由气生,气由神补”的观点,享年93岁。
另一位是“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梁漱溟,对生死看得开。他一生勤奋,一路坎坷,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磨难,然而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被人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他自言长寿的奥秘就是淡泊无我,顺乎自然。
时下,养生理论五花八门,或推崇“静养”,或主张“节欲”,或强调“外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遵循自然规律,使生命完成自然的过程,方称得上重要的养生之道。
顺其自然是指按照自然的要求,内养其心,外养其形。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取之自然,正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取,五菜为充”。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倡饮食有节,合理地安排和选择膳食,做到饭有定时、食有定量,摄取的各种营养素要保持均衡。
顺其自然,还指人体应像自然界那样不停地运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到保持经常运动的人,全身的`血液循环会得到调整和改善,摄入的氧气含量高,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也能延缓衰老、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当然,运动一定要适度,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间断地进行,切莫一曝十寒。
顺其自然,还要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于自我加压,不管竞争如何激烈,诱惑如何多,机遇如何令人心动,都应把脑袋里的欲望减少一半,适可而止。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调节到轻松、旷达、舒展、平衡的状态,学会随遇而安,避免大喜大悲和激烈的情绪波动,让自己达观一点,待别人宽容一点,精神简约一些。因为心平气和有助于血脉流畅,恬静淡泊有助于颐养天年。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促使机体各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代谢有序,从而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身体上的疲劳和痛苦。”
顺其自然,是人生的坦然,是对生命的珍惜。它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生活,在追求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顺其自然得健康。
B. “随缘养生,万事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
凡事皆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凭主观意志去违背规律行事。所以做什么都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强求,随缘,随他去。
佛教中所谓的“随缘”,是以活泼流转的生命之流,融入万物虚空,但不拘泥于虚空,从空境圣境中转身而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将个体转化成全体,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使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时间与空间融成一体,至真至美,无拘无束。
随缘者总是不去幻想生活那么圆圆满满,也从不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冷,即使雪纷飞。艰难险阻是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晚春,落英虽会凋零,但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虽在秋风中飘落,但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只要随缘任运,开放心怀,即可尽情欣赏品味这一切!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万事随缘的人生态度,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随缘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随缘是一种目光的空阔。随缘不会使人终日郁郁寡欢,洒脱才不让人觉得生活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即使栉风沐雨,即使花开花落,也总能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能否随缘,不在乎你是怎样性格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都是矛盾的结合物,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伴随着坚强。有时,我们的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成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的随缘态度,对干仟何人.都会赋予一种完美的色彩。
随缘等于承认事实,豁达洒脱。
随缘等于趋利避害,保持乐观。
随缘的人,每每是乐观的人。
随缘等于自嘲自解,摆脱困境。
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缘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缘而成就人生。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大殊禅师语录》有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心为定。本心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镜无心,八风不能动。”坚持万事随缘,顺其自然,毫不执著,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养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佛教经典《华严经》上说,我们的心,好像是一位大画家,能随心所欲地画出种种人生的境界来。也就是说,人生的苦乐与美丑、烦恼与忧伤,其实都是我们这颗心所作用出来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懂得“转心”,苦也会变成乐;只要我们懂得“转境”,丑小鸭也会变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