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帝内径如何养生

黄帝内径如何养生

发布时间:2022-04-04 21:06:05

Ⅰ 黄帝内经养生篇讲的什么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古代养生学成就,迄今为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其养生理论系统而丰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二)形神合一,精神内守
(三)法于阴阳,扶正祛邪
所以,《内经》认为保养生命关键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许多养生方法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劳逸结合,如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有节,就是节制饮食,不能过饥也不能过饱,不能过寒也不能过热,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脏阴阳的平衡协调,这样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的第三个大原则就是法于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病邪的能力。

Ⅱ 黄帝内经养生口诀是什么

黄帝内经养生口诀: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

夜里磨牙,肚里虫爬,一天吃一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人要想健康,延年益寿,需遵守古人的二十字养生方针,即“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

意思说,应自然的法规,运用各种恰当的养生方法, 饮食要有规律,不挑食起居要有规律,不过度劳累,也不要过度安逸,这样人才能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所以生病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年纪大时,很少有不得病的。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对此,强调一点,起居的作息时间一定要有规律。

Ⅲ 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基本原则是

异性相吸异性相吸的意思在性别不同的人之间,往往会产生某种吸引力,但在同性相斥上,同样性别的人之间,出现嫉妒心理的情况会比较常见。

Ⅳ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有

第三章 认清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辨清体质好养生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中秘藏体质养生的智慧
《黄帝内经》最早涉及体质养生
体质受先天、后天因素共同制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造成体质差异
体质影响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体质易患不同的疾病
判断体质,从辨别阴阳开始
男性疾病无一不和体质有关
体形普遍看好体质明显下降
体质养生必须注重生活调摄
摩腹、捏脊,就可以有效增强体质
看一看,自己属于哪种体质
◎第二节 平和体质:养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顺四时,调五味,平和体质这样养护
戒烟少酒,别让烟酒毁了你的好体质
平和体质来自平和的生活环境
心平气和——平和体质的养心之道
平和体质的最佳运动方式——太极拳
鳗鱼是壮阳补肾的“鱼类软黄金”
男人的“肾之果”——板栗
杏仁补肺、润肠又养颜
民间常用的健脑益智方
糯米饭——御寒暖胃佳品
每天一袋奶,喝得科学便能老而不衰
人参杀人无过——补品的正确吃法
◎第三节 药食同源治百病——最常用的食疗方
本草动口不动手,轻松战胜糖尿病
多吃防癌食物,远离癌症
性冷淡不用慌,食疗秘方帮你忙
肺病食茼蒿,润肺消痰避浊秽
应对肾病,从吃开始
吃掉这个万病之首——感冒
胃溃疡,可用蜂蜜来调治
赶走体内毒素,告别便秘烦恼
肠炎是个慢性症,运用食疗最合适
咳嗽了,吃吃枇杷就管用
学会妙用姜,日常保健康
◎第四节 饮食不当,会致病减寿——《黄帝内经》论食忌
病从口入,80%以上的病都是吃出来的
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健康杀手
如何避免“问题菜”对人体的伤害
精细食物别多吃——富贵病就是吃得太精细
“方便食品”损害健康到底有多方便
油炸食品,健康免疫的仇人
不良饮食习惯伤身亦伤神
忌口——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女性经期过程中的饮食宜忌
避开饮茶十忌,才能喝出健康
坐飞机前要注意的饮食三忌
根据个人体质,掌握饮食宜忌

Ⅳ 黄帝内经养生三原则

一、 “ 清 积 ”

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

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

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

《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 和 中 ”

和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无疾者求其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己。

大意是:由于积聚糟粕长期盘踞在人体内,不同程度会给各脏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同盗贼潜入家中,必先开门驱贼,就是先以药祛积,无积后当求其藏,食以随之,以食疗调其肠胃,和其中外,修复藩墙,方可万事大吉。

“中”从广义讲,泛指体内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谓;狭义讲,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对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视:“脾胃者后天之本”,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否,根本取决于脾胃的壮旺与否。

再者,脾胃为人体营养敷布的总枢机关。

《内经·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由此可见,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华,分布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还有统调脏腑阴阳,经络血脉的关键作用,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上面看,调理脾胃、和其中外的养生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 养 元 ”

元气是人们安身立命,健康长寿的总宰。是人体精、气、神统摄的总汇。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这样描述说:“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并说:“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皆赖此也”。这就是说,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虽然它是视之不见,求之不得,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寿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还把元气对于生命比喻为薪柴与火的关系:“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即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

大意是:生命的长短,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暂,取决于薪质的坚脆是一个原理。谈到养,很多人就会认为养就是补,这是一个误区。养和补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并不尽然。

《内经·五常政大论》里明确讲道:“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就是说养是有前提的,必须先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这是关键。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营养通过脏腑是会相互转化的,也会相互补充的。我们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为积极的功能,把那些无用的物质转化为有用的物质,通过调整,使阴阳得以平衡,元气得以濡养,精气得以充盈,这样“调”字当头,养也就在其中了。通过调养,使人体呈现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完美境界。

Ⅵ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自然界必须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物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就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中国文化。 《皇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节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为什么叫“四气调神”?《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首先讲一下题目,为什么叫“四气调神”而不叫“四季调神”?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是节气的变化导致了四季的更替,重要的是节气。而“节”和“气”意思略有不同,“节”是“气”运行的节点,和关键点。《四气调神大论》篇实际上讲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气的问题,一个是调神的问题。 春季发陈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占一年中的前三个月,包含有六个节气,每个月分到两个节气,是阳气一步步生长、壮大的阶段。发陈的“陈”就是指冬天所积累、收藏的东西,这是生发的基础。春天的生发之气源于冬天的藏纳和积累,这是个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所以只有冬天把气养足了,春天的生发之气才正常。在我们人身体里面,冬对应着肾,元气就是从肾里面生发出来的,是由肾精转化的。肾精属于阴,气化出的元气属于阳,我们常说“阴阳”而不说“阳阴”就是根源于此,因为阳是以阴为物质基础的。 春天如何养生机春天如何养生机呢?经文举了三个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要适当地少睡点。其次是广步于庭,意思是在庭院里面大踏步地活动,洒脱一些来适应促成生发。“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生发得没有约束。第三呢,就是被发缓形。“被发”意味着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做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三件事情,就是为了要达到一个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肾所藏的神,要让肾所藏的神能表达出去,憋住了那就没有生机了。前面讲过,志向的大小来源于肾精的充足与否,所以好好保养肾精使其正常地生发变化,就能让自己的志向变得高远,志向高远了就能干成大事。经文后面还提到了夏天要“使志无怒”、秋天要“使志安宁”、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强调“志”,根本在于肾精。生而勿杀,意思是春天万物都在生发,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在生发,这个时候不能动任何杀念。比如春天的花开了,不要去折它,要是折了,现在是没事儿,等到了秋天,就会少结一颗果实——影响是后来的。所以在春天,不要有一点杀机,在外面走的时候,你的内心要像春天一样有欣欣向荣的那种气机。予而勿夺,就是只有给予,绝不去剥夺。比如要让种子长得好,就要给它经常浇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长。赏而勿罚也是同样的意思,感觉上都是刚从冬天苏醒过来,如果“杀了”、“夺了”、“罚了”的话就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此春气之应:这是春天之气的对应、应象。养生之道也: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春天是生机起来的那个气,所以春天对应要“养生”,如果伤生机,就会导致逆之则伤肝的后果。肝木伤了就不能再生火,进入夏季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夏天属火。出什么问题呢?就叫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古字“奉”是两只手捧着祭品的形象,意思是献给、承送。献给谁的东西少了呢?就是供给夏天“长”的气不够了,因为“长”是以生发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中医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生命当做一个活的、运动的过程来看。我们做事业也要搞清楚,不能只想着保持生发和输布这种状态,这是不可能持久的。《周易》“乾卦”里说了:“见群龙无首,吉。”自然界必须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务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就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中国文化。冬天藏精不够,春天就生发不起来。拿“非典”作例子,得“非典”的那些青壮年,都是冬天没养好,所以春天才会发病。秋天腹泻的病人特别多,能简单地说是昨天吃得不好所以今天才腹泻的吗?人能吃什么拉什么啊?有那么块吗?绝不是“昨天”的事儿!实际上秋天拉肚子,是夏天就积累下来的问题,或者甚至是春天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往远了看。西医就爱在人自身上盯着找原因,经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说很多病都是遗传自父母的。要中医看,绝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遗传病,就是你跟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状态也相近,所以才会跟他们得一样的病。他们是什么情绪你从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老压抑着你,你顺从惯了,长大后还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继续压制着自己,就这样憋闷着,憋闷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妈的压制,你爸得了肝癌,这能说是你遗传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吗?不能那么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病。很多疾病,和家庭密切相关。中医讲阴阳要和谐,如果不和谐就太可怕了。所以要想男人好,一定要先女人好,女人是关键因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妇嘛(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属阳,在外运化,他力量的源泉是阴、女人)!有一些老婆特别不好,把男人欺负得够呛,男人就在外面显得特能干,因为他在家实在是施展不开,所以就出去施展了。这种人身体肯定有病。这种类型的成功男士我见过不少,他们一般都特狂躁,而且家里老婆肯定有子宫肌瘤。因为他老婆也会觉得情感压抑。女人要是有子宫肌瘤这种病,一定要先反省自己的人生,这特别关键,还有乳腺癌病人也是。要先改变自己的习性,下一步才是去求医问药。不改变习性,由情绪造成的气血淤滞还是会经常产生。有些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是癌症了,反倒身心宁静了,什么负担都不往心里存了,去游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过原来那样的生活了。很长时间过去之后,居然发现癌瘤没有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的。在治疗癌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抛弃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就只当明天就死,只有这样才有救。癌是什么?癌不就是气的结聚吗?只要把这“气结”打开就好了。藏医学、佛教医学说得好,认为人体内正常的是水,病就是冰,西医就是要把冰给切掉;中医和藏医则是要把冰重新化为水,使之成为人体正常的东西。解决了使水结冰的原因。冰化了不就是水吗?我们讲过一天的养生,这里是讲四季的养生。一天的养生是从肝胆起始:子时是胆当令,丑时是肝当令。一年的养生也是从肝胆起始的,春天要护住肝胆的生发之气。中医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体内是一个脏腑(所有的脏腑),全都取决于胆气生发产生的生机。没有这个生机,一切无从谈起。拿做企业为例,最重要的是抓企业的生机、增长点,而不是说只看目前能赚多少钱。赚钱是后续的,是秋天的事(属于收获)。春天的养生,我们花了不少的功夫来讲,因为春天是万事万物的开端,生命的初始,这个阶段弄明白了,以后的夏、秋、冬就好理解了。 夏天一定要出汗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下面讲夏天怎么来“养长”。经文是夏三月,此谓蕃秀。“蕃秀”就是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处都是如同麦穗开始抽穗了的气象。“蕃秀”词义是茂盛,“秀”在《说文解字》里就是抽穗的形象。天地气交,指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夏至就像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分,阴阳气开始交接。万物华实,“华”在古文里通通是花、花朵的意思;“实”就是果实。开花跟什么有关呢?跟阳气有关;结果跟什么有关呢?果实属阴,结果跟阴气有关。开花是一个放散的功能,像阳一样;结果是一个凝敛的过程,像阴一样。阴主凝聚,阳主开散。 夏天如何养长接下来也是三个例子,来讲在夏天如何“养长”。夜卧早起,夏天的气机也重在生发、生长,所以也要晚睡早起。无厌于日,“厌”在造字之初是吃饱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理解为满足,太满足了就该讨厌了,所以“不厌”就是不要讨厌。“日”代表太阳、阳气。夏天就该活跃地运动,充分的享受阳光。我们现代人很少能做到这些,比如夏天,我们都喜欢呆在空调房间避暑,这样的话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体内气机的开泄,其实就指着夏天这个时期呢。人在空调房里,身上的毛孔是关闭的,等一到外面,天气热了就会再打开。所以人都会有从空调房进出身体很难受的感觉。因为毛孔不断地开合,会扰乱身体内部的气机,会造病,会造很深的病。所谓的“空调病”就是这么得的。夏天就要“无厌于日”,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该散就散,道理上就是不要抑制阳气的生发和生长。使志无怒,意思就是,让志向不要憋着、压抑着。使华英成秀,“华”还是花、花朵的意思;“秀”,就是抽穗、结实的意思。就是说要让花朵绽放,以便未来能结出果实。使气得泄,夏天就是要让气能泄得出去。就像做企业,不能说只讲收益不讲投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夏天就相当于你在投资,就是要不断地向外支出。若所爱在外,这是在用打比方来说明什么叫“使气得泄”:就好像外面有特别让你喜欢的东西,你不得不往外跑去追求。往外跑就是气机往外泄,就是让你的生活活跃而富有动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天是养长的时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长之道。逆之则伤心,意思是如果没有保养好生长的气机,就会伤到心。心属火,火被伤了会导致秋为痃疾。“痃疾”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泻。一到秋天就会有不少咳嗽病人来找我,说秋天的过敏症又犯了,整天狂咳嗽,没完没了地打喷嚏,鼻炎也犯了什么的。这其实都是夏天没养好。老呆在空调房里,气机不能得以疏泄,都憋住了,这样到了秋天收敛之气起来的时候,气机更展不开了,那还能没病?其实治疗鼻炎就是用散法,因为鼻炎属于肺金为病,病人自身的气机在夏天没有散好,那就用药给他散,让他别再憋着,效果会非常显著。奉收者少,就是呈献给秋天收敛气机的东西就少了。夏天没养好,秋天的气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那天,就会发很大的病。现在有很多人就说了,我身强体壮正当年呢,看我怎么折腾自己也没事吗?那是因为还没到时候呢!到了“冬至”,就是你自身元气凝敛后转而生发的时候(身体内环境的“冬至”),会发现已经没有多少肾精可生发了。因为你夏天没养生长之气,到了秋天自然收获不多,冬天能收藏的东西就没有多少,到了冬至这天,进行来年“预算”的时候可不得“哭穷”啊!这就是“冬至重病”的道理。 秋天“与鸡俱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再看经文是怎么讲“养收”之道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就是容纳,“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气是平和而宽容的收纳之气。天气以急,中医认为秋对应燥气,这里的“急”说的是燥气的性质:肃敛、不由分说。燥气就是收敛之气,“燥”从火,就是用火热之气来凝敛。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做“桑拿天”的,这个时期家里的衣服、墙壁、地板都潮乎乎的,可是入秋以后呢,特明显地就能感觉到家里的东西全变干燥了,这就是燥气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质。地气以明,说的是地气一上来,就显出干燥的气象,所以我们秋天经常有一个形容词叫“秋高气爽”。为什么能够秋高气爽呢?因为燥气属“金”。“金”又是什么概念呢?燥就是把一切都燥干的意思,而燥干了之后的东西就会很密固,就会收得特别紧,这就叫“金”,金气就是收敛之气。什么叫金属,金属是收敛得最纯粹的东西,收敛之气最足。像金子就特别明澈,而那些水晶之类的结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这个概念。 秋天如何养收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敛之气开始发挥作用了,人体就应该早睡早起。晚上10点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死活养不起来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损肝胆,然后再夜里不睡觉,就更加损坏,所以现代男性的肝病越来越多,都是自己的习惯在造病,别怨别人!别怨爹妈的遗传,跟遗传没关系,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要得这种病的。与鸡俱兴,金鸡报晓,早晨太阳一出来,公鸡就打鸣、活跃起来了,人这个时候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气机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了。属相中讲“酉鸡”。酉时为肾精当令,所以这里的“鸡”代指肾精,“与鸡俱兴”就是人随着肾精的生发而起。如果凌晨3点到5点人经常会醒来,这是生命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表现,因为这表示你身体的收敛之气没了,收不住阳气,天还没亮,阳气就飘到了体表,准备应对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精不妄动。说句实在话,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见了,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了。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都是“尽其天年”的。人呢,现在成了抛开了季节性规律的动物,随时随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体就会得病。还是逃不出自然规律(俗称“天命”)。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意思是宁神保养肾精而不妄动,以此来缓解秋天的杀罚之气。“刑”就是行罚,就是杀气。秋天的气机趋向是收敛,就是不再生发了,在往回收,相当于杀生(抹杀生机),杀气是很重的,所以自己应该顺应自然,收敛心神和精气,让杀气尽量平和一些。无外其志,这里又是在反复强调不要外散肾精。使肺气清,肺对应于秋季。肺的功能是宣发和肃降,宣散气血于五脏。肺气清肃则功能正常。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顺应秋天收敛的气机,我们就要做好“养收”。如果悖逆了秋收之气,就会“奉藏者少”,就是没有多少东西去发挥收藏的功能了,因为在秋收的阶段都损耗掉了。脏腑上呢,就会伤到肺,肺是人体收敛功能的代表。冬为飧泄,“飧”是个会意字,夕食,就是晚饭的意思。“飧泄”是个什么样的症状?就是吃过的饭菜还没有经过消化,就拉出去了,中医叫“完谷不化”,说明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都紊乱了。为什么会“飧泄”呢?因为秋天收敛回的精血太少了,肾中就没藏纳和积累多少精气,这样下焦元气不足,固摄不住水谷,所以水谷未经腐熟就下泄而出了。 冬天“无扰乎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天的气机是向内闭藏的。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是在讲天地之象。水都结了冰,地都坼裂了——生机全部回收,藏的气机发展到了极致。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扰动阳气、做把已经藏纳、回收了的阳气再抽调出来的事儿。现在有一项运动叫冬泳。冬天毛窍都是闭合的时候多,打开的时候少的,阳气全收在内里,可是冬泳的人,就是要强行地调出阳气来,好使自己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活力。 冬天如何养藏早卧晚起,冬天要顺应收藏之性,保证充足的睡眠。必待日光,说的是一定要等到天地的阳气出现、人身的阳气出现(比如说自然醒),才开始活动、工作。一定要“天人合一”,不能说天地没动呢,自己就任性地先动起来,那不是自取灭亡吗?使志若伏若匿,“若”是好像的意思。“伏”通“浮”,就是“起来”的意思。“匿”意思是藏着。全句的理解为:就好像人的志向若有若无、捉摸不定而不凸现出来。“志”是肾所藏的神,肾精处于收藏的状态,那“志”当然也是伏藏着的。这样说还太简单,下面讲得特别生动: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就好像心里怀着一个小秘密,不愿意出去走,因为怕被人看出来;还像是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用再耗费心机地营求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天呢,身体的阳气都潜藏于内里,所以人要保持体温而躲避寒冷。因为呆在寒冷的地方,阳气就不得不被从内里调动出来,用以维持体温了。阳气外出体表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微微地出汗,就是“泄皮肤”。冬天穿得少人都会打寒战,那是肌肉在小范围地剧烈收缩来产热。不躲避寒冷而且开泄了皮肤的话,就是违背了冬天内藏的气机,人体的元气就会丧失,而且丧失得很快,“亟夺”就是哗啦一下子就泄掉了的意思。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上面讲到的,就是冬天“养藏”的道理。逆之则伤肾,就是如果没有养好,伤的是五脏六腑中的肾。春为痿厥,就是到了春天,生发之气起来的时候,由于你没有养好肾精,就会出现肌肉痿废这样的病。肌肉属于筋,而肝主筋,肝对应着春季,由于冬天的不藏,春季无法生发元气,所以筋的功能就不正常。“痿”就是全身、手足无力,没有劲。“厥”是什么呢?好多女孩子冬天不好好养生,春天就会出现厥症,不是昏厥,而是手脚冰凉的“厥”。这就是由于基础不足,元气生发不多,只能先保证五脏的供应,四肢元气不够,手脚就冰凉。遇到这样的女孩子来看病就很难办,因为不改变生活方式,她的病就好不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身体自然会好,可以不吃药!我的原则就是要环保,少用药,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种一亩甘草会造成几亩地的沙漠化。国外的甘草素都是要从咱们国内进口的,用着你的资源,让你沙漠化,我自己不种植。所以能不用药就不用,大家都学会养生就好。这就是春、夏、秋、冬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季养生的原则。下面几段还是对相同的原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我只简单地讲一下。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这是在讲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人肯定也不能例外。所以呢,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如何保养身体?这里说得最明白,就是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敛藏之机。在《易道经》里,春夏养阳,就相当于乾卦#,就是“自强不息”,就是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秋冬养阴呢,就相当于坤卦#,就是“厚德载物”,越厚越好,收敛得越多越好。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就是说顺应了四时、阴阳的规律去生活,那么就能与自然万物同生同在,否则就是在戕伐自己生命的本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又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这就谈到了“终始”的问题,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者死亡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春夏秋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就是说,违背生命的规律肆意妄为的话,最终一定会百病丛生,什么疑难杂症都会出现;而遵守自然规律,一定是大病小病都不会得,这样呢,就“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道者,圣人行之——这句话非常有名,“行之”就是必须得遵循规律去做。按照规律去做了,就叫“得道”。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通“悖”,是违背得意思。如果违背了四时阴阳的规律,那么这个人就是愚蠢的人,只会不断地耗散自己,导致“半百而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大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人说,这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内涵,指在没生病之前就可以调养。而更深的意思是不治已经生病了的脏腑,而从没生病的地方开始调治。举个例子,比如说肝病。肝在五行中属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转移的话,通常是转移成胃癌,因为脾胃属土啊。再比如,人一生气了,就会吃不下饭,对不对?怒这种情志属于肝,所以生气应该是伤肝的,可实际生活中往往体现的不是肝疼,而是胃痛,或者左肋这儿疼得要命,这就是肝有邪气了,直接就往胃那儿传。很多有胃病的男人,说句实在话,就是要么受上司、领导的气,要么受老婆的气。所以我说女同志啊,你们老公得了胃病,你们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给他气受了。在外面工作上他憋闷,这个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真得了胃病,就要很小心了,因为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木克土造成的,是由于生气造成的。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假如已经得了肝病,那肯定就知道邪气要往脾胃这儿传,这个时候,不要去治肝,要先固守住邪气下一步进犯的地方,就是从脾胃开始治疗。把脾胃固守住了,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了,元气攒足了,反过来就能把肝气给理顺了,这样肝病自然就好了。在这里我警告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小心,不要生气。现代社会,很多病都是由于生气造成的,生病能够导致体内气机的不畅快,生长收藏失去节律。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个道理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样的。好比经营一个企业,某个部门出问题了,应该从规章制度上去改进,而不是单单去追究责任人。经典中的这些辞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已经形成了才求医问药,乱子已经引起来了才去关注治理,这都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怎么批评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镐头挖井;兵临城下了,才开始铸造枪炮——这不是开玩笑吗?在事情没有发出征兆以前就应该预想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事情发展得无法控制。就像,如果不生气了,就没有了所谓的肝郁嘛!这都是在讲如何养生(生命)。要做一个君子,在别人不重用你的时候,你不抱怨,也不生气,自己继续积攒实力。古人为什么那么注重道德修养呢?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和《中庸》呢?实际上《大学》和《中庸》才是治病的良方!不要以为治病有奇效的才是良方,千万不要有这种误区。大道无形,道德修养才是让人不得病的良方。药物都只能是起到临时赈灾的作用。已经得了病再去求药,就像是“渴而凿井”一样,已经晚了。试问东西破了,经过无论多精细的修补,还能回到原样吗?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本文是中华解读《黄帝内经》第一人曲黎敏所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的节选,要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养生文化,请看曲黎敏教授的书)

Ⅶ 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Ⅷ 根据黄帝内经怎么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最主要的是养成正常的作习,行动坐卧饮食习惯,养生并非只作用于靠服食药物,利用少量药物来唯系身体的阴阳平衡。

Ⅸ 黄帝内经中介绍的养生方式有哪些,并阐述理由和具体做法

黄帝内经很多养生方法
介绍第五章的四时养生:
第一节 万物荥生之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养心在乐
春季养生,养身在动
春季养生,养肝在睡
养生,当心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节 天地气交之夏季养长
夏季养生,气壮需先理直
夏季养生,边疏泄边避暑
第三节 敛气宁志之秋季养收
秋季养生,从“心”开始
秋季养生,先灭燥气之火
秋季养生,需冻更需动
第四节 去寒就温之冬季养藏
冬季养生,去寒就温做足疗
冬季养生,闭藏进补进行时
老年人在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旺盛,阴气不足,是中风、肠道疾病、中暑的高发季节因此老年人夏季养生非常重要,现在就介绍下老年人夏季养生小常识,让老年人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季。

夏季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季节,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夏季与五赃的心相应,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所以夏季要重视养心,养阳为夏季养生的关键。

老年人夏季养生小常识之按摩保健

夏季在人体主心、脾,故心、脾气自然旺于冬季,而热、湿邪最宜伤及心脾两赃,使心、小肠、脾、胃的功能失职,故夏季的按摩养生应以心、小肠、脾、胃经上的穴位为主。可选用阴郄、丰隆、三阴交、梁丘、足三里、后溪,肾俞,命门,关元,百会,劳宫,合谷,天枢,上巨虚,膈俞、脾俞等穴进行按摩

阅读全文

与黄帝内径如何养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普通的入职体检项目多少钱 浏览:436
50岁型男穿衣搭配 浏览:79
祝90岁外婆生日快乐 浏览:231
关于孝顺的经典诗句 浏览:737
昌平区阳光之城养老院电话 浏览:576
养老院护工私下怎么收费 浏览:260
阜宁县养老保险 浏览:661
黑龙江养老金15年 浏览:106
父母的爱心怎么写 浏览:2
子女和父母住如何管钱 浏览:218
办理佛山户口最低退休金 浏览:977
老年痴呆手淫 浏览:261
出生到现在多少岁退休工资 浏览:725
想让孩子长大给父母买东西怎么说 浏览:6
重庆市养老保险领取计算 浏览:790
开个养生中药材料需要多少钱 浏览:218
济南养老保险去哪里办理 浏览:993
久久夕阳红老年公寓 浏览:947
老年人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浏览:117
女人想养生是什么心态 浏览: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