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素问指出养生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素问指出养生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22-04-04 10:33:26

A. 论述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用原文来说如下:
1.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方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简述总结感悟:夫欲摄生者,须全真合道,道法阴阳,盖分三步,一为御神,御神者,御心也,淡泊明志,虚心寡欲,不嗜欲贪淫,除妄我,归道心,则心正神安;二为驭气,驭气者,调气也,以神驭气,凝神于气穴;三为毓形,毓形者,培形也,以气留形,动静相合,淮南子曰:“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青囊经》云:“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则昏,气散则疲”,皆此之谓也,然后世之丹客,多崇修内景,而忽之于形,谬之万里,炼虚合道,千古秘之不传,而谭子坦然宣之,“无虚无实可与道具”。形神内外虚实,阴阳耳,不可须臾离也,方合于道。故《内经》云"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形与神具,形具神生,此之谓道生。

B. 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适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时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古代医者通过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认识到,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种种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异常变化一旦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使人患病。《内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方为“人与天地相应”。《素问》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赖天地之气而生存,都要受四时气候变迁的制约。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气候温热,人体阳气行于体表;秋冬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内敛闭藏。由于人体能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方能在生理上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机体的成长和发育。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也是密切相关的。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时时受着大自然的影响,因此,研究养生长寿之方,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指四时六气而言。四时,就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四种不同的气候,按其性质来分,可归结为二类:温与热是一类,凉与寒是一类。用阴阳来说,前一类属阳,后一类属阴;亦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四时变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经的过程,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生→长→化→收→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的就是这条规律的重要性。

寒热温凉,仅仅是四季气候的简单变化。其实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复杂的气候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又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或称“六气”。当这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处于正常状态时,就为生物的生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春三月温暖、多风,夏三月由暖而热、多暑湿等,这都是在某一固定时期出现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变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过,亦无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适应四时的转移和六气的变化而发展成长,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变,有顺必有逆。气候变化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反常的气候变化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所谓反常变化,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气候应温而反寒,秋天已到,气候应凉而反热,这是不及;夏天应热而反凉,冬天应寒而反温,这是太过。太过与不及都是反常气候。上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处于反常气候中就会对一切生物的生长发展不利,所以中医又把反常气候中的“六气”称为“六淫”。

除了天时变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对人体有影响的,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水土环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地卑多湿。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有显著的不同。由此不难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已成为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摄生预防,其特点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气候变化、存在有密切关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都应随时适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摄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为统一整体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2)协调阴阳

祖国医学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与阳两个属性。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味为阴等等,阴与阳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势必造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阴阳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而是相互颉颃,相互作用,不断出现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过程。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因此双方都不会偏盛偏衰。由于阳得阴济,就不致过分偏亢;阴得阳和,也不致过分衰沉,所以阴阳虽有消长变化,却又不会越出一定常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递变,就是阴阳消长的一种形式。同样,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或营养,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显而易见,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体内的阴阳,往往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起变化,因此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素问》中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有这些都说明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不使阴阳偏盛偏衰,是养生防病的关键问题。如果不善养生,不能适应四时阴阳的变易,那就会破坏阴阳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袭,终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此外,除了阴阳四时的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外,人体内在因素,同样会导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而引起病变。《内经》中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要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还必须注意调节情志方面的活动。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学说,是中医心理摄生的理论依据。中医学将各种心理活动统称为“神”。认为神的活动是人体脏腑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五脏看成是精神所赖以产生的器官。《内经》中说:“形者神之质”,“无形则神无以生”;又说:“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尸五脏主藏精气、血液、津液,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产生于精气津血,所以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气血充盛则精神正常,形神统一,精神聪慧。《内经》中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于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反之,五脏气血亏虚则精神疲惫,神志恍惚,甚至死亡。《灵枢》中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所说“神气皆去”不见得专指百岁老人,任何年龄组的人,如果不注意调养,伤害了五脏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会招致同样后果。

祖国医学的形神观,在认识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的同时,还认识到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认为精神对脏腑气血有统摄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制约着人的生理活动,这是祖国医学形神观的特点之一。神对形体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调节脏腑阴阳,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所以《内经》特别重视养神的重要性,认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总之,神依附于形体,无形则神无法存在;而精神反过来又能主宰和支配形体的一切活动,没有神的形体无异行尸走肉。因此,祖国医学在养生方面特别重视心理摄生,即通过人的自觉的心理修养,注意心理卫生,达到心理健康,利用积极的心理活动去影响生理活动,以达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终其天年,历百岁而不衰。这一点也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比如,英格兰普通感冒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为健康的自愿受试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测试。把受试者的心理压力分成等级,然后向体内注射感冒病毒。结果,心理压力大的一组及性格内向的一组比心理压力小的一组及外向性格的一组患病的程度严重。这说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内向的人,经不住感冒病毒的打击。这也充分说明心理卫生,在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与精气、津液、血存在着内在关系。精、气、神三者,古人称为三宝。精是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由精而化生,是产生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神是精气共同作用的表现,是人体一切生理心理活动的概括。由此可见,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又有赖于气,精气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气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气必然不足。如过度耗损了精,便会减弱了气的产生;过度耗伤了气,也会降低了精的产生和化生,精损气亏就会使神表现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动过度损伤了神,神有不足也会影响精与气的生理功能,使人形体衰弱。这就是精气神三者在人体中的辨证关系,也即形神合一观。

津液、血也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中医常提到精、气、津、液、血、脉等名称,实际上它们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所以当津液耗损时,气血也同样亏虚;而气血的不足,也会导致津液的亏损。《内经》里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无汗;反之,汗出太多,也会损伤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养神。

(4)预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这说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对治病以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认识;西汉《淮南子》中也提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古代对预防医学评价很高,有句名言说:“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于防病的医生看成一流医生。在预防医学的影响下数千年来我国人民普遍养成许多良好的卫生习惯。

相传笤帚、簸箕的发明者生于夏朝。传说虽不足信,但“帚”字见于甲骨文确是事实。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铭文,说明当时就已用扫帚扫尘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说明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沿用合乎卫生学要求的湿式扫尘法了。

我们祖先十分重视个人卫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发洗面,“浴”字状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国古代文物中有一种叫“虢季子白盘”的,就是现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大约从宋朝开始我国就有了城市浴室设施和专业理发师。古人早就认识到随地吐痰是坏习惯,唐孙思邈曾明确指出“常习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还提到口腔卫生,说:“凡食毕漱口数过;令人固齿。”植毛牙刷发明于公元七世纪的辽代,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饮膳正要》中还说:“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这些良好的卫生传统。

古人对饮食卫生非常重视,据《周礼》记载,周朝就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食医”,《论语》中特别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千金方》更明确指出:“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人以胃气为本,并借水谷之精气而生长,如果饮食不加节制,纵情口腹,脾胃受伤,便影响运化功能,产生疾病。过食厚味会生湿、生热、生痰;过食不洁食物,可得腹泻痢疾。过食生冷,肠胃阳气受损,会引起腹痛、腹胀。我国自汉代起就提倡喝开水,至晋代更养成了饮茶习惯。公元前二世纪我们祖先为保护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经开始“凿井而饮”了。这些习惯无不有助于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环境卫生。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陶质阴沟,考古工作者从当时燕国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县)掘出的阴沟管从构造上看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国商朝就有清扫垃圾的劳务,南宋时的临安(杭州)每天还有清扫工维持清洁卫生。汉代的“都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厕所。

劳动是人类的本能,是生活组成的重要部分,体育锻炼也是来源于劳动。早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体育活动的萌芽。夏商周时代频繁的战争推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广了军事上的骑术与骑射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水、操舟、投石、击剑、拳术,秦汉三国时期的导引、吐纳,华佗五禽戏以及民间流行的秋千、投壶、象棋等,都是体育锻炼防病的好手段。古语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华佗弟子吴普坚持五禽之戏而活了90多岁。现在的“八段锦”、“太极拳”就是从“五禽戏”演变而来。只要坚持体育活动,就可畅通血脉,有利于健康,但是,过犹不及,如运动过度,劳倦太甚,反倒对健康不利。《内经》指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这些都说明劳力过度,会耗伤人体气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节房室”也是古人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节房室”,是指色欲不宜过度。祖国医学认为,色欲过度,会损伤肾中所藏的真气,《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人体以肾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气充沛,身强力壮,内则五脏调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如果一味纵欲贪色,则肾阴、肾阳因此亏损,形成精气不足,身弱体衰,容易受病邪侵袭,长期难愈,甚至早夭。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养生之道,源远流长。

C.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内容有哪些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D. 求问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食养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

E. 通过学习《素问·上古天真论》,你认为养生应从那些方面进行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意识训练、食物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工作习惯训练。就目前人类能力而言,这种训练是提升人体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径。心身健康指导专家应挖掘其科学内涵,制定具体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与否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则,首起一段为全文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于探讨人体功能衰退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受到的呵护越来越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功能衰退问题也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之后,过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反应到中国。而营养指导偏离民族习惯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风的人数迅猛增长,使代谢功能衰退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正被行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按照美国的营养学改造了自己的饮食结构之后,我们处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遗传能力会显得有些不足,而处理碳水化合物的遗传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会引发很多严重的后果 。剑桥大学学者的调查显示,在糖尿病增长率最高的美国,欧洲移民发病率实际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引起发病率总数变化的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传统农业国的移民 。
《素问》对人体功能衰退问题的探讨,正可以启迪我们今天维护人体功能的原则和方法。
人体功能发挥是其得以维护的根本原则
直到目前人类能力而言,人体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确发挥中维护存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人体功能维护的原则和方法,对今天指导中华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时效性。
人体功能维护的总的原则是遵守生命规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质运动规律。原文对这一原则的描述为:“法于阴阳”。《易传·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又说“生生之谓易”。 中国古代主流生命哲学的一贯性表现为,《易传》的思想始终与中医思想互相作用,与《黄帝内经》融为一体,成为指导中国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体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长寿的条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的德,是古代对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体功能没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没有丧失的危险。
人体各种功能存在而不丧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种运动能够不断进行。如原文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功能发挥、功能训练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确途径。而试图通过光学的、电学的、化学的、基因学的技术来直接提升人体生理功能,而不是考虑人体在任何过程中的某种训练,对增强人体功能来说都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事实来证明。真正的科学必须接受如此人体训练之后功能会得以提高的事实。
人体功能维护的方法只有功能训练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所必须进行的四个方面训练:认知(意识训练)、饮食(食物训练)、起居(生活习惯训练)、工作(工作习惯训练)。
(一)理论认知与健康实践需要吻合
如果对自身健康问题缺乏理解,就会增加焦虑产生的机会或者加重焦虑程度 。患者内心对疾病及康复方式的合理性确认,无论这些被确认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都会缓解他们的内心焦虑。原文要求的“和于数术”,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谐的必要条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正是要医学信仰与健康行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对生命规律的尊重还表现为对人体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对自然变化过程的认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环境有人体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然后是对生、长、化、收、藏各年龄段的描述,充分反应了《素问》对生理自然变化的过程的尊重。
(二)尊重饮食习惯与食物控制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食饮有节”。有节,即隐含了一个命题:饮和食都是必须的。《素问》中说明中华民族传统的食物结构是五谷、五蔬、五果、五畜(畜肉)。这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的传统有着显著区别。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习惯下的营养指导来规范中华民族的生活。有节,一个明确的命题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食欲。“美其食”,就是要以传统的食物为美,支持和享受传统的食物结构。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此言不要创造与习惯不符合的营养方式,而是要在尊重习惯的基础上调整。所以原文:“行不欲离于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起居有常”这里的常有常规的含义。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围、限度来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这样的限度,比如过度休闲,过度懒惰,都可能导致肌肉松弛甚至身懒体乏;如果过度紧张、兴奋,则可能导致失眠,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是说不过分。“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是说精神状态要与实际生活状态吻合。
(四)工作习惯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不妄作劳”。不妄,强调对客观的尊重,也表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易传·彖》说:“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人只有充分的劳作,才能获得健康的心身。但这劳作也是要有自我节制的,需要进行自我控制。劳作的时候,要让人体运动系统兴奋,而不是疲倦。 “外不劳形于事”就是“形劳而不倦”。
生理功能错误发挥将会与不发挥一样导致功能衰退。《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望采纳 谢谢!

F. 中医养生的原则是什么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G.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古代养生学成就,迄今为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其养生理论系统而丰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体内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自然界和人相应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应。
因此,养生的第一个大原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养生要遵循自然界气候季节、昼夜的规律,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调养身体,使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提出了四时养生法;另一个方面是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的养生在顺应四时季节的同时,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内守

形即肉体,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能够看得见,具有一定形状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肉体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协调统一,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强调运动以养形体,静心以养精神,动静相宜,形神共养。
《内经》十分强调精神心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如果乐观开朗,则五脏功能协调统一,气血运行流畅,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郁,七情内伤,会直接伤及人体的脏腑,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产生各种疾病。《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因此,养生的第二个大原则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包括三个层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静心,从心烦躁动中走出来,静下来;二是专心,从权利、金钱等诱惑中走出来,专注于一、二事情上,做专做精;三是御心,驾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马,知行合一,实现健康和财富、权利的完美结合。
(三)法于阴阳,扶正祛邪

法于阴阳,即养生首先要懂得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的阴阳,这是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提出的整体调摄原则。阴阳是古人为了区分事物或现象属性、一分为二的一种认识方法。如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就体现在寒热、燥湿的变化上,按照寒来暑往、季节更替,顺势养生,就能够保护、提高人体的正气,避免有害邪气侵袭人体而发生疾病。自然界阴阳变化、寒热交替,在互相消长中维持着地球环境的平衡、协调和发展。人也一样,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都处于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所以,《内经》认为保养生命关键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许多养生方法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劳逸结合,如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有节,就是节制饮食,不能过饥也不能过饱,不能过寒也不能过热,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脏阴阳的平衡协调,这样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的第三个大原则就是法于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病邪的能力。
综合上述,《内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丰富的养生理论,为后世发展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经>提出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挖掘《内经》养生理论,汲取精华,让古老的中医理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H. 养生的原则有什么

养生的原则: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即采取各种方法以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养生的原则包括:
(1)顺应自然:了解和把握自然界各种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保持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2)形神兼养:注意将调养形体与调摄精神活动相结合,使“形与神俱”,即保持形神合一。
(3)调养脾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保养肾精,“食饮有节”,才能保养脾肾。
(4)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所患疾病、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制定具体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有效养生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素问指出养生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社保退休最新规定 浏览:487
长寿土地交易中心 浏览:675
全国养老金上涨45哪个公司受益 浏览:705
脑出血病人好了以后怎么养生 浏览:708
怎么才让父母给你买玩具 浏览:693
养老保险从那年开始缴费 浏览:806
儿子要房子并且不养老人怎么办 浏览:715
公安带去体检是什么意思 浏览:57
治疗老年痴呆最好最新药物 浏览:14
重庆酉阳养老保险领取标准是什么 浏览:859
镇江市养老院 浏览:759
宜春市企业养老保险身份认证系统 浏览:994
六一体检送什么最好 浏览:629
杨奕老年痴呆线 浏览:637
骗老年人投资养老 浏览:267
足浴养生第1步该做什么 浏览:666
老年痴呆症乱跑维持多长时间 浏览:258
60岁低压最低多少 浏览:519
单子飞老年痴呆好了吗 浏览:662
脑退变就是老年痴呆症吗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