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宫里寿命最长的妃子是定妃吗一生受宠不多,为何又能安享晚年
宠妃未必长寿,不得宠也不见得命短。由于古代生活条件限制,加上宫闱倾轧,能够在后宫中长寿平安的后妃并不多见。清朝康熙帝玄烨的定妃万琉哈氏却是个例外,她生于顺治朝,于乾隆年间离世,享寿97岁,是清朝后妃中最长寿者。定妃之子胤裪也是康熙帝诸子里最高寿的一个。
定妃万琉哈氏能够长寿,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定妃不受宠,独子胤裪也没有乱入九王夺嫡,母子躲开了宫闱倾轧;第二,定妃是唯一出宫生活的太妃,远离宫禁得享天伦。
由于万琉哈氏不受宠,胤裪也没站错队,胤禛登基后对于他们母子也不错,尊奉万琉哈氏为皇考定妃,并且允许万琉哈氏离开紫禁城,出宫到王府与自己的亲儿子胤裪一起生活。
古代“一入宫门深似海”,后妃一旦入宫就几乎再也没有离开的机会,而万琉哈氏却又有幸能离开紫禁城,还可以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远离宫闱尽享天伦。如此一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加上愉悦的心境,都是定妃“超长待机”的极大助力。
⑵ 清朝活到90多岁的3位嫔妃,长寿秘诀是什么,据说只有简单的4个字
长寿秘诀是不争不抢,因为这三个妃子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从来都是安分守己,不跟任何人树敌,也不会主动争宠,就这样安安分分过自己的小日子。
清朝活到90多岁的第三位婉妃陈氏
婉妃陈氏的老公是乾隆,她是乾隆早期的女人之一,加上她没有为乾隆生下孩子,自然就更加不受宠了。乾隆也就是象征性升了她位份,要知道她在婉嫔这个位置上坐了很久,她活到92岁死的时候,帝王才给她升了位份,也就是妃位了,足以看出她有多不争不抢了。
⑶ 14岁进宫,历经三朝,活到了近100岁,清朝最长寿妃子是谁
根据我们多年以来观看清宫剧的经验,一个小宫女在皇宫里会有怎样的成就呢?无非是三种,一种就是忠仆,像是《甄嬛传》中流朱,槿汐这样的,安心呆在自己的主子身边,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可以了,另一种就是想要出人头地的,不想一辈子都是宫女的,例如浣碧和颂芝。
万流哈氏的一生都与显赫无关,但是对于一个后宫嫔妃来说,或许这样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局了吧。
⑷ 清朝寿命最长的妃子
定妃万琉哈氏。
定妃(1661年-1757年)万琉哈氏,亦称瓦刘哈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生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定嫔。
雍正帝即位,尊为皇考定妃。雍正年间定妃就迎养于履亲王胤祹府第,乾隆朝每逢岁时节日必迎入宫,赋诗献寿,亦称为宫中盛事。但再未进尊封。
定妃九十大寿时,乾隆帝亲至府第祝贺。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终年九十七岁,是清朝后宫中最长寿的嫔妃,堪称有清一代后妃之冠。
(4)长寿后妃活多少岁扩展阅读:
清朝其他长寿嫔妃:
1、婉贵太妃
婉贵太妃(1717年2月1日-1807年3月10日),陈氏,陈延璋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妃嫔之一。乾隆帝即位前的侍妾之一,乾隆即位后初封陈常在,累晋婉妃。
嘉庆帝即位后,尊封为婉贵妃。嘉庆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薨,年九十二(古代虚岁),为乾隆帝后妃中最为长寿的一位。
2、纯悫皇贵妃
纯懿皇贵妃(1689年11月~1784年12月17日),耿氏,管领耿德金之女,清世宗之后宫,生皇五子和亲王弘昼。
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一月,康熙年间事世宗为格格,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封为裕嫔,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进裕妃。
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高宗尊为皇考裕贵妃,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月,高宗又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又以年届九旬再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薨于甲辰十二月十七日,享年九十六岁。次年二月,册谥曰纯懿皇贵妃,葬泰陵妃园寝,位列诸妃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定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婉贵太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纯懿皇贵妃
⑸ 清朝最长寿的嫔妃:原是内务府宫女,58岁才被册封为嫔,活到97岁了吗
可能是因为清朝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前朝好很多,清朝不少人的寿命都是比较长的,尤其是皇室的人。例如康熙有一个妃子活了97岁,成为清朝妃子中最长寿的一个,堪称有清一代后妃之冠。
雍正年间,定妃就住在自己儿子胤祹的履亲王府里养老,享受着天伦之乐。乾隆年间,每到各种节日的时候,乾隆都会邀请定妃入宫,赋诗献寿,是当时的一件盛事。定妃90大寿时,乾隆还亲自去府里拜寿,尽自己的孝心。
或许清心寡欲之人命更长吧?定妃一生活了97岁,直到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才离世,成为清朝最长寿的妃子。
⑹ 野史秘闻:康熙最长寿的妃子是谁 她活了多少年
康熙身边那个最长寿的妃子——和妃。
和妃生于康熙二十二年,整整比康熙帝小内29岁。她是瓜尔佳容氏,三品协领祜满之女。最开始是作为瓜尔佳氏作为八旗秀女,参加皇帝后妃选拔选秀入宫,起点较高。她在康熙三十九年被册封为和嫔的时候,年仅17岁。
她在康熙四十年生育了皇十八女,然而,母女缘分也是极浅,这个女儿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自此之后,和嫔再也没有生育过孩子。其实,此时的和嫔才18岁,而且她的寿数是康熙皇妃里最长的,一直活到乾隆三十三年才去世,死时年八十八。却自女儿殇后一生无子,应该和她这段时间的不受宠有关。
而等她获宠被封为和妃的时候,已经是康熙五十七年,虽然此时的和妃才三十出头,然而此时的康熙,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和妃也没有什么可能再怀孕。
康熙死后,雍正登基,因为和妃无子,也没有对雍正造成什么威胁。雍正也愿意尊敬这个庶母。雍正元年,雍正帝晋尊和妃为皇考贵妃;雍正二年六月行晋尊礼。
⑺ 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后妃
李康妃,明光宗的宠妃,天启帝的养母,生皇四子朱由模、乐安公主朱徽媞等。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十八日才逝,至少活了八十岁,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后妃之一。
⑻ 乾隆后宫中最长寿的妃子,出身卑微,晚年过得怎么样了呢
#百家故事#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后宫中,乾隆皇帝的后宫可谓大放异彩,原本嫔妃数量并不算巨大的乾隆皇帝却有着多位名声大噪的后妃,让其追忆一生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富察氏;忤旨断发让其厌恶一生的继后辉发那拉氏;被野史坊间传得神乎其神的“香妃”和卓氏,还有被各种影视剧拍来拍去火遍大江南北的令妃魏佳氏。
嘉庆十二年十一月。一生无儿无女的婉贵太妃陈氏在寿康宫薨逝,享寿九十二岁。陈氏是乾隆皇帝所有后妃之中最为长寿的,同时也是清朝后妃之中仅次于康熙定妃和雍正裕妃之外第三高寿者。从雍正年间嫁给宝亲王弘历为侍妾直到嘉庆四年乾隆驾崩,陈氏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相伴七十年,是陪伴乾隆皇帝时间最久的嫔妃。
皇帝与嫔妃相伴时间长达七十载,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人唯一一对。然而这漫长的七十年,婉贵妃陈氏得到了乾隆皇帝多少宠爱呢?
欢迎留言交流
⑼ 历史上最长寿的嫔妃是哪位
王政君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太后!
王政君(前70—13年),享年84岁,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县)人,阳平假王禁的次女,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性软弱,无主见,
王政君出身于官宦之家,传说她的母亲李氏梦月入其怀,遂有身孕,生下了政君,她的父亲做过廷尉史(法庭书记),王禁嗜酒好色,娶了好几个小老波,生有四女八子,王政君的生母李氏失宠。与王禁分手,改嫁荀安为妻,王政君从小失去母爱,长大后的政君,婉顺贤慧。及笄就被她的父亲嫁出去,未过门而丈夫病死,后改嫁给东平王做姬妾,未进王府门而东平王死。许嫁之人暴病而亡,父亲王禁十分奇怪,找人算了一卦,算卦之人说:“你的女儿及富贵之命,将来所嫁之人一定是显贵之人。”王禁很高兴,便教政君写字读书,弄琴鼓鼓瑟。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岁那年,王政君应先入宫,适皇太子刘奭的爱妃司马氏死,司马良娣临死前,对皇太子说:“妾本不该死,是那些妃嫔咒的。”司马氏死后,刘奭十分悲伤,他想起司马良娣的话,发誓不再接近嫔妃,汉宣帝怕太子忧伤过度,令皇后挑选五名宫女,供太子选妃,王政君位列于候选人中,她穿着一件绣着红色花边的艳服,刚好坐在最靠近太子的位子上,太子还陷于思今爱妃司马氏的悲痛之中,无心选妃,皇后在旁边催促,刘奭随便指着靠近自己身边的一位宫女,皇后看王政君长相还算说得过去,更何况皇太子点头,于是就忙命人将王政君送到东宫。
就这样,相貌平平的王政君,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成为了太子妃,太子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谁知政君侍宿一夜而怀孕生子。此后太子刘奭再也没临幸于她。
宣帝听说有了嫡孙,高兴万分,亲自给他起名为骜,字太孙,而且时常抱刘骜,逗他玩。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驾崩,刘骜三岁,皇太子刘奭在宣帝驾崩的当天,登上未央宫前殿的龙位,他就是汉元帝,刘骜是他的长子,前被立为皇太子。
按说,母以子贵,刘骜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母亲王政君应该头顶凤冠。但元帝犹豫不决,因为他不宠爱王政君。
他最宠爱的妃子是傅氏和冯氏。傅妃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所以在宫中的人缘极好,虽于元帝,但并不遭众嫔妃的嫉妒。王政君生了刘骜不久,傅妃生了儿子刘康,冯妃生了儿子刘兴。
元帝想把皇后的凤冠戴在傅妃的头上。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刘骜既立为皇太子,皇后的桂冠按传统的规制当属于王妃。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还原引来非议,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立王妃为皇后。
他又创设了一个宫中的地位次于皇后的名号——“昭仪”。昭仪位视丞相,比诸侯王,他心爱的傅、冯二妃为昭仪,立刘康为定陶王,刘兴为信都王。
王皇后徒有皇后尊号,被冷落一边,好在王政君生性柔顺,不是争风吃醋的女人,汉元帝对皇后家的家庭,照例给予恩典,王氏家庭封王者,多至十人,为西汉末年外戚擅权埋下了祸根。
但是她的儿子、皇太子刘骜越来越让元帝不满。刘骜曾好读经书,恭谨有冖。有一次,元帝召他,他闻诏忙前去。但刘骜不敢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元帝见太子来迟,责怪太子,刘骜说明了原因,元帝很高兴,但好景不长,刘骜对经书渐渐厌烦了,整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游玩。元帝多次训斥,但太子屡教不改,于是元帝打算废黜刘骜,另立傅妃之子刘康。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元帝病重,傅昭仪、刘康在侧侍奉,皇后,太子被拒之门外,一天,元帝向其近臣透露他要废黜,另立刘康为继承人的心愿。王皇后、太子听后,惶恐不知所措。
这时,元帝宠臣侍中史丹闯进元帝寝宫,顿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今臣听陛下有废立之意。若是这样,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元帝见状,长叹一声,说:“没有此事。皇后谨慎,先帝又疼爱太子,寡人岂敢违先帝之意?”
就这样刘骜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后的凤冠。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五月,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刘鳌继位为汉成帝,尊王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耽于声色的成帝任命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理朝政。成帝自己整日游山玩水,斗鸡走狗,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皇太后和她哥哥王凤手中,堂堂天子也得看他们眼色行事。
成帝身体多病,即位多年无子。定陶王刘康来朝,成帝留他在京师伴驾,有以刘康为帝位继承人之意。王凤对此不满,担心刘康做了皇帝对王氏不利,遂借日蚀为名,奏谏成帝遣刘康回他的定陶国去。成帝无奈,只好与刘康相对涕泣而别。
成帝对于自己大权旁落,王凤专权用事,日渐不满,有罢免王风之意。恰好京师地方升官京兆尹王章上书成帝,建议成帝贬王凤,推荐中山王的舅舅冯野王取代王凤,结果他俩的密谋让王音知道了。
王音是皇太后王政君堂弟王弘的儿子,他官为侍中,在成帝左右侍奉,成帝与王章密谋时,他不露声色,事后偷偷地通报王凤,于是王凤在家,上书辞官。成帝觉得这是罢免王凤的大好时机,谁知,皇太后出来作梗,她哭哭啼啼地,不吃不喝,向成帝施加压力,成帝只好把王章打入死牢,杖毙狱中,妻子流放边陲。
当王氏外戚一个个显贵无缘、趾高气扬,骄奢淫逸的时候,年仅十三岁的王莽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被服简陋,举止恭谨,小心翼翼地侍奉执掌进行大权的姑伯。与那些王家贵公子相比,洁身自好、恭俭有礼的王莽格外引人瞩目。
阳朔三年(前22)王凤病重,王莽在侧侍候,数月未解带,王凤十分感动,弥留之际,哦皇太后和成帝授给王莽一官半职。王莽更加小心谨慎的侍奉姑叔,皇太后对这个侄子颇有好感。
王凤死后,王根辅玫五年病,上书矩阵,推举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一职。
绥和二看(前7),成帝驾崩,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皇帝位,是为哀帝。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哀帝即位后,他的祖母傅昭仪、母亲丁姬两家成了新的权贵,与王氏外戚在权益分配上发生冲突,太皇太后命王莽辞职以缓和矛盾,王莽极不情愿的上书辞官。
元寿二年(前1),哀帝驾崩,哀帝无子,太皇太后在哀帝驾崩的当天迫使哀帝把军政大权交给王莽,王莽重登大司马的宝座。他和太皇太后迎立中山王刘兴年仅九岁的儿子刘衎为帝,是为平帝。
平帝年幼不能临政。于是,太皇太后临
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她依赖王莽,委政于他。
其实王莽觊觎帝位已久。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已;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经过几年的经营,他把朝政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对太皇太后王莽是不敢惹的,年迈的太皇太后仍握有相当大的权力,为独揽大权,王莽指使爪牙上书,说太后至尊,不宜操劳过度,一些小事就不必亲躬了。太皇太后闻之十分高兴,规定以后惟有封侯赐爵一事须秦闻于她,其他事一概由王莽裁决。
随着岁月的流失,平帝逐渐长大了。王莽觉察平帝对他专权十分不满。便先下手鸩杀了平帝,拥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孺子”,自己做起“摄皇帝”来了,王太后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手栽培的侄儿王莽竟欲施篡夺她儿孙的天下!但悔之晚矣,此时朝中大权完全落入王莽手中,自己有名无实权,怩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王莽代汉自立了。
到公元8年,王莽将小皇帝刘婴废黜,在爪牙的欢呼声中戴上皇冠,堂而皇之地坐上龙椅之后去谒见的太皇太后,说他秉承天命,代汉而立,建立新朝。昔日掌握实权的太皇太后如今也只有愤慨、怒骂的能力了。
翌年正月初一,在未央宫前殿隆重地举行了新朝皇帝即位典礼。王莽登上龙座南面称帝,接受百官井朝贺,奉太皇太后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玺绶,去掉汉朝的称号。
王莽代汉自立,觉得只有接管汉氏玉玺,才算是真正的取代了刘室天下。因此,他称帝不久,便迫不及待地遣王舜去长乐宫向太皇太后索要“汉传国玺)。
太皇太后大怒,指着王舜的鼻子骂道:“王舜,你家蒙受汉室皇恩,却不思报答,反而乘汉室人孤势薄,帮王莽篡位。像你们这样的人,猪狗不如。我乃汉室老寡妇,活不了几天了。我死了,就让这块玉玺葬,他王莽休想得到!”
王舜伏在地上,羞赧汗颜。很久,才抬头对太皇太后说:“皇上意在必得,太后今天还给,明日还能还不给吗?”
太皇太后担心王莽得不到“汉传国玺”会狗急跳墙,遂拿出玉玺,扔在王舜面前,骂道:“我老将死,你们兄弟定受灭族的报应!”
汉代在宫中先声夺人的官员都著着黑貂。王莽更为貂。太皇太后思念汉朝,拒绝按新朝礼行事,而且命令侍从仍著着黑貂。王莽见了,也无可奈何。
太皇太后在悲愤中度过了她一生的最后时光。
王政君生于汉宣帝时,一生经历七朝,历尽沧桑,她一人虽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但愚庸无能,软弱寡断,终于断丧了汉朝刘姓的江山。
公元13年(新朝始建国五年)二月,太皇太后忧愤而死。享年84岁,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之一。太皇太后的遗体被运往渭陵,与元帝合葬。
⑽ 明朝最长寿皇妃,活了近九十岁,历经五朝,但她的晚年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最长寿的妃子是谁,我们查阅各种有关于明朝的史料几乎都找不到明确的记载,有一种说法说活了86岁的明神宗昭妃刘氏(宣懿太妃)是明朝最长寿的妃子,但实际上这位刘昭妃并非明朝最长寿的妃子,而真正夺得明朝长寿妃子冠军的则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明朝后妃,她就是明穆宗隆庆皇帝的惠妃马氏。这位马惠妃历经明末五朝皇帝,最终凭借九十岁高龄辞世,成为有明一代名副其实的最长寿妃子。
明穆宗贵妃李氏画像
嘉靖皇帝晚年,经常将李氏所生之子带在身边亲自抚养,这在明朝皇帝之中是非常罕见的。李氏也因为这个儿子的降生,地位更加稳固。马惠妃等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得不到穆宗对的宠爱,甚至一年到头,也没有几次面圣的机会,这样的概率,让马惠妃生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在马惠妃封妃后的两年,明宫之内突然发生的变故,让马惠妃的人生遭遇了更大的改变。
大明隆庆六年,年仅三十六岁的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因为长期沉迷媚药,以至于耗垮身体,病逝于乾清宫。隆庆皇帝驾崩后,李贵妃之子朱翊钧登基为帝,次年改元万历元年,李贵妃母凭子贵与穆宗皇后陈氏两宫并尊为皇太后。此时明朝的嫔妃殉葬制度已经废除,所以无儿无女的马惠妃逃过了被殉葬的命运,然而还不到二十岁的马氏却不得不与明穆宗的其他遗妃一同退入专供太妃养老的偏僻宫殿中与青灯古佛相伴,了此余生。
此后,马惠妃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直到崇祯年间,马氏依旧健在。马惠妃最后一次出现在史料上则是崇祯十三年的一段记载,根据崇祯帝《思陵典礼记》一书记载,“光庙在御未久,宫中间缺御容坐酒,十三年庚辰九月十二日,恭祖御容,穆庙惠妃具起顶冠鞠衣,不跪不叩头,行八拜礼”。
记载中提到的“光庙"即光宗,"穆庙"惠妃即明穆宗遗孀马惠妃。明光宗是明神宗之子,明穆宗之孙,论辈分,祖母辈分的马惠妃比他高两辈,所以不跪不叩头。崇祯十三年时,马惠妃已经是一位八十六七岁的老妇了 ,却还能够参加祭奠明光宗的仪式上,说明这位老太妃的身体状况应该还不错,起码算得上行动自如。
从隆庆四年入宫到崇祯十三年,马惠妃已经在明宫之中居住了七十二年之久了,更为恐怖的是,这七十二年时间中,有七十年时间是在守寡。七十年的孀居守寡,让一个十八九岁的花样少女变成了一个发苍齿摇的垂垂老妪。
参加完明光宗的这次祭奠仪式后,年迈的马惠妃又活了四年时间,直到崇祯十七年时,以九十岁高龄辞世。此时不要说是明穆宗的嫔妃,就连穆宗的儿子明神宗的嫔妃也早已全都去世。
而就在马氏病逝的半年后,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覆灭,明宫之中的后妃们死的死,逃的逃,失踪的失踪,还有一些则被大顺军掳走,受尽了侮辱。死在明朝亡国前半年的马惠妃幸运地躲过了明末的亡国动乱。就这一点而言,似乎一生不幸的马惠妃得到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