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季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内则》意在乘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
健康的饮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仅四季饮食来说,就充满了玄妙的变化。《礼记·内则》中明言,春天里该多吃酸的,夏天中多吃苦的,秋天里多吃辛的,冬季多咸食。这酸苦辛咸其实是和天地五元素中的木火金水相对应的,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这对自身的养气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记住四季之中要以甘甜来调节,就像金木水火土构筑了土石万物的基础一般。
饮食之所以要跟着四季的变化而变,主要是因为四季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变化的缘故,而且饮食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学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所能拘束的。于是,药王孙思邈又说:“春季少吃酸多甜食,夏天少吃苦多辛食,秋季少吃辛多酸食,冬天少甜食多吃苦,不过总体上一年四季需要少吃甜食多吃咸的。”
《礼记·内则》中饮食之说之所以和孙思邈观点产生了差异,并不是中医理论的矛盾,相反,二者是基于同一个理论基础延伸出的类似观点,只不过二者出发点不同。《礼记·内则》的意图在于使健壮的身体更加强壮,而孙思邈目的是调养扶助身体虚弱的人。不过,无论是《礼记·内则》的看法,还是药王的观点,老人四季养生最重要的是,四季饮食要论味,但五味不可偏多。
身体健康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任何与健康有关的事都要遵从适度原则,饮食也是如此。曹老先生引用《抱朴子》的话说:“酸食过多对脾有害,苦吃多了伤肺,辛食过多对肝不利,咸食吃多了对肾不好。”由饮食导致的五脏受伤,或许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感受,但长期积累后,就会在其他的病症上表现出来。因此,老人四季养生要防微杜渐,要因季节变化而相应变化。
真正的养生之术往往是无术之术,即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生活饮食中,遵从一定的养生秘诀,而四季多味的饮食养生方法,即是在看似杂乱无章的饮食中,摄取平衡的饮食,亦是一种无术之术。做法如下:
春天吃酸春季多吃酸味的食物,如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有机酸的水果,以及糖醋和酸辣类的菜肴等。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酸味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能够成倍地提高钙、铁、锌等无机盐的吸收率。
夏天吃苦夏季天气炎热,而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油麦菜等,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适量摄取此类食物对身体有益。
秋天养肺秋季气候干燥,天气转凉,是滋养肺气的时机,可在饮食中适量加入辛辣的食物,如姜、蒜等,既可提高免疫力,又可增强血液循环。
冬天养肾冬季天气寒冷,属水,主肾经,是滋养肾的好时机,因此,此时应多吃一些口味重的黑色食物,如木耳、黑豆、芝麻等。
⑵ 一年四季我们怎样养生
一年四季,暑来寒往,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安排起居饮食,注意养生。《
黄帝内经
》讲,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
,人要适应天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上升,人要借助
天力
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渐寒,万物成热,阳气开始收敛,直至寒冬储阳,人趁此良机将阳储藏,此为养阴。阴足,阳也就在其中了。
春天养阳,应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如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等。冬天滋阴,可多吃些养阴的食物,如柿子、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尤其山药和芋头,应经常吃。山药补肾健脾,芋头润肺、
滑肠
、补血。根据时令,滋阴养阳尤为重要。
春三月
,应早起,到室外、旷野去散步,多吸收大自然的阳气。
夏三月
,黎明即起,炎热时在树下荫凉处散步,让身子里的阳气从里向外抒散。秋三月,万物成熟,风急天高,应早睡早起,避风御寒,将阳气收回。冬三月,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应早睡晚起。有太阳时方出去散步、锻炼,无太阳时则不出室锻炼,应避寒就温,以免阳气跑掉,此谓之冬天藏阳。只有冬天保住阳气不外泄,春天才会精力旺盛。
同样,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中午是夏,黄昏是秋,深夜是冬。人要顺应天时,白天养阳,夜晚养阴。特别是晚上9点至10点要睡觉。因为此时
三焦经
最旺,三焦通百脉,百脉休养生息,对健康极为有益。同时,深夜时分地球背向太阳,属阴,是养阴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跟着太阳走,天醒(亮)我醒(起床),天睡(黑)我睡,违背天时对健康极为不利。
调节人体
阴阳平衡
,还必须
合理膳食
。新鲜食物有生发之气,食之补气。淡生阳气,浓伤阳气,所以饮食以清淡为宜。过饱伤阳气,适量进食可生阳气。同时,
食物属性
分寒、热、温、凉、平,大多数水果及
生冷食物
偏凉性,
脾胃虚弱
者食之伤阳气,所以,应根据自身体质适当进食相应的水果。青少年阳气足,适当食用肉食有益健康。老年人
阳气不足
,动物蛋白难以消化,故应少荤多素。各种谷类属阳性食物,而种子则是食物之精华。种子孕育生命,其营养是全息的,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份(包括各种维生素),多食种子类食物对健康大有裨益。
⑶ 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⑷ 四季如何养生
周末的快乐,辨析庄家要出的征兆有什么?
也许你找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那么从那里出发
⑸ 四季饮食养生原则是什么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科学,都以为自然界四时气候的: 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皆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必须顺时养生。所谓顺时养生,最口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由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太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而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充盛人体真元之气,增强调节生命节律的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正如张景岳所说:“六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六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于此”。六气充盛,生气不竭是却病延年的重要保证。那么,人们又应怎样顺时养生呢?即四时养生必须遵循那些原则呢? 第一条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原则,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必须遵循的。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里提出,既然自然界的六淫邪气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人们就必须重视对六淫邪气的抗御。正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对于圣人来说,不主张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预防。假使等疾病已经发生了,而后才去治疗,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打井,不是太晚了吗! 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正如高世拭解释说:“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因为这六种邪气皆能致病,故须及时地躲避它。至于怎样具体地躲避,将在二、三、四、五章里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条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句话出自《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为四时调摄的宗旨,它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点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正因为此句话非常重要,一些著名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里说:“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此句的意思是说,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不要做损害体内阳气的事;而在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体内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 而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却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此句的解释亦很有道理,如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夏天有阳虚内寒之调泄、而冬天不乏阴虚内热之盗汗。因为阳虚于内,故要养阳;因为阴虚于内,故要养阴,只有这样才能“从其根”。 张景岳则在《类经》里解释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意思是说,若能在春夏之时养阳,可预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时养阴,可预防春夏之火症。张氏的注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观点,因为养阳不能脱离阴,养阴不能脱离阳,即王冰所说: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应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原文从起居、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
⑹ 四季如何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故宜食辛甘发散之品。
应适当吃些春笋、香椿、菠菜、柳芽、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夏季饮食:一宜补气
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杂粮,蔬果以寒其体,但生冷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过于寒凉,损伤脾胃。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署热为主,如冬瓜、西瓜、莲藕、鸭肉等,不宜多食温补、滋腻厚味之品。
二宜清淡
夏季暑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这些食物能起到清热解署、消除疲劳的作用,对中署和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秋季饮食润燥:
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气。中医认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燥症”。
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苹果、银耳、百合、柿子、橄榄以及鸭肉、猪肺、龟、鳖、蜂蜜、蔬菜等以润燥养肺,凡辛热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
冬季饮食:一宜滋补
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敛阳护阴。可适当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桂圆、木耳、栗子、核桃、甲鱼等食物;多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蔬菜类如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⑺ 一年四季如何根据春夏秋冬更合理的饮食和养生;
这个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来调理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建议你上养生之道 网(ys137)的四季养生频道,很多你需要的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