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丧事具体流程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6、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9、五七:北方地区在第三十五天的时候,传统叫五七,由女儿做一个纸扎葫芦,并下一碗面,俗称五七开锁。民间信仰说死者在五七之前在某一地方锁着必须,得给死者开锁,然后死者坐着葫芦过河江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
10、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每个人在三岁前,基本都不离开父母怀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庄也是这样产生的),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11、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12、扫墓:亲友于清明节(介之推于这一日去世)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葬礼
⑵ 答案:老人过世怎么办丧事
这位知友,请阅读以下内容!
相关解答一:在农村,老人去世该如何办丧事?
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网络没用。找家里的长辈问问。
相关解答二:市里老人去世丧事怎么办?
各地均有丧葬一条龙服务的。找他们即可提供全程服务。
相关解答三:老人过世后如果在我家办理丧事好还是不好?
你好亲,要是自己家的老人去世了
可以在家里办的,
那也是预示着你们将有新生命降临
是好事情
相关解答四:家中老人去世后办丧事有哪些程序
大致流程如下:
1、办理居民死亡证明
2、找好场地、神父,选择丧葬方式
3、亲朋遗体告别
4、亲朋代表发言
5、焚烧遗体、陪葬品
6、送至坟地或者海边下葬
相关解答五:老人去世后如何办丧事,五期都干什么?
一、先将死亡证明开好,将死者安置在殡仪馆。二、和亲戚,特别是老一辈主事的商量死者需要放几天,这要视远方又没有亲戚,回不回来奔丧而定,找专业人士主持日常事务,三、家中供上灵牌,遗像,黑纱,(火葬那天要用)四、购置墓地,每天早晚到殡仪馆上供。家中门口点上长明灯,不要锁门。在门口合适的地方准备放花圈的位置。五、联系好饭馆,事后谢席用。六、确定好四位抬尸朋友。买好火化当禒的纸钱和供品,三份,(殡仪馆一份,火葬场一份,墓地一份)7、联系交通工具,准备柴油一小桶,(便于烧衣物)
相关解答六:家里老人去世办理丧事一般几天
我提倡 “厚养薄葬” 的新风尚。
老人在世的时候,尽可能孝顺,能够快乐的度过舒适的晚年,比什么都好。
坚决反对、鄙视那些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的卑劣行径!
老人的丧事,尽可能从简,不铺张浪费,不讲究排场,破除陈规陋习。
丧事过后,应该迅速从哀痛中解脱出来,尽快恢复正常学习、正常工作、正常生活。
相关解答七:长熟是怎么办丧事?老人去世后还需要火化
常熟历来“好冶游,崇鬼神”,旧时宫观坛庙遍及城乡,如今一株株古老的银杏仍见证着屡兴屡废的沧桑。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仪式威仪都深深烙上了民族个性。道士,是中国土地上最普遍的神职人员,哪怕他们深处宫观或杂处民间。常熟也是如此,千百年来,道教根植于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系,哪怕在最仇视宗教的“文革年代”,全县仍有道士一千两百多名。
【民俗】记一次常熟民间丧事道场
去年11月,我随朋友在海虞镇经历了一场“五七道场”,斋主家延请了23位道士,法事从早上8点开始,到深夜0点结束,这样的规模在常熟已经算是“大道场”。道场需要有严密的组织,主要有三条线。一条线是例行科仪,分上下场,上场行科,下场司乐。上场道士有:高功法师、都讲法师、监斋法师、侍经法师、侍香法师、侍灯法师、词忏法师和知罄、表白等。下场道士有:司笛、司鼓、司锣、司钹和长尖手、喇叭手、琴弦手等。道士职务安排的名单均由班首一一开列法事单示于坛场,按职各就各位、职责分明,需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另一条线是诵经,大坛奉行法事,诵经则在天师堂中进行,从早到晚,经声不绝。另一条线是有关法事的文书写作,大字门对、疏头、榜文、赦文、牒文、檄文、简戒、符命以及一切大小文书都必须工工整整的书写好,以备法事之用。
主要流程如下:
7点多法师、道士进门,布置坛场。中厅布置有神坛、坛架、外坛,神坛安奉诸神纸马,陈列香烛果品,坛架为纸扎而成,上有“三清宫”三字,安置“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龙牌,外坛置灵官纸马,以为召将监坛之所。厢房布置天师堂,悬挂张天师神像,为启师、诵经之所。另有一房曰“会堂”,安奉逝者先容,陈列酒菜一席。墙门、大门贴上大字门对,墙外张大榜。布置完备,众道士喝粥吃早饭。
8点多鸣放鞭炮,焚香点烛,锣鼓齐鸣,道场开始。众道士身穿道衣,朗诵《课诵》,讽诵《灵官诰》,谈唱《十七光》,拜宣《玉皇忏》。
10点左右,法师头戴方巾,簪五鹤冠,奉行“扫荡”科仪,扫荡者,是谓清净坛场,以迎真格圣。
11点半左右,众道士吃午饭。
13点左右奉行“发缄”科仪,发缄,又叫发符、发文书。符者,契也,是法师召诸将帅齐集法坛,请三界符官遣送公文至有关府司。
14点半左右“放赦”,众道士与斋主等,肃整衣冠,一路丝竹悠悠,前往本社大王庙,需经过三座桥。
15点半左右“沐浴”,给亡灵准备好换洗衣物、澡盆、毛巾、苇席等物,灌炼身形。
16点左右“度桥”,以三张八仙桌叠成“品”字形,用土布拉成“桥面”,上置纸扎“桥亭”一座,西端放纸扎“逍遥亭”一座,孝孙执灯,孝子捧亡人灵位缓缓过桥。
16点半左右“寄库”,寄库就是烧纸房子,一切纸扎用品,都是纸扎艺人提前一天来到斋主家中开始扎制。纸房子高约五米,占地约五十平方,人可钻入,各种家具一应俱全,让人叹为观止。搭纸房子时,先搭二楼,用铅丝将一堵堵纸墙勾连起来,里面放好各种家具,再以同样方法搭一楼,再将二楼平移到一楼之上,房子搭好后,道士领斋主绕纸房子三圈,然后进纸房子里嚎啕大哭,再脱掉身上孝服扔到纸房子外,然后出来,将纸房子烧掉。
17点行“五方茭廓科”、“斋王”等科仪,开通五方,......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八:老人去世办丧事送人情怎么写
人是那么的明白生活的真谛,但为何却又那么碌碌无为的过着糟糕的日子呢?也许人类只是时间的歌颂者,不是时间的扞卫者。若要成为时间的扞卫者,就请人类脚踏实地的去耕耘今天
相关解答九:贵州老人去世办丧事媳妇该怎么做
听从长辈和管事的安排,按照当地民风民俗尽一个媳妇的义务
相关解答十:老人去世办丧事唱戏的戏词有哪些。就唱戏的词语哪个人唱的
给钱多就唱《一路平安》,给钱少就唱《常回家看看》~~
⑶ 在大连白事如何操办,有哪些讲究
大连地区汉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时,都要在街门旁边挂串烧纸,称为“岁头纸”。为什么叫岁头纸呢?因为它是根据死者的年龄做的,所以叫岁头纸。
它的做法是一岁一张纸,按序夹在一条绳子上,再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街门旁边。
亲邻看见了岁头纸,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还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岁数。于是就拿烧纸等祭品到死者家里去吊唁慰问。
子女给逝世老人挂岁头纸,除表示衷心哀悼外,还能对亲邻起个讣告作用。
岁头纸在老人咽气后就挂出去,出殡时摘下来放在哭丧盆里烧掉。
挂岁头纸这个习俗,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不详,直至今日,有的人家办丧事时还在挂它。
老人咽气后,穿好寿衣,在正间屋里架起板床,铺好谷草和褥子,将尸体头南脚北的放在床上,手里放根约二寸长的白面棒,称为“打狗棒”(给死者到阴间过巴狗山村,好用它打狗时用),然后用红布单将尸体盖好。古礼规定父死停尸堂屋里,称为“寿终正寝”,女死停尸卧室里,称为“寿终内寝”。民国以后,父母死后都在堂屋里停尸,不再分停了。尸体床下放个装满五谷杂粮的小草囤,在囤里点个油灯碗,称为“照尸灯”。
尸体头前放张矮桌,摆上香碗和蜡台等供器和供品,桌前还放个泥瓦盆,长子要在盆里给死者烧三个包袱(包袱纸上要写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这个行动称为“烧倒头包袱”。接着就拿起擀面杖敲打正屋的门框说:“一打天门开,二打地门开,三打庙门开”。打门的用意是让死者的灵魂好到那里去。接着帮忙人(帮着处理丧事的人,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担当),提着灯笼,拿着香纸和锁头,搀扶长子到村头山神庙(有时土地庙前)去,让他站在庙门口把锁头打开,让死者的灵魂进庙,等待上西天极乐世界去。
开锁回来,帮忙人立即组织长子带领家人到山神庙去,给死者报“倒头庙”。
回来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份穿戴孝服和孝帽(都用白布做),儿子、孙子、女婿、外甥、亲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戴口袋式的孝帽子,还用红布包绺青麻缝在帽顶上,帽外还要扎条白带子,腰间捆条麻绳子,鞋帮鞔上白布,趿拉鞋走路;儿媳、姑娘、孙女、外甥、亲侄媳、侄女头上都扎白布带(称为孝扎头),外罩尖式孝帽,帽夹上也缝绺青麻,腰间捆麻绳,鞔白鞋趿拉走。这样做是表示给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未结婚的儿媳妇和未结婚的女婿来服孝时,都要内穿红孝衫外罩白孝衫,鞋帮要鞔红白二色布,区别于结婚者。
本族男女来服孝时,孝帽孝服都自带,帮忙人不管男女,死者家里都得给孝戴,给孝帽、孝带或孝布都行。
死者咽气后,就请人到远处亲邻家里去报丧。亲邻知信后都来吊丧,有的送香纸,有的给现金,以表哀悼之意。
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尸三天,然后才能出殡入土。例如死者在二十三点以后逝世,也按停尸一天计算。
停尸期间,早晚三餐,都要到村头山神庙去,给死者的灵魂送饭吃,这个行动称为“报庙”。报庙的行进队伍排列是:帮忙人提着灯笼,拐着浆水桶在前面带路,吹鼓手在后边吹大喇叭奏哀乐,接着是长子在帮忙人的搀扶下扛着引魂幡,拖着哭丧棒(高粮桔杆缠上白纸穗头),次子、侄子、孙子等男性亲属跟在后边。长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掺扶下,怀抱浆水罐,拖着哭丧棒带领着次子媳、姑娘、侄媳妇、孙女、外甥女等女性亲属,来到村头山神庙前跪下。长子媳用线香挑块小纸片伸到庙门里去,一边摇动一边说:“爹(妈)你扯住纸钱……”纸片能贴在庙门的砖墙上,就认为死者的灵魂还在庙里(这是迷信),把浆水罐里的饭拔到庙里去。帮忙人带来的浆水都泼到庙的周围去,给那些无家无后的野鬼吃。烧完香纸,孝子孝妇们叩头起来,就在哀乐声中一直哭到家里。
办丧事时,都要在院里搭个灵棚,棚分前后两室,前室行祭,后室停灵。死者使用的棺材规格不同,底厚一寸,帮厚二寸,盖厚三寸的称为么二三棺材。经济条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
死后的第二天,将棺材抬进灵棚里,棺里铺好谷草和褥子后,就将尸体从堂屋里抬出来放进去,孝子孝妇在哀乐声中为死者整容装棺,木匠师傅钉好棺材盖,孝子孝妇就开始哭灵,这个行动称为“入殓”。
第二天的午后,举行接旌仪式。旌是用红缎子布做的,宽一幅布,长约六尺多,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画个起脊楼盖,两侧分别画韩钟离(拿芭蕉扇)、吕洞宾(背宝剑)、张国老(拿竽鼓)、铁拐李(背葫芦)、曹国舅(吹笛子)、栾采和(拿阴阳板)、韩湘子(拿花篮)、何仙姑(拿荷花)八个神仙,称为“阴八仙”。只画扇子等工具不画神像的称为“暗八仙”。旌的中间部分,只写死者的姓名和年龄,再无其它文字。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钱买,儿子负责全部丧葬费。
接旌的行进队伍是这们排列的:前头有两人鸣锣开道,接着是四个扛红彩旗的,旗后是拿幡的。幡的种类很多,有条幡、扇子幡、葫芦幡等,一般家都扎四对,扎六对的也有但是为数不多。幡的后边是吹喇叭的音乐队,抬供桌和抬旌楼子的。旌楼子是在高桌的宽面上绑两根细木杆,顶部用高粮秸扎个楼盖,蒙上包袱皮,两杆的中间用白布编成花格,楼的两侧用白布或白纸扎花做飘带。孝子孝妇和亲友等走在旌楼的后边,在管弦乐声中来到街头广场。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观礼。
队伍停住后,孝子和孝妇齐跪旌楼前,长子头顶铭旌来到旌楼前,帮忙人将旌挂在旌楼上,让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经去世,亨寿多少年。孝子孝妇和亲友都向铭旌叩头,奏乐放鞭炮。回家后,将旌挂在灵棚里的隔壁上,孝子孝妇分别在灵的左右两侧。女婿亲友齐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头。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礼,具体做法是在旌桌的前边,再放张高桌,行礼者先在第一张桌前作个揖叩三头,起来到旌桌前作个揖叩三个头,然后转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头。不会行三拜九叩礼的,在旌前作揖叩头就行了。客人叩头时,孝子孝妇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头表示谢意。
接旌这天的上午,灵棚、房门、街门都要贴上白纸对联。由于年龄等原因,对联的词句也不同,如高寿老人去世时,横批可写“吊者大悦”、“老成凋谢”等,对联一般都写“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惟望白云飞”等。有的亲友在接旌这天要给死者送帐子或额子,就是用金纸或银纸做字,写的是“驾鹤西游”、“劳绩常存”等歌颂词,缝在约六七尺长的绸缎布上挂在灵棚里,向死者表示哀悼。
接旌仪式结束后,姑娘和女婿要给吹鼓手、抬旌楼、打旌、拿幡的人赏钱,钱数多少当众宣布,受赏者要喊出谢字。
接旌这天晚间,死者家里要设宴招待亲友和帮忙的等全体人员。
饭后,在灵前放口铁锅,孝子孝妇等,都要给死者在锅里烧夜纸,还要搞夜祭,请厨师给死者上祭菜给赏钱。同时还要请人读祭文,歌颂死者一生的功绩和美德。没条件的人家,也要由姑娘或媳妇在哭诉中,把死者养儿育女等优良美德说出来给儿孙和亲友们听。
烧完夜纸就给死者送“盘缠”(路费),参加接旌时的全体人员,在哀乐声中抬着纸人和纸车马来到山神庙,将车马面向西方向摆好,周围撒满烧纸,在车的旁边放张矮桌,将烧夜纸时剩在锅里的纸灰撒在桌面上。长子媳拿香挑块纸片,从庙里把死者的灵魂引出来,附在死者的红纸牌位上,由长子顶着送到车里去,看桌面的纸灰上有脚印时,就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上车了。这时还要当众宣读,复州城隍爷发给死者往西去的“路引”(就是通行证)。封建社会出版的老《黄历》上,每年都有登载“路引”的写法,让老百姓照办。读完“路引”就烧车马,孝子孝妇们向西南方向,一边叩头一边喊“爹(妈)要走好,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话。烧完车马停止奏乐,全体人员离庙回家,不准回头说话。
一般人家能给父亲送“盘缠”,都扎一个侍者一个车夫,两匹白马一辆轿车。母亲去世时,除上述几件外,姑娘还要给妈妈扎条老黄牛,到阴间去好帮妈妈喝生前积赞下来的脏水。
第三天早晨,帮忙人搭好棺材架子,就搀扶长子一人在哀乐声中到山神庙去“辞庙”(就是给死者几天来的住庙钱)。
辞庙的同时,帮忙人要打扫死者生前住的炕,将他用过的枕头等遗物拿到村头烧掉。
从庙回来就起灵,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绑好,长子还要摸下四个棺材角,称为“稳灵”。然后与全体男性服孝人跪在灵前,妇女站在灵后,帮忙人将烧过倒头包袱的泥瓦盆,放在长子头上搁一下就摔在地上。若是没摔碎,死者家人就把它当成“聚宝盆”收藏起来。抬灵人看见摔丧盆这个信号,就在鞭炮和哀乐声中起灵。送殡队伍与接旌时相同,只多一口棺材。
出殡时,女婿拐大筐,内装照死灯的草囤,长子媳上庙时拿的浆水罐,还有枣树枝、苞米面发糕等陪丧品,走在队伍的前边,边走边撒纸钱称为买路钱,给死者买道走。
棺材抬到墓地,首先由风水先生放罗盘,测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接着阴阳先生(亦称除黑先生,这个行当都是庙里的伏居道士干的)掐破公鸡冠子,用鸡血在镢头板上画符,口念咒语。在风水先生测定的墓穴处创出三个坑,抬灵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长子在坑里垒起两道小土岗,放上枣树枝和发糕等,是希望保佑子孙早发家的意思。
棺材入土后,把旌铺在棺盖上,把女婿拐来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头部,最后用苇席把棺材盖好,抬灵人就在哀乐和鞭炮声中把棺材埋好,垒起坟墓和坟头。新采的墓地,还要垒个山神庙,让山神保卫死者。
带来的引魂幡、条幡,旌楼架子和哭丧棒以及死者降生时在门上挂的布郎当等都在墓前烧掉,孝子和亲属以及来宾,在墓前上香烧纸叩头后,哀乐停止,殡葬仪式结束。
妇女送殡只到村头,将哭丧棒扔在烧死者遗物的火堆上烧掉就回家。这时有位帮忙的老妇人,拿张饭桌放在街门口,桌上放盆清水,水里放些铜钱,还有一碗干饭、木梳、竹蓖子、斧头和菜刀。送殡的孝子和孝妇进家时,都要洗手梳头,拿起斧头和菜刀在盆沿上各荡几下,从水盆里捞铜钱,含口干饭进屋吐在死者生前住过的炕席底下(三日后送到墓地去),铜钱也扔在那里。
阳阴先生进屋后,口念咒语,还用桃树枝把公鸡打得直蹦乱叫,同时还向屋里各处撒黑豆和铧铁,有的还在墙壁上贴符,驱除恶鬼保佑平安,这个行动称为“静宅”。
出殡这天的午后,还要设宴招待亲友,孝子们在管乐中挨桌给亲友叩头谢孝。
饭后,鼓乐班送走客人就和风水先生以及阴阳先生领取工资和赏钱就走了。抬棺材的分请、雇两种,请的不给报酬,雇的得给工钱。
出殡的第三天,儿子、侄子、孙子、姑娘、媳妇、孙女以及亲属等,要到墓地去给死者“圆坟”,用高粮秸折个方架,中间拴个带铜钱的红布朗当,插在墓的上边,表示给死者上梁盖房的意思,然后修整坟墓烧纸叩头,圆坟仪式就结束了。
出殡后,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写个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饭,如生前一样的侍候,直到烧百日时,才将牌位烧掉结束祭拜。
死者入土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妇和亲属都到墓前去烧香纸摆供品,称为“烧七”。一般都烧七次为止。此外还要烧个“百日”和三个“周年”,每次亲友们都来参加仪式,送香纸和馒头等祭品。送馒头有规矩,两位老人都去世的,送十个馒头,称为“半份供”。本族人送来的馒头祭祀完了都带走,亲友送来的最少给他带走一个,称为“压包袱”。
烧百日和周年,死者家里都要设宴招待客人。
死者去世的当年,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谱上去,过年时享受子孙们的祭祀和参拜。古礼规定子女要为父母服孝三年,服孝期间,过年时家里不能悬灯结彩贴红对联(可贴紫色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意。
烧完三周年,服孝期满,子女脱孝,恢复以往的正常生活。
⑷ 办理丧事一般都是什么流程呢需要几天,从人去世开始算
丧事办理程序
1、办理死亡手续:
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2、注销户口:
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3、联系火化:
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4、接运遗体:
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5、遗体火化:
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
5)领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选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家属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4)老人死后如何办丧事扩展阅读: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⑸ 丧事五七如何操办
五七的仪式很讲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死者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
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大儿子拿着灯笼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哭灵。
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从死者倒头当天起,每7天悼念一次,要悼念7次,共计49天,这样共有7个“七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七”。
丧事流程
1、送终: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2、更衣: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3、报丧: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4、烧倒头车: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5、送纸: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6、吊纸:(即吊唁) 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7、磕孝头: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8、批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五七
⑹ 老人去世后如何办丧事,五期都干什么
一、先将死亡证明开好,将死者安置在殡仪馆。二、和亲戚,特别是老一辈主事的商量死者需要放几天,这要视远方又没有亲戚,回不回来奔丧而定,找专业人士主持日常事务,三、家中供上灵牌,遗像,黑纱,(火葬那天要用)四、购置墓地,每天早晚到殡仪馆上供。家中门口点上长明灯,不要锁门。在门口合适的地方准备放花圈的位置。五、联系好饭馆,事后谢席用。六、确定好四位抬尸朋友。买好火化当天的纸钱和供品,三份,(殡仪馆一份,火葬场一份,墓地一份)7、联系交通工具,准备柴油一小桶,(便于烧衣物)
⑺ 在农村老人去世之后,怎么安排后事
农村老家老人去世怎么办丧事?现在农村葬礼大多采用传统土葬,也有选择火葬的,但是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