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漳州特有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漳州有下列的节日习俗:
1、春节:
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
漳州文化:
漳州既拥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又被称为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漳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福建最大的平原,早在一万年前的时候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等是漳州文化中民间工艺的精髓,更被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
Ⅱ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没有什么习俗的,只有几个典型的。
流行于漳州市区、龙海及九版龙江沿岸村庄权的一种习俗。它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这一天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Ⅲ 漳州有什么习俗
1. 春节,又称“新正”,是漳州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人们会在黎明时分起床,穿上新衣服,对神灵祭拜并纪念祖先。过去,人们会在开门时放鞭炮,但在1994年底,漳州市区禁止放鞭炮,这一习俗随之消失,但乡村地区仍然保留这一传统。
2. 在春节期间,主妇们会煮甜线面汤,祭拜神灵后,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食用,以祈求全家幸福和长寿。然后,他们会用三碗饭,插上红纸花,用来祭拜先人,祝愿家庭粮食充裕。接下来是拜年环节,人们会互相走访,向长辈、亲友和邻居致以“恭喜”的祝福。主人家会用朱盒盛装糖果糕点、蜜饯,并泡甜茶款待客人。对于至亲好友,主人会用美食美酒招待,这被称为“新春酒”。客人离开时,双方都会给小孩“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必须是双数)。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漳州的另一个传统节日,俗称“上元节”。明朝时期,人们会在繁华地段搭建灯架或灯棚,并在正月十一晚进行试灯。灯笼用纱或纸制作,色彩斑斓,形状各异,极其精致。正月十四和十五日,街市热闹非凡,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有的人缓缓行走,享受着箫弦乐声,称之为“行街”。儿童们会手持船灯,在市井中翩翩起舞,鼓乐喧天。年轻人会在寺庙里比赛机炮,烟花绽放,犹如流星雨,观众如潮,尤其在正月十五和十六日晚上,活动尤为盛行。除了制作花灯、搭建鳌山和燃放火炮外,年轻人还会扮演狮子、竹马、龙灯等传统节目。《竹枝词》中赞颂元宵节:“满城灯火巧安排,兢看鳌山景物佳。北管南腔听不断,几番箫鼓过前街。”新婚媳妇们会站在元宵灯下,供人观赏。
4. 做福是农历二月十五日的传统习俗,明朝和清朝时期,乡村会筹集资金和准备祭品,祭祀土神。祭祀结束后,大家会在庙内饮酒,分享祭品。这一活动被称为“做福”,但现在已很少有人家举行。二月初二是灶王公的生日,家家户户会供奉糕饼和饴糖给灶君,祈求家人平安,家畜兴旺。有的人家还会同时供奉土地公。《竹枝词》中描述了这一习俗:“祈农报土事无关, 打鼓吹箫赛社还,近日民风多演戏,乡村亦唱外江班”。
Ⅳ 漳州最长寿的是哪个县城
诏安县。2019年,漳州市诏安县荣获“世界长寿乡”的称号。据悉,截至2018年12月,当地100岁以上版老年人71人。
诏安权人长寿不是近代才有的现象,其历史悠久且有据可查。据《诏安县志》记载,诏安县在明清时期就有百岁寿星8名,其中沈起龙夫妇寿终均为126岁,历代罕见。除有文字记载外,另有历史文物古迹为证。明万历八年(1580 年),诏安县建置“百岁坊”,大额枋书刻“明万历庚辰秋为冠带寿民沈仲选立”,距今400多年仍保存完好。
诏安百岁坊(明万历八年建置)
Ⅳ 福建漳州民俗文化是什么
福建漳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传承着千年的传统与习俗。春节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早餐吃“余饭”讨个吉利。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以喻长寿。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赏给晚辈“红包”。元宵节吃“元宵圆”,夜晚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还有舞龙弄狮等艺术活动。清明节,闽南一带要吃春饼、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扫墓时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吃卤面、品尝各种粽子,最热闹的是闹龙舟。六月半年节,农村吃“半年圆”,祈求神明保佑平安。中秋,闽南农村在节前买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到这一天分给家人吃。重阳节,沿海一带的人吃蟹酒,放风筝。冬至吃冬至糖圆,祭灶日祭祀灶君,除夕家家户户“围炉”过年。婚丧习俗也各具特色,现代倡导新婚姻法,丧葬逐步推行火化。漳州的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与变迁,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