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手的握力越大,人就越长寿
西方有一个结论,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手的握力越大越长寿,所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应版该经常锻炼自己的手握权力。但是,西方人只是做了统计,得出结论,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原因。
为什么手的握力越大人越长寿呢?
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小孩子出生的时候手都是什么样子的?小孩子出生的时候啊,握拳是没有错的。那是怎么握的呢?我们一定要学小孩的握拳法。小孩的握拳一定是大拇哥放到无名指的指根处,然后握住。这个方法是道教里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握拳方法,叫做握固法。初生孩子为什么都不用教,就是妈妈不用去教孩子:我要生你了,你一定要握固出来啊。不用教,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出来的。当然也有张着手出来的,张着手出来的小孩体质偏弱。其实一般小孩子,懂得自保的,都是握着出来的,这是先天的东西,不用父母去教。
我在学中国古代养生法的时候,曾经问过那些老师,道教说这是握固。我问这握固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知道,只教给我们就这样握着就可以了,因为这样可以定魂魄。等我生完孩子以后,一看孩子那样握着手出来,我一下就开悟了。人的手首先得能攥住,肝气才会足。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体自保功能。
㈡ 怎样看出一个人健康长寿
1. 听说握力越大说明人的寿命越长。人们无论富贵贫贱,出生和死去的时候都是攥着拳头来的,撒开手去的。握力与肝经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人手的握力与肝经有重要关系。
2. 小孩子出生时,手的共同现象是将大手指攥在四指里。道教称这种握法为握固法。为什么小孩子一出生都这样握拳呢?《黄帝内经》中提到,肝所对应的神明是魂。中医认为,肝气足,人的魂就足。就像油灯一样,油足,光亮就足。小孩子刚出生时头顶的囟门未合,囟门被认为是魂出入之所,所以小孩子出生时的握固法就是在固住魂。
3. 道家认为,无名指的指根处为肝的风窍,所以握固法为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小孩子刚出生时这么握得非常紧,这是因为人出生时肝气特别足,同时要固住魂魄。
4. 人死的时候也有一个共同的象,就是撒手而去。这个象暗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人在死亡的瞬间,肝魂散掉了,两只手再也固不住了,一撒手,握力和肝气都随魂而去了。
5. 这么说来,人的出生和人的死亡都和肝气的生发之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肝在中医里面属于厥阴之性,有生发的能力和条达之性,同时这个生发也一定要能够收敛得住。
6. 所以中医在描述肝的木性的时候,取“曲直”两个字,“曲”就是它的收敛性,“直”就是它的条达性。中国传统文化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很辨证的。
7. 要想长寿应常练握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没事时要多活动手指。过去老人们有个很好的锻炼方法——揉核桃,就是把两个核桃放在手心里,揉来揉去的,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活动到每根手指,而且核桃在手心当中正好形成了一个太极之象,所以也叫做太极球。
8. 十指相敲法是种很好的锻炼方法,就是让我们双手的十指相对,互相敲击。这种方法很好地锻炼手指上的井穴,既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练了肝气,对我们大脑的养生也十分有好处。
9. 手脚冰凉的女孩儿一定要经常十指相敲,这样,血脉可以通到四肢末梢。请采纳我的答案吧,祝愿您和您的家长都能够长寿健康。
㈢ 请教精通《老子》的朋友,“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
“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3)握固与长寿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