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那四个地区的人最长寿
联合国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按以上标准进行的全世界范围调查,最后确定的世界五大长寿地区是: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吉亚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与阿克苏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巴马地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探秘
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在这里,9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寿星达到了110岁以上,是五大长寿乡中唯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
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环境的赐予。巴马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被称为“天 然氧吧”。
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也是巴马寿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寿星黄布铁已经104岁了,但每天不是去摘猪菜,就是下地干活,还做家务。他每天吃两顿,每餐吃两碗饭。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他常说:“每天不出去活动一下,吃饭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觉。”
巴马人长寿还和饮食有关。他们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 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国际自然医生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
除了以上几点,乐观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和田:老人喜欢喝茶吃馕
新疆和田于田县的拉依苏村是另一个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长寿之乡。
拉依苏村有2400人,仅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人。
肉孜·买买提老人已有110岁,身体健康,还能干简单的农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觉,清晨鸡叫就起床。眼睛虽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还要干两个多钟头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馕,晚上几乎不吃东西。据肉孜的大儿媳妇讲,老人喜欢吃汤汤水水的东西,爱吃玉米做的馕。
104岁的买提库尔班·肉孜和95岁的肉孜汗·肉孜是亲兄妹,哥哥早晨起来喜欢散步,回家时顺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里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岁之前没得过什么大 病,只是近几年来偶尔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馕,中午吃拌面、汤饭和馍馍,晚上吃半个馍。
在拉依苏有一对长寿夫妇,97岁的努热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岁的老伴。努热勒阿洪看电视能看到晚上11时,早晨7时起床,中午能吃一盘拉条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开水。当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努热勒阿洪说,他年轻时身体很好,一个人开垦出了3亩荒地,现在身体还是挺结实。另外,他和老伴从 来没吵过架,子女都很孝顺,跟邻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最近,格鲁吉亚举办了90岁以上的老人的“选美大赛”,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106岁——百岁老人选美,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这样的长寿乡才会发生。据统 计,格鲁吉亚500多万人口中百岁寿星达2000多人,90岁以上的超过两万。而在阿塞拜疆,上世纪80年代初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曾多达63人。
外高加索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人的婚礼上,八九十岁的长者和年轻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乐观的心态,当地人的饮食也很讲究。 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乡阿巴哈吉亚,当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时还要放葱、芹菜等。此外,当地人还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葱、红辣椒以及当地产的无花果,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他们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格 鲁吉亚茶”。
巴基斯坦罕萨:六七十岁不算老
罕萨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4.5万罕萨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罕萨,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岁仍可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100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一是饮食:罕萨人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 薯类、芝麻等。他们还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萨之水”。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冰川、河流,这些水体中含有丰 富的矿物质,常年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罕萨人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从来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瓜果蔬菜特别有营养。三是生活习惯:罕萨人多以务农为 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又为自己的长寿增加了一块砝码。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没有金钱概念
在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比尔卡班巴的村庄。1970年,村里一个叫米格尔·卡尔比奥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来第一次去看病。这次眼病使比尔卡班巴闻名于 世,因为米格尔当时据称已活过了120岁。
据当地政府介绍,比尔卡班巴大约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由于100年前这个地区还比较落后,没有完整的人口档案系统,这个数字很难证实。 但不管怎样,这个山村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村里有位102岁的卢西拉老太太,几年前还能在小镇的狂欢节上跳舞。在被问到为什么长寿时,她说:“我们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干活。”
比尔卡班巴人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数人每周只吃一两次鸡或鱼等动物食品。当地人还喜欢饮用泉水,科学分析发现,当地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中铁、镁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免疫岛”,因为当地人很少得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当地人没有金钱和竞争概念,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动物和高热量食品,使得当地人拥有缓慢稳定的新陈代谢。
长寿的确有秘诀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世界五大长寿乡的居民,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基因上,巴马县老龄委对当地144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祖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占29%和38%,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为41%和37%;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 人的长寿有15%要取决于遗传因素。
对于饮食,五大长寿乡的饮食结构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饭量小。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5个地方 的人日均摄入热量1640千卡,明显低于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标准。
另外,五大长寿乡基本都位于偏僻地区,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友好、乐观向上、喜欢清静,这也是长寿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长寿乡的居民都身体力行着现代人最难实行的长寿原则:劳动一生。现在,除了巴马,其他几个长寿乡都出现了寿星减少的趋势,主要就是现代生活的影响。
② 中国最长寿的人是什么地区的
排名
城市
分数
1
香港
80.89
2
上海
72.47
3
北京
72
4
青岛
69.86
5
大连
69.85
6
三亚
67.09
7
广西巴马
65.96
8
江苏如专皋
65.73
9
肇庆怀集
65.56
10
新疆属和田
64.98
③ 目前世界长寿之乡有几个
各地"长寿村"的饮食奥秘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迥异,人类的生存环境千差万别,获取的食物种类、膳食结构各不相同,营养健康状况也各有千秋。但是,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都存在着一批长寿人群,他们在长期的演化和抉择中,形成独特的饮食习惯,而这种饮食习惯,正是他们健康长寿的奥秘。
长寿人群的标准
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长寿老人都有可观的数量。根据联合国的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就是长寿国家。
“长寿之乡”的饮食奥秘
目前,全世界有5个地方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长寿之乡,它们是:中国广西巴马、中国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萨、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及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巴基斯坦的罕萨
罕萨山谷与我国的新疆毗邻。在罕萨,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八九十岁仍可在地里劳作,很多人都能健康地活过一百岁。据英国医学专家的实地考查,罕萨人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类、芝麻等;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酒“罕萨之水”。此外,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冰川、河流,这些水富含矿物质,可常年饮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当地人的健康非常有利。
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比尔卡班巴的村庄,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在约5 000人中就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比尔卡班巴人以素食为主,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很少吃动物食品和高热量食品。当地人喜欢饮用的泉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中铁、镁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位于外高加索地区。在许多闻名于世的长寿村中不少人能活到130岁甚至140岁。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乡阿巴哈吉亚,当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格鲁吉亚茶”。当地人的饮水呈微碱性,pH值为7。2~7。4,与人的血液pH几乎相同,使这些长寿者的血管保持柔软、血压偏低、脉搏正常。由此,科学家认为弱碱性食物有益于长寿。
中国广西巴马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乡链条中惟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巴马人的饮食特点是低热量、低脂肪、低盐和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每日两粥一饭,均自然处于限食状态。主食以玉米粥和大米粥为主,辅以白薯和各类蔬菜、豆类等天然食品,常用火麻油炒菜。火麻油是目前所有常见的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巴马县境内多山,空气清新,被称为“天然氧吧”。该县北部山区的农田和菜地锰、锌含量极高,而铜、镉含量低。研究表明,高锰低铜的土壤分布与心血管发病率呈负相关,与长寿老人的密度呈正相关。锌被称为“生命之花”,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中国新疆和田
新疆和田的拉依苏村是另一个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长寿之乡。目前,拉依苏村有2 400人,仅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人。该村居民食物以谷菜为主,其中的谷物又以馕和馍馍为主,面食占到69。5%,还喜欢饮用当地的一种茶水,不喜欢吃过多甜食。
除世界长寿之乡以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均存在长寿国家和地区,其饮食也各有特点。
以日本冲绳岛的大宜味村为代表。据1997年的调查,该村3 500位居民中,65岁以上者930人,占总人口的26。5%,高龄老人和长寿老人比率非常之高。日本是典型的长寿国家,其国民的平均寿命居世界之首。2002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女性82。3岁,男性78。32岁。各国营养专家均认为,日本人健康长寿与合理膳食结构密切相关。
日本人主食以稻米为主,主菜是鱼,副菜是蔬菜、海藻和菌类。此外,还大量摄取应季的野菜。
西方“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的三高膳食历来被世人关注最多,批评也最多,被认为是“富贵病”的根源,但在西方国家,也有长寿人群存在。其中,以希腊克里特岛和丹麦格陵兰岛最为典型。希腊克里特岛的居民膳食以天然动植物为主。岛上的植物大多含有重要的ω-3脂肪酸--亚麻酸,动物吃岛上的植物后,能为克里特岛人提供富含ω-3脂肪酸的肉制品及奶制品。克里特岛盛产的橄榄油也是ω-3脂肪酸的来源之一。丹麦格陵兰岛上居住的爱斯基摩人以捕鱼为生,饮食中很少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总摄取的能量有35%~40%来自动物脂肪。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格陵兰岛人的食物以深海鱼类及食用深海鱼类的海豹为主,而这些深海生物大都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
以饮食,促健康
我国是典型的东方饮食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五谷”为主食,以果蔬、少量动物性食物为副食的饮食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膳食出现了谷物偏低、豆类偏低、油脂过多、食盐过多的不良倾向,需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
坚持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世界长寿之乡的饮食结构均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以谷菜为中心。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其中,格鲁吉亚的谷菜食的比率为65%左右,新疆和田与广西巴马的谷菜食率高达80%。外高加索的长寿乡除谷菜食外,还摄取一些水果、坚果、乳制品、蛋等。除去其他条件(如遗传、环境、劳动等),谷菜食的偏重程度决定长寿的程度。我国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以“五谷”为主食,以果蔬、少量动物性食物为副食的饮食特色,应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膳食主体,使食物生产与消费需求相适应。
坚持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合理搭配
长期单纯吃素,会使人体内掌管食物消化的酶系统功能逐渐遭到破坏,最后导致百病丛生,且人体所需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无法全面供给。现代营养学表明,只有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全面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长寿地区人群的膳食均很讲究荤素搭配,非常重视对各种肉(鱼)类食品的摄取。而且,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的适度增长,也是居民膳食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热量要适量、蛋白质结构要合理
根据国际自然医学会的调查,世界5个长寿之乡的人日均摄入热量为6 500千焦左右,明显低于一般人日均8 000~10 000千焦的标准。热量摄入过多是造成肥胖和相关疾病的重要原因。蛋白质结构要合理,摄取动物蛋白的同时,注重植物性蛋白的摄取,多食豆制品。
脂肪摄入量要低且结构合理,盐分摄入量要低
西方长寿地区居民的脂肪摄入量不同,但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控制脂肪摄入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而我国食盐摄入量偏大,应尽量减少盐的摄入量。
注重矿物质摄取和酸碱食物合理搭配
长寿之乡居民均注重摄取富含矿物质的食物。注重蔬菜等碱性食品摄取,可与谷物和肉类等酸性食品中和,使血管保持柔软。
④ 新疆长寿村老人为什么会长寿
新疆长寿村老人为什么会长寿呢?新疆的和田地区位于昆仑山北部,塔里木沙漠南部的边缘。昆仑山的高山雪水融化之后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里的大沙漠。河流的两岸,形成了一片片的绿洲与草场。虽然天空也会扬起沙尘,树上也都落满了灰,但远处的天空还是很蓝。10月8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和田,采访位于那里的中国著名的长寿村——拉依苏村。就在记者驱车前往之时,中国老年学会刚刚评出来的“中国十大寿星”中,就有半数来自新疆。
在村里住了100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趟北京 沿着村口成排高大的杨树,记者来到了买提肉孜·买买提老人家。老人今年101岁,本来要去5公里之外的地方赶集,因为记者的到来而没去成。 虽说已经百岁,老人的眼睛一点也不花,一两百米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耳朵不聋,记者与他说话不用大声,他就能听得很清楚。只是老人的牙掉得只剩下一颗牙了。他说有次台湾来了一个记者就想拍他的这个牙,说到这里时他笑了起来。记者举起相机给他拍照时,他也笑得露出了唯一的一颗牙。
老人的衣食住行非常简单。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基本上就是当地苞谷面做的糊糊(稀粥)、馕,有时也会吃点拉面、手抓饭。因为家里很穷,所以老人一直很想吃羊肉,他说自己现在最多一顿能吃1公斤的羊肉。陪同记者的当地维吾尔族翻译都不敢相信,仔细再问一遍之后才确信老人说的话。只是现在羊肉价格涨了不少,不能经常吃了,但老人每天都能喝上茶。这也让他挺满足的。 当记者问他知道自己长寿的原因吗?老人笑了起来,说可能是这个村子的泉水多吧,他们全村的人都喝泉水。
从城里人的观点来看,老人的日子算是非常穷苦的,但老人心里还是非常乐观,村里其他人的房子比他的好,吃的比他好,穿的也好,老人打心眼里高兴,没有任何攀比心理。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日子一过就是百年。当知道记者来自北京时,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趟北京。
105岁老人直到去年才开始第一次吃药 斯帕尔·吐迪今年105岁,目前是长寿村的形象代言人,公路边的标志牌上,就印着他的照片。记者来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好从棉花地里扛着一袋摘完的棉花回来。老人有一个大家庭,有8个儿女,56个孙子(女)和重孙。虽然已经105岁了,但他并没有闲着,除了到地里摘棉花之外,也常做拔草、喂羊这样的轻体力活。 老人视力还算不错,他说自从吃了成品油之后就觉得视力受到了影响。听力一点也没有问题,“跟小时候一样”。牙是全没了,硬的东西没法吃,只能吃软的,连馕都只能用开水泡着吃了。就连以前爱吃的葡萄干,现在也只能砸碎后再吃。斯帕尔的身体一直很好,直到去年,因为偶尔尿不出来,老人才第一次吃上药,而且一吃药就好,现在已经吃了6盒。他掏出口袋里的药给记者一看,原来是一盒普乐安片。
斯帕尔老人家有7亩地,一半种麦子,一半种棉花。小麦一年能收500多公斤,棉花一年能收3000块钱。由于是百岁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补助他100元。他说,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家里甚至还有了政府免费送的电视机,让他看上了北京奥运会。老人虽然知道首都北京,但不知道北京在什么方向。
118岁的肉孜·买买提是长寿村里最长寿的老人。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家门口的沟里掰苞谷呢,弄得浑身都是灰土。老人也喜欢吃羊肉,希望能天天吃上羊肉,但现在没有钱,两三天能吃上一次就很满足了。给老人拍照时,他会咯咯地笑个不停,像个孩子一样。
圣泉湖让村民延年益寿 拉依苏村是一个长寿村,也是一个贫穷的村子。据村里的书记沈勇介绍,村子共有720户人家,2400多人,但只有4800亩耕地,其中还包括不少集体耕地,村子里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目前村里百岁以上的老人共有7人,9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6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更多了,没有具体统计。这些老人每人只有1.6亩的耕地,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每人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200-1800元之间。 记者所到这三位老人的家,都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有的人甚至连做饭的灶台都没有。睡的都是土炕,冬天也不会烧火,至多只是在屋子里点个煤炉。这些老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村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四世同堂”算是修到了大福,而在这个村子里,五世同堂也不稀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距村子大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上万个泉眼,泉水四季冒个不停,每年的出水量能达到1100万立方米,泉水汇聚成了一个圣泉湖。不管是湖边,还是泉眼边,可以看到不少古老的胡杨树、槐树、榆树,许多树龄都在百年以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喝泉水。 健康专家认为,人类长寿的原因很多,其中饮水的重要性占一半。据和田地区有关部门测定,拉依苏村的水中含有充足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包括镁、锰、铁、锌、钙等,其中锰元素为抗衰老元素,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而几位老人也都认为,自己长寿的原因主要是水。胡杨是千年不死的长寿树种,从胡杨根底冒出来的泉水,喝了之后当然也会让人长寿了。当然,几位老人心态好,脾气好,知足常乐,不求富贵但求心安,也是长寿的原因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新疆长寿村老人为什么会长寿的内容,另外本网老人安全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老人养生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以便让老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⑤ 世界5大长寿之乡有哪些长寿秘诀
长寿之地总是让人向往,那里的长寿老人众多,让人想探寻其中的秘密。根据联合国标准,每百万人口中至少有75位百岁老人才能被称为长寿地区。全球目前有5个地方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长寿之乡,其中我国占有两个。这些地方分别是中国广西的巴马、新疆的和田、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以及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那么,这些世界长寿之乡有哪些长寿秘诀呢?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这里的长寿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巴马的长寿老人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有242位和44位,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分别增加到291位和66位,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达到531位和74位,有3位老寿星更是达到了110岁以上。巴马的长寿首先要归功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因此被誉为“天然氧吧”。巴马人热爱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这些都是巴马寿星多的关键因素。
中国新疆的和田也是世界长寿之乡之一。在和田的拉依苏村,有2400人中就有16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些长寿家庭的成员通常早上起床后会进行一些农活,如摘猪菜、滚脊等,他们每天只吃两餐,每餐吃两碗饭。和田人的饮食以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为主,这些食品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此外,他们常饮用的火麻油和汤含有大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这些都是和田人长寿的关键。
巴基斯坦的罕萨也是一个长寿之乡。这里的老人喜欢劳动,即使年过六七十岁,仍然在地里劳作。罕萨人的饮食主要以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类、芝麻等为主,他们还喜欢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萨之水”。此外,罕萨地区的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宜人类健康,冰川和河流中的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适合人类长期饮用。
外高加索地区和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也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外高加索地区的居民乐观开朗,他们的饮食习惯以玉米面制成的面包和粥为主,每天至少饮用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还常饮当地的“格鲁吉亚茶”。比尔卡班巴人没有金钱和竞争概念,他们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免疫力”。他们的饮食以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为主,很少食用动物食品和高热量食品,这使得他们拥有缓慢稳定的新陈代谢。
综上所述,世界长寿之乡的长寿秘诀主要与基因遗传、地理和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这些地区的居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这使得他们能够享受到长寿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