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吴三桂造反,60岁张勇力挽狂澜,康熙:封侯!乾隆:世袭罔替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尚可喜上奏康熙帝,请求归老辽东,让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直接让其父子率领属下兵丁撤离广东,吴三桂、耿精忠便试探康熙帝,请求撤藩。当时清廷中有很多大臣,畏惧吴三桂的武力,不敢主张应允。康熙帝毅然决定,吴三桂、耿精忠二藩一起撤掉。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在康熙二十年(1673年)十一月,把云南巡抚朱国治杀了,于是起兵谋反。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 “兴明讨虏” 。吴三桂的大军从云南、贵州直入湖南,进而到达岳州,占领湖南全省。
吴军又分军进入四川,四川的提督、巡抚、总兵先后投降。至此,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尽入吴三桂之手。靖南王耿精忠、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也在响应吴三桂,此外,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相继响应叛乱。就在吴三桂志在必得的时候。一位60岁的汉臣站起来了,打乱了吴三桂的计划,他就是河西四汉将之首的张勇。
张勇原本明朝的副将,在顺治二年投降阿济格
研究张勇,咱们只能通过《清史稿·张勇传》来了解。在《清史稿》记载来看,张勇是陕西咸宁人,善于骑射。在明朝的官至副将。张勇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投降驻扎在九江的阿济格。投降阿济格以后,张勇多次打败了李自成的副将任珍、马宁等人。
由洪承畴推荐,顺治帝封其为右都督
大学士洪承畴到湖广两地督率军队,张勇请求到军中效力。顺治便召见张勇,洪承畴亲自向顺治推荐张勇,《清史稿》记载: “承畴亦荐勇智勇兼备,所部兵精马足,请移授经略右标总兵,上许之。” 意思是洪承畴推荐张勇,说他智勇双全,所率领的军队兵精马足,奏请调他担任经略右标总兵的职务,顺治皇帝答应了。
张勇进宫面见顺治帝,顺治赐给他官帽官服、铠甲头盔、弓箭,加官为右都督。张勇要赴任时,顺治帝命内大臣索尼传谕曰: “当今良将知勇者甚少。军务不可悬度,当相机而行,勿负才轻敌。” 意思是:“当今像张勇这样优秀的将领很少。军中的事务不要凭空猜测,要看实际情况灵活办事,不要自负有才而轻视敌人。”可见顺治帝多看重张勇。
吴三桂造反,张勇二次斩使者,被封靖逆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造反,四川总兵吴之茂也叛乱响应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派人招降张勇, “勇执其使以闻” ,张勇抓了他的信使上报朝廷。同时,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反叛了,王辅臣便开始拉拢张勇,张勇再一次斩杀了使者,康熙皇帝为了嘉奖张勇,封他为靖逆侯。
吴之茂在乐门屯兵,分兵攻陷了通渭,张勇率兵取道伏羌赶去增援,吴之茂的军队溃败。吴之茂召集剩下的兵众再打,张勇率兵冲击,吴之茂被打得大败,张勇彻底平定了吴之茂的营寨。王辅臣和吴之茂失败以后,吴三桂彻底受挫,清朝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清军借此机会逐渐恢复战斗力,最终康熙平定三藩。
张勇在去丹山防御游牧族入侵时,路过甘肃病重而亡
康熙十七年(1678年),准葛尔部吉噶尔丹的军队进入河套地区,厄鲁特部被他们打败,借道前往青海,擅自进入内地,张勇驱逐他们命令他们退出关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张勇听说青海蒙古游牧族靠近了边境城市,就率领军队赶赴丹山防御,到了甘州,张勇病重。
康熙帝知道张勇病重以后,派遣御医和他的儿子张云翼驾乘驿马前往看视。没过多长时间,张勇便病逝了。康熙加赠他少师,并兼任太子太师,谥号襄壮。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兴建贤良祠,张勇的灵位被安放在祠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将张勇的一等靖逆侯爵位定为世袭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