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药王孙思邈的著作有哪些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孙思邈的长寿之道
孙思邈的著作有很多,《摄扬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练气铭》,《会内三教论》等。这容些著作大都亡佚,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可惜呀!
这里有个 孙思邈档案馆,里面有比较完整的资料,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archive/mid/102228
B. 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庙里有西王母主长寿,药王孙思邈主健康,文财神主钱财,王灵官护法,文昌星主仕途前
驱魔的神仙,
C. 孙思邈养生长寿歌是怎样的
唐孙思邈的养生长寿歌《保生铭》、《养生铭》、《枕上记》非常便于记忆。
1.保生铭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侯自不生。寅丑日剪甲,梳发须网络。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寿乐。成多促人寿,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
2.枕上记侵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自死兽与禽,食之多命促。
3.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疫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转气自全身。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张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湾国民党元老百岁翁张群请教长寿之道,他认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编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坚持散步三千步。并强调说:“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们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这些话,都是经验之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状态影响生理状态;精神健康促进身体健康”了。
D. 古代名医孙思邈,健康又长寿,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发常梳。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10指向后,由前额开始用手疏头发,经后脑至回颈部。早晚各做数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梳头动作,可以明目,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热后双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要由小到大,做9-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胀。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些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得由双脚做起。轻松地散步的时候,最好心无杂念。
E.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谁
历史上留有文字记述的年寿最高者,当数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7岁。
李庆远是位传奇人物,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于民国24年(1935年),终年257岁。因为他对中医中药、尤其对养生术的研究和实践,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成就,在200多岁的高龄时,其言行举止仍如同壮年,所以被人们誉为“神仙”。
简介:1933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
(5)孙思邈长寿扩展阅读
茶的养生及药用已载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而花枝茶具体出处不详,史料记载应出自湖北;《本草纲目》记载决明子具有清热泻火、明目的功效;荷叶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罗汉果具有润肠通便、清咽润肺的功效。
此人以卖草药兼行医为生,会武功,自称姓李,名清云,已经年届一百五十岁。
李清云的医术很高明,为乡人疗伤看病,无不应验,因此得到了陈家场人的欢迎,渐渐便在陈家场定居了下来。
在陈家场,李清云还娶了一名老奴为妻。虽说是娶妻,但却不同居,仅让老为其洗衣、煮饭而已。
F. “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史上最长寿的医学家吗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 孙思邈
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但第四种说法地较多,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也就说明他应该不是101岁)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孙思邈图册(12张)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 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 却不用动物入药。他说: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G. 孙思邈是如何养生长寿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的神医貌似不少,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不过放在五千年历史来言,神医其实还是太少。因为能配得上神医称号的,除医术精湛,医德无双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长寿。(华佗是被曹操所杀,属例外)
这一条就把许多有潜质的神医,挡在门外了。孙思邈号称药王,主要事迹都出自《新唐书》、《旧唐书》等,至于具体活了多大?没有定论,但公认的却是一百岁以上。这在古代时期已经称为奇迹了。
总的来说,这五难关,都是在讲究一个“节制”,要求不可走极端。其实这便是养生长寿的关键吧,等于又绕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养生长寿也是如此,其实从孙思邈谈养生长寿来看,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
H. 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呢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促;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坐卧莫当风,濒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论命,修行在个人。——《孙真人长寿歌》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饮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经验之谈,其实古人一直把控制饮食,当作养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这个高危人群中,也是算长寿之人,他曾把自己养生的要诀,写在了《庭训格言》中,其中就有“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处处像他学习,养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据曾经参见过他的使臣记载,他八十多岁时,脸上还很少见皱纹,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岁。
“切莫贪色欲”、“再三防夜醉”,这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劝诫世人惜福养生的意思,贪色,酗酒等都是内心无法控制贪欲的外部表现。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欲望就像海水,越喝只会越渴。当人无法控制自己欲望的时候,最基本的养生之道“节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I. 孙思邈的养生长寿方法哪几种
根据孙思邈的《千金方》和《摄养枕中方》,从中总结出孙思邈养生长寿的13种方法,广为流传: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经常做这动,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强化眼睛,纠正用眼错误。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10次。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顶住拇指,再用力弹向后脑风池穴十下,“卟卟”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做6次。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至100下。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至大,做36下。可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延年益寿,由双脚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J. 孙思邈为什么可以这么长寿
宣律法师听后,对他说:“龙王不必担心,终南山有一高士叫孙思邈,是我的好朋友,你去找他,他有妙法可以救你,记得说是我介绍的。”于是龙王又去了终南山找到了孙思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和孙思邈说了一遍,孙思邈听后对龙王说:“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回龙宫吧,这件事交给我了,三日之后,胡僧必回西域,昆明池水如初。”
龙王心里还有些不踏实,但既然孙思邈已经说了他能解决,就先回去了。孙思邈随即下山入皇宫见到了西域胡僧,对他说:“你来的目的我知道,你要什么我也知道,我这里有一味药,正是你需要的,我送给你,希望你放过昆明池龙王。”胡僧接过孙思邈递来的小瓶,打开一闻,香气直入脑髓,大惊,问孙思邈此为何物。孙思邈说:“此为龙脑,产自南方瘴气之地,你将此入药,药性与龙王之脑相同。”
胡僧谢过孙思邈之后就做法离去了,果真,三日之后昆明池水暴涨,恢复到原来的水位,并且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
多年之后,一次孙思邈在终南山采药,遇到一青衣少年,少年见到孙思邈之后就跪下行礼,说道长多年以前救过他的父亲,今日是特意来山上寻道长报恩的。孙思邈救人无数,一时想不起这少年的父亲是自己什么时候救的,就说了几句客套话,打发他下山就算了。
谁知少年执意请自己下山,说自己家的宅院就在山下,一定要去家里做客,父母要亲自表示感谢。无奈,只好随少年下山,到了山下,见到一灰瓦白墙的宅院,进去之后,一白衣老者热情的迎接了孙思邈。
所以孙思邈只好取出一条红线,让宫女把线系在皇后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引线切脉”。根据丝线细微的抖动,孙思邈即对皇后的疾病作出了诊断。
然后,他向太宗说:皇后的病是胎位不正引起的,只需在中指上扎一针就可治愈。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皇后疼痛,浑身一阵颤抖,但不一会,竟顺利产下皇子。
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出门的时候碰到一个骑马的白衣少年,少年身边还跟着很多随从,见到他以后,就赶紧上前来拜谢,并说:“小弟承蒙道长相救,家中父母都想见见您。”原来这个少年就是那条小蛇。他本想不去的,因为自己经常救人,做善事,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但是在少年的再三恳求下,孙思邈还是去了,而且没多久就到了少年所说的住处庄园。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年)五台山(药王山年)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样。
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纪念孙思邈为中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悬丝诊脉的故事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公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
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孙思邈先生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反对医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谋取私利。他为了协助广大的群众,普及医学知识,于是他四处行医,为百姓医治病痛,同时遍查历代医学典籍,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照民间配方,于公元625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到了公元681年,孙思邈先生以百岁高龄,又完成了第二部医药学着--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比翼齐飞,成为中医学史上极有实用价值的医学手册。在他的医学著作中,特别强调卓越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有一天,孙思邈山中采药归来,发现屋外一只猛虎正向屋内冲来但不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著大嘴向屋里哀嚎。孙思邈看了一会儿,觉得这虎无伤人之意,看它那张著嘴、摇头呻吟的样子,孙思邈认为它是口里的问题。
孙思邈便来到门口,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拿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著孙思邈的胳膊(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拿出来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从此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常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