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父亲眼睛胬肉复发,怎么办
面对复发的翳状胬肉,目前没有一种药水可以有效阻止复发。
如果要再动手术,复发机会比第一次手术再高一点。
如果真的复发,有几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1.第一次手术距离现在有多久。
2.复发翳状胬肉的大小(有没有阻碍视觉)。
3.上一次手术的做法。
如果复发的翳状胬肉并不大,只是在角膜缘,一般可以观察。
如果是手术初期,可以加强类固醇眼药水的使用次数以减底眼球的炎症(有助减缓复发芦腔的情况)。
如果要再动手术,一般会使用自体结膜移植(Autograft)加特效药物(Mitomycin C),不过视乎情况而定。
1、翼状胬肉是怎么回事?
翼状胬肉俗称攀睛或胬肉攀睛。它是结膜变性疾患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在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结膜上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侵入,形成睑裂部位球结膜上的一种翼片状赘生组织,病变处充血、增厚,并有向角膜中央蔓延的趋势。常双眼患病,鼻侧睑裂部多见。
翼状胬肉分为头部、颈部和体部,三角形的尖端称作头,在角膜上,颈部紧接头部跨越角膜缘,头部和颈部均与角膜表层组织紧密相连,体部覆盖巩膜,成为球结膜的皱襞,可伸展到眦角部,在鼻侧者可与半月皱襞相连。根据胬肉的生长情况,可分静止性和进行性两种,在静止性的胬肉,头部境界清楚而平坦,颈部及体部血管收缩纤细、组织菲薄,可以多年不发展;在进行性的胬肉,血管充血、组织肥厚,头部呈灰白色隆起、肿胀,与头部接近的角膜浅层及中层有点状或片状浸润性混浊,整个球结膜亦表现轻重不等之炎症,生长迅速。
2、翼状胬肉有哪些症状?
翼状胬肉除影响美观氏御外,随着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进还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区,则可严重妨碍视力,大的翼状胬肉可影响眼球的运动。
3、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翼状胬肉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在翼状胬肉发病的研究中发现,该病主要发生在那些充满阳光,灰尘和刮风的地区,而且地理纬度与翼状胬肉有较大的关系,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群,常见于户外工作者,尤其是长期室外劳动者更为多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故一般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长期受到风沙、烟尘、尘埃、日光(紫外线辐射)、花粉等过度刺激有关。也可能与结膜慢性炎症有关,由于结膜慢性炎症累及结膜下组织及上巩膜组织,从而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胬肉。也有人认为身体因素如: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变性)有关。
4、翼状胬肉如何治疗?
应尽量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为减少外界刺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用抗生素眼药水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对于小而静止性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除了对慢性结膜炎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外,任何手术干扰都有可能促进胬肉的发展;对较小和较薄的翼状胬肉可冷冻治疗,用-40℃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使之萎缩;对处在进行性阶段的胬肉,也应首先进行消炎治疗,待充血等症状减轻后,方可施行手术切除;无论何种胬肉手术均不再发的可能,术后再发率约为5~20%,为防止再发和血管新生歼哗岩,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后戴遮光眼镜,避免发病因子的刺激,照射β射线,激光治疗,或用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丝裂霉素、噻替哌治疗。
5、假性胬肉是怎么回事?
临床可见有貌似“胬肉”,而为“假性胬肉”的病变,应做鉴别。当角膜边缘部深层发生广泛的组织损伤,如角膜灼伤或腐蚀伤后,附近之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从而形成类似胬肉的球结膜皱襞,是为假性翼状胬肉。实际上不能属于变性的范畴。除形态外,它和翼状胬肉毫无共同之处。假性翼状胬肉位置可不限于睑裂范围,体部与球结膜不发生粘连,可让探针通过,而且多有外伤及角膜溃疡等病史,范围较大的假性胬肉如已侵犯瞳孔领域,影响视力,或有大范围睑球粘连者,应行手术切除。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51631.htm
翼状胬肉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故名。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
1.翼状胬肉侵入瞳孔区而致视力障碍; 2.睑裂部球结膜增生、肥厚,呈三角形,胬肉进入角膜的部分为头部,跨越角膜缘处为颈部,其余为体部; 3.静止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菲薄、体部不充血、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 4.进行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其前方角膜有浸润,向角膜中央发展。
诊断依据
睑裂部结膜肥厚、增生、侵入角膜,呈三角形。
治疗原则
1.局部滴用眼药,减轻充血。 2.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对一些较小的暂不宜手术的进行期翼状胬肉可应用抗生素眼药及皮质类固醇眼药联合应用,对减轻炎症反应有效。 2.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为预防复发,可应用塞替哌滴眼液、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等局部滴用。
辅助检查
行“A”检查即可。
疗效评价
1.治愈:胬肉切除乾净,切口愈合。 2.好转:胬肉部分切除,切口愈合。 3.未愈:胬肉未切除。
专家提示
翼状胬肉属眼科常见病,早期应选择药物治疗。无论何种类型的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术后均可复发,复发率约5-20%,为减少术后复发,术后坚持用药、随诊很重要,再次手术的复发性胬肉应做病理检查。
http://health.lznews.cn/show.aspx?id=2358&cid=167
http://www.37c.com.cn/medicine/medicine02/14/14017.xml
B. 翼状胬肉
科普中国
本词条由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网络名医网提供内容
贡献者洪晶肖格格详情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别称:胬肉攀睛
英文名称:pterygium
临床表现
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睡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2.单侧胬肉多见于鼻侧,双侧者则分别在角膜的鼻、颜两侧。初期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为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它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3.胬肉按其病变进行情况可分为进行期或静止期。进行期胬肉的头部隆起,附近的角膜混浊,在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有细胞浸润。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胬肉头部平坦,角膜浸润吸收,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病变静止。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般并不困难,但需与假性翼状胬肉鉴别、睑裂斑。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
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贺则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
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角膜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因而仅略影响美观,故通常无须治疗。
治疗
尽量避免外来剌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抗生素
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剌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
2.其他
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于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可用2000~3000U/ml的争光霉素液0.3ml在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次,禅搏棚3~6次为1疗程。为减轻局部反应,可在对侧球结膜下注射0.3ml强的松龙、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
3.冷冻治疗
用40.C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之萎缩。用于较小和较薄的翼状胬肉。
4.手术治疗
(1)适应证①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②胬肉已侵人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的于术治疗要求应该达到3个主要目的:①应安全地将胬肉切除干净;②达到良好的光学效果;③避免复发。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特别慎重。
(2)手术方法①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②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③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长较快者。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很好的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作适当的松解剪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此法不银哪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且血液供应好,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缺点是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故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2019年3月11日
阴历 已亥年 二月初五
星期一 多云转晴 14℃~22℃
C. 胬肉是什么
翼状胬肉,俗称“鱼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翼状胬肉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
翼状胬肉可以引起眼红、流泪、异物感、影响外观及容貌。例如:睡眠不足时,隔天起来眼睛会发现比较红,吃比较上火的东西,也容易引起眼红难受。还有一些是对视冲友悔力会造成影响,比如:当胬肉向角膜中央进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告码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医生介绍,引起胬肉得原因很多:
1、环境因素
外界剌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剌激,特别是与紫外线散正的损害密切相关,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
2、自身因素
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
1、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定期到专科医院复查,防止翼状胬肉不断生长。
2、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于术切除。
3、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有多种,按照病情选择不同收拾方式。
(1)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
翼状胬肉入侵角膜较多;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力;眼外伤造成的假性胬肉;继发性(热烧伤、化学伤)假性胬肉;胬肉有碍美观者。
(2)翼状胬肉头部结膜下移术
适应于胬肉较薄、充血较轻者。
(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板层移植术
假性翼状胬肉较大、侵入角膜深层;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角膜缺失较多者。
(4)翼状胬肉切术及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所有症状及相关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医生介绍,翼状胬肉的防大于治。
(1)应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的刺激,尽量避免正午的阳光,如无法避免,应戴上宽边帽,并配戴合适的太阳镜;
(2)注意眼部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患沙眼或其他类型结膜炎时,应及时治疗。
D. 翼状胬肉有哪些典型症状
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致角膜散光,视力锐减。胬肉头部锯齿状进展缘已越过瞳孔中央,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性钙化点,进展缘深至角膜前弹力膜,其上之上皮隆起,明显混浊。
翼状胬肉多发生于室外工作者。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
临床上,大致有:
初发胬肉(又分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三类。
1、初发胬肉
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臂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邻近受上下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此为结膜期胬肉。
肥厚结膜形成的三角状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成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胬肉头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内约2毫米,表面有细微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微粒堆集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是为Fuchs小岛。小岛及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以辨认的混浊。靠体侧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在此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坦薯落。
2、进展胬肉
头部呈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白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致角膜散光,视力锐减。胬肉头部锯齿状进展缘已越过瞳孔中央,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性钙化点,进展缘深至角膜前弹力膜,其上之上皮隆起,明显混浊。
3、术后胬肉
(1)成功手术 胬肉切除自家带蒂结膜移植两年后。在比较洁白而透明的结膜植征底部,2至3米来自半月皱襞的粗血管进入植片后,在接近角膜缘处结成宽松的血管袢,肉轮让眼难以辨认。无血管部位,植片平坦,但基质层仍可见片状或云朵状混浊,混浊区内侧可见由白点聚集而成的白色条带。
(2)术后复发胬肉(第三次胬肉切除手术后一个月)外观上,泪阜至角膜缘的距离明显缩短。胬肉区组织形似血管瘤,呈丘状隆起,其底与泪阜深部粘连,结成腊信局一体。“瘤体”的上下结膜极度充血直达下下穹窿,下睑内眦部已形成睑球粘连。翻转上睑,见粘连由泪阜起始,经球结膜伸延到上穹窿,其形如梗。
E. 翼状簧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敷贴法
茅膏菜2个,食盐少许,将前药洗净,捣成泥,加入食盐,调匀,外敷于患侧或双侧太阳穴,1824小时后除去,每3日1次,若局部起泡,不需处理。适用于各种衡的。
2.熏洗法
蛇蜕6克,蝉蜕6克,桑叶12克,野菊花12克,冰片3克,加核并水500毫升,轻煎,去渣取药液200毫升,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剂,1日3-4次,5日为1疗程。适用于各种裔肉。
3.搽药法
羌活、防风、黄答、菊花、蔓荆子各9克,川芍、白芷各6克,炉甘石15克,火硝24克,冰片0.3克,将前7味用纱布包裹,水煮20分钟,取出药汁,入水少许,再煮沸20分钟,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用小瓦罐小火蒸之,使成糊状,然后将冰片、炉甘石、火硝等研成细末,渐渐加人调匀,即可使用,用前先点1%的地卡因2次,每次隔5分培氏前钟,然后取药少许,涂擦簧肉表面,每日2次,5日为1疗程。适用于进行性衡的。
4.摩顶配清法
生油1000毫升,故桦铁150克,硝石15克,寒水石30克,马牙硝15克,曾青30克,上药以布裹浸于生油中,7日后即可,用时以3克摩头顶,并滴少许于鼻中。适用于各种簧肉。
5.嗒鼻法
羌活、防风、荆芥、川芍、白芷、细辛、蔓荆子、薄荷、掷镯花各3克,熟石膏、风化硝、黄连、青黛各9克,鹅不食草15克,共研细末,过细筛封贮备用,用时口含冷开水1口,不可咽下与吐掉,随取药0.2-0.3克吹入鼻内,嚼后待眼自觉症状轻快,方可把口含开水吐掉,1日2-3次,5日为1疗程。适用于进行性衡的。
6.点眼法
先将黄连2克与开水30克煎沸过滤,再将其汁与人乳10克调匀装眼药水瓶,每日点眼6次。适用于进行性簧肉。
F. 翼状胬肉简介
yì zhuàng nǔ ròu
“翼状胬肉”一词,译自外文,着眼于其外形如翼。中国传统医学则特别重视其所在部位及其发展状态,命名为“胬肉攀睛”。似比只描述外形的外文名更为精确。关于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精辟阐释。目前大致分变性和炎症两种学说。仔细观察和分析胬肉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助于对其成因和发病机理的探讨。
分药物、放射及手术治疗法。前两者多作为后者的补充,作为预防复发的措施,单独应用保守治疗则疗效有服。
1.药物疗法 严格地说,滴眼剂作用不显著。对安发结膜期胬肉,如有干燥感、异物感,可滴消失剂及醋酸可的松液以控制慢性炎症及 *** ,防止发展,但无助于消除胬肉。
噻替派1∶2,000~1∶1,000溶液,术后第二天开始用药,持续6~8周白昼滴用颇有效。用噻替派和强的松龙于术后滴眼,预防胬肉笔发率94%。但未予手术的患者,却无消除迟拆作用。
日本学者用丝裂霉素C滴剂用于术后滴眼,获得了预防复发的满意疗效。认为此噻替派用量少, *** 小,应用简便,术后形成的疤痕非薄,可以代则旦斗替90锶作预防用。但可能产生过敏性结膜炎、巩膜软化、虹膜炎、青光眼等副作用。
处方及配法:丝裂霉素C2毫克/支,氯化钠48毫克,蒸馏水加至5毫升(每毫升含丝裂霉素C0.4毫克)。本溶液在pH6~9之间国稳定,避光冷藏条件下可保存一周,pH7~9,温度5℃时,经五天后效价可保持在90%以上;二十天后仍可保持在80%以上。如果在pH5时,两天后其效价则降低至约10%。如以下列溶液配制pH8则最稳定。
硼酸:0.866克孙磨
硼砂:0.572克
氯化钠:0.250克
加蒸馏水至10,000毫升。
用法:术后次日起,每日滴眼三欠,根据胬肉演进情况,连续应用5~7日。兼用醋酸可的松膏可以减轻充血和药物 *** 及睑结膜炎等。术后约3~4周移植结膜平复,并逐渐与正常结膜平齐。据Murakaml等报告复发率只占89只眼例的13%。
博莱霉素(争光霉素)对结膜期及角膜前期的初发胬肉肉约注3~6次后(三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即能使胬肉不同程度地消退,个别“溶解”,体变苍白。对角膜期胬肉则仍需先手术,而后再行注射。但须避免重伤巩膜。
注射方法:博莱霉素(每支含5毫克15,000单位)粉剂,用2%普鲁卡因2毫升稀释,浓度为7,500单位/毫升,每次注射0.2~0.4毫升(1,500~3,000单位)。如为结膜期胬肉,一般一次1,500单位即可。药液要注射在变性组织内。角膜前期胬肉注射量及次数需多;方法如下:
抽0.4毫升争光霉素先在胬肉体的深部注入0.2毫升,使组织浸润均匀隆起,以不刺伤内(外)直肌鞘为度。然后将针头推向角膜缘注射0.05毫升,再将剩余药液0.15毫升分三份分别注射在泪阜下方及上下穹窿部。为了减轻反应可在对侧(内或外)球结膜下加注0.3毫升强的松龙,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并包扎。次日换药。根据局部反应程度及病变消退情况,还可进行第二次注射,按需要加减各部位的剂量,一般为一周注射一次,3~6次后(10,000~80单位)。胬肉变薄,患部平复,与结膜下萎缩组织形成粘连,移动受限,但视力却无损害。
2.β射线疗法 一般多用90锶敷贴器。方法是先以1%的卡因表面麻醉,消毒后擦干的敷贴器,敷贴于胬肉中央。多采用分次间隔治疗,每次剂量300~1,000拉德,总剂量为4,000~12,000拉德。对于充血肥厚的胬肉只能起暂时的抑制作用。胬肉切除术后,迟早在术后5天加用β射线敷贴治疗,总剂量可相应地减至4,000拉德左右,每次600~800拉德。
治疗后反应:照射后可发生角膜上皮水肿、血管侵入及结膜充血水肿。若剂量在1,500~2,000拉德之间则无明显不良反应;2,000~5,000拉德之间,4~6周后可有畏光、流泪、烧灼感、发痒及角膜上皮点状着色;剂量在6,000拉德以上可发生晶状体赤道部及前后囊下皮质混浊;20,000拉德以上将发生放射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萎缩,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等严重合并症。
3.手术疗法 Hotz单纯切除胬肉的方法失败后,De *** arres首先采用转移,又经McReynolds改善,再由Busacca补充改进。此外,还有O'Briand及Stocker等等方法。我国亦有大量创新手术提出,虽不断革新,终未能完全保证胬肉不再复发。
我们体验下述几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⑴对结膜型胬肉 在观察半年的期限内,发现其头逐渐接近角膜缘,此处血管网已增生或紊乱即宜手术(不论荧光素着色与否)。经验证明多年静止性厚片状的胬肉很难预料不突然变为进展型。因此,一般强调仍以迟早切除为宜。
⑵对角膜前期及角膜期胬肉,要考虑到:
①全面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乳白色Fuchs小岛“进展区”,包括颈头与头粘连处)并暴露之,用作防止结膜纤维组织入侵角膜的缓冲地带。
也可在角膜缘外侧刮除一条一毫米宽的巩膜洼,作为防御结膜纤维入侵的屏障,并暴露之。
②切除了头的胬肉的切缘,和转移的结膜瓣的切缘(如果已将全部胬肉切除)要全部向创而卷褶,作到缝合时,使两方上皮面互相对应。
③审慎地切除泪阜两侧深部,直到向上下穹窿部扩张的纤维组织,切勿残遗“触角”(触角常是促致结膜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的根源)。剥切胬肉下方的结缔组织时,勿损伤其下的内(外)直肌筋膜鞘。可注射空气,使结膜与下面组织分离。
④准备转移的结膜瓣须充分剥离,要大于胬肉面积,缝线尽可能少,缝合后引起端至上下穹窿,勿剪断。
具体操作:
①将5~7毫米环鉆(按需要选择)的切缘置于超越角膜乳白 *** 1毫米处,醮荧光素划界后,再用原鉆鉆切,重力放在角膜面一侧,鉆入基质浅层,约占其厚度的1/3。
②从角膜面起,沿基质自然板层剥离一空隙,再改用De *** arres氏刀片剖切,切除一片包括有缘部血管网和巩膜上层久3毫米宽的变性组织,将巩膜暴露出来,其长度取决于胬肉的宽度。剖切时,要注意角膜与巩膜面的不同弯曲样,避免损伤巩膜。
③用有齿镊从头部将胬肉拉紧,沿胬肉上下边缘,肾贴巩膜将其体下方的纤维组织剪除净尽,直到泪阜两侧深部及内眦上下穹窿,勿残遗“触角”。
④从角膜缘起用刮匙将全部暴露的巩膜搔刮一遍(搔刮创面比用电灼、电凝或化学腐蚀对组织的 *** 小,且疗效可靠)。
⑤从泪阜前1毫米处剪断胬肉。
⑥根据胬肉大小、厚薄、初发或复发选做带蒂转移或游离结膜移植(缝合时务将其切缘向创面卷褶)。沿角膜外侧剖切一条巩膜小洼。
胬肉的间质结缔组织改变与睑裂斑类似,表现在老年性弹性组织变性和胶原纤维的肥大。致密与玻璃样变性上。甚至退变形成颗粒性的嗜堿性物质。间质内还有多量新生血管与巨噬细胞聚集。
显微镜下,上皮改变不大,上皮下组织嗜堿性变性,前弹性膜消溶或筛状缺失。此部份的神经纤维则通过缺失的断裂向上生长,将被覆其上的角膜上皮顶起。
进展胬肉,增厚的上皮内有明显的杯状细胞增多及上皮下组织内的囊肿;囊肿是炎症造成上皮下结缔组织阻塞后形成的(Vannini Angelo,1954)。
Gerondo根据病变过程及病理特点分为三型:
1. *** 瘤状增殖型 接近于本文的进展胬肉。 *** 瘤的构成以结膜变厚及上肢下结缔组织高度增殖为主,兼有水肿。结缔组织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圆形细胞浸润。上皮排列著长而深的皱襞,颇似长管状腺体。水肿的上皮细胞核染色深而细,胸浆清澈,形同杯状细胞。
2.纤维型 相当于初发胬肉,表现为上皮松弛、水肿、核染色体且密,上皮紧缩,细胞变扁,血管少,不充盈。与增殖型对比,组织细胞则显少。
3.萎缩硬化型 相当于手术成功,胬肉停止发展型(临床上胬肉自动萎缩的比较少见),上皮显著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致密、硬化,过渡到玻璃样变性,上皮也能变性成玻璃样物质,偶或缺失。在玻璃样变性物质中兼能见到钙化活着。因退化而失去细胞原态之结缔组织内的血管已部分空虚萎缩。此时肉眼即能观察到胬肉转变成苍白色,趋于扁平。
由此证明胬肉的形成,首先是结膜与角膜共有的炎症发生发展过程。只有结膜单方的炎症而角膜完整或反之,都不易构成胬肉的初体。孤立地认为本病是睑裂斑发展而来则缺乏病理检查依据。
就上面临床三类型而言,尽管因结缔组织增生及血管增殖的程度差异造成不同的外观,但胬肉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
首先,出现睑裂部球结膜上皮浸润及其下的组织变性。其次,在外界各种致病因子 *** 下发生自卫反应性血管增生,组织肥厚和硬化隆起。病变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局限于结膜(结膜型胬肉),但随着病变的发展,大量血管新生,并向已受慢性感染或炎症充血的泪湖组织扩展。有可能促进其下方的筋膜、肌鞘增生肥厚。此时如果角巩膜缘因炎症浸润发生上皮脱落,该处原有的血管网增殖扩张,并与胬肉的血管混合连成一片,侵入已受浸润的角膜Fuchs氏小岛区。因侵入程度的不同而构成角膜前期或后期胬肉。大多数人认为角膜或其缘部的病变是促成胬肉发展的基点,而非起点。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附加角结膜的慢性感染,胬肉可能会长期停留在结膜期静止不变(户内工作者)。大量病例及病理检查证实,户外劳动者(如农民、渔民、牧民等)长期受阳性辐射、风尘、寻雪花、冰渣等 *** ,加之结膜的慢性炎症,特别是沙眼引起的角膜缘慢性炎症浸润,对胬肉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沙眼高发区(广东71%、云南74%)胬肉发病率高且发展迅速。
Taylor在风沙少的澳洲西部检查患胬肉的白人和土著,发现白人户外工作时间比较短,多无沙眼或很轻,而土著户外工作时间长,沙眼重。他们所患的慢性结膜炎症更促使眼对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的吸收。因而土著患者的胬肉比较肥大且发展迅速。Kame曾强调胬肉非原发性变性而是纯炎症所引起,认为纤维组织增生是长期炎症的后果,但他并未否认沙眼能使胬肉恶化。这里自然存在着因果关系。用Sedan(1968)的话说;胬肉能生于发炎的睑裂斑,但是由沙眼给培育大的。
临床上,大致有:初发胬肉(又分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三类。
1.初发胬肉 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臂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邻近受上下睑覆盖的结膜则不著色,此为结膜期胬肉。
肥厚结膜形成的三角状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成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胬肉头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内约2毫米,表面有细微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微粒堆集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是为Fuchs小岛。小岛及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以辨认的混浊。靠体侧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在此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 头部呈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白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致角膜散光,视力锐减。胬肉头部锯齿状进展缘已越过瞳孔中央,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性钙化点,进展缘深至角膜前弹力膜,其上之上皮隆起,明显混浊。
3.术后胬肉
⑴成功手术 胬肉切除自家带蒂结膜移植两年后。在比较洁白而透明的结膜植征底部,2至3米来自半月皱襞的粗血管进入植片后,在接近角膜缘处结成宽松的血管袢,肉眼难以辨认。无血管部位,植片平坦,但基质层仍可见片状或云朵状混浊,混浊区内侧可见由白点聚集而成的白色条带。
⑵术后复发胬肉(第三次胬肉切除手术后一个月) 外观上,泪阜至角膜缘的距离明显缩短。胬肉区组织形似血管瘤,呈丘状隆起,其底与泪阜深部粘连,结成一体。“瘤体”的上下结膜极度充血直达下下穹窿,下睑内眦部已形成睑球粘连。翻转上睑,见粘连由泪阜起始,经球结膜伸延到上穹窿,其形如梗。
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
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
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
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
G. 眼睛长鱼肉,怎么治疗
可能是翼状胬肉,是角膜炎,虹膜炎等眼部炎症刺激引起的 可以搜并滴氯霉素搏漏慎眼药水,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治疗。做激光手术切除进行治基敬疗
H. 翼状胬肉有何主要表现
翼状胬肉为肥厚的结膜及巧首型结膜下组织向角膜表面侵袭而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眼病。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特点是脸裂部的球结腥充血肥厚,形成三角形尖端指向角膜的增生组织,逐渐浸入角膜,终可影响视力。翼状胬肉病因不明,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及紫外线等外部过度的刺激有关。常为单眼或双眼发病。多数病例发展缓慢,呈锑形者,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渔民及农民的发病率较高。翼状胬肉主要表现为三角形肥厚的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多位于欧裂部的鼻侧,也有位于额侧者,位于鼻颖两侧者少见。其尖端渐间角膜生长,并横穿角膜缘,侵入角膜区,使角膜浅层包括前弹力层均被破坏。通常把浸入角膜的尖端称为锅肉的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位于球结膜的宽大部分为体部。按病变的进行情况又分为进行期和静止期:进芹薯行期诺肉的头部隆起呈三角形,尖端朝向角膜浸润,体部肥厚,血管充血扩张。静止期的头部扁平,角膜浸润吸收,体部变薄,充血不明显。箭肉发展到瞳孔区时可障碍视力,孝猜或篱肉压迫局部角膜引起散光。另外,有一种假性翼状箭肉,它可以只在黑眼珠边缘任何—个部位,一般比较小.表面呈灰白色,但也有较肥厚的。常常注于外伤、角膜边缘溃疡、结膜的化学或热烧伤形成额痕组织,死成后一般不再生长。它相前面两种冀状箭肉性质上完全不同。
I. 眼睛里长鱼眼肉怎么办
“鱼眼肉”学名翼状胬肉,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因于风沙刺激眼结膜异常增生,使结膜向“黑眼仁”内生长,呈白色(或活动期充血呈红色)。
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避免一切刺激,如果在活动期需要及时治疗,档困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结角膜炎症性改变,因形似昆虫翅膀而得名,病理改变上为球结膜组织以及纤维血管组织发生增生,侵犯可致角膜浅层,为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病变。与风沙、日晒刺激相关,小的胬肉行肢念暂无需治疗,如果当期活动快速生长需要手术切除。
预防翼状胬肉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饥凯它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的调整。
J. 眼睛长翼状胬肉怎么回事
眼睛长了翼状胬肉是怎么回事?在新疆地区的夏季,阳光是十分强烈的,看不到的紫外线也经常刺激和伤害着我们的眼睛,其中眼睛长翼状胬肉,就和紫外线损害密切相关。 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介绍,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袭者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 翼状胬肉的发答禅陵生与紫外线的损害密切相关,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强烈光线的眩光和反射的户外工作者或喜爱户外活动的人,戴上防紫外线的眼镜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也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翼状胬肉的赘生组织如果继续恶化,有可能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清戚严重影响视力。预防和治疗翼状胬肉,应尽量避免外来剌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剌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 3.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于术切除。 在翼状胬肉发病研究中,有研究显示该病主要在那些充满阳光、灰尘和刮风的地区,而地理纬度与翼状胬肉有较大的关系。新疆地区夏季阳光猛烈,专家提醒在户外逗留时,为了保护眼睛,最好还是准备一副太阳镜,减少日光对眼睛的刺激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