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65老年期(60岁至衰亡)的心理发展变化
老年期总要涉及老化和衰老的概念,老化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衰老是指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如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
研究个体心理老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个体出发,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
以个体变化为重点的老化理论有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等。遗传学说认为,精神机能的老化,行为的变化以及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心理变化,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的退化,通过研究发现,双亲的寿命与子女的寿命有很高的相关度。行为老化学说认为,老年行为的退行性变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并主要从行为变化中反映出来。行为老化就是最年龄增长,对刺激的反应时间会延长,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会减弱,记忆力逐渐衰退等。
强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老化学说主要有疏离学说和适应学说。疏离学说认为,老年人与社会的脱离是造成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随着你啊宁的增加, 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会变少,他们的人际交流渐次减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逐渐减弱, 这种个体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变化,是由内部的变化造成的个体与环境的疏远。适应学说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改变,人际交往增多会减轻老年人的不安感,也可以从朋友的反馈中增加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老年丧失期观点。认为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丧失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并把这些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相继丧失认定为老年丧失期的基本特征。认为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老年期,岁年龄增长而衰退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肯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常规,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但是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把人视为生物机体,过于重视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因素对心理变化的影响,而把心理发展看作是线性的上升和下降,这不符合复杂性的客观规律。
二、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下列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第一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发生, 也就是说从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第二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觉出现最早最先发展成熟也较早开始衰退。如抽象逻辑思维较晚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继续发展并继续增强。第三,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面的统一, 发展不是简单地朝功能增长的方向运动,而是由获得和丧失的相互租用构成的。第四,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 但各个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的区别。成熟因素对儿童期影响强度最大,社会文化因素对成熟期影响强度最大, 个人因素,智力,个性,命运,所遭遇的非规范性时间等,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强调人到成年以后,心理仍继续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进入老年期后,个体的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能力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但是,思维等复杂的认知活动较难以揭示出一致的变化模式。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1、老年期视觉减退。老年人出现的视力问题主要表现为: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
2、老年期听觉减退。老年人中听觉缺陷者为数众多,据调查研究发现,有近65%的老年人听力减退,醉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听觉敏锐度逐渐丧失,对高音的听力减弱更明显。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50-60岁是中国人听力减退的转折期,60岁以后逐渐下降,80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
3、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1、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发展变化趋势是,儿童的记忆岁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少年期开始到成年期达到记忆最佳的高峰期,为个体记忆的黄金时期,40-50岁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减退,其后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2、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记忆老化并非记忆的各个方面或同时减退,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因记忆过程和影响因素等不同而呈现出老年人记忆减退的特殊性。
老年人机械记忆明显,意义记忆教机械记忆衰退的慢一些;
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要好;
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3、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20岁青年所使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联系法,分类法,联系实际法,想象法;
4、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认知减退的主要原因,加工速度包括反应速度,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和认知速度。工作记忆理论,缺乏信息加工资源,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的能力。
5、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老年记忆的变化具有可塑性,为了改善老年的记忆,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干预并发掘记忆潜能。影响老年记忆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还有健康、精神状态及脑力锻炼和记忆锻炼等方面的因素。为了延缓记忆衰退应注意以下五点: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增强记得住的信心。
三、老年期的智力衰退
1、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20岁以前智力迅速发展的上升期,20岁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2、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变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1、生物学的衰老,主要是大脑的衰老;
2、心理上的变化。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苍老,心理上表现为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疏远老人、老人退出社会。
适应是以自我调整来适应环境或情境的状况,老化是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过程。
一、对老年期的推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包括生理机能的衰退、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离退休等社会角色与活动的变化等方面做好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安排好退休生活。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⑵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会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会带来很多挑战和机遇:
1、劳动力比例减少,养老压力巨大;
2、人口老龄化带来“银发经济”发展,也是机遇;
3、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和中华文化也是存在影响的。
2021年5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不少话题度,有男女比例问题,有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2.64亿,占比是18.70%。并且在全国已经有六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一千万。人口老龄化,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其实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
中国人口老龄化逐年严重,这其实在长久发展上是不利的,但是在短期,其实也是有一个红利期的。所以说人口老龄化,其实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对于人口老龄化,其实也是可以干预的,虽然长期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短期内,还是可以促进很多发展得,当然也会导致社会的一些改变。
⑶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理论
(一)增权理论
增权(empowerment),又译作增能、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所罗门对美国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后来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的重要概念。在增权这一概念中出现的“权”并不是指“权利”(right)而是指“权力”(power),是指个体改变生活状况和获取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它与无权(powerless)相对应,目的在于帮助无权群体改变现状,减少他们的无力感,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增加他们对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不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介入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是增权理论的核心要义。
在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增权工作所涉及的对象,集中在弱势群体和富裕地区中的贫困社区,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作为被“去权”(depowered)或被剥夺资源的对象出现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只要是在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个人或群体都属于增权的对象。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权力是不断变化的,无权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获得权力。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是相信每个案主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控制环境的能力,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地改变现状。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双方信任合作和分享权力的基础之上的,案主和社会工作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二)社会支持理论与老年群体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区心理学者就试图用‘社会支持”这个术语来说明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把研究重点转向对社会支持进行网络分析,认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通过这个体系,个人的社会身份才能够得以维持,才能得到情绪和物质支持,对信息和服务的需要才能够得到满足。
社会支持近年来已成为老年人情绪状祝和生活满意程度的重要的指向标,也是社会工作人员和学者们评估老人社会资源多少的重要标准之一个体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么将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就是一种极大的社会风险,这不仅会使老人认知和智力水平下降,还会造成老年人的身心疾病来自各方的社会支持如同紧密联系的网络,在帮助老人抵抗各类风险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邻里亲友的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面对丧偶后新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同时,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会使老人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他们可能会鼓励老定期检查身体,对于老人来说在有亲友陪伴的情祝下会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五)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够适应社会;
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六)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七)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八)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十)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一)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二)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三)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四)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五)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老人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人格类型来确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老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且采取符合不同类型的老年服务对象特点的助人手法。当然,在老年服务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关注不同人格类型而给老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给老人造成伤害。
服务对象需求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群体,老年人自身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
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衰退,感知觉能力不断下降,活动能力逐步降低。同时,老年人大多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疾病加速了生理性衰老,使老人肌体和器官功能日益退化。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社会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老年希望能在安全、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中生活,能够在熟悉的社区中满足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更加关注精神生活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己开始由单一的娱乐休闲向包括娱乐需求、情感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多元需求转变,从感受阶段的旁观者逐步向认知阶段和体验阶段主动参与者转变,由传统“休闲型”的需求向“含金量”更高的“文化型”、“思想型”需求转变。
社会交往需求
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职业终结、角色转换后的失落感、社会交往减少下的孤独感、社会对比下的自卑感、基于疾病等原因的抑郁感等。随着行动能力的下降,老年人人际交往范围日渐缩小,人际关系网络逐渐萎缩。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大多处于“以亲属人际关系网为核心,近邻朋友和近邻外朋友存在”的人际网络之中。老年人一方面依赖自己所爱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感情寄托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害怕孤独与寂寞。与老伴相濡以沫,有儿孙绕膝承欢,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心中的“理想国”。老年人希望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拥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学习,健身娱乐,互帮互助。老年人需要社会的现实帮扶和专业关怀,希望通过相应的设施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自身调适能力。
社会参与需求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老年人自身安享幸福晚年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法定享有的基本权利。老年人卸下了社会生产和负担家庭的重担,由事业转向生活,由社会转向家庭,但他们不希望游离于社会之外做一个简单的旁观者和单纯的受益者,他们依然关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期盼通过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继续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和尊严,这一需求的满足程度最终决定了社区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整体质量。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旅游活动和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在现实层面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基本等同于社区参与,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活动及公益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等。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一方面受家庭生活状况和自我参与意愿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设施配套,需要相应的组织和人员发动运作与帮助扶持。
干预建议
由于老年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老年社会工作除了应遵循一般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其自身独有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从价值观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理解和接纳老年人。从价值观上尊重、接纳老年人是做好老年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在思想观念上排斥、歧视老年人,是无法真正理解老年人的,也就不会真正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老年人解决其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只有真心关心老年人,切实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从而理解、接纳老年人,才能同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耐心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热情鼓励老年人的进步。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和反应能力来要求老年人,更不能急于求成;在对老年人开展讲解、说明、劝导工作时,要有较强的耐心,说话语气要尽量委婉,必要时应作反复说明以使老年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意图;开展活动时要给予老年人细致周到的照顾,确保老年人在体力和心埋上能够承受,并对老年人多加鼓励,对其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赞赏,以促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实现社会工作的目的。
协助老年人自立、自决。社会工作者不能代替老年人作出行动和决策,因为对老年人大包大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反而会伤害老年人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而产生沮丧心理。社会工作者应当相信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增强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积极鼓励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自行作出选择和决定。
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否与老年人建立起相互信赖的专业关系,是老年社会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与前提。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设法取得老年人足够的信任,并辅以必要的、适度的情感投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独特感受,从而能够有效地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或困难。但社会工作者应牢记自己是专业助人者,其情感的介入有一定限度,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助人活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助人的专业关系是一种融情感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混合关系,关系的建立是有目的的,社会工作者要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切忌陷入情感泥淖而无法自拔。
;⑷ 60岁后,老年人在生活上,尽量少做这3件事,对健康有好处
人到60岁,进入了老年期,从精神状态到身体器官,都发生了各种改变。比如皮肤开始松弛,视力下降,体力不如从前,等等,其实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并不启棚是突然发生的,人老了以后,身体还会发生哪些显性变化呢?
(1) 口腔:老年人牙龈逐渐萎缩,导致牙颈外露。易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物过敏,引起不适。同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龋齿发病率增加,且容易引起牙周炎症,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在老年人中,牙齿从50-60岁开始脱落。由于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受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影响而出现口干舌燥。
(2) 味觉和嗅觉谈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舌头上的味蕾逐渐缩小和减少,其味觉功能和嗅觉也随之下降。因此,很难闻到食物的气味,影响他们的食欲,这也导致他们的嘴巴比年轻时更重。多吃钠盐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 胃肠道:由于老年人胃、肠、胰腺内消化酶的分泌趋于减少,胃肠运动功能减弱,常引起消化不良和便秘。肠道吸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主要由食物消化速度、胃肠粘膜吸收能力、肠道血流变化和转运功能效率决定。因此,老年人应吃易消化的食物,更应慢慢咀嚼。
(4) 老年人由于肋骨脱钙和肋软骨钙化的改变,胸部僵硬,横径变小,出现桶状胸。同时,由于骨质疏松,运动量减少,呼吸肌萎缩,导致胸部运动减弱,影响呼吸功能。鼻粘膜萎缩、气管软骨钙化、细支气管狭窄或阻塞、肺弹性纤维减少,导致肺活量下降、残余容量增加、最大残余容量下降、动脉血含氧量下降,使老年人常感到胸闷。一旦发生呼吸系统疾病,会因代偿性功能障碍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另外,老年人呼吸频率高的同时,也常见呼吸节律不均匀,甚至在睡眠中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如果鼻咽有结构改变,睡眠中打鼾,呼吸暂停频繁,容易出现缺氧、紫绀、呼吸暂停综合征,尤其是肥胖者,患者有猝死的危险。
(1)生活单调
有人觉得很难放松,喜欢在家里睡懒觉,看电视,还有人喜欢利用这段时间参加更多的运动。但是偏颇的生活方式对你的 健康 有害。老年人的生活应尽量多样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不受照顾或不便的老年人。他们不应该整天沉浸在读书、看报、看电视等单调的活动中。天气允许的时候,尽量出去晒太阳、散步、聊天、 娱乐 。睡前用温水烫脚,有利于气血循环和身体 健康 。对于身体状况或自理能力良好的人,最好能够多运动。
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地玩玩具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与其他器官和组织一样,大脑“使用、丢弃、输入和输出”。只有经常使用大脑,接受更多的刺激和信息,脑细胞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玩玩具是使用大脑的一种方式。如果你玩得合理得体,对预防老年痴呆症是有益的。老年人玩玩具时,要边回忆边思考。无论是颜色、形状、结构、质地,还是变化的情况,都要牢记并找出规律。他们应该问为什么玩具的各种现象。他们要善于联想,尽量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并尽量每天重复前一天的规律来加强记忆,从而总结规律或发展新的玩法,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玩玩具还能帮助老人活动手腕、手指和上肢。 游戏 、记忆、思维和发展形成一个身心活动的回路,刺激脑细胞,防止大脑退化。预防老年痴呆症,应积极参加 娱乐 活动或 体育 锻炼,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为脑供血提供保障,使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保持大脑的活力。
(2) 长期呆在家里,缺乏锻炼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腿脚活动增多。有的老人患多种疾病,长期卧床;有的老人不敢出门,城市里的车辆越来越多。因为很多原因,老人们往往喜欢呆在家里,十天半个月不出门。由于户外活动时间少,缺乏适当的 体育 锻炼,缺乏阳光,缺乏新鲜空气,血液循环不畅, 体育 活动变得越来越不灵活,无法适应室内外环境,人体免疫力下降,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受阻。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头脑也越来越空虚。老年人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参加户外休闲活动,保持广泛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
太极拳、健美操、舞蹈等 体育 项目都是很好的项目。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状况来选择锻炼方式,根据个人感受来决定锻炼强度,从而达到劳逸结合、合理锻炼的目的。值得注意的含旁森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中老年人,运动方式都不应过于单一,运动与 娱乐 相结合的保健方式值得推广。
(3) 饮食不科学
老年人消化功能低下,各种 美食 会给老年人的肠胃带来负担,反而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老年人的食物应以低盐、低脂、低热、低糖、玉米、小米、小麦粉、红薯、豆类等为主食,副食以果蔬为主,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这样的食物成分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少吃油炸食品。油炸食品中含有丰富的氧化胆固醇,可使血管脂肪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均衡饮食和营养。专家研究表明饮食失调会诱发癌症。我们应该在饮食中同时保留肉和蔬菜。荤菜以猪肉、鱼、蛋为主,饮食不宜太油腻。
⑸ 人到晚年,什么样的老人才算是活得通透
一生一世即使有青葱少年也会迎来白发苍苍。聪明的人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及时改变主意,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因为能更好地应对变化,所以他们在舒适中感到舒适和坦然。梦想成为现实后,子女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当所有人都从工作岗位上下来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迎来花甲之年。这时,一些朋友的心态已经开始变老了。时间匆匆流逝,一个人与岁月赛跑的结果,只会让鬓角变白,只叹息岁月,让人变老。面对人生的60岁后,很多人不得不承认,即使自己不老,自己的体力也已经无法隐藏,走远了就会气喘吁吁,想多了就会累。很多人的高龄都是无声无息地进行。也许我们还没准备好,但在某个角落发现原来岁月真无情。人老了在单位说一句话就不再有分量了。有翅膀的孩子不再不服自己的管教。这时不被别人阻挡似乎是一件珍贵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60岁以后,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成为清清爽爽的人,每天花一些时间好好照顾自己。即使不取悦别人,也不会给别人添堵。要知道,在哪个年龄段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人,可以得到认可和尊重,体现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时间容易走,时间容易变老。任何人都会迎来不可避免地、变老的一天。60岁以后我们的体力无法支撑,记忆衰退,年轻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这时大家要换一种活法。带着一点和气和周围的人交流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兴趣爱好有助于大家保持身心和谐。与子女保持一定距离的结果也能使家庭和睦。收拾好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⑹ 活不过60岁特征
活不过60岁特征
活不过60岁特征,谁都希望能够长命百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习惯并不好,导致出现短命的现象越来越多,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活不过60岁特征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臂短
存在风险、老年痴呆危险大
《神经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称,臂展不到1.52米的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是臂展更长女性的1.5倍。
预防措施、绘画或陶艺等业余爱好有助于更好地锻炼手臂的灵活性,降低老年痴呆症危险。
2、食指短于无名指
存在风险、女性易患膝关节炎
《关节炎与风湿病》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食指短于无名指的女性罹患膝关节炎的几率增加两倍。
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选择增加膝盖周围的肌肉。坐在椅子上面,紧紧的绷直双腿与地板保持平行的状态,就这样5-10秒左右,一共做10次。
3、腿部粗短
存在风险、当心肝病
《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刊登一项研究称,腿长在51-74厘米之间的女性,4项肝酶水平高于其他女性。
预防措施、在我们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之前最好是带上口罩和手套。平时生活中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酒量,每天的葡萄酒和啤酒分别饮用量不能够超过142克-340克。
决定人类寿命的因素
第一名、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乎想象。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常与朋友小聚适度饮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更长寿。
第二名、性格特征
在性格方面,长寿的人至少有三大共同点、其一,生活态度积极,大多数性格外向、乐观随和,笑对生活,广泛社交。这些人善于公开宣泄自己的情绪。其二,责任心强。责任心是直接关系到长寿、婚姻幸福和赚大钱的一大重要性格特征。无论是孩提时代的责任心还是成年期的责任心,都是长寿的最好指标。责任心越强,越有益长寿。其三,积极看待衰老。研究发现,对衰老持积极态度的人寿命延长7.5年。
第三名、职业生涯
工作对长寿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失业、工作不稳定及工资过低都会殃及健康。与同事及上司的关系是否融洽也会明显影响健康状况。偶尔拍点马屁有益健康。事业成功有助于长寿。乏味的工作会增加心脏病风险。据研究,人们临死前最后悔的事就是过劳工作既迫害健康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之,如果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有意义的工作,勤奋努力反而有益长寿。
第四名、生活细节
一些生活小习茄困惯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长寿。保证足够睡眠和美满和谐的夫妻生活;不拖欠债务;与人为善,多点宽容。另外,保持年轻的心态也有助长寿。研究发现,看上去更年轻的人更长寿。目前是否拥有年轻的心态和行为。
第五名、戒除不良习惯
很多人认为,戒除抽烟和酗酒等生活习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多项研究发现,长命百岁与快乐生活具有很大的交集,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因此,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延年益寿,应该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第六名、与健康者为伍
近芹纳升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谁在一起也关嫌老系到是否能长寿。群体特征决定个人生活类型,朋友的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习惯。要想健康,就应该经常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交往。
一、有病硬抗
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些是看病怕花钱,有些是因为没有时间。所以就随便吃点药,敷衍自己,甚至不吃药,靠忍着、硬抗,挨过去。
二、爱生闷气、情绪压抑
憋气、生闷气,很伤身。生气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使肾上腺素极速增加,心跳加快,出现低血压、眩晕、手发麻、浑身发抖的情况。生气了不要憋着,做到及时宣泄。
笔者早年听说,有一家人,男人有外遇,明目张胆。女主人天天生闷气,情绪压抑到极点以后,泪流满面。事情持续3年,女主人患上了,郁郁而终。
三、不知疲倦,不会休息
为了挣钱,总要付出,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付出也有底线,不能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工作要张弛有道,累了就要休息。
四、思想压力太大,神经高度紧张
中年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车贷,压力自然比较大。但压力再大,也要学会调节。
五、性格隐忍的人
“沉默是金”是这类人的人生信条。他们平时少言寡语,生活中遇到难事、苦事,不愿倾诉。都自己忍着,致使整个人看起来,郁郁寡欢。
六、嗜酒如命、烟不离手
嗜酒如命、烟不离手,无异于慢性自杀。有酒精依赖症的人,多半都有酒精肝。长期大量抽烟的人,也会使健康受损,影响肺、胃、口腔、气管和食道的健康。
⑺ 六十岁之后突然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了,是哪些原因呢
六十岁之后突然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了,是哪些原因呢?在我们批量60之后,它将是六十。我们会突然发现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是的,人们是六十,我们已经进入了生活的终结,在这样的年龄,我们悄悄地想到了“生活就像夏天的花朵,像秋叶一样死亡;以这种方式,我们悄然了解肛门守卫他的空间,生活在枷锁中。有人说人们六十人,突然发现他们不喜欢与人们打交道。
人们六十,我们不想打扰前任前任。我们的情人老了。一切都说,“小夫妻老了”,人们老了,我们做了更多要了解自己的妻子的重要性。历差是的,人们老,我们的孩子也熟悉,他们有家人和职业生涯,他们越来越少于我们。和我们的长老春烂答,我们的朋友,也许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留下我们。也许,当我们刚退休时,我们仍将想到你的前任,想想他(她)是好的,有时候,甚至有一个很好的冲动。然而,当我们老了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它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他们总是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只能是我们的情人。为了能够与你自己的情人有自己的爱好者,我们将去老,我们终于决心,永远不想与前前任处理。只要我们理解,从那时起,我们也可能再次看到正面脸,想到这一点,莫名其妙的心,会倾注我们的头。
⑻ 为什么年龄越大越不喜欢处理人际了
年龄大不喜欢处理人际关系是正常的戚做贺一件,事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发现,其实真正重要的只有自己。
当年龄小的时候,其实想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吃喝玩乐,每个人都是喜欢自己去玩耍,让自己快乐的一些东西。所以说身边只要有人陪着你这就是朋友,这就是所谓的兄弟。
但是等随着年龄大了以后,你面临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首先自己年龄比人大,自己的身体可能没有以前好,还有就是父母的年龄也会比较大,你会考虑这件事情,而且自己的家庭还有自己的孩子,长大,上学,工作这些问题也是需要你进行思考的。高派
所以这些东西也已经完全会把你自己鸭子透不过来气,所以就很难愿意去胡樱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个时候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每天经历这么多事情,还有很多精力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那这个人可能真的是能力太多了。
所以当自己的精力有限的时候,就会自动的放弃一些事情,而这个最容易被放弃的其实就是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到他一定年龄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交再多的朋友,其实真正在你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用得上。
倒不如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节约了时间,节约了金钱,节约了自己的经历,其实反而也是一种快乐。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都付出给别人,全都白白的浪费了到最后,其实自己换回来的是一无所有。所以年龄越大越不喜欢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开始。
⑼ 各位大虾小弟是新来的。谁能告诉我60后的人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思维特点规律。谢谢各位了!
什么是老年人?国内外老年学家对老年人的定义有十几种观点。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规定,我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同是花甲之人,差距相差悬殊:有的身体健康,有的疾病缠身;有的暮气沉沉;有的老当益壮,有的未老先衰;有的壮心不已,有的万念俱灰。显然简单的从年龄或表面现象来划分老年人是很不科学的。究竟老年人的概念是什么?的确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下面介绍当前一些专家的四种观点:
(一)根据年代年龄确定
所谓年代年龄,也就是出生年龄,是指个体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西方国家把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发展中国家规定男子55岁,女子50岁为老年期限。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限,80岁以上为长寿期。
(二)根据生理年龄确定
所谓生理年龄就是指以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应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的个体年龄。
生理年龄的划分可分为四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所以,生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但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的含义是不同的,往往也是不同步的。生理年龄的测定主要采用血压、呼吸量、视觉、听觉、血液、握力、皮肤弹性等多项生理指标来决定。
(三)根据心理年龄确定
所谓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学活动的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心理年龄是以意识和个性为其主要测量内容。心理年龄分为3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心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心理年龄和年代年龄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同步的。如年代年龄60岁的人,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四、五十岁。综上所述,个体年龄属于哪一阶段,要科学地综合分析判断。
人生的高危期:46~55岁
46~5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强,事业有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许多疾病就是在这一时期暴发或显现。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况。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薰酒熬,膏粱厚味,体内环境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致。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检查,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善待46~55岁这一生命的高危期,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二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悦;三是加强体育锻炼;四是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
⑽ 左右老年生活的快乐关键 研究:朋友比家人更重要
趁现在开始,多交一点朋友吧!台湾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严重,国家发展委员会预估将于2026年成为「超高龄社会」,如何营造快乐的老年生活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之一,而在人际互动部分,研究发现,比起家人,「朋友」影响老年生活快乐的力量更大!
研究发现,比起家人,「朋友」影响老年生活快乐的力量更大!
老年生活快乐吗?50、60岁的友情影响大
2017年6月《人际关系期刊》刊载了一篇文章,研究者以2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第一项调查,自100多个国家中挑选27万1千名15至99岁受试者,了解其有关友谊、家庭、健康、快乐和满足感的想法,结果发现认为友情与家人很重要的参与者较不认为者更快乐、满足及健宴枝康,且友情的影响力随年龄上升,50、60岁时友情的影响力将达高峰,之后便持续维持。
第二项调查是以7500名平均年龄68岁美国长者为对象,了解其健康、人际关系与情绪的关连,结果发现友谊对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晌悉敏、负向影响,在家庭成员中仅有配偶或子女有类似影响。研究结果也呈现,当长者丧偶时,有知己陪伴在身边是恢复快乐的关键,成效超越家庭成员的陪伴。
家人没得选,找对「知己」帮生活加分!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说明,朋友的重要性其实从青少年阶段即开始,从研究中得知,友谊的影响力随年龄增长而强化。而朋友与家人对于老年生活的影响差异在于:我们可以选择经营或远陆悔离哪些朋友;相对地,家人间常须承担责任,没有得选择。这种选择包含一种「个人控制力」,对健康促进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