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素材之北大校长周其凤“惊天一跪”为哪般
作文素材之北大校长周其凤“惊天一跪”为哪般
浙江 黄宝镄
【话题】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为母亲庆祝90大寿,拜寿时跪在母亲面前,说: “您80岁生日时,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
(摘自2012年7月16日“和讯网”)
【评论摘录】
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周其凤老师是北大校长,也是性情中人。他敢爱敢恨,热情善良,坦诚洒脱,是我见过的当今中国最可爱最真诚的人之一。他对待老师,像家人一样;对待先生,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像儿女一样;对待工作,像家事一样。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对老人来说:长跪不如常探,用钱不如用心……
沈东军:北大校长周其凤为母亲庆祝90大寿,在众人面前给母亲跪下,情景感人。但这应当被广泛“正面报道”吗?大概不应该。孝敬父母应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而非夸耀线。
新闻工匠(网友):没有谁反对孝敬父母,但突然加倍的孝敬会把父母吓着。尤其是作为北大校长的周其凤,突然当众来这么一手,比起以往他在公开场合行为举止夸张的风格,这次更是叫人感觉有些怪异。跪,似乎也是有礼仪的:远远给母亲磕一个头,长跪在那里,说些感谢的话,然后轻轻地起来……
子闻韶(网友):一大早看到北大校长周其凤回乡为母亲祝寿长跪不起的新闻,心里一阵感动。在这个热血冰冻、理想枯萎的全民拜金时代,从刺耳的新闻噪声里跳出这样一个音符,多么珍贵。
【观点碰撞】
正方:北大校长周其凤
跪舞母亲显大孝
周碧华
如果说去年11月周其凤在发表“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观点时,他的面孔是模糊的,而这一次,他真实地还原了自己,他就是个儿子,是个有孝心的儿子。
65岁的著名学者周其凤就像没长大的孩子,跪在母亲面前流泪,这是忏悔的泪。自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他就在求学与治学的路上苦苦追求,与亲人聚少离多,双亲忽然间已到鲐背之年。即使他的官位再高,学术成就再大,又怎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从照片中我们看到,周其凤的父母是一对慈祥恩爱的乡下老人,可以想象,他们当年把儿子培养成北大高材生之后,在众乡邻面前享受了多少羡慕的目光。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渐渐感受到的却是孤独,儿子离家乡越来越远,离家越来越远,离亲情越来越远,二老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埋在心底,在老家过着安静的日子。这一次儿子终于回来了!母亲当年能抱住襁褓中的小其凤,现在枯瘦的她却无法抱住北大校长宽厚的背,但毕竟抱到了,儿子扑到了自己的怀里,这比任何书信电话的问候更真实,比赡养费更可贵。65岁的周其凤也许为北大殚精竭虑从不示弱,但在母亲的怀里,他可以把积攒了一生的委屈全部倾诉出来,只有母亲能够宽容他。天下的母亲,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只望儿女有出息,而稍有人性的儿女,不跪母亲又跪谁?
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周校长是作秀,认为即使工作再忙,每年看望一次父母应做得到。说句公道话,这是凡人不知名人累,普通人确实可以做到,但是许多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暑假,也是学校争抢生源的时候,抽身回老家,这个决定一定是很难做出的。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如此高龄,在世一天算一天,也许这次相见便是永别,所以,周其凤的泪更多的是忏悔。认为周其凤作秀者,皆因此前他的一些言行被人误解,一个学者要作秀,会以母亲为道具吗?周其凤跪拜母亲引热议的背后,显示出这些年来中国人伦丧失的悲哀。中华民族自古遵循的传统美德在商品化社会里一度遭到抛弃后,现在逐渐回归。乌鸦尚且知道反哺,羔羊犹知跪乳,何况是受过教育的人呢?碧华先生真诚希望,读者要忘却周其凤的身份,他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是个孝子,跪拜母亲是他的真情流露。
(摘自2012年7月16日“华声在线”)
反方:北大校长蹿哭老母,只关作秀,何干孝道?
刘阳仁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在母亲90大寿之日,跪在地上与老母抱头痛哭的照片,被现场的亲朋好友发到微博上,恶评与好评纷至沓来。看了很多评论,绝大部分网友并非反对周其凤给母亲行跪拜礼,而是质疑其极度夸张的“抱头痛哭”举动。
有人质疑: “周校长是等到家人亲朋好友都到齐了,坐好准备拍照了,才突然跪拜的吗?一般情况下,如果校长觉得自己内心有愧,会在一回到家见到母亲的第一面就跪倒的。”是周其凤多年未回家探母而心生愧疚吗?非也!据公开的报道,周其凤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每年过年都回家陪父母。正因如此,有人讥讽照片中是“多年失散的母子吗”?“看那个激动的样子,应该是有10多年没见了”。
中国人过寿乃喜事,尤其90大寿,更是大喜事。在这大喜的日子,周其凤校长既没做过愧对老母的事情,也没有遭受不白之冤,忽地跟老母抱头痛哭,难免让人惊讶、生疑,乃至感到肉麻。
跪拜礼是中国人表达情意的传统大礼。《礼记》云: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节者,无过之,无不及,合乎中道之谓也。”若给老母行跪拜礼,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赞许。但行礼之际,突然抱头痛哭,则是过犹不及,说成大白话就是:太过了!
尽孝乃私情,若真的内心有愧,私下里怎么跟老母表达都不为过,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相机摄像机环绕之中,这种举动,难免有“拿老母当道具”的嫌疑: “有鼓掌的,有笑的,有哭的;有摄像有摄影,有卡片机有单反;有多角度抓拍,有特写镜头……其凤跪母这出戏的演职员和演员都很配合。”——作秀,而且秀过头了,这就是旁观者的感受。
其实,这次周其凤跟老母抱头痛哭的照片之所以引起这么高的关注,是因为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名气不谓不大,声誉不谓不高。也许,身为“副部级”领导的周其凤校长,混迹官场久了,难免沾染官员作秀的习气,而失却了书生本色。身在官场,作秀难免,但作秀水平有高低,最失败的作秀,就是让人一眼看出是作秀而且浑身起鸡皮疙瘩,周其凤校长“跪哭老母秀”,可谓经典案例。
套用别尔嘉耶夫评述爱情的话,与周其凤校长共勉:只有日常生活才具公开性,孝道是超出日常生活的;孝道是隐秘的个人生活领域,一旦高调公开,即意味着死亡。
(摘自2012年7月18日《侨报》)
【思考】
在谈感受之前,笔者先更正正方的一个小小错误,照片中周母边的老者不是周校长的父亲,周其凤的父亲周常国在1996年就因病去世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北大校长周其凤下跪祝母90大寿这件事,笔者认为国人有各种看法也是正常的。这里选取了正方反方两种具有代表性且互相对立的观点,前者认为是大孝,后者认为有作秀嫌疑。
笔者了解到,周其凤校长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吴美华。这个目不识丁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立志培养孩子做个文化人,走出浏阳尚埠这个穷山沟。吴美华一直以剥卖杉木皮为主要经济来源供周其凤上学。周其凤从考进北大到出国攻读到学成留校教书到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最后任北大校长,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凝聚了母亲的心血。 “我周其凤40多年前能够从家走出去,靠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靠的是乡邻的关爱……”周其凤如是说,可见母子情深。由于母亲80大寿之际,周其凤未能在母亲身边,心存愧疚,现在迎来母亲90大寿,周其凤下跪祝寿,这种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应该肯定。
【驳斥反方】
“作秀”的莫须有指控和话语暴力
曹林
北大校长周其凤近日在家乡为老母亲庆祝90大寿,在众人面前给母亲跪下,与母亲抱头痛哭,表达思念和孝敬之情,本是很动人的场景,没想到被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了争议,甚至招来了一些苛评恶评,称周其凤这样做是以孝作秀,是借老母亲的生日塑造自己的.形象,批评私人情感不应拿到公共平台上去“秀”。
公众人物,难免会被媒体紧盯着,也难免要承受外界的指手画脚和说三道四。没有这种心理承受力,就不要做公众人物,对此,北大校长应该有心理准备。但是,针对周其凤跪拜行孝的批评,很多实在算不上正常的批评,而是缺乏基本人情和善意的恶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游子的周其凤跪拜在慈母膝下痛哭流涕,网众却因为种种情绪和偏见而扔砖头——这对周其凤很不公平,更伤害了社会的善心和善意。
说周其凤不该回家时还带这么多记者——可记者是周其凤带过去的吗?作为北大校长,他不至于糊涂到公私不分。作为地方走出去的名人,回家给母亲祝寿,地方媒体看到新闻价值而去围观,这是可以理解的。说周其凤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跪拜和痛哭,带着浓厚的表演意味——这就有些苛责了,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普通的打工者这么做,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动,为什么换成北大校长,就不被理解了呢?还有人说,周其凤应该想到此举会引起争议,跪拜本就是情之所至,而非周密计划,哪能想到那么多?
评论需要冷静的思考,不能不近人情,乃至冷血。跪在母亲面前的,不是北大校长,而是一个常年在外工作思念母亲的游子。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但剥去这些社会化的符号后,我们都是人,都有父母,也都将为人父母。面对这样的尽孝,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用善心去感受,而非要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和质疑?
是的,我不会在公众场合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但我理解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行为会被媒体和公众围观,他的隐私会被窥探一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喜欢被围观,但作为公众人物无可选择;我也理解,当一个人面对日益老去的母亲却不能在身边尽孝时,会因愧疚而情难自禁。我认为对周其凤很不公平的是,很多媒体一边围观他的跪拜,围观他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窥探他的家事私事,一边批评他在媒体前作秀一伤害了周其凤,还一笑而过;消费了周其凤,还骂他是表演。公正的旁观者,无法容忍这样的无良逻辑大行其道。
作秀,是很多批评家动辄挂在嘴边的词。我讨厌作秀,但我更讨厌动不动就批评别人作秀。因为作秀是莫须有的指控。所谓莫须有,就是好像有,也好像没有,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并不需要确凿的证据。说一个人作秀,而没有明确的证据,这纯粹是一盆污水,指控者不需要去证实,被指控者无法自证。所以,很多时候, “作秀”这盆莫须有的污水泼出去后,当事人就被污了。公正的舆论,不应该动辄以这种“莫须有罪名”的大棒为武器,让公众批评变得弱智化、简单化和标签化。
在这件事上,作秀的指责是十足的话语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构和恶搞了这个场景中应被弘扬的孝道。我知道,有些人之所以不待见北大校长周其凤的跪拜,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不喜欢他“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言论。不过媒体后来已澄清那是断章取义,已被媒体过度解读并妖魔化了;还因为“北大校长”的身份常与体制联系在一起,在很多人心中,北大是体制的受益者,是体制的一部分,人们常将对体制和权贵的恨与北大联系起来,北大及其校长常常被“恨屋及乌”。当然,可以不喜欢北大,可以反感周其凤,但不应该恶评一个在慈母面前跪下的游子。
收回那些恶评,收回那扭曲阴暗的思维吧,在那自恃正义的话语暴力下,人情和人心被击得粉碎。
(摘自2012年7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思考】
曹林犀利地指出了“作秀”的实质——是莫须有的指控! “在这件事上,作秀的指责是十足的话语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构和恶搞了这个场景中应被弘扬的孝道”,这是对“作秀”之说者的迎头一击。
② 江苏小伙撕毁北大录取通知书,立志要当农民,他现状如何了
置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吧,就是“学历是一块敲门砖”这句话不无道理,当今社会,学历的差距很大水平上决议了工作的好坏,薪资的程度乃至社会位置,固然有一局部实力相当强悍的人能够在没有学历助阵的状况下搏得满堂彩,但是我们不可承认的是,绝大局部企业在招人的时分还是很看重学历的,由于高学历能够帮他们的淘汰掉大局部不能胜任的人。千人千面,即使高学历高薪工作是很多人的追求,但不能代表全部的人,曾经就有这么一位学霸,考上了中国的顶级学府——北京大学,却撕毁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立志要当一名农民。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董老的终身功劳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先是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终身的价值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所以人对人生价值的定义都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每个人兴中都有他本人认定的东西,有本人的一道光,认定了什么去追求便是,没有是非对错,上下贵贱之分,当然,还是要恪守社会的公序良俗,遵纪违法,不能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哈;其次是董老通知我们,人这终身不可能好事多磨,一定是像心电图一样起起落落,与人品、成就无关,但是我们跌倒谷底的时分一定要沉正慧埋得住气,打磨本人,让本人变得更强大,等候机遇降临的时分可以有绝地还击,浴火重生的实力和底气,而不是一蹶不振,任由本人蜕化消灭,假如当初董老在入狱之后就开端一蹶不振,那么就没有时机继续完成本人的人生价值了,就没有时机让我们认识到他了,我们不能插手他人的人生,却能从他人的人生里寻觅本人的影子,找到对本人有所协助的东西。
③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点概括 北大哲学系教授长寿 的秘诀,每条不超过6个字
哈哈,你要懂真抄正哲学的意义,就知道在那个认知状态下的心态了。那么生命也不过有所求有所不求,境随心转,自然长寿。时空也不过是巧立的假象,又何谈长久与须臾?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哲学路上坎坷多,走不通更是常事。为了长寿去亲近它的话,我劝你还是算了吧,听那些医生的到是不错的选择。
④ “60后”北大教授的作息表是怎么安排的
60后北大教授现在年龄也得80岁了,这样的教授本身仍察闹然在严格控制自己的作息时间,从能够得到的这个作息表上来看是早上6:00起床,晚上10:00~11:00睡觉,那不是年轻人了,那都已经是80岁左右的老头子了。
还是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一些的,因为你把时间真正利用起来,你会发现效率高了很多,不要早上都是赖床的时间,你稍微早起一点,把计划春没野提前往扒喊前赶一赶一天之中,应该说12点是一个节点,如果12点之前你没有做完30%,或者说40%的任务,当你下午的时候,晚上的时候就会压力很大。正常来说你六七点钟起床,7点多一点开始,正常做工作,你一天的效率会比以前高出不少,包括生活状态都会好不少。
⑤ 北大一共多少退休老师
截至2022年慎物歼6月,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共计6952人,80岁以上的2549人,占离退休教职工总人数的37%。实际人数比我宽冲之前了解的多,本来冬天也对老人就是个考验,即使疫情有一蚂带点影响,但应该不大。”
⑥ 8岁便成最亮眼的童星,为读北大放弃演艺圈,她是谁
提起琼瑶阿姨并不奇怪。现在重播的还珠格格是它最典型的代表作。事实上,琼瑶的作品数不胜数!在更早的时候,琼瑶阿姨的影响可以说拯救了很多出版社和书店,甚至电视台都从琼瑶的作品中获得了宝藏!琼瑶的电视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有吸引力,而且许多明星也因琼瑶的戏剧而出名。但是说到童星,金可以说是早期剧中最著名的童星了!金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80岁老人,出生于1980年。8岁时,她在琼瑶的作品《国际核事故等级》中扮演国际核事故等级。因为她长得可爱甜美,有灵气,被观众熟悉喜欢。
⑦ 21岁时,他放弃保送北大、执意回家种地,如今80岁的他后悔了吗
宋朝汪洙在其《神童诗》中写道:“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物郑强。”这短短几句诗,很形象地写出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早上还是一个乡野村夫,可到了晚上就能拜将封侯,登上天子堂,吃上皇家粮。
即便在如今,上一个好的大学,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59年前,却有一位男子,宁愿放弃上北大的机会,也要回乡种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董加耕,他如今变得怎么样了?
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董加耕出生在战争时期,1940年在江苏省盐城县,一个普通家庭里出生,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董加耕的父母依然认为,只有读书,孩子才能有前途,只有读书才能让孩子走出寒门,鲤鱼跃龙门,有翻身的资本。
2000年,董加耕退休了,到如今已经整整80岁高龄,但是他并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如今他关心着下一代,用他的余热在影响着下一代的年轻人。时至今日59年过去,他也从没说过一句后悔,依然为自己的正确决定感到无比自豪!
⑧ 当年拒绝北大录取,带着72位高考生回乡下种田的董加耕,他后来怎样
前言:相信很多人读书就是为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点的出路,尤其是考到好的大学之后,将来找工作会更加方便一点,因此很多人都是比较注重高考的,因为考试是升大学的主要途径。
但是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在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之后,却选择了拒绝,拒绝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响应当时的号召回到农村种田的董加耕,他后来怎样了?
结语:其实在当时,像董加耕这样的人是非常多的,他们响应了号召下乡务农,利用自己的学识改善了当地的务农条件,一生为自己热爱的土地奋斗,这样的人,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想着帮助自己的家乡致富,其实是非常值得人们尊敬敬佩的。
⑨ 北大退休人数
5499人。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北京大学校本部共有离退休人员5499人,其中80岁及以辩世上离退休教职工占22.75%。北京大学在退休典礼暨第三届“离慎败退休工作先进集体、先进携孝肢个人”表彰大会。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以及人事部部长刘波、离退休工作部部长马春英、医学部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丁磊、谷卫胜等出席会议。